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是唐代诗人元稹写给亡妻韦丛《离思》五首中的一首,可谓千古名篇。那种对爱情的忠贞不二、矢志不渝感动了历代无数痴情男女。据此,加封元稹一个情痴情圣的桂冠,大抵也不为过吧。你看他多么深情款款:经历过辽阔的大海,一切水都难称其为水了,除去巫山神女的云哪里还叫云?再从花丛走过,都懒得回头,一半是因为修道,一半是因为你呀,韦丛!
我一点都不怀疑元稹对妻子韦丛的真情。韦丛是元稹的发妻、原配夫人,20岁即“下嫁”元稹。之所以说“下嫁”,是因为韦丛是京兆尹(帝都市长)、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可谓掌上明珠,而元稹幼年丧父,跟着寡母过生活,日子拮据,他自己也是刚有了份差事,在秘书省做了九品校书郎。韦丛自嫁给元稹以后,告别了锦衣玉食,过上“贫贱夫妻”的生活。元稹在另一组悼亡诗《遣悲怀三首》中描述了他们的贫困和艰辛。元稹没有多余的衣服可换,韦丛搜箱倒箧地找;没钱买酒了,韦丛拔下头上的金钗当了给丈夫买;家里没有粮食了,韦丛去地里采来豆叶一类的野菜充饥,吃得还很香甜;没有柴火了,韦丛把老槐树飘落的叶子搜罗起来做炊薪……元稹为此感叹出一个名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正是由于这样凄惨贫穷的日子侵蚀了韦丛的健康,27岁就丢下一个女儿撒手人寰。对于失去如此贤淑的妻子,元稹陷入深深哀痛之中,“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学者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评价道:“夫微之悼亡诗中其最为世所传诵者,莫若《三遣悲怀》之七律三首……所以特为佳作者,直以韦氏之不好虚荣,微之之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因能措意遣词,悉为真实之故。夫唯真实,遂造诣独绝欤!”
真实,真情,好诗,佳句,这都没错。元稹这个鲜卑族拓跋氏后裔的诗人,在唐代素有“元才子”之名,新乐府诗的倡导者之一,与白居易齐名,且友情甚笃,被人合称“元白”,还曾官至宰相,绝对是个成功人士。然而,历史不能细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事比比皆是,元稹的锦衣华袍里边也藏着诸多不堪,散发出扑鼻的异味。仔细审视他的情感世界,冰做的情圣雕像经不起太阳的照射,委地成泥,节操碎了一地。那些真情动人的诗句,保鲜期竟是如此短暂,泪未干,转脸就是笑逐颜开。却原来,一时情圣,竟是一生情渣。不错,“情渣”,这是我基于元稹情史赋予他的桂冠,只有这个词和其相配。如此看来,他那些关于爱情的“金句”,就像随意抛撒的残渣余屑,只配湫隘潮湿的阴沟老鼠果腹,而给那些痴心如水的女子们逐食,岂不是一种轻慢和亵渎?
二
韦丛之前,元稹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他后来据此写了一部传奇的《莺莺传》。元代大戏剧家王实甫又据此写了一出名剧《西厢记》。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与元稹的个人经历太相似了,故陈寅恪说:“《莺莺传》为微之自叙之作,其所谓张生即微之之化名,此固无可疑。”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說:“《莺莺传》者,即叙张、崔故事,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两位大学者的意见高度一致,所以我们对此也应“固无可疑”。
元稹十五岁明经及第,但唐代文人更看重的是进士科,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进士每次只有二三十个名额,非常难考。799年,二十岁的元稹经朋友杨巨源推荐,到山西蒲州做了一名文吏小官。一天,闲来无事,到城东十余里的普救寺游玩,并盘桓数日。有崔氏寡妇一家回归长安途中,也暂寓普救寺。这崔氏寡妇姓郑,元稹母亲也姓郑,说起来还是远房亲戚,是元稹的姨母。此时,蒲州一带发生兵乱,大肆劫掠,崔家所携财产甚厚,还带着许多仆人,郑姨母十分惊慌,不知该咋办。元稹跟有关的将领有些关系,托人保护崔家。过了些时日,兵乱结束,安定下来了,郑姨母非常感激元稹,设宴答谢,还请其女儿莺莺出来拜谢表哥。这年,莺莺十七岁,虽然穿着平常的衣服,不加妆饰,却依然“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元稹乍见惊为天人,一见钟情,进而神魂为之颠倒了。这莺莺,真名叫双文,元稹有一首《赠双文》,写尽对其美貌的倾慕:“艳极翻含怨,怜多转自娇。有时还暂笑,闲坐爱无憀。晓月行看堕,春酥见欲消。何因肯垂手,不敢望回腰。”可与《莺莺传》对看。
此时元稹青春年少,相貌俊朗,且尚未婚配,爱上美少女也是正常的事情。经过丫鬟红娘的穿针引线,莺莺待月西厢,元稹爬树攀墙,几番曲折,二人终成好事。莺莺夜晚偷偷进来,清早悄悄出去,二人如此这般柔情蜜意、密约欢会达一个月之久。欢愉嫌时短,寂寞恨更长。这样的好日子终究有尽时,元稹要去长安了。尽管元稹数月后忍不住又跑来蒲州,与莺莺再度缱绻缠绵了几个月,但最终还是分开了。没有婚约的云情雨意,即是一时苟且,怎能长久?《莺莺传》的结局和《西厢记》不同,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而是“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始乱终弃”这个成语即拜元稹大才子所赐。
这事还不算完。第二年,元稹没有考中,滞留京城,给莺莺写信抒情。痴情女子莺莺给元稹复了一封长信,情意绵绵,字里行间缀满了“忧思”“绸缪”“泪零”“呜咽”等字眼,并赠给元稹一枚玉环、一缕发丝、一个文竹茶碾子。这封信元稹拿给朋友们看了,二人的私情很快弄得尽人皆知。把自己女朋友的私信、情书给别人看,无非就是炫耀、显摆自己的魅力,瞧瞧,小哥撩妹的本事咋样?多么轻浮,简直太可恶了!更可恶的是,元稹还把深爱自己的莺莺称为妖!“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这种典型的腐朽发臭的“女人祸水”论调,不过是给自己始乱终弃找借口罢了。
几年之后,莺莺嫁人,元稹娶妻,两人各自有了家庭。按说该是喝了那杯忘情水,两不相干了,元稹却旧情难忘,意欲鸳梦重温。一次公干,恰巧路过莺莺的居住地,通过其夫传信,以表哥的身份要求见一面。莺莺拒绝了,给元稹留了一首诗:“弃我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莺莺拒绝见面并留诗敦劝,可谓给了元稹一耳光,别再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了,好好待你的老婆吧! 如前所述,元稹不是对妻子韦丛忠贞不二吗?怎么还背着她偷偷约见前女友,还想春风一度?元稹不是称莺莺是“妖孽”吗?抛弃了人家姑娘,还自美曰“忍情”,都过去几年了,怎么又忍不住了?
元稹既然爱莺莺,那么为何弃莺莺而娶韦丛?陈寅恪有过精到的分析:“微之所以弃双文而娶成之,及乐天、公垂诸人之所以不以其事为非,正当时社会舆论道德之所容许。但微之因当时社会一部分尚沿袭北朝以来重门第婚姻之旧风,故亦利用之,而乐于去旧就新,名实兼得。然则微之乘此社会不同之道德标准及习俗并存杂用之时,自私自利。综其一生行迹,巧宦固不待言,而巧婚尤为可恶也。岂其多情哉?实多诈而已矣。”这里说得很明白了,在爱情面前,元稹更看重的是功利,莺莺没了父亲,无法在政治前途上给元稹提供臂助,而做韦府的乘龙快婿显然是一条终南捷径。有人说,韦夏卿不两年就去世了,元稹并未沾上光,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三
?元和四年(809年)七月九日,韦丛病故。之前的三月,元稹作为监察御史到川蜀办案。在韦丛死之前的几个月里,元稹和女诗人薛涛发生了一段你侬我侬的惊世之恋!呵呵,背着老婆约见前女友也就罢了,还和别的女人做了一对野鸳鸯,曾经沧海难为水,说来只配骗骗鬼!
20世纪90年代,我曾在《散文百家》做过两年特约编辑,有一天,编辑部王玉民老师送我一沓粉红色的纸笺,适合用小楷毛笔写信,雅致精巧,玲珑可爱,他说这叫“薛涛笺”。这是我第一次闻听薛涛的名字。
薛涛是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素有才名。八岁时其父手指院内梧桐树,随口吟出一句诗:“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应声续道:“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才思敏捷,令人惊叹,但也昭示了其未来的命运。十四岁父母皆丧后被迫入乐籍,成为歌伎,在仕宦间迎来送往,宴乐酬唱,一生飘零无依。西川节度使韦皋曾对其大为青睐,甚至奏请朝廷任命其为校书,虽然未果,然而“女校书”一名却不胫而走。元和四年三月,在梓州,元稹这名曾经的校書郎和“女校书”萍水相逢,一见如故,火花四溅,立即双双坠入情网。薛涛比元稹大十一岁,时年已四十一,郎情妾意,飞蛾扑火,两人不管不顾疯到了一处。薛涛有一首《池上双鸟》:“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写尽了两人的浓情蜜意,真是双栖双飞,朝朝暮暮。可惜这样的鸳鸯交颈只有三个月的光阴,便曲未终而人已散。元稹《寄赠薛涛》有“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的句子,薛涛《牡丹》也有“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的句子,两人的“相思”之情表露无遗,然终是意犹未尽的余绪,路遥影杳,渐行渐远了。元稹的见异思迁、始乱终弃的风流本性决定了这场爱情必为露水姻缘,见光即死。薛涛精心制作的“薛涛笺”使用的频率日渐稀疏,终于尘封于时光的蛛网里。竹篮打水,担雪填井,终是一场空,薛涛在无望中脱下红裙,穿上灰色道袍,在岑寂落寞中挨过余生。???
韦丛病逝两年后,元稹被贬江陵,由朋友李景俭作伐,纳安仙嫔为妾。妻亡续弦,倒也没毛病,只不过他著名的悼亡诗《遣悲怀》即写于这一年,一边怀念着亡妻,一边又将别的女人拥入怀中,是否有些违和感与别扭?安仙嫔和元稹生活了四年,生下一子一女,元和九年(814年)病故。元稹亲笔写了一篇《葬安氏志》,赞其贤淑,“供侍吾宾友,主视吾巾栉,无违命”。然而,此文也透露了一个信息,安仙嫔患病之后,到了秋天日渐沉重,此时元稹依然按照约定赴浙东与朋友聚会,没有辞约留下来照料她,等返回后,已阴阳两隔,终未见最后一面。明知侍妾病重,还到外地与友欢聚,觥筹交错,吟诗唱和,依元稹一贯的做派,说不定还有歌伎佐酒陪侍,倚红偎翠,这岂不是全无心肝?莫非在元稹心里安仙嫔就是生育的机器、持帚的奴婢?
元和十年(815年)三月,元稹出任四川通州司马,由于郁郁不得志,一病不起,罹患严重的疟疾,缠绵床榻达百日之久。九月北上兴元谒医疗病,得到山南西道节度使郑馀庆的关照,并由郑保媒娶前涪州刺史裴郧之女裴淑为妻。裴淑,字柔之,人如其名,温柔贤淑,且才女一枚,吟诗抚琴,无一不精。时年,元稹37岁,裴淑不足20岁。元稹曾写《赠柔之》一诗,有“嫁得浮云婿,相随即是家”的句子,裴淑为元稹生儿育女,陪之到终老。按说有此贤妻,年岁也不小了,元稹该满足消停了吧,然果如此,那还是元稹吗?
长庆三年(823年),元稹出任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在此期间,又是一枝红杏出墙来、云破月来花弄影了。这次,是女诗人刘采春。
刘采春和薛涛一样,也是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全唐诗》收其六首作品。此时,刘采春25岁,和丈夫周季崇及夫兄周季南在一个戏班子,从淮甸来越州演出“参军戏”,也即滑稽戏,类似于今天的小品。刘采春貌美音甜,一首《望夫歌》声震吴越,每次演唱,“闺妇、行人莫不涟泣”,是美女明星一类的人物。一次,元稹看了刘采春的演出,立马眼直了,魂没了,魄散了。回后,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眼前心里全是刘采春。一首《赠刘采春》自然一挥而就:“新妆巧样画双蛾,谩里常州透额罗。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破纹波。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更有恼人断肠处,选词能唱望夫歌。”刘采春对风流倜傥、闻名卓著又身为朝廷命官的元稹也芳心大动,倾慕不已,干柴偏逢烈火,一发不可收。然而,有一个极大的现实问题横亘在面前,即刘采春是有夫之妇,且两人还挺恩爱。元、刘如果想长相厮守,必须要解决这一难题。于是,元稹采取了一个极其下流、龌龊的手段,派属下给了周季崇一大笔钱,令其出让,并将周氏兄弟和戏班子逐出越州,走得越远越好。可以想见,周季崇的绝望和痛苦,他本和妻子恩恩爱爱,一起行走江湖,靠演艺糊口度日,虽辛苦却快乐。不料飞来横祸,妻子被当地最高长官看上并强行霸占,身为一介小小伶人,慑于淫威,除了含悲忍愤远走他乡,又能如何呢?刘采春从此成为元稹的家伎,在越州陪伴了元稹七年。大和三年(829年),元稹奉调回京任职,置留刘采春于越州,弃若敝屣。面对这般光景,刘采春万分怀念和周季崇在一起的普通寻常日子,可是,一切皆成过往,再也回不去了。最终,刘采春在自责、懊悔、痛苦中设法和元稹见了一面,然后投河自尽。 四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开放的唐代,文人才子风流,狎妓纳妾,秦楼楚馆,走马章台,或许都不是个事,没有人拿正人君子的道德绳墨去衡量他们。他们也毫不隐讳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示风流行迹,如白居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刘禹锡“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等。这些文人加官员之所以能够公开暴露隐私,显然并未违背当时的社会风气、道德水准,“司空见惯浑闲事”而已,不以为非。即便如此,依然算不得光彩之事。《太平广记》载,杜牧回朝任监察御史,牛僧孺为其设宴饯行,席间直言不讳:“以侍御史气概达驭,固当自报夷涂。然常虑风情不节,或至尊体乖和。”杜牧不好意思了,还不认账:“某幸常自检守,不至贻尊忧耳。”我们自然不能以今天的道德标准苛求古人,但有一条底线是横贯古今的,就是人性和良心。悲悯之心,恻隐之心,仁慈之心,这是人性之光,没了这个,即与禽兽无异。西哲叔本华曾说过:“就算是至为伟大的思想头脑,一旦蒙上了严重的道德缺陷的污点,看上去就始终备受责备。正如火炬和火堆在太阳底下会显得苍白和毫不起眼,同样,优秀的智力,甚至思想的天才,还有漂亮的外貌,都会在与善良心灵的比较中黯然失色。”我觉得这句话用来衡量元稹完全对铆合榫。苏东坡对元稹、白居易诗歌有一个剀切的评价,叫“元轻白俗”,意思是元稹诗风轻佻,白居易通俗。元稹在《莺莺传》中以“河南元稹”的名義现身,写了一首《会真诗》,对张生与莺莺西厢幽会的细节予以描绘,语言轻佻,态度猥亵,极尽色情,十分的少儿不宜。他能给我们贡献出一个成语“始乱终弃”,就充分说明,他对女人爱得真,靠的全是下半身。在他眼里,女人是尤物,是玩物,新鲜劲一过,腻了,烦了,便抛诸脑后,哪管你忧思成网,哪管你泪流成河,哪管你要死要活。尤其可恶的是,凭着帅气有才,装作一副多情真情的样子,动辄给女人献诗,除了莺莺(双文)、韦丛、薛涛、刘采春、裴淑外,还有管儿、秋娘、杨琼、商玲珑等女人的名字,都出现在他的诗中。人家文天祥是“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则是“留取骚心照汗青”。《红楼梦》的一个伟大之处,是对女性的尊重,如果让贾宝玉评价元稹,那肯定会斥之为浊臭逼人的臭男人。
依鲁迅论人要看其整体之论,元稹除了在对待女人方面让人诟病,其他方面是否为人称道呢?我在此胪列三个事例以供参照。
1.长庆二年(822年),唐穆宗拜元稹为相。能成为宰相,可谓一个文官平生最高理想。然而,宰相这个官职非但没有给元稹增誉,反而成其一生最大的污点。因为,他是靠勾结宦官才爬上高位,故“诏下之日,朝野无不轻笑之。”(《旧唐书》)历史这样评价他:“信道不坚,乃丧所守。附宦贵得宰相,居位才三月罢。晚弥沮丧,加廉节不饰云。”(《新唐书》)“素无检,望轻,不为公议所右。”(《唐才子传》)
2.《唐语林》载,李贺年少成名,特别为韩愈推崇。一次,元稹拿着名刺拜访李贺。李贺对元稹有点瞧不上,令登门拜访的元稹吃了闭门羹,让门人传话:“你都明经及第了,找我何事?”面都不见,因此元稹怀恨在心。后来,元稹做了礼部侍郎,以李贺父亲名晋肃、“晋”“进”同音、应避父讳为由,剥夺了李贺的进士资格,狠狠地报复了一把。
3.《唐才子传》载,诗人张祜经令狐楚推荐,将诗文三百首献给朝廷。皇上十分器重元稹,就咨询他,张祜这些作品怎么样。元稹看了以后说:“张祜雕虫小巧,壮夫不为,若奖激太过,恐变陛下风教。”“上颔之,由是寂寞而归。”元稹一句话,毁了张祜的大好前程。子曰“君子成人之美”,元稹之举显然非君子所为。张祜最脍炙人口的诗是《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元稹也写过一首《何满子》,差张祜远甚。
当然,这可能依然是元稹的多面,而不是全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唐诗是中华文化绚烂璀璨的一页,其旖旎绮丽、雄奇壮阔的美照彻古今,独步广宇,那种旧时月色、衣香鬓影让我们陶醉迷恋,吟咏沉湎,恨不得也能穿越时空,回到大唐,做一个诗情风雅的古人。然而,千年时光的千淘万漉,筛出了砂石,洗出了金玉,足以让我们站在时间的堤岸上,看千帆远影,碧空澄澈,也能看见沉舟侧畔和病树在林。如何吸其精华,弃其糟粕,风流才子元稹提供了一个精致的标本。
责任编辑 杨煜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是唐代诗人元稹写给亡妻韦丛《离思》五首中的一首,可谓千古名篇。那种对爱情的忠贞不二、矢志不渝感动了历代无数痴情男女。据此,加封元稹一个情痴情圣的桂冠,大抵也不为过吧。你看他多么深情款款:经历过辽阔的大海,一切水都难称其为水了,除去巫山神女的云哪里还叫云?再从花丛走过,都懒得回头,一半是因为修道,一半是因为你呀,韦丛!
我一点都不怀疑元稹对妻子韦丛的真情。韦丛是元稹的发妻、原配夫人,20岁即“下嫁”元稹。之所以说“下嫁”,是因为韦丛是京兆尹(帝都市长)、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可谓掌上明珠,而元稹幼年丧父,跟着寡母过生活,日子拮据,他自己也是刚有了份差事,在秘书省做了九品校书郎。韦丛自嫁给元稹以后,告别了锦衣玉食,过上“贫贱夫妻”的生活。元稹在另一组悼亡诗《遣悲怀三首》中描述了他们的贫困和艰辛。元稹没有多余的衣服可换,韦丛搜箱倒箧地找;没钱买酒了,韦丛拔下头上的金钗当了给丈夫买;家里没有粮食了,韦丛去地里采来豆叶一类的野菜充饥,吃得还很香甜;没有柴火了,韦丛把老槐树飘落的叶子搜罗起来做炊薪……元稹为此感叹出一个名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正是由于这样凄惨贫穷的日子侵蚀了韦丛的健康,27岁就丢下一个女儿撒手人寰。对于失去如此贤淑的妻子,元稹陷入深深哀痛之中,“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学者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评价道:“夫微之悼亡诗中其最为世所传诵者,莫若《三遣悲怀》之七律三首……所以特为佳作者,直以韦氏之不好虚荣,微之之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因能措意遣词,悉为真实之故。夫唯真实,遂造诣独绝欤!”
真实,真情,好诗,佳句,这都没错。元稹这个鲜卑族拓跋氏后裔的诗人,在唐代素有“元才子”之名,新乐府诗的倡导者之一,与白居易齐名,且友情甚笃,被人合称“元白”,还曾官至宰相,绝对是个成功人士。然而,历史不能细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事比比皆是,元稹的锦衣华袍里边也藏着诸多不堪,散发出扑鼻的异味。仔细审视他的情感世界,冰做的情圣雕像经不起太阳的照射,委地成泥,节操碎了一地。那些真情动人的诗句,保鲜期竟是如此短暂,泪未干,转脸就是笑逐颜开。却原来,一时情圣,竟是一生情渣。不错,“情渣”,这是我基于元稹情史赋予他的桂冠,只有这个词和其相配。如此看来,他那些关于爱情的“金句”,就像随意抛撒的残渣余屑,只配湫隘潮湿的阴沟老鼠果腹,而给那些痴心如水的女子们逐食,岂不是一种轻慢和亵渎?
二
韦丛之前,元稹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他后来据此写了一部传奇的《莺莺传》。元代大戏剧家王实甫又据此写了一出名剧《西厢记》。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与元稹的个人经历太相似了,故陈寅恪说:“《莺莺传》为微之自叙之作,其所谓张生即微之之化名,此固无可疑。”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說:“《莺莺传》者,即叙张、崔故事,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两位大学者的意见高度一致,所以我们对此也应“固无可疑”。
元稹十五岁明经及第,但唐代文人更看重的是进士科,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进士每次只有二三十个名额,非常难考。799年,二十岁的元稹经朋友杨巨源推荐,到山西蒲州做了一名文吏小官。一天,闲来无事,到城东十余里的普救寺游玩,并盘桓数日。有崔氏寡妇一家回归长安途中,也暂寓普救寺。这崔氏寡妇姓郑,元稹母亲也姓郑,说起来还是远房亲戚,是元稹的姨母。此时,蒲州一带发生兵乱,大肆劫掠,崔家所携财产甚厚,还带着许多仆人,郑姨母十分惊慌,不知该咋办。元稹跟有关的将领有些关系,托人保护崔家。过了些时日,兵乱结束,安定下来了,郑姨母非常感激元稹,设宴答谢,还请其女儿莺莺出来拜谢表哥。这年,莺莺十七岁,虽然穿着平常的衣服,不加妆饰,却依然“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元稹乍见惊为天人,一见钟情,进而神魂为之颠倒了。这莺莺,真名叫双文,元稹有一首《赠双文》,写尽对其美貌的倾慕:“艳极翻含怨,怜多转自娇。有时还暂笑,闲坐爱无憀。晓月行看堕,春酥见欲消。何因肯垂手,不敢望回腰。”可与《莺莺传》对看。
此时元稹青春年少,相貌俊朗,且尚未婚配,爱上美少女也是正常的事情。经过丫鬟红娘的穿针引线,莺莺待月西厢,元稹爬树攀墙,几番曲折,二人终成好事。莺莺夜晚偷偷进来,清早悄悄出去,二人如此这般柔情蜜意、密约欢会达一个月之久。欢愉嫌时短,寂寞恨更长。这样的好日子终究有尽时,元稹要去长安了。尽管元稹数月后忍不住又跑来蒲州,与莺莺再度缱绻缠绵了几个月,但最终还是分开了。没有婚约的云情雨意,即是一时苟且,怎能长久?《莺莺传》的结局和《西厢记》不同,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而是“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始乱终弃”这个成语即拜元稹大才子所赐。
这事还不算完。第二年,元稹没有考中,滞留京城,给莺莺写信抒情。痴情女子莺莺给元稹复了一封长信,情意绵绵,字里行间缀满了“忧思”“绸缪”“泪零”“呜咽”等字眼,并赠给元稹一枚玉环、一缕发丝、一个文竹茶碾子。这封信元稹拿给朋友们看了,二人的私情很快弄得尽人皆知。把自己女朋友的私信、情书给别人看,无非就是炫耀、显摆自己的魅力,瞧瞧,小哥撩妹的本事咋样?多么轻浮,简直太可恶了!更可恶的是,元稹还把深爱自己的莺莺称为妖!“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这种典型的腐朽发臭的“女人祸水”论调,不过是给自己始乱终弃找借口罢了。
几年之后,莺莺嫁人,元稹娶妻,两人各自有了家庭。按说该是喝了那杯忘情水,两不相干了,元稹却旧情难忘,意欲鸳梦重温。一次公干,恰巧路过莺莺的居住地,通过其夫传信,以表哥的身份要求见一面。莺莺拒绝了,给元稹留了一首诗:“弃我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莺莺拒绝见面并留诗敦劝,可谓给了元稹一耳光,别再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了,好好待你的老婆吧! 如前所述,元稹不是对妻子韦丛忠贞不二吗?怎么还背着她偷偷约见前女友,还想春风一度?元稹不是称莺莺是“妖孽”吗?抛弃了人家姑娘,还自美曰“忍情”,都过去几年了,怎么又忍不住了?
元稹既然爱莺莺,那么为何弃莺莺而娶韦丛?陈寅恪有过精到的分析:“微之所以弃双文而娶成之,及乐天、公垂诸人之所以不以其事为非,正当时社会舆论道德之所容许。但微之因当时社会一部分尚沿袭北朝以来重门第婚姻之旧风,故亦利用之,而乐于去旧就新,名实兼得。然则微之乘此社会不同之道德标准及习俗并存杂用之时,自私自利。综其一生行迹,巧宦固不待言,而巧婚尤为可恶也。岂其多情哉?实多诈而已矣。”这里说得很明白了,在爱情面前,元稹更看重的是功利,莺莺没了父亲,无法在政治前途上给元稹提供臂助,而做韦府的乘龙快婿显然是一条终南捷径。有人说,韦夏卿不两年就去世了,元稹并未沾上光,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三
?元和四年(809年)七月九日,韦丛病故。之前的三月,元稹作为监察御史到川蜀办案。在韦丛死之前的几个月里,元稹和女诗人薛涛发生了一段你侬我侬的惊世之恋!呵呵,背着老婆约见前女友也就罢了,还和别的女人做了一对野鸳鸯,曾经沧海难为水,说来只配骗骗鬼!
20世纪90年代,我曾在《散文百家》做过两年特约编辑,有一天,编辑部王玉民老师送我一沓粉红色的纸笺,适合用小楷毛笔写信,雅致精巧,玲珑可爱,他说这叫“薛涛笺”。这是我第一次闻听薛涛的名字。
薛涛是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素有才名。八岁时其父手指院内梧桐树,随口吟出一句诗:“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应声续道:“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才思敏捷,令人惊叹,但也昭示了其未来的命运。十四岁父母皆丧后被迫入乐籍,成为歌伎,在仕宦间迎来送往,宴乐酬唱,一生飘零无依。西川节度使韦皋曾对其大为青睐,甚至奏请朝廷任命其为校书,虽然未果,然而“女校书”一名却不胫而走。元和四年三月,在梓州,元稹这名曾经的校書郎和“女校书”萍水相逢,一见如故,火花四溅,立即双双坠入情网。薛涛比元稹大十一岁,时年已四十一,郎情妾意,飞蛾扑火,两人不管不顾疯到了一处。薛涛有一首《池上双鸟》:“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写尽了两人的浓情蜜意,真是双栖双飞,朝朝暮暮。可惜这样的鸳鸯交颈只有三个月的光阴,便曲未终而人已散。元稹《寄赠薛涛》有“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的句子,薛涛《牡丹》也有“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的句子,两人的“相思”之情表露无遗,然终是意犹未尽的余绪,路遥影杳,渐行渐远了。元稹的见异思迁、始乱终弃的风流本性决定了这场爱情必为露水姻缘,见光即死。薛涛精心制作的“薛涛笺”使用的频率日渐稀疏,终于尘封于时光的蛛网里。竹篮打水,担雪填井,终是一场空,薛涛在无望中脱下红裙,穿上灰色道袍,在岑寂落寞中挨过余生。???
韦丛病逝两年后,元稹被贬江陵,由朋友李景俭作伐,纳安仙嫔为妾。妻亡续弦,倒也没毛病,只不过他著名的悼亡诗《遣悲怀》即写于这一年,一边怀念着亡妻,一边又将别的女人拥入怀中,是否有些违和感与别扭?安仙嫔和元稹生活了四年,生下一子一女,元和九年(814年)病故。元稹亲笔写了一篇《葬安氏志》,赞其贤淑,“供侍吾宾友,主视吾巾栉,无违命”。然而,此文也透露了一个信息,安仙嫔患病之后,到了秋天日渐沉重,此时元稹依然按照约定赴浙东与朋友聚会,没有辞约留下来照料她,等返回后,已阴阳两隔,终未见最后一面。明知侍妾病重,还到外地与友欢聚,觥筹交错,吟诗唱和,依元稹一贯的做派,说不定还有歌伎佐酒陪侍,倚红偎翠,这岂不是全无心肝?莫非在元稹心里安仙嫔就是生育的机器、持帚的奴婢?
元和十年(815年)三月,元稹出任四川通州司马,由于郁郁不得志,一病不起,罹患严重的疟疾,缠绵床榻达百日之久。九月北上兴元谒医疗病,得到山南西道节度使郑馀庆的关照,并由郑保媒娶前涪州刺史裴郧之女裴淑为妻。裴淑,字柔之,人如其名,温柔贤淑,且才女一枚,吟诗抚琴,无一不精。时年,元稹37岁,裴淑不足20岁。元稹曾写《赠柔之》一诗,有“嫁得浮云婿,相随即是家”的句子,裴淑为元稹生儿育女,陪之到终老。按说有此贤妻,年岁也不小了,元稹该满足消停了吧,然果如此,那还是元稹吗?
长庆三年(823年),元稹出任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在此期间,又是一枝红杏出墙来、云破月来花弄影了。这次,是女诗人刘采春。
刘采春和薛涛一样,也是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全唐诗》收其六首作品。此时,刘采春25岁,和丈夫周季崇及夫兄周季南在一个戏班子,从淮甸来越州演出“参军戏”,也即滑稽戏,类似于今天的小品。刘采春貌美音甜,一首《望夫歌》声震吴越,每次演唱,“闺妇、行人莫不涟泣”,是美女明星一类的人物。一次,元稹看了刘采春的演出,立马眼直了,魂没了,魄散了。回后,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眼前心里全是刘采春。一首《赠刘采春》自然一挥而就:“新妆巧样画双蛾,谩里常州透额罗。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破纹波。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更有恼人断肠处,选词能唱望夫歌。”刘采春对风流倜傥、闻名卓著又身为朝廷命官的元稹也芳心大动,倾慕不已,干柴偏逢烈火,一发不可收。然而,有一个极大的现实问题横亘在面前,即刘采春是有夫之妇,且两人还挺恩爱。元、刘如果想长相厮守,必须要解决这一难题。于是,元稹采取了一个极其下流、龌龊的手段,派属下给了周季崇一大笔钱,令其出让,并将周氏兄弟和戏班子逐出越州,走得越远越好。可以想见,周季崇的绝望和痛苦,他本和妻子恩恩爱爱,一起行走江湖,靠演艺糊口度日,虽辛苦却快乐。不料飞来横祸,妻子被当地最高长官看上并强行霸占,身为一介小小伶人,慑于淫威,除了含悲忍愤远走他乡,又能如何呢?刘采春从此成为元稹的家伎,在越州陪伴了元稹七年。大和三年(829年),元稹奉调回京任职,置留刘采春于越州,弃若敝屣。面对这般光景,刘采春万分怀念和周季崇在一起的普通寻常日子,可是,一切皆成过往,再也回不去了。最终,刘采春在自责、懊悔、痛苦中设法和元稹见了一面,然后投河自尽。 四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开放的唐代,文人才子风流,狎妓纳妾,秦楼楚馆,走马章台,或许都不是个事,没有人拿正人君子的道德绳墨去衡量他们。他们也毫不隐讳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示风流行迹,如白居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刘禹锡“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等。这些文人加官员之所以能够公开暴露隐私,显然并未违背当时的社会风气、道德水准,“司空见惯浑闲事”而已,不以为非。即便如此,依然算不得光彩之事。《太平广记》载,杜牧回朝任监察御史,牛僧孺为其设宴饯行,席间直言不讳:“以侍御史气概达驭,固当自报夷涂。然常虑风情不节,或至尊体乖和。”杜牧不好意思了,还不认账:“某幸常自检守,不至贻尊忧耳。”我们自然不能以今天的道德标准苛求古人,但有一条底线是横贯古今的,就是人性和良心。悲悯之心,恻隐之心,仁慈之心,这是人性之光,没了这个,即与禽兽无异。西哲叔本华曾说过:“就算是至为伟大的思想头脑,一旦蒙上了严重的道德缺陷的污点,看上去就始终备受责备。正如火炬和火堆在太阳底下会显得苍白和毫不起眼,同样,优秀的智力,甚至思想的天才,还有漂亮的外貌,都会在与善良心灵的比较中黯然失色。”我觉得这句话用来衡量元稹完全对铆合榫。苏东坡对元稹、白居易诗歌有一个剀切的评价,叫“元轻白俗”,意思是元稹诗风轻佻,白居易通俗。元稹在《莺莺传》中以“河南元稹”的名義现身,写了一首《会真诗》,对张生与莺莺西厢幽会的细节予以描绘,语言轻佻,态度猥亵,极尽色情,十分的少儿不宜。他能给我们贡献出一个成语“始乱终弃”,就充分说明,他对女人爱得真,靠的全是下半身。在他眼里,女人是尤物,是玩物,新鲜劲一过,腻了,烦了,便抛诸脑后,哪管你忧思成网,哪管你泪流成河,哪管你要死要活。尤其可恶的是,凭着帅气有才,装作一副多情真情的样子,动辄给女人献诗,除了莺莺(双文)、韦丛、薛涛、刘采春、裴淑外,还有管儿、秋娘、杨琼、商玲珑等女人的名字,都出现在他的诗中。人家文天祥是“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则是“留取骚心照汗青”。《红楼梦》的一个伟大之处,是对女性的尊重,如果让贾宝玉评价元稹,那肯定会斥之为浊臭逼人的臭男人。
依鲁迅论人要看其整体之论,元稹除了在对待女人方面让人诟病,其他方面是否为人称道呢?我在此胪列三个事例以供参照。
1.长庆二年(822年),唐穆宗拜元稹为相。能成为宰相,可谓一个文官平生最高理想。然而,宰相这个官职非但没有给元稹增誉,反而成其一生最大的污点。因为,他是靠勾结宦官才爬上高位,故“诏下之日,朝野无不轻笑之。”(《旧唐书》)历史这样评价他:“信道不坚,乃丧所守。附宦贵得宰相,居位才三月罢。晚弥沮丧,加廉节不饰云。”(《新唐书》)“素无检,望轻,不为公议所右。”(《唐才子传》)
2.《唐语林》载,李贺年少成名,特别为韩愈推崇。一次,元稹拿着名刺拜访李贺。李贺对元稹有点瞧不上,令登门拜访的元稹吃了闭门羹,让门人传话:“你都明经及第了,找我何事?”面都不见,因此元稹怀恨在心。后来,元稹做了礼部侍郎,以李贺父亲名晋肃、“晋”“进”同音、应避父讳为由,剥夺了李贺的进士资格,狠狠地报复了一把。
3.《唐才子传》载,诗人张祜经令狐楚推荐,将诗文三百首献给朝廷。皇上十分器重元稹,就咨询他,张祜这些作品怎么样。元稹看了以后说:“张祜雕虫小巧,壮夫不为,若奖激太过,恐变陛下风教。”“上颔之,由是寂寞而归。”元稹一句话,毁了张祜的大好前程。子曰“君子成人之美”,元稹之举显然非君子所为。张祜最脍炙人口的诗是《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元稹也写过一首《何满子》,差张祜远甚。
当然,这可能依然是元稹的多面,而不是全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唐诗是中华文化绚烂璀璨的一页,其旖旎绮丽、雄奇壮阔的美照彻古今,独步广宇,那种旧时月色、衣香鬓影让我们陶醉迷恋,吟咏沉湎,恨不得也能穿越时空,回到大唐,做一个诗情风雅的古人。然而,千年时光的千淘万漉,筛出了砂石,洗出了金玉,足以让我们站在时间的堤岸上,看千帆远影,碧空澄澈,也能看见沉舟侧畔和病树在林。如何吸其精华,弃其糟粕,风流才子元稹提供了一个精致的标本。
责任编辑 杨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