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悦游》走访全国,找到六个仍然将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视为己任的匠人。他们的技法有的来自家族传承,有的博古通今,尝试复活已经失传的文化,还有的干脆自学成才,把已经在海外文化中生根发芽的技艺重新带回国人的视野。
要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就必须知道它们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承的。从发展根源上说,传统工艺是一种体验型的技术,依靠口传身授来延续,学习者在这一过程中领受、感悟,并不断实践练习。这种经验型技术一旦被掌握,便很难改变。
这就意味着传统工艺很少有集大成的专著教材,一旦继承断档,便很难再被隔代的继承者熟练掌握。同时,不同派系在相互阻隔的环境下各自衍化,也增加了同一种工艺中的复杂性和不可复制性。比如在竹纸制作技艺中,富阳的制作尤为独特,它以当年生嫩毛竹为原料,包括制浆、造纸等72道工序。“富阳纸制浆技艺中的‘人尿发酵法’、抄制技艺中的‘荡帘打浪法’等,均是富阳竹纸生产的绝技,为其他竹纸产区所无。”这些独特的技艺都需要师傅的口传身授及徒弟的身体力行、长时间锻炼才能得以延续。
景德镇的薄胎瓷也是一个典型的个例。北宋时,景德镇大量烧造的影青瓷滋润透影,薄而轻巧,但直至明代万历年间昊十九发明卵幕杯,才得以让薄胎作为一种单独的制瓷工艺从一般制瓷技艺中独立出来。影青瓷也自此有了一个专门的名词——薄胎工艺。薄如蛋壳的薄胎瓷制作,从配料、拉坯、利坯(修坯)、上釉到绘画、烧制,须经四十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分三次烧成。
江南自古风物清嘉,绿竹猗猗。浙人尤爱傍竹而居,与竹相伴。他们在传统竹编之外,又开创了一种新的精致工艺——竹丝镶嵌。竹丝镶嵌又称“篾细篱”,它曾被运用在条屏、挂屏或宫灯之上,点缀家居陈设。因图案规整精致,气韵古淡清雅,备受文人墨客推崇。清代乾隆年间,竹丝镶嵌走入了皇宫,辉映于雍容华贵的家具珍品之上。现存最早的竹丝镶嵌藏于北京故宫的倦勤斋,历经240年的时间考验,至今无一霉一蛀。
任赛——山水画:万物有灵且美
任赛的朋友都会评价她的画“很安静”。她觉得“万物有灵且美”,始终对自然充满敬畏。她觉得绘画艺术是一门“造境”的艺术,“是一种直抒胸臆的表达,而中国画更是一种意境表达,并不一定是实景”。任赛觉得山水画是最贴近人内心的绘画形式。艺术是自己跟自己的对话,特别是画水墨画,最需要耐得住寂寞。“我的画里很少有人,我用亭子来代替。”亭,是人烟可至的地方。任赛用“人迹可寻”来表达画面之外的人,这样在画面外的欣赏者才会有进入这幅画的愿望。
任赛的画非常有辨识度。她喜欢用敦煌壁画的元素和摄色方式,甚至糅合唐卡的表现手法。她对颜色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她迷恋绘画对象的“固有色”,“不像西方绘画,你观察到是什么颜色就画成什么颜色,东方绘画是唯心的,是个人主义的,一个苹果在我心中是什么颜色我就画成什么颜色,跟当时照射其上的天光色无关”。她会特地跑去敦煌,一袋子一袋子地背当地的矿石回来做颜料。“原矿跟‘物’的关系最为贴近,最能表达最本真的颜色,而且这些颜色非常稳定。”工作室的书架上也一并存放着大量的矿石和从中提炼出来的染料。
同行有时候会好奇她使用的某一种颜色是如何调制的,大多数时候任赛自己也答不上来:“比如我常用来表现某种氤氲感的绿色,就没有量化地告诉别人:藤黄加多少,花青加多少,我只能凭借自己的感觉。”她为自己对于色彩的敏锐感受力骄傲,这很符合中国文化中“定性”而非“定量”的方法论。
十多年前的某天,她第一次踏上雪域高原。在被这里的独特的地貌和风光震撼之余,西藏的人文风情引起了她的兴趣。“有一次,我在一间寺庙里写生。午饭时向一位僧人打听附近的餐馆,他却邀我一起吃饭。饭后我准备给他一些酥油钱时,他只是摆手。第二天,前日邀我吃饭的长者又端来做好的面条放在我旁边,我既感激又感动,但他依然只是笑着走开……”
正是这种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淳朴的东西,一直吸引着任赛去把她的笔墨和眼界投射到这些地方,就像她更加信任自然提取的颜料一样,“那些地方的人是有信仰的”,她觉得这种力量会通过画家的精神渗透进作品中,使之同样拥有某种具象之外的东西。
购买信息雅昌艺术家网任赛:rensai.artron.net
楚艳——楚和听香:再现东方风格
楚艳本就是服装学院科班出身,但选择专注做中式服装就完全是出于爱好了。毕业那年,楚艳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服装设计大赛,主题“雅致中华”恰好就是她研究生论文的探讨范畴,拿了第一名之后,她确信自己会踏上中国传统服饰研究的道路。
“我们想继承的不光是服装的元素,而是中华传统审美在大的审美语境下的演化和再现。”楚艳觉得中式服装的精髓是远在形体之外的,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让她自然而然地把设计和万物之灵结合在一起。
楚艳试图通过“楚和听香”这个品牌名字来传达一种形而上的且超越现实的审美追求。相对于西方更加具象化的美学特征,中国古典美学从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是追求形式之上的神韵的表达。“西方文化更在意的是要去‘塑造’某一种形象。”楚艳解释道。不管是紧身胸衣还是裙撑,它们的目标都是通过服装来改变人的形体。“但中国的服装是平面化的,它并不打算去束缚人体,而是希望用自然流畅的松弛感来衬托人本身。”
楚艳平时就是中式衣款不离身,工作室的布置也是典型的中式摆放,条案、古筝、大小茶碗、屏风,让你觉得置身于一种语境中,就应该慢下来好好聆听那些挂在人台上、用丝绵织物缝制的衣物向你悄然述说的故事。楚艳依然坚持用天然染料,她向我们展示各种矿石、植物,然后带我们去车间演示如何把这些物质中能为植物染色的物质提取出来。 几年下来,楚艳始终觉得自己有责任把中式美学和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她羡慕其他国家的设计师从小就受本民族文化的耳濡目染,但中国传统服饰在传承上是有严重断档的,楚艳想做的就是把这种断档重新拾起,好让下一代设计师至少知道根基在哪里。
购买信息 楚和听香工作室: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乡勇士营南路9号;(010) 84369035
李共标——铁打出:慢作黑金
杭州春天的昼夜温差很大,本市人戏称“春如四季”,但李共标并不是太在意,只要把锻铁的炉火升起来,屋子里就不会觉得冷。一旦要集中打造,他就会在这个由厂房改造而来的工作室里住上个十天半个月。
工作室有上下两层,一层的地面上铺满了石子。“这样不小心从炉子里带出来的炭灰就会立刻落到这些石子的缝隙中,不然直接踩在上面会烫着脚”。他见我们一脸好奇,立刻就解释了起来。
16岁开始跟着亲戚去洛阳学石雕,后来又做过一段时间泥塑,李共标并不是铁匠科班出身,在他的作品中能够很明显地看到粗粝的石雕痕迹,他自己也很喜欢在铁器上表现这种肌理。他因为喜欢喝茶才来的杭州,然后尝试做铁质的茶具,几乎没有师父教他,全凭做石雕和泥塑的经验和自己的摸索。
中国自古就有打造铁器茶具的传统技艺,跟紫砂壶相比,铁壶更霸气。即使气味再浓烈的茶,铁壶都能将它统一进自己的性格里面。比如熟普洱这种不以香气见长的茶,就是水软而醇厚,铁壶则是冲泡此类茶叶的不二选择。李共标觉得最传统的茶道里有他认可的东西,又恰好是自己最熟悉的硬质材料,“做石雕的时候手经常被割破,已经习惯了”。转投泥塑时,手中的材料变成柔软的泥巴,反倒让他觉得不自在。毕竟匠人是靠手感和这个世界建立联系的,他觉得铁壶更像是“他该做的东西”。
跟铁器待时间久了,李共标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生活状态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工作室摆放在各处的铁质花瓶和托盘,虽然看着黝黑粗犷,却都透露着一股安稳沉静之感。他说自己从来不会赶制一件作品,“总之慢慢悠悠地想起一点就做一点,不会太急,但也不是懒散”。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就算一件器皿花上几个月的时间,李共标仍然觉得太匆忙。
他还喜欢用所谓“老铁”,那些不是新浇筑出来的铁板,经过常年的风吹日晒,这些旧铁板中的气孔更加充沛。“这样的茶壶更容易跟茶汤发生关系,当茶油浸润到这些铁器的细孔中时,也会产生一种类似包浆的效果。”他说着拿起一个离手最近的茶壶,利索地拨进一些茶叶,泡上热水之后静置在一旁。
从三年前尝试完成第一件铁质茶具以来,李共标一共也就做了一百来件作品,但他仍然坚持用耗时耗力的方法手工打制每一个大小物件。每个月有一半的时间,都能从他这间山脚的公房里听到持续一整天的铁器敲打声,但李共标从没觉得这些是噪声,相反,他从这往复规律的锤打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购买信息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auction.artron.net/baoli
蔡超荣——蔡氏漆线雕:在玩耍中创新
操作室里所有的工作台都向南,这样能确保一天的大多数时候,阳光能够直接照射在这些细密紧凑的漆线上。蔡超荣不会把活儿拖到太阳下山之后。作为一名漆线雕手艺的传人,他熟练掌握了如何把漆线泥搓到头发丝那么细,但得确保光线充足,才能顺利地把这些细如青丝的泥条裱装镶嵌到作品上。
将瓦灰、桐油、大漆混炼在一起做成漆线泥,然后徒手搓成需要的粗细,一点一点贴到需要装饰的底胚上——可能是雕像、泥塑,也可能是杯盏、磁碟——然后等待阴干,上色、贴金,漆线工艺从头到尾都需要匠人纯靠手工完成。
蔡超荣是蔡氏漆线雕手艺的第十三代传人,漆线雕在传统意义上唯一的用途就是装饰佛像。直到蔡氏家族第十一代传人蔡文沛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首次尝试开拓漆线艺术在其他表现形式上的可能性,他首创用漆线描绘历史人物,完成了从“妆佛”到“塑造人物”的变革。
随之而来的第二次变革由第十二代传人蔡水况完成,他将漆线装饰从雕塑形体上脱离出来,将其独立完整地运用到瓷盘和瓷瓶的装饰中。这一创举的直接影响就是漆线工艺有了一个独成一派的分支——漆线雕。蔡水况也因此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殊荣,而蔡超荣是这位“水况大师”的侄子。
漆线艺术能够一直得以流传,完全有赖漆线工艺本身能够抵抗漫长时间的侵蚀而不腐坏。“这让我们有据可考,至少能追溯前人是怎么做的,也确保这门手艺不那么容易失传。”蔡超荣说。漆线雕工艺极为复杂,大致可分为雕塑、摆土、做漆线、上色四个步骤,但如果要细分,其中衍生分叉的技术就无法计量了。比如上色的部分,光“剥金”的技法就分为“正把”和“反把”两种,前者在码放完漆线之后贴上金箔再上色,最后把颜色挑掉,而后者刚好相反,两种完全违反常识的技法却能在表现泥塑衣服的肌理上起到不同的效果。
虽然是家族手艺的传人,但蔡超荣并没觉得自己是被先天赋予或者说“强加”学习这门技艺的。他甚至承认这是他兴趣的一部分,在很多时候,做一件作品更像是在“玩耍”。“我能够在每一件新的作品中玩出不一样的东西,不管胚子是大的小的,我在每次创作中都会尝试不同的技法。”
购买信息 厦门惟艺漆线雕艺术有限公司旗舰店:厦门市禾祥西路204号一层;(0592)2385891
王珊——漆息:残缺和痕迹的美感
王珊只花了十几秒就把一个裂成两半的宋朝茶盏用黑漆拼在了一起,用特殊的胶带稍做固定后,她转身把这个几天前客户送来委托修缮的茶盏放到了身后的柜子上,柜子占住了整面墙壁,上面摆满了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茶壶、茶杯、小碟子,每一件都经由她修复拼合。
王珊把工作室租在杭州郊区的一个小区里,正对工作台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字,上面写着“漆息堂”。因为金缮的基础工艺是大漆,所以王珊把自己品牌的名字定在“漆”这个概念之上。这个每栋楼只有五层的小区不管从基础设施还是开发商对于土地的利用率来看,都会给人一种富人区的联想。但王珊搬来这边的目的非常纯粹,“就是为了安静”,她自称是个特别喜静的人,从小就能安得下心来认真做一件事情,这种性格跟她决定投身于大漆和金缮事业不无关系。 大学毕业后,王珊做过一段时间的艺考辅导老师,这份工作对于本身就有深厚绘画功底的她来说并不算难,但渐渐地,她就开始觉得枯燥了,刚巧这时看到了一本画册中的一个日本的陶罐,就是用金缮修复的。“当时我就觉得特别美,立刻就托我在日本的朋友帮我带了很多资料回来,就开始自学。”
其实这门手艺在中国早就有所传承,老手艺人们管它叫作“漆修”。而在日本更为盛行,原因之一就是那种破损之后再修复、历久弥新的“病态之美”恰好是那个民族的美学信仰之一。日语中用“?寂”这个词来描述这种美学特点,直白的翻译就是“外表粗糙,内在完美”的意思。这刚好是王珊所推崇的关于“美”的哲学:“就好像一个老人,虽然脸上布满皱纹,但只要他的精神世界不腐朽,你依然能感受到他的优雅。”
王珊给自己定个了限额,一个月最多接十件修缮的活儿,再多就会打乱自己的节奏了。因为茶盏的主人们都很爱茶,王珊也渐渐培养起喝茶的习惯,从而对金缮又有了更深的见解。“喝茶是一个自省的过程,所以茶盏应该融入这个环境中,而不是招摇,因而我修缮的茶具都不会很扎眼,使用者在茶局中能体察一些小细节,然后会心一笑就够了。”
购买信息 漆息实体店:杭州上城区劳动路123-4号;营业时间:11:00-21:00
王丰年——丰年陶坊:用双手跟作品沟通
从北京南锣鼓巷南口进入这条街,往北不多远就能看到一家摆满陶瓷器具的店铺,以王丰年自己名字命名的陶坊就开在这里。他的工作室则在街对面的胡同儿里,不到五米见方的屋子里摆满了他的作品。
现年33岁的王丰年大学学的是雕塑,毕业后的第三年,他就在南锣鼓巷上开办了一家陶坊。街对面逼仄的工作室也是他当时就租下来的。王丰年管自己叫“工具控”,雕泥刀有不下五十把,都散落环绕在他的工作台周围。匠人纯靠双手跟作品沟通,而媒介就是这些刻刀,在外行看来,它们之间的差异几乎无从分辨,但王丰年必须在刻画某一种肌理时使用某把特定的刀,“这种习惯是根植在肌肉的记忆中的,稍微有点儿偏颇就浑身觉得不对劲”。
王丰年工作起来就没个点儿,“经常做着做着就半夜了,完全没有知觉,然后倒头睡到第二天中午,起来接着做”。成天跟泥打交道,他的手也干燥粗粝,但还是得注意保湿,因为“要是手一直特别干的话,你接触泥胚的时候感受力也会大打折扣,做出来的作品的细腻程度也会降低不少”。
他已经开始带徒弟,觉得这份手艺必须得有人继承,但又很挑人。他自己入门时光炼泥就学了两年,能做到两三分钟就把一整块儿泥里的空气排干了,才能开始下一步的学习。追溯到官窑时代,一个瓷器从泥巴到成品得经历72道工序,而这些技艺“分别掌握在72个家族手中”,现代制陶师必须一个人把这些功夫全都学会,“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的作品都远不如官窑时期的好”。但这并不妨碍他依然每天蜗居在南锣鼓巷的作坊里,围着窑炉、雕刻泥塑,一待就是一整天。
购买信息丰年陶坊:东城区南锣鼓巷111号
要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就必须知道它们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承的。从发展根源上说,传统工艺是一种体验型的技术,依靠口传身授来延续,学习者在这一过程中领受、感悟,并不断实践练习。这种经验型技术一旦被掌握,便很难改变。
这就意味着传统工艺很少有集大成的专著教材,一旦继承断档,便很难再被隔代的继承者熟练掌握。同时,不同派系在相互阻隔的环境下各自衍化,也增加了同一种工艺中的复杂性和不可复制性。比如在竹纸制作技艺中,富阳的制作尤为独特,它以当年生嫩毛竹为原料,包括制浆、造纸等72道工序。“富阳纸制浆技艺中的‘人尿发酵法’、抄制技艺中的‘荡帘打浪法’等,均是富阳竹纸生产的绝技,为其他竹纸产区所无。”这些独特的技艺都需要师傅的口传身授及徒弟的身体力行、长时间锻炼才能得以延续。
景德镇的薄胎瓷也是一个典型的个例。北宋时,景德镇大量烧造的影青瓷滋润透影,薄而轻巧,但直至明代万历年间昊十九发明卵幕杯,才得以让薄胎作为一种单独的制瓷工艺从一般制瓷技艺中独立出来。影青瓷也自此有了一个专门的名词——薄胎工艺。薄如蛋壳的薄胎瓷制作,从配料、拉坯、利坯(修坯)、上釉到绘画、烧制,须经四十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分三次烧成。
江南自古风物清嘉,绿竹猗猗。浙人尤爱傍竹而居,与竹相伴。他们在传统竹编之外,又开创了一种新的精致工艺——竹丝镶嵌。竹丝镶嵌又称“篾细篱”,它曾被运用在条屏、挂屏或宫灯之上,点缀家居陈设。因图案规整精致,气韵古淡清雅,备受文人墨客推崇。清代乾隆年间,竹丝镶嵌走入了皇宫,辉映于雍容华贵的家具珍品之上。现存最早的竹丝镶嵌藏于北京故宫的倦勤斋,历经240年的时间考验,至今无一霉一蛀。
任赛——山水画:万物有灵且美
任赛的朋友都会评价她的画“很安静”。她觉得“万物有灵且美”,始终对自然充满敬畏。她觉得绘画艺术是一门“造境”的艺术,“是一种直抒胸臆的表达,而中国画更是一种意境表达,并不一定是实景”。任赛觉得山水画是最贴近人内心的绘画形式。艺术是自己跟自己的对话,特别是画水墨画,最需要耐得住寂寞。“我的画里很少有人,我用亭子来代替。”亭,是人烟可至的地方。任赛用“人迹可寻”来表达画面之外的人,这样在画面外的欣赏者才会有进入这幅画的愿望。
任赛的画非常有辨识度。她喜欢用敦煌壁画的元素和摄色方式,甚至糅合唐卡的表现手法。她对颜色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她迷恋绘画对象的“固有色”,“不像西方绘画,你观察到是什么颜色就画成什么颜色,东方绘画是唯心的,是个人主义的,一个苹果在我心中是什么颜色我就画成什么颜色,跟当时照射其上的天光色无关”。她会特地跑去敦煌,一袋子一袋子地背当地的矿石回来做颜料。“原矿跟‘物’的关系最为贴近,最能表达最本真的颜色,而且这些颜色非常稳定。”工作室的书架上也一并存放着大量的矿石和从中提炼出来的染料。
同行有时候会好奇她使用的某一种颜色是如何调制的,大多数时候任赛自己也答不上来:“比如我常用来表现某种氤氲感的绿色,就没有量化地告诉别人:藤黄加多少,花青加多少,我只能凭借自己的感觉。”她为自己对于色彩的敏锐感受力骄傲,这很符合中国文化中“定性”而非“定量”的方法论。
十多年前的某天,她第一次踏上雪域高原。在被这里的独特的地貌和风光震撼之余,西藏的人文风情引起了她的兴趣。“有一次,我在一间寺庙里写生。午饭时向一位僧人打听附近的餐馆,他却邀我一起吃饭。饭后我准备给他一些酥油钱时,他只是摆手。第二天,前日邀我吃饭的长者又端来做好的面条放在我旁边,我既感激又感动,但他依然只是笑着走开……”
正是这种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淳朴的东西,一直吸引着任赛去把她的笔墨和眼界投射到这些地方,就像她更加信任自然提取的颜料一样,“那些地方的人是有信仰的”,她觉得这种力量会通过画家的精神渗透进作品中,使之同样拥有某种具象之外的东西。
购买信息雅昌艺术家网任赛:rensai.artron.net
楚艳——楚和听香:再现东方风格
楚艳本就是服装学院科班出身,但选择专注做中式服装就完全是出于爱好了。毕业那年,楚艳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服装设计大赛,主题“雅致中华”恰好就是她研究生论文的探讨范畴,拿了第一名之后,她确信自己会踏上中国传统服饰研究的道路。
“我们想继承的不光是服装的元素,而是中华传统审美在大的审美语境下的演化和再现。”楚艳觉得中式服装的精髓是远在形体之外的,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让她自然而然地把设计和万物之灵结合在一起。
楚艳试图通过“楚和听香”这个品牌名字来传达一种形而上的且超越现实的审美追求。相对于西方更加具象化的美学特征,中国古典美学从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是追求形式之上的神韵的表达。“西方文化更在意的是要去‘塑造’某一种形象。”楚艳解释道。不管是紧身胸衣还是裙撑,它们的目标都是通过服装来改变人的形体。“但中国的服装是平面化的,它并不打算去束缚人体,而是希望用自然流畅的松弛感来衬托人本身。”
楚艳平时就是中式衣款不离身,工作室的布置也是典型的中式摆放,条案、古筝、大小茶碗、屏风,让你觉得置身于一种语境中,就应该慢下来好好聆听那些挂在人台上、用丝绵织物缝制的衣物向你悄然述说的故事。楚艳依然坚持用天然染料,她向我们展示各种矿石、植物,然后带我们去车间演示如何把这些物质中能为植物染色的物质提取出来。 几年下来,楚艳始终觉得自己有责任把中式美学和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她羡慕其他国家的设计师从小就受本民族文化的耳濡目染,但中国传统服饰在传承上是有严重断档的,楚艳想做的就是把这种断档重新拾起,好让下一代设计师至少知道根基在哪里。
购买信息 楚和听香工作室: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乡勇士营南路9号;(010) 84369035
李共标——铁打出:慢作黑金
杭州春天的昼夜温差很大,本市人戏称“春如四季”,但李共标并不是太在意,只要把锻铁的炉火升起来,屋子里就不会觉得冷。一旦要集中打造,他就会在这个由厂房改造而来的工作室里住上个十天半个月。
工作室有上下两层,一层的地面上铺满了石子。“这样不小心从炉子里带出来的炭灰就会立刻落到这些石子的缝隙中,不然直接踩在上面会烫着脚”。他见我们一脸好奇,立刻就解释了起来。
16岁开始跟着亲戚去洛阳学石雕,后来又做过一段时间泥塑,李共标并不是铁匠科班出身,在他的作品中能够很明显地看到粗粝的石雕痕迹,他自己也很喜欢在铁器上表现这种肌理。他因为喜欢喝茶才来的杭州,然后尝试做铁质的茶具,几乎没有师父教他,全凭做石雕和泥塑的经验和自己的摸索。
中国自古就有打造铁器茶具的传统技艺,跟紫砂壶相比,铁壶更霸气。即使气味再浓烈的茶,铁壶都能将它统一进自己的性格里面。比如熟普洱这种不以香气见长的茶,就是水软而醇厚,铁壶则是冲泡此类茶叶的不二选择。李共标觉得最传统的茶道里有他认可的东西,又恰好是自己最熟悉的硬质材料,“做石雕的时候手经常被割破,已经习惯了”。转投泥塑时,手中的材料变成柔软的泥巴,反倒让他觉得不自在。毕竟匠人是靠手感和这个世界建立联系的,他觉得铁壶更像是“他该做的东西”。
跟铁器待时间久了,李共标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生活状态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工作室摆放在各处的铁质花瓶和托盘,虽然看着黝黑粗犷,却都透露着一股安稳沉静之感。他说自己从来不会赶制一件作品,“总之慢慢悠悠地想起一点就做一点,不会太急,但也不是懒散”。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就算一件器皿花上几个月的时间,李共标仍然觉得太匆忙。
他还喜欢用所谓“老铁”,那些不是新浇筑出来的铁板,经过常年的风吹日晒,这些旧铁板中的气孔更加充沛。“这样的茶壶更容易跟茶汤发生关系,当茶油浸润到这些铁器的细孔中时,也会产生一种类似包浆的效果。”他说着拿起一个离手最近的茶壶,利索地拨进一些茶叶,泡上热水之后静置在一旁。
从三年前尝试完成第一件铁质茶具以来,李共标一共也就做了一百来件作品,但他仍然坚持用耗时耗力的方法手工打制每一个大小物件。每个月有一半的时间,都能从他这间山脚的公房里听到持续一整天的铁器敲打声,但李共标从没觉得这些是噪声,相反,他从这往复规律的锤打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购买信息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auction.artron.net/baoli
蔡超荣——蔡氏漆线雕:在玩耍中创新
操作室里所有的工作台都向南,这样能确保一天的大多数时候,阳光能够直接照射在这些细密紧凑的漆线上。蔡超荣不会把活儿拖到太阳下山之后。作为一名漆线雕手艺的传人,他熟练掌握了如何把漆线泥搓到头发丝那么细,但得确保光线充足,才能顺利地把这些细如青丝的泥条裱装镶嵌到作品上。
将瓦灰、桐油、大漆混炼在一起做成漆线泥,然后徒手搓成需要的粗细,一点一点贴到需要装饰的底胚上——可能是雕像、泥塑,也可能是杯盏、磁碟——然后等待阴干,上色、贴金,漆线工艺从头到尾都需要匠人纯靠手工完成。
蔡超荣是蔡氏漆线雕手艺的第十三代传人,漆线雕在传统意义上唯一的用途就是装饰佛像。直到蔡氏家族第十一代传人蔡文沛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首次尝试开拓漆线艺术在其他表现形式上的可能性,他首创用漆线描绘历史人物,完成了从“妆佛”到“塑造人物”的变革。
随之而来的第二次变革由第十二代传人蔡水况完成,他将漆线装饰从雕塑形体上脱离出来,将其独立完整地运用到瓷盘和瓷瓶的装饰中。这一创举的直接影响就是漆线工艺有了一个独成一派的分支——漆线雕。蔡水况也因此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殊荣,而蔡超荣是这位“水况大师”的侄子。
漆线艺术能够一直得以流传,完全有赖漆线工艺本身能够抵抗漫长时间的侵蚀而不腐坏。“这让我们有据可考,至少能追溯前人是怎么做的,也确保这门手艺不那么容易失传。”蔡超荣说。漆线雕工艺极为复杂,大致可分为雕塑、摆土、做漆线、上色四个步骤,但如果要细分,其中衍生分叉的技术就无法计量了。比如上色的部分,光“剥金”的技法就分为“正把”和“反把”两种,前者在码放完漆线之后贴上金箔再上色,最后把颜色挑掉,而后者刚好相反,两种完全违反常识的技法却能在表现泥塑衣服的肌理上起到不同的效果。
虽然是家族手艺的传人,但蔡超荣并没觉得自己是被先天赋予或者说“强加”学习这门技艺的。他甚至承认这是他兴趣的一部分,在很多时候,做一件作品更像是在“玩耍”。“我能够在每一件新的作品中玩出不一样的东西,不管胚子是大的小的,我在每次创作中都会尝试不同的技法。”
购买信息 厦门惟艺漆线雕艺术有限公司旗舰店:厦门市禾祥西路204号一层;(0592)2385891
王珊——漆息:残缺和痕迹的美感
王珊只花了十几秒就把一个裂成两半的宋朝茶盏用黑漆拼在了一起,用特殊的胶带稍做固定后,她转身把这个几天前客户送来委托修缮的茶盏放到了身后的柜子上,柜子占住了整面墙壁,上面摆满了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茶壶、茶杯、小碟子,每一件都经由她修复拼合。
王珊把工作室租在杭州郊区的一个小区里,正对工作台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字,上面写着“漆息堂”。因为金缮的基础工艺是大漆,所以王珊把自己品牌的名字定在“漆”这个概念之上。这个每栋楼只有五层的小区不管从基础设施还是开发商对于土地的利用率来看,都会给人一种富人区的联想。但王珊搬来这边的目的非常纯粹,“就是为了安静”,她自称是个特别喜静的人,从小就能安得下心来认真做一件事情,这种性格跟她决定投身于大漆和金缮事业不无关系。 大学毕业后,王珊做过一段时间的艺考辅导老师,这份工作对于本身就有深厚绘画功底的她来说并不算难,但渐渐地,她就开始觉得枯燥了,刚巧这时看到了一本画册中的一个日本的陶罐,就是用金缮修复的。“当时我就觉得特别美,立刻就托我在日本的朋友帮我带了很多资料回来,就开始自学。”
其实这门手艺在中国早就有所传承,老手艺人们管它叫作“漆修”。而在日本更为盛行,原因之一就是那种破损之后再修复、历久弥新的“病态之美”恰好是那个民族的美学信仰之一。日语中用“?寂”这个词来描述这种美学特点,直白的翻译就是“外表粗糙,内在完美”的意思。这刚好是王珊所推崇的关于“美”的哲学:“就好像一个老人,虽然脸上布满皱纹,但只要他的精神世界不腐朽,你依然能感受到他的优雅。”
王珊给自己定个了限额,一个月最多接十件修缮的活儿,再多就会打乱自己的节奏了。因为茶盏的主人们都很爱茶,王珊也渐渐培养起喝茶的习惯,从而对金缮又有了更深的见解。“喝茶是一个自省的过程,所以茶盏应该融入这个环境中,而不是招摇,因而我修缮的茶具都不会很扎眼,使用者在茶局中能体察一些小细节,然后会心一笑就够了。”
购买信息 漆息实体店:杭州上城区劳动路123-4号;营业时间:11:00-21:00
王丰年——丰年陶坊:用双手跟作品沟通
从北京南锣鼓巷南口进入这条街,往北不多远就能看到一家摆满陶瓷器具的店铺,以王丰年自己名字命名的陶坊就开在这里。他的工作室则在街对面的胡同儿里,不到五米见方的屋子里摆满了他的作品。
现年33岁的王丰年大学学的是雕塑,毕业后的第三年,他就在南锣鼓巷上开办了一家陶坊。街对面逼仄的工作室也是他当时就租下来的。王丰年管自己叫“工具控”,雕泥刀有不下五十把,都散落环绕在他的工作台周围。匠人纯靠双手跟作品沟通,而媒介就是这些刻刀,在外行看来,它们之间的差异几乎无从分辨,但王丰年必须在刻画某一种肌理时使用某把特定的刀,“这种习惯是根植在肌肉的记忆中的,稍微有点儿偏颇就浑身觉得不对劲”。
王丰年工作起来就没个点儿,“经常做着做着就半夜了,完全没有知觉,然后倒头睡到第二天中午,起来接着做”。成天跟泥打交道,他的手也干燥粗粝,但还是得注意保湿,因为“要是手一直特别干的话,你接触泥胚的时候感受力也会大打折扣,做出来的作品的细腻程度也会降低不少”。
他已经开始带徒弟,觉得这份手艺必须得有人继承,但又很挑人。他自己入门时光炼泥就学了两年,能做到两三分钟就把一整块儿泥里的空气排干了,才能开始下一步的学习。追溯到官窑时代,一个瓷器从泥巴到成品得经历72道工序,而这些技艺“分别掌握在72个家族手中”,现代制陶师必须一个人把这些功夫全都学会,“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的作品都远不如官窑时期的好”。但这并不妨碍他依然每天蜗居在南锣鼓巷的作坊里,围着窑炉、雕刻泥塑,一待就是一整天。
购买信息丰年陶坊:东城区南锣鼓巷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