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香优744在宁德市种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

来源 :福建稻麦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te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香优744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西绿海种业有限公司、福建禾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野香A与福恢744配组育成三系杂交稻新品种,2020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20年引进野香优744至宁德市示范种植,表现丰产性好、米质优、抗病性强等特点。总结了野香优744在宁德市的示范种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要点。
其他文献
水稻纹枯病是浦城县水稻主要病害之一,2011—2020年全县年均发生面积26153.3 hm2,防治面积23133.3 hm2,产量损失3626.3 t。通过对浦城县2011—2020年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开展相关防效试验,探索出推广使用抗(耐)性品种、机械插秧(宽行窄株)、测土配方施肥、打涝田间菌核、加强田间肥水管理、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科学轮换用药等防治效果较好的措施。
为探讨野香优676产量与构成因子间的关联,对其产量与构成因子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构成产量主要因子与产量之间均呈正相关,对产量贡献率大小顺序是有效穗数、穗粒数、结率实、千粒重,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对产量贡献率最大(Pr=70.90%)。栽培上以主攻穗数为前提,适度促大穗,提高结实率和籽粒饱满度,以获得高产。
为确定缓控释肥在水稻上的施用效果及施用次数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以习惯施肥作对比,多处理重复的田间试验。结果显示,与习惯施肥相比,在水稻上将缓控释肥采用“一基一追”的2次施肥方式,能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数,产量增产7.1%,氮素利用率也有所提升,减少了土壤氮素残留,起到了节本增效,环境友好的作用,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施肥新技术。
文章介绍了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大豆新品种吉育299,以高蛋白品系公交2002-302-7为母本、以加拿大优异大豆品种Tourco为父本采用“一粒传”法选育。主要特点是早熟、高产、品质性状优良、抗逆性好。2019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通过吉林省大豆科企联合体试验获得审定的首批大豆品种。2017—2018年科企联合体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068.3公斤/公顷,较对照合丰55平均增产8.03%。2018年科企联合体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712.9公斤/公顷,较对照合丰55平增产9.59%。
为提高大豆产品附加值,适应加工企业需求,亟待选育高蛋白特用的无腥味大豆新品种。该品种的母本为黑龙江省六积温带、抗逆性强的大豆品种华疆1号,父本源自日本脂氧酶Lox-1、Lox-2、Lox-3完全缺失的大豆品种Ichihime,按系谱选育法选育出高蛋白且脂氧酶Lox-1、Lox-2、Lox-3完全缺失无豆腥味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东富豆5号。该品种亚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13天,适于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种植。株高75厘米,紫花,灰毛,褐荚皮,黄种皮,黄子叶,中抗灰斑病。百粒重20克左右,蛋白质平均含量40.49%
多糖糖基化蛋白质是改善天然蛋白质内部缺陷和功能性质有效方法。蛋白质糖基化本质上属于美拉德反应第一阶段。干热法、湿热法、两者的结合、酶法催化是制备大豆蛋白—多糖偶联物(SP-PC)的主要方法。大豆蛋白质经糖基化后其溶解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持水性、凝胶性、热稳定性、冻融稳定性、抗原性等功能得到改善。SP-PC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体系中,作为一种包埋或传递材料,以提高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基于SP-PC功能特性的改进,SPPC在食品加工中的一些新应用前景值得探索,并且蛋白质糖基化模型及SP-PC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可
研究以超级稻两优616为材料,设置头季4种不同施氮水平处理,即N0(对照,不施氮肥)、低氮N1(112.5 kg/hm2)、中氮N2(150 kg/hm2)和高氮N3(225 kg/hm2),研究两优616作再生稻干物质积累及转运规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在0~225 kg/hm2氮肥用量范围内,两优616头季移栽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呈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头季成熟至再生季齐穗期3个处理干物质生产均较
晶两优534是用不育系晶4155S和R534选配而成的优质杂交水稻品种,2018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19—2020年在长泰县作早稻试验示范种植,表现为群体整齐,茎秆粗壮,株型适中,熟期转色好,抗倒伏,高产质优等特点。现总结晶两优534在长泰县的种植情况及高产栽培技术。
宜优3009是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用宜香1A与明恢3009配组选育的中籼迟熟型三系杂交稻新品种,2017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根据亲本的特征特性和开花习性,结合多年在福建省建宁县的制种经验,总结出提高其制种产量的关键技术。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植物工厂创新团队与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团队合作,在植物工厂环境下成功实现水稻种植60天左右收获的重要突破,将传统大田环境下120天以上的水稻生长周期缩短了一半.这为加速作物育种、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全新的技术途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