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在校的盲、聋、智残学生约51.9万人,聋哑学生由于身体上的缺陷以及多种原因的影响,心理问题较之正常学生更复杂。通过对聋哑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造成聋哑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来探究解决的办法,为促进聋哑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作出努力。
聋哑学生 心理问题 表现 原因 对策
聋哑学生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身体上的客观缺陷让他们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如何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健康而乐观地生活,是作为一个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
由笔者和所接触的聋哑儿童的研究发现,聋哑儿童心理问题表现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
1.悲观、孤僻、恐惧、不合群
身体上的缺陷让孩子们觉得自己不如人,于是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常常将自己独立起来,不愿意和他人交往,甚至在面对一定的问题时,经常感到害怕、恐惧。时间长了,他们就把自己限于自己狭小的活动范围之内,孤立起来,与社会群体形成一定的隔绝。
2.偏激、自私、仇视、攻击
当长期的悲观和压抑无法排解时,孩子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会发生扭曲,对事物的看法容易极端、绝对、片面。一旦遇到不合心意的事情,要么以自卫来进行反抗,要么直接进行攻击。由于他们和正常人之间的沟通更多的是依靠手语或动作来进行,当父母、老师、朋友的帮助无法一时取得一致性时,他们经常表现出急躁、焦虑等情绪,且情绪极不稳定。
3.社会适应力较差
幼儿时的聋哑儿童一般都没有进入到学前教育学校得到教育,能力自然不及正常孩子;在家中,更多的是接受来自父母的照顾,自我动手能力较差;当进入特殊学校后,生理上的缺陷让他们心理形成阴影,活动范围狭窄;在社会生活中,自卑的内心让他们不愿也不敢和社会进行接触;直到长大后迈出学校,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也较差,和正常儿童之间差距较大。
二、聋哑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家庭、学校、社会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造成聋哑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也来自于这三方面。
1.家庭原因
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教育的主“阵地”,特别是聋哑儿童,他们和社会接触面狭窄,更多的是以家为中心的生活模式。但在家庭中,首先,是观念的影响让聋哑儿童无法获得正常孩子应有的权利。一些家长认为,聋哑孩子无法成才,更有甚者认为是家族的灾难,感情上对聋哑孩子漠视,生活上缺乏关照。其次,是在家庭教育上,一些家庭限于经济条件的影响,无法为孩子提供属于聋哑孩子应该拥有的教育机会;一些家庭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溺爱过渡;更多的家庭是在教育方法上,由于缺乏必要的聋哑儿童教育知识,不知如何下手。
2.社会原因
首先,是政府的残疾人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在西部贫困地区,残疾人的教育投入基本处于“零”状态,更多的是靠“自身自灭”,或是将特殊教育事业和义务教育事业同等对待。社会福利院等机构也成了“门槛机构”,更不要说聋哑学生的康复教育或是技能培训了。其次,是整个社会对聋哑学生的无视或鄙视让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加重。
3.学校原因
作为聋哑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的学校,首先,是在教育硬件和软件的设置上,由于经费保障的不足,很多学校依旧以教师单纯的动嘴和用黑板、粉笔来进行。其次,是在管理模式上沿袭了封闭或半封闭的模式,让聋哑学生与社会交流之间产生差距;最后,是在学校的教育理念上,更多的注重的是对学生的管制,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的发展教育结合起来。
三、解决聋哑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要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形成合力,多管齐下。
1.政府加大对特殊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
这是基础保障。从整体上说,一个地区的残疾人毕竟是少数,只要政府能将残疾教育事业放到整个教育发展的位置上,解决的办法还是较多的。但限于残疾人事业是一种“入不敷出”的投入,很多地方都只能是让其“不死不活”的发展着。当然,随着我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十一五教育发展的逐步落实,这一问题将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2.改变家庭教育观念,形成全社会的良好慈善氛围
首先,作为家庭,一方面,要改变观念,树立残疾人也能成人、成才的观念;另一方面,要给残疾子女特殊照顾,但又不能偏于溺爱。其次,要积极学习残疾人的教育方法,从家庭教育做起,给予子女更多的关爱。作为政府,要大力倡导残疾人慈善事业,特别是利用媒体对相关事件的揭露力度要加强;在地方法律方面,要参照残疾人保障法因地制宜的制定当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残疾人保障机制。
3.加强学校教育,教育与辅导相结合
作为学校,在保障基本硬件和师资建设的同时,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以爱心、微笑和平等尊重来善待聋哑学生;在教育学生正视自我的基础上去积极面对人生,在学生能学会自我生存、生活的基础上去感恩社会。以多种形式、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来引导聋哑学生摆脱常规学校中压抑、自卑、孤立的生活、学习模式。同时,各学校应和当地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结合起来,在教育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
总之,聋哑学生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我们只有以爱心为基,以方法为本,从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进行教育和关爱,方能促进聋哑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祥.浅析聋哑学生心理问题[J].金色年华(下),2011,(2).
[2]张玉玲.浅谈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7).
[3]秦东妍.重视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J].新华教育研究,2010,(4).
聋哑学生 心理问题 表现 原因 对策
聋哑学生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身体上的客观缺陷让他们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如何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健康而乐观地生活,是作为一个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
由笔者和所接触的聋哑儿童的研究发现,聋哑儿童心理问题表现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
1.悲观、孤僻、恐惧、不合群
身体上的缺陷让孩子们觉得自己不如人,于是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常常将自己独立起来,不愿意和他人交往,甚至在面对一定的问题时,经常感到害怕、恐惧。时间长了,他们就把自己限于自己狭小的活动范围之内,孤立起来,与社会群体形成一定的隔绝。
2.偏激、自私、仇视、攻击
当长期的悲观和压抑无法排解时,孩子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会发生扭曲,对事物的看法容易极端、绝对、片面。一旦遇到不合心意的事情,要么以自卫来进行反抗,要么直接进行攻击。由于他们和正常人之间的沟通更多的是依靠手语或动作来进行,当父母、老师、朋友的帮助无法一时取得一致性时,他们经常表现出急躁、焦虑等情绪,且情绪极不稳定。
3.社会适应力较差
幼儿时的聋哑儿童一般都没有进入到学前教育学校得到教育,能力自然不及正常孩子;在家中,更多的是接受来自父母的照顾,自我动手能力较差;当进入特殊学校后,生理上的缺陷让他们心理形成阴影,活动范围狭窄;在社会生活中,自卑的内心让他们不愿也不敢和社会进行接触;直到长大后迈出学校,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也较差,和正常儿童之间差距较大。
二、聋哑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家庭、学校、社会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造成聋哑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也来自于这三方面。
1.家庭原因
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教育的主“阵地”,特别是聋哑儿童,他们和社会接触面狭窄,更多的是以家为中心的生活模式。但在家庭中,首先,是观念的影响让聋哑儿童无法获得正常孩子应有的权利。一些家长认为,聋哑孩子无法成才,更有甚者认为是家族的灾难,感情上对聋哑孩子漠视,生活上缺乏关照。其次,是在家庭教育上,一些家庭限于经济条件的影响,无法为孩子提供属于聋哑孩子应该拥有的教育机会;一些家庭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溺爱过渡;更多的家庭是在教育方法上,由于缺乏必要的聋哑儿童教育知识,不知如何下手。
2.社会原因
首先,是政府的残疾人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在西部贫困地区,残疾人的教育投入基本处于“零”状态,更多的是靠“自身自灭”,或是将特殊教育事业和义务教育事业同等对待。社会福利院等机构也成了“门槛机构”,更不要说聋哑学生的康复教育或是技能培训了。其次,是整个社会对聋哑学生的无视或鄙视让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加重。
3.学校原因
作为聋哑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的学校,首先,是在教育硬件和软件的设置上,由于经费保障的不足,很多学校依旧以教师单纯的动嘴和用黑板、粉笔来进行。其次,是在管理模式上沿袭了封闭或半封闭的模式,让聋哑学生与社会交流之间产生差距;最后,是在学校的教育理念上,更多的注重的是对学生的管制,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的发展教育结合起来。
三、解决聋哑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要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形成合力,多管齐下。
1.政府加大对特殊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
这是基础保障。从整体上说,一个地区的残疾人毕竟是少数,只要政府能将残疾教育事业放到整个教育发展的位置上,解决的办法还是较多的。但限于残疾人事业是一种“入不敷出”的投入,很多地方都只能是让其“不死不活”的发展着。当然,随着我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十一五教育发展的逐步落实,这一问题将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2.改变家庭教育观念,形成全社会的良好慈善氛围
首先,作为家庭,一方面,要改变观念,树立残疾人也能成人、成才的观念;另一方面,要给残疾子女特殊照顾,但又不能偏于溺爱。其次,要积极学习残疾人的教育方法,从家庭教育做起,给予子女更多的关爱。作为政府,要大力倡导残疾人慈善事业,特别是利用媒体对相关事件的揭露力度要加强;在地方法律方面,要参照残疾人保障法因地制宜的制定当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残疾人保障机制。
3.加强学校教育,教育与辅导相结合
作为学校,在保障基本硬件和师资建设的同时,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以爱心、微笑和平等尊重来善待聋哑学生;在教育学生正视自我的基础上去积极面对人生,在学生能学会自我生存、生活的基础上去感恩社会。以多种形式、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来引导聋哑学生摆脱常规学校中压抑、自卑、孤立的生活、学习模式。同时,各学校应和当地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结合起来,在教育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
总之,聋哑学生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我们只有以爱心为基,以方法为本,从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进行教育和关爱,方能促进聋哑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祥.浅析聋哑学生心理问题[J].金色年华(下),2011,(2).
[2]张玉玲.浅谈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7).
[3]秦东妍.重视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J].新华教育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