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牡丹亭》看汤显祖对文言小说的阅读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jxw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的创作与文言小说作品十分密切。在阅读史视野下,汤显祖对文言小说的阅读范围十分广泛。汤显祖对这类阅读材料的阐释和态度,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通过仔细梳理《牡丹亭》的具体文本,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汤显祖文言小说阅读行为及阅读效果的认识。
  关键词:汤显祖 阅读史 文言小说 《牡丹亭》
  明代中期以后,小说的创作与阅读开始逐渐兴盛起来。文学家汤显祖生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卒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其一生求学、为官、创作的阶段恰与明中叶以后小说勃兴的时期相重叠。在梳理《牡丹亭》的文本时,我们注意到他对前代文言小说的内容十分熟稔,运用之妙,存于一心。阅读史理论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视角,注重考察真实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阅读对象和阅读经验。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入手,来探究汤显祖的文言小说阅读情况。
  一、汤显祖的具体阅读对象
  在阅读史框架下,想要考察个体的阅读对象,最权威的办法是找到其本人的阅读清单或读书日记。可惜的是,汤显祖这方面的资料存世较为稀少。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可以从汤显祖本人的记述,相关书籍的版本刊刻情况,以及《牡丹亭》的文本出发,探究汤显祖最有可能阅读过的文言小说书籍。在各类文言小说作品中,我们发现,汤显祖对《世说新语》和《虞初志》有较多的阅读痕迹,现探究如下。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负盛名的志人小说。明代初年,由于政策限制和刻本稀少,士人对《世说新语》的阅读陷入低迷。嘉靖年间,袁褧嘉趣堂《世说新语》刻本的出现,让这部作品重回人们的视野。袁褧之后,书肆出现了大量《世说新语》的刻本,使汤显祖具备了阅读此书的物质条件。
  从徐朔方先生对《牡丹亭》的注释来看,全剧与《世说新语》相关的地方就有十一处,而十一处里,出自“言语”门的就有五处,接近半数之多。这说明汤显祖在创作《牡丹亭》时,已经能够较为自如地运用相关内容了。在《点校虞初志序》一文中,汤显祖将《虞初志》与《世说新语》做了一个比较,言其“简澹不如《世说》”a,可见这部杰出的志人小说并未脱离他的视线。此外,徐朔方先生在将《寄袁石浦太史》一信收入《汤显祖全集》时,还附上了对方的信笺。袁宗道在信中说:“以弟观足下,如《世说》所列文学、豪爽、言语盖总具之,所取亦已太过。宦路深沉,自不必论;不然是世间真有扬州鹤也。”b朋友之间的尺牍通信以沟通感情、交流识见为主,驰骋才情、炫耀学识往往并不是特别重要。袁宗道的这封信显示,《世说新语》中的内容属于他们知识储备里的共通部分,或者至少说明二人对该书内容并不隔膜。由此可见,汤显祖本人当是阅读过《世说新语》一书的。
  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唐代传奇体小说是一个重要节点。然而,唐传奇小说在明代的传播、接受却并不十分顺利。明代初年,统治阶层对小说实行了较为严格的禁毁政策。此举不仅导致了小说选本刊刻较少的局面,还阻碍了人们对传奇小说的阅读。直到明代嘉靖年间以后,以上情况才有所改观。这一阶段,书肆中出现了新编选的《虞初志》和《艳异编》等书。有明一代小说编选刊刻之风由此盛行,汤显祖亦深受此影响。
  《艳异编》一书,据传为王世贞所作,且汤显祖曾为之作序,但对这篇《艳异编序》,历来存在争议。1982年出版的《汤显祖诗文集》中,徐朔方先生曾有一笺注云:“录自玉茗堂摘评《王弇州先生艳异编》卷首。戊午,万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显祖卒后第三年。如非刊误,叙当伪托。”c可是,在1999年出版的《汤显祖全集》中,徐朔方先生删去了这篇文章。考虑到明代書坊中广泛存在的作伪现象,我们对汤显祖是否接触过《艳异编》持谨慎态度。
  我们再来看看《虞初志》一书。“虞初”本是西汉武帝时一位黄车使者的名字,张衡曾提到“小说九百,本自虞初”d。到了明清时期,“虞初”几乎变成了小说的代名词,《虞初志》便是一系列“虞初”小说的拓荒之作。《牡丹亭》全剧有多个地方出现了《虞初志》所载的故事元素,如在第八出提到的阳羡书生,第十出提到的南柯一梦,第二十三出提到的“瑞香风赶不上非烟在”e,而贯穿全剧的还魂情节,也带有《虞初志·离魂记》里的离魂元素。更为重要的是,汤显祖本人曾为《虞初志》作序,评价此书是“读之使人心开神释,骨飞眉舞”f。除此之外,汤显祖还仿照着《虞初志》编辑了《续虞初志》,并留下了数十则评语。由此可见,就汤显祖个人的阅读行为来看,《虞初志》很可能曾是他本人的案头读物。
  二、汤显祖对阅读材料的阐释与态度
  明朝开国之初,人们对文言小说作品价值的认识是不够充分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与强主秉政,极力推崇理学,裁汰异说有关,一方面与士人阶层站在正统经史之学的立场上,视文言小说作品为毁誉失真、怪力乱神之语有关。随着阳明心学和李贽学术思想的广泛传播,明代士人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他们开始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并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文学主张。深受泰州学派影响的汤显祖,对于自己所阅读的文言小说也有属于自己的判断。
  首先,汤显祖主张正视文言小说作品的存在,突破了以往轻视小说观念的不合理之处。在《点校虞初志序》中,汤显祖先后以“神丘火穴”“飞墓秀萼”“飞鹰立鹘”三种事物做比,指出“稗官小说,奚害于经传子史?游戏墨花,又奚害于涵养性情耶”g。在为《续虞初志》里的《杜牧传》评点时,汤显祖直言“读杜集者不可不先读此传”h,把小说文字视作人们阅读别集前所应做的必要准备工作。
  其次,汤显祖认为小说作品应当富有奇思妙想。在《牡丹亭》中,汤显祖喜爱用饱含奇趣的笔触来表达自己的至情理想。他常常运用虚实相映的手法,力图打破真幻之隔,使作品达到“翻空转换极矣”i的效果。汤显祖在谈到自己与《虞初志》的直接关联时,就说道:“余暇日特为点校之,以借世之奇隽沉丽者。”! 0通过梳理他的相关论述,笔者以为汤显祖这一方面的主张,大致有两个层次。一是小说构思要奇,创作应具灵气。此观点可以说是他一生文艺观念的体现。如汤显祖在为同乡所编的《合奇》作序时便说道:“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可名状。”! 1在《序丘毛伯稿》一文里,他同样指出:“士奇则心灵,心灵则能飞动,能飞动则下上天地,来去古今,可以屈伸长短生灭如意。如意则可以无所不如。”! 2在评点《续虞初志》时,他认为里边的《松滋县士人传》是“弥天造谎,死中求活”! 3。寥寥数语便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篇作品的奇。富有悬念的情节有助于使文本跳出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给读者带来更深的阅读印记。二是小说的奇趣可“拓人胸臆,起人精神”! 4。汤显祖的看法在《续虞初志》中有充分表现。在《崔汾传》这里,汤显祖做出了“咄咄怪事,使人读之闷叹”! 5的评点,而对《虞初志·高力士外传》一篇,他留下了“读之有无限悽愤”! 6的真切感受,心底波澜直接体现于笔端。
其他文献
摘 要:《词曲概》是《艺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间词话》问世前最重要的词学批评著作。中国古代便有“词为小道”“胡夷里巷之曲”的说法。刘熙载在《词曲概》中是将其视为与诗、书、赋一样的正统文学范畴,词曲的正统文学特性在书中有鲜明的体现。  关键词:《词曲概》 正统文学 道德观念  刘熙载,字融斋,清末著名学者,一生以治经学为主,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他著述丰富,《艺概》是其文艺批评的专著,其中
摘 要:曹文轩先生是我国非常著名的儿童小说家,他所创造的许多儿童文学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尤其是由《草房子》《红瓦》和《根鸟》组成的长篇三部曲,在国内外收获了极高的赞誉。曹文轩先生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更关注儿童成长的精神内核,并且其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以及细腻的心理刻画,都给青少年读者带来了极高的阅读享受,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几个方面对曹文轩先生儿童文学的创作进行浅要的分析和探
摘 要:鲁迅在《示众》里刻画了某一大街上的一群看客形象,他们性情呆滞冷漠,却以让人讶异的热衷和执着自觉地维护着“看”与“被看”构成的规训秩序,争抢着附着在“看”上的“权力”。鲁迅对示众场景的白描,揭示的是“看客们”在“看”的控制下,丧失正常表达交流的能力和诉求,丧失生命意识的悲剧。  关键词:《示众》 “互看”的权力秩序 交流机制 生命意识  在《示众》这篇小说中,鲁迅选取发生在庸常生活中的一条大
摘 要: 因材施教是春秋时期孔子在创办私学时首次提出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的教育教学理论,并被我国历朝历代的教育家继承、发展与完善,至今仍然在我国教育实践中被广泛采用。于古于今,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与实践,都对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历史借鉴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因材施教 语文教学 孔子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论。顾名思义,“因材施教”从字面来看就是根据不
摘 要: 乔吉的杂剧《金钱记》,全名《李太白匹配金钱记》,是一部爱情剧。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有研究分析的价值。韩飞卿是一个经典的风流才子形象,柳眉儿是温婉可人又多情的小姐,王府尹是封建家长的代表,贺知章是知心的朋友。  关键词:《金钱记》 人物形象 乔吉  乔吉编写有十一种杂剧,其中《扬州梦》《金钱记》《两世姻缘》三种被明人收入一些杂剧选本,得以传世。《金钱记》是一部爱情剧,写风流才子韩飞
胡同外,交通繁忙,人声鼎沸,充满着现代和繁华的气息。   胡同里,幽深静谧,晨曦若现,氤氲着历史与文化的香味。   胡同,是许许多多的老北京人迎接游客的地方,时不时徘徊着三轮车的铃铛声。一些不愿离开胡同,不愿抛弃老北京文化的人们坚持蹬着三轮车,带领游客们领略北京胡同旖旎的风景。“这儿是鲁迅故居,我跟您讲,原来这一片可是……”蹬车的人们操着一口地道的北京口音,向游客们讲述着令人神往的往事
摘 要:本文主要从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入手,分析了梦产生的机制,并从梦的工作机制和特征两方面探讨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过程中的认知特征,以期为广大学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关键词:《梦的解析》 认知特征 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产生和梦的工作并不是盲目、非理性的,而是带有很大的目的性和思考性。梦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在潜意识里压抑已久的欲望,这个欲望需要通过凝缩、润饰等伪装方式实现。它可能表
摘 要: 梁祝传说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因为它是由几个省共同申报的。作为梁祝文化发源地之一的浙江,以其具有辐射力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艺术,形成庞大独特的梁祝文化。梁祝文化在浙东文化中处处可窥见其缘起,本文对梁祝传说中的浙东文化原型做了梳理,对梁祝文化内涵结合浙东地域文化进行阐述。本文以宁波镇海地区的梁祝下凡(挖花调)为主要文本进行人类学的原型分析。通过梁祝故事构建经验追溯出其原
摘要:禅宗追求“梵我合一”“我心即佛”,混融一切物我界限的世界观、时空观,追求自然适意,内心自我解脱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情趣以及以直觉观照、顿悟、凝练、含蓄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法,王维一生参禅悟佛,写了众多禅诗,其诗中的幽冥、恬适而又空灵的境界处处体现出一种对于存在与虚无的思考。  关键词:存在 虚无 禅  王志清教授在《王维诗选》中曾说:“庄子是以哲学来表现诗的意蕴,而王维则是以诗来表现哲学的内
摘 要:丁玲是左联中的重要一员,又是从国统区进入延安最早的女性作家,她的文学创作同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莎菲女士在延安”,丁玲同时又作为一名个性的女性作家,呈现出同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不同程度的背离。这篇文章旨在从丁玲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入手,通过三组关系——群众与革命者、群众与革命、革命者与革命的层层深入,分析丁玲小说创作的复杂性。  关键词:革命 群众 革命者 丁玲  丁玲作为共产党领导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