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车辙”与“脚印”

来源 :七彩语文·中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00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读《我与地坛》之后,有同学对第二章的结尾提出了疑问,接下来的讨论由此展开。
  老师,课文第二章的末尾写道:“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我读着很感动,但又说不出来究竟被什么打动。
  你能注意到这句话非常好,这句话其实很有深度,同学们该如何理解呢?
  我觉得感动是因为这句话非常深情,早年“我”心里想的都是自己的不幸,并不能体会母亲所承受的痛苦,所以只能看到园子里“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直到母亲去世之后,“我”才逐渐明白母亲因为担心“我”而找寻“我”,走了那么多的路,也才终于发现“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写出了儿子对母爱的理解过程。
  这句话仅仅是表现母亲因为担心“我”而找寻“我”,走了很多路吗?大家再细细品味“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一句中“车辙”和“脚印”的含义。
  “车辙”指的应该是_____________;那么“脚印”指的是_____________ 。
  看来同学们的思考越来越深入了,这句话想说的是:_____________ 。同学们可以顺着这个思路再往下想,这篇文章的标题是“我与地壇”,第二章为什么围绕“我与母亲”展开?
  “车辙”和“脚印”交织,说明 。那么,其实地坛和母亲对于“我”来说,都很重要。
  哪里重要?
  地坛和母亲在“我”的生命里扮演着相同的角色。
  非常好,顺着这个思路,大家逐渐抓住了文章的精神内核。地坛启发和影响了“我”的生死观,而母亲面对苦难的态度也给予了“我”对命运的正确思考,两者都是“我”的精神家园。在一定程度上,地坛是___________________,而母亲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 。
  师  说
  提出问题的同学注意到了文章第二章末尾的这句话非常重要,但是一开始只是感性认知,觉得感动,不会分析。当他回答出“这句话写出了儿子对母爱的理解过程”,对这句话的理解依然停留在文本的字面义,这个时候就需要走向理性分析,挖掘重点词“车辙”和“脚印”的深层含义。“车辙”指的应该是“我”在地坛的沉思之路,“脚印”指的是母亲的陪伴。“车辙”就是“我”在地坛心灵求索的轨迹;“脚印”正是母亲伴随、找寻“我”所走过的路,不仅是关爱,更是理解的体现。这句话想说的是:母亲伴随了“我”对生命的思考。
  深入理解“车辙”和“脚印”的内涵,对于把握全文的主旨相当重要。第一章中,地坛表面的荒芜与内在的勃发给了“我”启迪;第二章中,母亲艰难的命运与坚强的意志则教会“我”如何生活。“我”在地坛独自体悟到了生与死的本质,但在“怎样活”的问题上,如果没有母亲,“我”是难以独自找到答案的。所以地坛是“我”的避风港,是精神家园;母亲则是“我”的坚强后盾,是精神支柱,两者缺一不可。文章多处写到“车辙”,它是“我”迷茫、彷徨、困惑、痛苦的心路历程;但相对而言,母亲的“脚印”则是隐蔽的,总是与儿子的“车辙”保持一段距离,这条暗线很容易被大家忽略。“车辙”和“脚印”交织,说明“我”的每一次精神跋涉,都不是独立完成的,其中都有母亲的精神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地坛是虚化了的母亲,而母亲也是“我”心中的地坛。
  虽然教材只节选了《我与地坛》的前两章,但是纵观全文,作者的叙述重点依然在“我与地坛”,那么学习第二章,大家需要理解母亲是“我与地坛”关系中的一部分。
其他文献
关于音乐和舞蹈的成语就藏在画面中,你來找一找吧!
期刊
写作情境  临近重阳节,班级将举办“我看传统孝道”主题班会,并邀请家长参加,你将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请结合《乡土中国》《朝花夕拾》《呐喊》中的观点和内容,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发言稿。  情境说明  这是高一新生入学以来的第一次论述类文本写作练习。同学们在进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同时,也阅读了《呐喊》并重读了《朝花夕拾》。作为本学期读写一体化练习的一环,这次写作练习旨在以读促写,探索语言运用、思
期刊
“亲爱的胖橘,我正在参加一年一度的魔导师圆桌会议。一位人类魔导师分享了他们的习俗——每年新年,人们都会放鞭炮除旧岁、迎新春。这给了我一些灵感,或许你可以尝试用人类的鞭炮做素材,制作变身人类的药水。爱你的灰灰,敬上。”  ——《在参加学术会议的灰灰给橘喵的信》  1  二月的人类世界,空气的味道和小巫喵生活的城市有些不一样——充斥着烟火味、炒菜的香味,和一种小巫喵从没体味过的陌生情感的味道——闻起来
期刊
有两篇文章,分别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它们在高中语文课本里待得够久了,语文老师们延续着对它们的解读——这些解读精准正确,在开始的时候,听起来也非常有趣。它们呈现的风景,在经年累月的条分缕析中,逐渐被读成了公园中的雕塑。它们由脆弱可感的景象变成了身穿铠甲的武士,由和蔼可亲逐渐变得有那么一点近身不得。  好文章之所以好,是因为它们并不千篇一律。它们是自己所是,却又由你去读。你把
期刊
本期《视界》栏目继续为大家推荐美国高中生的大学申请文。同样面对贫乏的物质生活困境,这两篇文章的作者都选择努力为自己开拓出一片丰盈的精神空间。阿斯特丽德·利登在图书馆的书海中找到灵魂的栖身之处,并将自己通向世界的钥匙分享、回馈给他人;维多利亚·奥斯瓦尔德则将目光聚焦到自家老旧的餐桌,坐看悲欢离合,虽居陋室仍自得其乐。希望你读完后有所思考:如何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精神花园?  正如亚瑟·里德所说:“当你
期刊
在《春秋》中,“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有“晋人、秦人围郑”的记载。专为解说《春秋》而作的《左传》,将这件事较为详备地叙述为郑国大夫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在只言片语之间瓦解秦晋联军,保全郑国的故事。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烛之武退秦师》一文。  一般而言,《烛之武退秦师》的学习重点是鉴赏烛之武“说话的艺术”。烛之武劝退秦伯,一共表达了四层意思:首先是“示弱”,他态度诚恳地表示“秦、晋围郑,郑既知亡
期刊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这时,天空很近,村庄很远  师:小时候,每年春天,我都和小伙伴到田野里找桃树苗。上一年不知谁吃桃时扔掉的桃核,这时在青草丛里长出了青枝绿叶。眼尖的一下子就能发现那挺拔清秀的树苗,在春风里摇曳,然后大家一起赶过去,抢着挖起来,栽在自家门前。  然后各
期刊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被选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五单元,作为学术类著作阅读与研讨的书籍。作者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方面,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本书首次出版于1948年,距今已70多年。世易时移,今天的中国还是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吗?站在今天的角度该如何审视这部作品?哪一部小说能充分展现“乡土中国”的面貌?下面,我们将介绍三本书,希
期刊
祸起《檄英王鸡》  王勃当上朝散郎后,经主考官的介绍,担任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圣颜不悦,高宗认为,二王斗鸡,王勃身为修撰,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意在挑拨离间,钦命
期刊
一台方方正正的小盒子,锁着我们一天最快乐的时光。再严厉的家长也不会阻止我们看动画片,因为这是独属于我们小孩子的!  三三 说  整个童年时代,我的家里只有一台老式的14寸电视机,方方的“脑袋”上顶着两根细长的天线,信号不好的时候,屏幕上就会满是“雪花”。而且,因为是黑白电视机,就意味着我看到的所有动画片都是没有色彩的,所以我看不到机器猫是蓝色的,看不到紫龙的圣衣是绿色的,也看不到海尔弟弟的头发是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