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本细读的策略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uliangaij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教学为例,论述文本细读的策略,提出从读真切、读仔细、读深刻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感受文中蕴含的细腻情感,丰盈学生的内心世界,为他们的人生奠基。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本细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A-0066-02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引领学生进行课文学习的灯塔,也是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情感主旨的钥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着力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读出语言文字的味道,感知课文的情节,领悟博大的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一、读真切:必备的读书品质
  英国谚语云:“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匆地阅读一本书。”初中语文教师不能纵容学生漫无边际、浮光掠影、随心所欲地读,而应当让学生从一开始捧起书本就能够平心静气、心无旁骛、实实在在地读。只有这样,才是读“真”书、“真”读书。以前,笔者没有刻意对学生提出阅读时的具体要求,所以学生普遍认为通读课文的要求只是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读一下课文,而且只读一遍。实际上,这种读书思维和习惯的危害是巨大的,因为大家只是在用嘴“读”书,并没有用“心”读书,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不会理想。后来,笔者受古人读书前必洗手、洁面、焚香的启发,决心增强读书的仪式感,让学生将读书视为一件高尚而严肃的事情。
  (一)课桌要干净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读书的桌面要干净、整洁。如果桌面上杂七杂八,甚至还有前一节课的书本资料,学生的注意力极容易被分散。这样读书,分心走神就不奇怪了,阅读效率自然会下降。因此,读书前的准备工作要做好,桌面上只有课本、草稿本和3支笔(铅笔、红色水笔、黑色水笔)。整个桌面清爽了,心也容易静下来,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学生也就能心无旁骛了。
  (二)心中要清净
  心中杂念丛生,思这想那,阅读内容很容易碎片化,不能形成完整的概念。因此,在阅读文本的时候,笔者强调以下几点:(1)让学生带着问题读。阅读之前,教师可以布置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一道思考题,让他们带着头脑中的问题阅读课文。这样,学生就会带着目的读书,边读边思考,效果自然倍增。(2)要求学生眼中有书、手中有笔。学生阅读应该紧盯课本,目不旁视;文中要紧处,当用不同颜色的笔做记号。通过问题让学生愿意读,运用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读。有了这样的措施,学生就会真正地将课文读进心里,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教师可以边巡视边检查。在巡视过程中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学生走神时要提醒,对于学生不明处要点拨,对于学生值得肯定的地方则要表扬。
  二、读仔细:必育的读书能力
  这里的“细”指“细致”,就是要求学生把课文读仔细,把课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前后比较,哪句点题,哪句照应,哪句过渡,哪句点明主旨,哪句深化中心,在阅读的过程中都要心中有数,要百密而无一疏。一篇文章被选入教材必有其独到之处,可谓文质兼美,教师应当在课堂中引领学生静下心,手中拿笔,对文中的内容细致地读。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一文中,对比的手法多处可见。教师要求学生在潜心默读时,将课文中的对比之处用笔画出来,并做序号,而后进行小组讨论,补充答案,使其更完备。同时,教者要有所指导,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课文内容上,诸如:“百草园的玩耍空间和三味书屋的学习空间有何区别?”“在百草园的活动与在三味书屋的活动有什么不同?”对待“我”的提问,长妈妈、闰土父亲与寿镜吾先生的态度是否一样?在这样的过程里,既有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细节,也有学生主动品读细节;既有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如提笔标记、查前翻后、斟酌比较,也有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在查阅、发言、思辨和争论中,文本中的语句得以咀嚼,智慧得以碰撞,而其中的道理也越辩越明。
  在将课文读细致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一是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之前,教师应向他们提出稍有深度的问题。这个问题相较于粗读时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它应当涵盖整篇课文,要能分成多个层次以待学生探究。二是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思维偏差,教师需要在活动当中观察他们的反应,帮助他们及时纠正错误的答案,寻找能真正反映问题实质的细节。三是在阅读和答案形成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也要让学生合作探究。这样,就会将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拉长、空间拓宽,使他们在反复的阅读、思考和比较中将课文读熟,将问题想明白。
  叶圣陶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教师引导学生细读、品读,品出感觉,品出味道,自然让学生对课文产生较深的印象,也会对文本主旨渐有体悟。
  三、读深刻:必会的阅读策略
  “深读”就是指反复品读,将文章背后的内容、情感读透彻。读是学习的关键,是“问”和“悟”的基础,因此读一定要落到实处。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反复阅读,读通、读熟、读懂,读出重点,读出感情,这样学生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有所感悟。对于课文中那些描写传神的句子,那些点明主旨、升华中心的句子,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在吟诵中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9自然段是过渡段,起初教者仅仅认为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罢了,相对于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内容,这一段无足轻重。实则不然,深入阅读之下,这段还蕴含着幼时鲁迅对离开百草园的不舍、怅惘、懊悔、无奈和怀念的复杂情感。于是,在课堂上,笔者首先自己假装字正腔圆地当众朗读了一遍(实际上没有读出文章所表现出的语气),然后让学生对笔者的朗读进行点评。学生很快给出“没有读好关键词”“不舍的味道没读出来”“应该通过缓慢低沉的语气突出魯迅的无奈和怀念”……笔者便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立刻兴致勃勃地在座位上自己揣摩人物心理,尝试带着情感进行诵读。而后,笔者再要求他们朗诵时,很多孩子都能够模仿幼时鲁迅的神态、语气,并且能分析出语句背后所透露出来的情感。有的学生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一句表现了幼时鲁迅“乍一听到要去私塾学习的恍惚和懵懂”;有的学生说“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得知自己要去私塾后的胡乱猜测和懊悔的心理;还有学生说“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中“我的”和“们”这两处传神地体现了孩童时的鲁迅已经将百草园的动植物们视为自己最好的朋友了……最后,笔者又要求学生齐声朗诵,加深印象。经过教师朗读、学生评析、学生朗诵、众人齐读,学生不仅知道了这段文字深切地表现了幼时鲁迅即将离开百草园的复杂情感,也对鲁迅那时的童心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这一环节里,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要注意方法,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全程以单一的齐读进行,而应以多种诵读方式展开;教师也可以自己主动加入学生活动当中,做反面或者正面例子,以此激发与维持学生深入品读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那些传神的语句在嘴里咂摸,品出其中的味道,从而达到深刻理解课文主旨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于选入教材中的文本,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对其进行细读,让学生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读书,边读边品,边品边读。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才可以真正地为学生成长服务,为他们抹上人生最重要的底色。
  作者简介:罗海燕(1976— ),女,广西玉林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责编 秦越霞)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特级教师徐斌《用倒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一颗为例,论述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教材要点,并灵动地嫁接到学生熟悉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中去观察、发现、思考和研究,从而实现学习的最优化,促进学生智能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用活教材 生活元素 智能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A-0083-02  用活教材,一直是教师理想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以《口算除法》教学为例,论述提高小学生运算能力的策略,认为教师可从厘清算理、知识迁移、算法多样、激趣巩固等几个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数学敏感度与数学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运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运算能力 算理 口算训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A-0126-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
期刊
【摘要】本文根据“德育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的理念,以“推荐校花校树”的任务驱动班本课程为例,论述“任务驱动型”德育模式的实施策略,提出结合环境引出任务、自主选择分解任务、合作探究完成任务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任务驱动 道德生长 德育 班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2A-0086-02  道德生长是指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的过程,是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意识的重要性,选取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中的“阅读与思考”栏目《为什么要证明》教学片段,提出教师可结合“测量会出现误差”“眼见未必为实”“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不一定完全”的例子,直观地告诉学生“实验归纳的结果不一定靠谱”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说理”习惯,发展理性思维,铸就理性精神。  【关键词】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为什么要证明》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数学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认为教师跳出“知识本位”观念束缚,站在“思维发展”的高点实施教学,通过编织知识体系培养思维的系统性,组织展示评价激发思维的批判性,设计拓展练习发展思维的深刻性,做到知识获取与思维发展融通合一。  【关键词】思维品质 融通合一 系统性 批判性 深刻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2A-0111-02
期刊
【摘要】本文叙述“三角形稳定性的再认识”一课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根据“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用数学证明的方法重新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结论,从理性的角度指导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稳定性,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向学生“说理”并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说理”习惯的教学策略,以发展学生理性思维,培养其逻辑推理意识。  【关键词】三角形稳定性 逻辑推理意识 理性精神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教师在自读课文《一棵小桃树》教学中设计梳理情景、鉴赏情景、体悟情景三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从而达成自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一棵小桃树》 情景 情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2A-0103-02  《一棵小桃树》(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是贾平凹的一篇散文,
期刊
【摘要】本文以《立夏·摘桑葚》教学设计为例,论述用绘本故事引导儿童阅读,认为可以从图画入手,引领儿童依据绘本图画共同创编故事;在伴读绘本故事中将自创故事与绘本故事进行对比,学习新知、实现超越;在延伸阅读中巩固提升;在“创造—对比—学习—借鉴—再创造”的良性循环中进行阅读。  【关键词】绘本故事 《立夏·摘桑葚》 教学设计 阅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
期刊
【摘要】本文以《乘法分配律》一课的几次磨课为例,论述基于儿童的认知规律和经验为起点,学习路线设计,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内涵,让学习走向深入。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 深度学习 校本研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2A-0118-02  【案例背景】  国标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一课,教材中所呈现的例题是:四年级有6个班,
期刊
【摘要】本文以苏教版语文第十册《灰椋鸟》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例,论述深度的“泛·参与式”的课堂教学应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建立伙伴间的学习关系,学会协作、学会互补、学会欣赏,共同提高。  【关键词】泛·参与式 《灰椋鸟》 教学设计 评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2A-0100-03  在我校开展省级课题“儿童公共生活视域下课堂教学变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