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课是语文学科的延伸和扩展,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实践活动。小学语文活动课应该是课堂的补充。那么,我们该如何上好小学语文活动课呢?教师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教学形式。
一、鼓励学生进入角色,展示所学知识
在活动课当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去登台献艺,表演课文内容,从而使其从中受到熏陶。如学习了一些经典课文,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把精彩的故事情节演出来。我们还可根据课文内容编一些小品等,并挑选出在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去表演。如在学习小学语文《捧着空花盆的孩子》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通过他们的表演,让学生从中去体会诚实的可贵。其实表演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入理解的过程。又如,在教学《巨人和孩子》时,学生编排了童话剧,班里六个学习组,表演了六个版本的巨人,他们演得活灵活现,孩子们的表现令我感到吃惊,这次的“演出经历”会令他们终生难忘。
教师还应让全班学生边看边思考:谁演得像?哪些对话是学生自己加上去的?合适吗?在这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既发挥了学生的特长,活跃了学生的生活,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在活动中健康成长,这要比我们劳心费神的讲解更有意义。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1.语文活动课变音乐课。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的知识宝库有三把钥匙,即数学、文学和音乐。”借助音乐在陶冶情操和培养人才、提高素质等方面的作用,我们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时,可围绕课文内容,搞一些音乐活动,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学习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为三月谱曲》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欣赏歌曲《三月里的小雨》《春天在哪里》等旋律优美的校园歌曲。
2.语文活动课变美术课。绘画是展现于空间,诉之于视觉的一种艺术,它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在语文活动课中,结合课文,让学生用图画形式再现课文的内容,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如学习《山行》这首诗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诗的内容,绘制一幅图画;教学《春天来了》中的景物描写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一幅《春景图》。这种语文活动课必将会妙趣横生,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图书,上好阅读指导课
课堂内容的扩展与延伸就是拓展阅读内容。如我们学习了《雪姑娘》后就可以带着学生走进童话的世界,阅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中有关的精彩故事,然后请学生讲给大家听。又如,学习了《燕子》一课后,可让学生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和文章,背诵一些经典篇目,开展读书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把学生带入了图书室,犹如鱼儿游入了浩瀚的大海,鸟儿飞向了广阔的天空。看好报,读好书,让学生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去阅读,并在阅读中做到积累知识,在阅读中做到能力的培养,在阅读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当我第一次把学生领进去图书室时,他们就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各取所需,然后坐下来,全神贯注地陶醉在书香里。我们的课堂有时真的很尴尬,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无可奈何地听,现在终于有所改善了,学生自主学习了,活动多了,课堂是热闹了,可是语文味道却很淡了。我们很茫然,感觉迷路了,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在图书馆里,学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书。平时上课提不起兴趣的学生,在这里也能找到最爱,我们一直在寻找的答案原来就在这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四、鼓励学生动起手来,把读书的收获展示出来
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学生从图书馆里出来,我们还要及时地让学生整理读书心得,或制成优美的读书卡,或写一篇读后感,或摘抄文中优美的语段,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内容从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到内容简介、我最喜欢的人物及最精彩的情节,再到感悟。每周、每月或每学期,我们都进行评比,可以横向,也可以纵向。这样就能调动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并使学生兴高采烈地把成果展示出来。久而久之,读书就会成为学生的爱好,图书馆将成为是学生最好的去处,好的习惯将会使学生走向成功。
“教无定法”,只要学生快乐,有收获,就是好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要在尝试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经验,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的语文活动课更丰富多彩,让学生更加难忘语文课,更喜欢学习语文。
(责编 张翼翔)
一、鼓励学生进入角色,展示所学知识
在活动课当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去登台献艺,表演课文内容,从而使其从中受到熏陶。如学习了一些经典课文,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把精彩的故事情节演出来。我们还可根据课文内容编一些小品等,并挑选出在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去表演。如在学习小学语文《捧着空花盆的孩子》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通过他们的表演,让学生从中去体会诚实的可贵。其实表演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入理解的过程。又如,在教学《巨人和孩子》时,学生编排了童话剧,班里六个学习组,表演了六个版本的巨人,他们演得活灵活现,孩子们的表现令我感到吃惊,这次的“演出经历”会令他们终生难忘。
教师还应让全班学生边看边思考:谁演得像?哪些对话是学生自己加上去的?合适吗?在这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既发挥了学生的特长,活跃了学生的生活,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在活动中健康成长,这要比我们劳心费神的讲解更有意义。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1.语文活动课变音乐课。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的知识宝库有三把钥匙,即数学、文学和音乐。”借助音乐在陶冶情操和培养人才、提高素质等方面的作用,我们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时,可围绕课文内容,搞一些音乐活动,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学习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为三月谱曲》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欣赏歌曲《三月里的小雨》《春天在哪里》等旋律优美的校园歌曲。
2.语文活动课变美术课。绘画是展现于空间,诉之于视觉的一种艺术,它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在语文活动课中,结合课文,让学生用图画形式再现课文的内容,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如学习《山行》这首诗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诗的内容,绘制一幅图画;教学《春天来了》中的景物描写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一幅《春景图》。这种语文活动课必将会妙趣横生,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图书,上好阅读指导课
课堂内容的扩展与延伸就是拓展阅读内容。如我们学习了《雪姑娘》后就可以带着学生走进童话的世界,阅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中有关的精彩故事,然后请学生讲给大家听。又如,学习了《燕子》一课后,可让学生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和文章,背诵一些经典篇目,开展读书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把学生带入了图书室,犹如鱼儿游入了浩瀚的大海,鸟儿飞向了广阔的天空。看好报,读好书,让学生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去阅读,并在阅读中做到积累知识,在阅读中做到能力的培养,在阅读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当我第一次把学生领进去图书室时,他们就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各取所需,然后坐下来,全神贯注地陶醉在书香里。我们的课堂有时真的很尴尬,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无可奈何地听,现在终于有所改善了,学生自主学习了,活动多了,课堂是热闹了,可是语文味道却很淡了。我们很茫然,感觉迷路了,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在图书馆里,学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书。平时上课提不起兴趣的学生,在这里也能找到最爱,我们一直在寻找的答案原来就在这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四、鼓励学生动起手来,把读书的收获展示出来
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学生从图书馆里出来,我们还要及时地让学生整理读书心得,或制成优美的读书卡,或写一篇读后感,或摘抄文中优美的语段,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内容从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到内容简介、我最喜欢的人物及最精彩的情节,再到感悟。每周、每月或每学期,我们都进行评比,可以横向,也可以纵向。这样就能调动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并使学生兴高采烈地把成果展示出来。久而久之,读书就会成为学生的爱好,图书馆将成为是学生最好的去处,好的习惯将会使学生走向成功。
“教无定法”,只要学生快乐,有收获,就是好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要在尝试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经验,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的语文活动课更丰富多彩,让学生更加难忘语文课,更喜欢学习语文。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