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京派文学的“三重空间”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k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京派文学生存的现实空间即中国现代都市文化空间的一个缩影,在这个文化空间中包含了由报纸、杂志等媒介所创设起来的舆论空间、京派文人独特的“沙龙文化”所创设出的公共领域和京派文学的私人交往、师从关系所搭建起来的人际网络空间,这样的“三重空间”为京派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条件。
  关键词:京派文学 ;公共领域;三重空间
  京派文学生存的现实空间即中国现代都市文化空间的一个缩影,在这个文化空间中包含了由报纸、杂志等媒介所创设起来的公共舆论空间、京派文人的“公共领域” 和私人交往空间。这些空间搭建起的便是滋养京派文学发展生存的现实空间。这便是京派文学的“三重空间”。
  一、公共舆论空间
  在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历史进程中,作为大众媒介的书籍、报纸、杂志等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定程度上培育出现代社会的公共舆论空间。
  1930年5月12日,京派的首份文学刊物《骆驼草》在北平创刊。《骆驼草》杂志由废名、冯至编辑,周作人为幕后指导,他们三人是主要撰稿人。此外还有俞平伯、梁遇春、徐祖正、徐玉诺等。他们或为周作人的门徒,或为门徒之朋友。京派文学除了在文学作品上的贡献外,在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外,周作人、俞平伯、废名等也在一些文化随笔中间或表达了自己的文学观。
  1902年《大公报》于天津创刊,新记《大公报》也坚持了“文人问政”的民间立场,树立了文人办报的典范。这无形为京派文人的创作提供了又一个空间。《大公报·文艺》发表了众多京派作家的优质小说,1936年《大公报》复刊10周年林徽因编选了《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即可看出。而京派作家集中创作的散文也在《大公报·文藝》上大量发表。在诗歌方面,就办刊的时间跨度、聚集的诗人数量而言,《大公报·文艺》都独树一帜。尤其是《文艺·诗特刊》的诞生,在理论上促进了京派诗歌的发展和成熟。此外,在文学批评上,作为京派文学的重要阵地,《大公报·文艺》还因刊登了京派客观的批评文章,对京派文学观和批评观的形成发展影响亦十分深远。
  1934年1月1日,《文学季刊》创刊于北平,主编是郑振铎、靳以,编委会由巴金、冰心、李健吾、李长之、杨丙辰等人组成。《文学季刊》之于京派对其作为一个创作流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是它集合了一众京派年轻作家,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二是推出并发表青年作家的作品,为京派文学的发展及其黄金时代到来推波助澜;三是它刊载的散文一定程度上变革和丰富了30年代艺术性散文创作的观念和手段,促进并展现了京派散文创作的别样风格。除上述杂志刊物外,京派文学的发表空间还有《学文》《文学杂志》等刊物,极大地丰富了京派文人的创作空间。
  二、京派文人的公共领域
  所谓“公共领域”(publicsphere),由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这时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为代表的高校所形成的自由、民主的空气和良好的学术环境,北平充满了活跃的文化和学术氛围。知识分子议论时政、张扬理想,创办同仁刊物、组织文化沙龙等,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公共领域,形成了特有的“沙龙文化圈”。
  北京西直门公用库八道湾十一号,是一处面积约四亩的大宅院。1919年7月,鲁迅购得此宅,1923年周氏兄弟失和后,鲁迅搬出八道湾,周作人自此作为院主人,直至1967年逝世。1920年代中期起,周作人常称自己的书房为苦雨斋,这个名字也逐渐响于文坛。1920年至1945年,造访此处的文人并不少。苦雨斋的成员多为京派文人,以周作人为核心,其次为钱玄同,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三兄弟,刘半农、马幼渔等平辈,俞平伯、废名等则对上述诸人执弟子礼。苦雨斋群落成员多远离激进风潮,象牙塔色彩浓厚,与时代左倾文化颇隔膜。远离政治和时代风潮,也在后来成为了京派文化的一个特点,和苦雨斋这个京派最早组成部分与重要一翼所奠定的基础不无关系。
  “太太的客厅”位于北总布胡同三号,对1930年代北平文化圈,极有吸引力。这里的主人正是林徽因、梁思成一家。林徽因是沙龙的女主人,故叫做“太太的客厅”。林徽因和梁思成常邀请朋友到家中聚会,边喝茶边海阔天空地聊天。这些朋友们,大概可以分为三组:第一组是主要班底,即新月派部分成员,有胡适、徐志摩、沈从文等;第二组是高校学者,如金岳霖、张奚若、钱端升等,这些人中除沈从文外,大多都曾留学欧美;第三组是林徽因赏文识人,热情邀请来的如李健吾、萧乾、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等。可见,“太太的客厅”聚集了当时文坛名人、教坛大匠、社会名流,其中有许多是后来京派的骨干。“太太的客厅”所构成的公共空间很大程度上是文学自由、尊严、宽容等理想的象征,也因而它成为了京派文人记忆的共同体乃至现代文学史上的传奇。
  1933年7月至1937年7月,朱光潜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主讲西方名著选读与文学批评史。朱光潜十分受学生欢迎,又加之学识渊博,待人热情,家中客厅宽敞,因此来访的学生、朋友非常多,慈慧殿三号“读诗会”正式在这个文艺沙龙中诞生。“读诗会”对于京派文学中诗歌方面形成了具有京派风格的诗歌。“读诗会”有着明确的现实针对性,体现京派尝试建立现代诗歌格律形式的努力。其中有关诗的声音节奏的讨论,对京派诗歌创作实践也有一定的影响。可以说在20世纪,“读诗会”这种文学沙龙形式是推动诗歌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京派文人的人际关系网络空间
  京派文人的私人交往构建起了丰富的私人交往关系网络,形成了无形的空间网络将这些京派文学联系在一起,形成有别于公共舆论空间和公共领域所谓现实空间之外的一个虚拟的、无形的但真实存在的人际关系网络空间。这样的人际关系网大致可以分为:沙龙交际网和师从关系网。
  借由沙龙这样的现实空间,文人作家自由交流,发表见解,更重要的是得以认识赏识自己的知名作家和学界名人,由此形成的交际网络,这对于以高校群体作为主要构成的京派成员来讲是个十分重要的平台和空间。如当时李健吾的论文《包法利夫人》发表后,得到了林徽因的关注。林徽因主动给他写了一封信,邀请他到“太太的客厅”面谈。李健吾对此非常感激,因为跨入到“太太的客厅”就意味着其文学成就得到了主流文化圈的认同。可见,“太太的客厅”如此沙龙性质的空间为当时的京派文人创建了联系,形成了特有的交际网络空间,帮助、提携了许多诸如李健吾、萧乾等青年作家,壮大了京派文人的队伍。
  北京集中了当时全国第一流的教学大学和国立大学,是现代中国知识生产学术生产网络的枢纽,为文人提供了文化交流的空间。这样的精神伊甸园,吸引了大批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文人,知识分子以学校、同乡、同学、师生等诸多关系形成了当时知识分子文化交际网络。师从关系因此成为了京派文人关系网络中极为重要的一支。京派文人群最早的师生关系网可以追溯到周作人与废名。周作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所扮演着重要角色,使得他在20世纪30年代的知识界成为一个重要的公众人物。
  公共舆论空间、京派文人的“公共领域”和私人交往空间组成的京派文学的“三重空间”并不是相互割裂和分离的。中国现代都市文化场域下营造的公共舆论空间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发声的空间,京派文人的沙龙交往即“公共领域”空间也进一步为京派文人私人交往搭建平台,京派文人在这三重空间的场域内交流发声,对京派文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摘要:欧洲长篇小说《金驴记》在学界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关注,但是这部小说的价值和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它是罗马时代的一部风俗录,记录着肮脏的情欲和人性的冷漠,通过这部小说反观当下的社会,虽然现实社会少了小说中演绎的巫术,但是人生存的境遇都是一样的,这给了当下读者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金驴记》 情欲 人性  一、情欲的肆虐  黑格尔在《美学》中谈到:“爱情在女子身上特别显得最美,因为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
期刊
摘要:在这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在建设文化强国、说好中国故事的道路上,我们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本文以中国传统故事——花木兰替父从军在美国的风靡,从文化内部的角度,初步探讨了美国受众对于花木兰形象喜爱的原因,并指出其对我国文化交流传播时的借鉴之处。  关键词:花木兰 中华文化 文化融合  一、引言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与交融无法避免。对外传播中华文化
期刊
摘要:翻译理论、翻译实践与翻译批评共同构成了翻译这门学科的基本构架。翻译批评同时影响着翻译理论的发展和翻译实践这一过程的实现,是研究翻译不能忽略的重要学科分支之一[4]。而翻译批评标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批评角度也各异。本文从语言、文化和认知三个维度来评析《岳阳楼记》的两个英译本,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译作,同时提升我们的翻译水平;另一方面也能为后续的典籍英译提供一定启示,让译文更为出色。 
期刊
摘要:名词“一路”在普通话中使用方式丰富多彩,本文以“一路”为对象,研究其语法化进程。首先分析了“一路”的语义特征,其次对“一路”的句法分布进行说明,最后通过研究对“一路”所具备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一路”;名词;副词;线性;连接;语法化  零、引言  我们所说的“一路”,最开始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名词出现的,如:  ○1 太平之时,岂更为男女各作道哉?不更作道,一路而行,安得异乎?(
期刊
摘要: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在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拉帕西尼的女儿》讲述了一个科学悲剧。小说的主人公拉帕西尼是一名医生,也是一位科学家,但在追求科学主义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他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把女儿作为实验对象,改造自己的女儿,变成全世界最毒的毒药。故事折射出霍桑对美国19世纪科技工具理性对人的影响以及父权制和男权主义对女性的压迫,揭露了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性的沦丧以及人与自我、
期刊
摘要:《儒林外史》作为描写儒林文人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描绘了相当多文人相聚的场景,本文主要探究书中文人聚会的要素,了解聚会功能的丰富性和重要性,最后分析书中产生如此之多文人聚会的深层因素。  关键词:《儒林外史》;文人聚会;特点;文学功能;深层因素  《儒林外史》中有多次文人的聚会活动,尽管这些聚会的规模大小、形成原因、目的和意义等各不相同,参会人员也良莠不齐,但每次聚会对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
期刊
摘要:《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所作柳絮词,是曹雪芹作为男性以女性的身份、口吻,描写女性情、志的产物,其中双重性别的处理,使得五篇词作虽在意象使用等方面与花间词有相似之处,但在风格上并不软媚香弱。除此之外,五首词对于咏物的处理和女子个人情志主题的使用,亦迎合了清词诗化的历史流变。  关键词:红楼梦;柳絮词;女性叙写;诗化词  叶嘉莹先生在《论词学中之困惑与花间词之女性叙写及其影响》一文中,解析了女性叙写
期刊
摘要:森田疗法又称为顺应自然的疗法,适用于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抑郁性神经症和神经衰弱的治疗。其治疗目的不是消除病人的症状,而是引导病人维持在“有症状也无所谓”“有症状也能工作”的状态中,不介意症状的存在,即对自己的症状及情绪变化采取不理、不怕、不抵抗的态度。本文引入躯体化焦虑案例,探讨森田疗法在躯体化焦虑中的适用性。  关键词:躯体化障碍、焦虑、森田疗法  1躯体化焦虑概念  有些患者
期刊
摘要:尹宜公的《小河淌水》有着极富想象力的旋律和歌词,通过真挚的情感表现出了年轻女孩的活力和清纯,作品经久不衰。乐曲为羽调式,旋律缓慢悠扬,节奏从容自由、旋律起伏优美,极具云南民歌特色。在李谷一、龚琳娜、腾格尔的三个演唱版本中,由于风格设置的不同,旋律和律动上有着较大的区别。  关键词:小河淌水 旋律分析 演唱分析  一、作品及创作背景分析  《小河淌水》由尹宜公创作于1947年,作者根植于弥渡县
期刊
摘要:《穿越雨林之弧》(Through the Arch of the Rainforest)是著名的日裔美国女作家山下凯伦(Karen Tei Yamashita,1951—)的处女作。本文拟从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切入,分析《穿越雨林之弧》中玛塔考中景观遮蔽本体的现象,探寻小说人物主体性消散的主题,并揭露后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精神困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景观支配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个体。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