提升公共图书馆科普服务质量势在必行

来源 :科技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antes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共图书馆加强科普工作是法律赋予的基本义务,也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应尽之责。在新时代科普工作中,公共图书馆要找准自身功能定位,共建共享科普资源,创新传播方式方法,构建支撑保障体系,高质量供给科普资源和服务。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公共服务;科普服务;高质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1]。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快科技普及与推广力度,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15年的6.20%,逐步提高到2018年的8.47%。然而,在很多实际问题上,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时常暴露出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上的欠缺,其中不乏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亦可能无法辨识反科学、伪科学的流言和谣言[2]。在进一步加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力度的同时,更要注重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推广科学技术。
  2002年6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提出,“图书馆等文化场所应当发挥科普教育的作用”,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图书馆在科普工作中的地位。公共图书馆是一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从机构视角看,公共图书馆具有知识保存、文献信息组织与传递等诸多职能;从用户视角看,实现公民信息的富裕化、参与教育活动和促进个体学习活动是图书馆的三个重要职能[3]。作为政府兴办、财政支持、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公共图书馆承担了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职责使命,发挥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1 公共图书馆加强科普供给具有的独特优势
  公共图书馆馆藏丰富、功能齊全、设施完备、流量充足,能发挥海量资源和专业服务的优势作用,较好满足社会公众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是推动大众学习、全民阅读的重要补给站。
  1.1 公共图书馆为科普教育提供资源供给
  图书馆是知识宝库和集散中心,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数字资源,一般还配有电子阅览室,可以满足社会公众不同的阅读偏好。每年财政稳定持续投入购书经费,确保及时跟新图书资源。以重庆图书馆为例,目前馆藏460多万册(件),365天全天候开放,还开设主城“一卡通”通借通还服务,并在全市街道、社区、学校等场所开设图书流通点47个。科技类与社科类图书的比例大致为4∶6,能较好满足一般社会公众的知识需求。
  1.2 公共图书馆为公众科普提供活动场所
  到图书馆借书看书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以公共图书馆为阵地、以优质资源为依托、以科普服务为内容,推出多样化、特色鲜明的科普服务产品,具备了流量和空间上的现实可能性。比如,在西部地区,重庆图书馆率先实施免费开放,面向重点人群,开辟了重图讲座、重图展览、童话森林读书会、童心视界等多个科普服务板块,在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获批成为首批“重庆市科普教育基地”。
  1.3 公共图书馆为科技成就提供展示平台
  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倡导下,图书馆界特别是公共图书馆,举办全民阅读、图书推广、科普宣传等系列活动,依托全国科普日、专题展览等工作机制,主动推介各种科普经典图书,邀请相关领域的科技人员开展知识讲座,让高大上的前沿科技走近“寻常百姓”。比如,重庆图书馆积极参与2020年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活动,综合采用3D立体科普图书展、重图VR全景漫游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了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2 公共图书馆科普服务亟须解决的一些问题
  公共图书馆具有开展科普的资源和优势条件,但其科普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特别是面对公共突发事件,开展常态化科普和应急性科普还面临一些现实困境,传播科学权威“声音”的时效性和实效性不足。主要体现在:
  2.1 科普读物借阅量不足
  近年来,公共图书馆采取专题书架、新媒体平台、策划活动等各种渠道推广优秀科普作品、推介获奖科普图书。然而,我们很容易发现,很多科普读物实际上叫好不叫座,有馆藏量无借阅量。尤其是针对公共突发事件,公众对科学知识的可及性、及时性要求很高,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习惯依赖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端设备,迅速获取相关信息,而去图书馆找书严重滞后于知识需求。
  2.2 科普活动覆盖面不足
  定期举办科普活动对于公共图书馆的科普教育至关重要,图书馆科普活动往往会吸引大量的参与者进行参与学习[4]。认真对参与群体作出进一步分析可发现,科普活动的受众相对固定,不能体现全民参与、普遍受益。比如,重庆图书馆不定期举办重图讲座、重图展览、童话森林读书会等科普活动,受众多为青少年及其家长,有效覆盖面相对不足。
  2.3 科普体验参与性不足
  一般而言,公共图书馆在书刊借阅、讲座、论坛等科普服务相对成熟,而在拓展科普服务的过程中效果不尽如人意[5]。迄今为止,西方科学普及之所以做得比较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不仅重视科技知识结构体系的培育,而且还注重实践体验带来的潜在收益[6]。一些公共图书馆的科学普及有时候显得比较单调呆板,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比如,重庆图书馆在提供科普展览服务方面,受到展示空间和展示产品的限制,对公众难以产生较强的黏性和吸引力。
  2.4 科普队伍专业化不足
  目前,图书馆员和大学生志愿者承担了具体的科普服务职责,科技人员特别是知名的科学家往往难以邀请,公共图书馆最缺乏的专业资源就是一支优秀的科普工作队伍。比如,重庆图书馆的馆员们主要扮演了信息检索、整理资料、图书分类的角色,实体图书馆限制人数,开展网络直播、在线对话等互动式应急科普不足,导致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介科普服务滞后于公众需求。   3 公共图书馆提升科普服务质量的必然选择
  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7]。公共图书馆应突出公益性,体现社会性、群众性、时代性,将科普教育与业务工作有机融合,拓展和深化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促进图书馆事业全面发展。
  3.1 共建共享科普资源
  引入优质资源,举办科普图书征集、科普创作大赛等活动,有条件的图书馆可引进优质学术数据库。联手资源开放,加大与科技馆、博物馆、企事业单位图书馆、中小学校等合作力度,积极进驻楼宇、园区、商圈、市场或较大的企业,主动融入当地党群服务中心、科普教育基地。拓展服务网络,加强网格资源配置,建立以省、市(县)图书馆为骨干力量、以镇街文化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以社区(村居)便民服务中心为基层站点的三级科普推广服务网,把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下沉到网格。
  3.2 创新传播方式方法
  加强网上科普,推动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积极链入各大科普网站、社交自媒体等,整理各类现有各类优质科普内容,按照主题进行分类和编列条目,形成公众可以在线按需检索的科普“信息中心”和“数据超市”。增强科技体验,及时跟进社会热点和前沿科技,结合虚拟现实等展示技术、科学实验等手段,使科技传播变得无比高效、充满乐趣。强化重点人群,以弘扬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为重点,举办全民阅读、图书推广等系列活动,将科普工作融入到各类书展、讲座、论坛、技能培训等服务工作和读者活动中,有效落实公共图书馆对重点人群的科普教育职能。
  3.3 构建支撑保障体系
  建立志愿服务力量体系,积极吸引科技人员、大学生、离退休教师等志愿者群体参与科普服务,培养和招聘一批具有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的图书馆员,形成一支以科技志愿者为主力、图书馆员为主体的专业化科普工作队伍。探索建立公共图书馆与社会资本合作新模式,创新科普運营模式,让科普工作迸发出新的活力。建立正向激励工作体系,出台公共图书馆开展科普教育,科普人才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科普创作等系列政策措施,通过签订合作协议、人才参与服务等加强联盟共建,推动公共图书馆科普教育向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EB/OL].[2016-5-3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31/c_1118965169.htm.
  [2]让科普之翼更为有力——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评论[EB/OL].[2018-12-14].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18-12/14/content_739032.shtml.
  [3]高梦楚.欧洲文化之都发展与图书馆建设[D].北京:北京大学,2014:36-37.
  [4]王湖立.公共图书馆现代科普教育思考[J].图书情报,2018(2):25-26.
  [5]胡滨.面向科普服务的图书馆与科技馆合作模式初探[J].情报探索,2015(7):103-105.
  [6]邵天骏.科普需以实践体验为依托[EB/OL].[2017-5-12].http://www.stdaily.com/kjrb/kjrbbm/2017-05/12/content_542870.shtml.
  [7]习近平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回信[EB/OL].[2019-9-9].http://www.gov.cn/xinwen/2019-09/09/content_5428592.htm.
  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科技局技术预见与制度创新项目“重庆市创新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cstc2018jsyj-zdcx002)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婷(1982— ),女,汉族,重庆长寿人,本科,初级职称,研究方向:图书情报。
其他文献
摘 要:有机化学实验作为化工专业教育的必修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科研思维能力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教学内容编排、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方法及实验考试考核办法等方面,总结了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些经验。为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科研思维综合能力为核心的有机化学教学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一、绪论  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
期刊
摘 要:以陕西国际商贸学院2019届经管类高职毕业生为研究对象,经管类专业作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大专业类别,毕业生的就业人数占据全校总人数的26.4%。本文从学生、学校、企业三个层面深入分析经管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困境,提出解决提高经管类毕业生的就业对策。  关键词:经管类;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就业困境   为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201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高职扩
期刊
摘 要:2019年高职院校实施扩招,高职院校学生人数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教学质量问题备受关注。学生评教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的最主要方式。通过问卷调查某高职院校评教现状,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从学生、教师、专业课程三个层面梳理学生评教中的问题,并从评教“前—中—后”三个阶段提出改进对策,作为改进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前期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评教;问题;对策  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
期刊
摘 要: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高校赖以生存的基础。成都工业学院以督导制度的健全完善、督导队伍的壮大优化、督导领域的延伸拓展、督导反馈的加强建设等方式方法,逐步建设成为校院两级、管评分离的教学督导体系,形成了以“督”为前提基础、“导”为重点方向的工作机制,对于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督导;人才培养  教学督导工作在学校教学保障与监控体系中发挥着重
期刊
摘 要:“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决定了教学的质量。为提升教学质量,烟台大学文经学院从顶层设计到底层实践,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自“互联网+”概念提出以来,各行各业均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创新改造,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在“互联网+教育”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挑战中,摆着最前面的就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常用
期刊
摘 要: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高校教学模式中混合式教学占比逐渐提高。通过分析离散数学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对混合式教学在离散数学课程中的应用进行探析。在分析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教学环节的设置两个方面进一步阐述混合式教学在离散数学课程中的实施可行性,也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离散数学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
期刊
摘 要:本人结合当下职业教育对教师信息化素养的要求,结合我校线上直播课及教師线上教学情况开展的现状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拟解决的方案,旨在促进各职业院校在教师信息化能力提高和学校课程资源建设方面,能相互借鉴和交流。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线上教学;课程资源  一、时代背景  早在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其中第二十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阐述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分析气象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及在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从教育培训角度,对气象教育培训工作在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进行思考。  关键词:气象教育培训;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保障   当前,由于自然环境变化、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全球的气候变化也产生了系列影响,就我国而言,极端天气现象呈现出高发态势,因气象造成
期刊
摘 要:移动互联网时代,有效地借助移动终端实现随时随地可学、自主学习、仿真模拟操作、动画演示、多媒体讲解、动态交互等,实现有效、高效地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而富媒体教材正是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特点而兴起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很多学校的公共课、必修课,其教学群体很大,因此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富媒体教材显得更为迫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理清富媒体教材建设需求和实际教学中需要
期刊
摘 要:环境设计专业是实践应用性极强的一个专业,尤其是在学生进入毕业设计阶段,其应用性、专业性、学科融合性就同时显现出来,从毕业设计的每个流程都可以看出其较强的实践性。本文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为例,从选题、调研、设计、中期考核、成果提交、答辩、成绩评定、毕业设计展等一系列流程分步分段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应的质量提升措施,对应用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