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肝后上段肿物对比肝前下段肿物切除术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荟萃分析

来源 :肝癌电子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osao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对腹腔镜肝后上段肿物与肝前下段肿物切除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估及对比.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2001年3月至2021年3月腹腔镜肝后上段肿物与肝前下段肿物切除术对比文献,纳入符合文献质量评价标准的文献,提取术中结局指标、术后短期结局指标及术后长期结局指标进行荟萃分析.结果:与肝前下段组患者相比,肝后上段组患者手术时间延长,中转开腹率增多,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恶性肿瘤患者,腹腔镜切除术后患者无瘤生存期及总生存时间与肿瘤部位无关(P>0.05).结论:腹腔镜肝后上段肿物切除术虽然难度较大,但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微创手术方式,在腹腔镜技术成熟后开展可能对患者更有利.
其他文献
目的:运用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价鼻咽癌放疗后胸锁乳突肌纤维化的康复疗效,为放疗肌纤维化提供临床诊疗新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20例鼻咽癌放疗患者为受试者,放疗年限1.5~5年,接受3个月康复训练,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的颈椎关节活动度数据,运用剪切波弹性成像采集胸锁乳突肌厚度、宽度和杨氏模量值进行自身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治疗前后双侧胸锁乳突肌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双侧胸锁乳突肌宽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双侧胸锁乳突肌杨氏模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目的:从兔滑膜组织的炎症调控及LXRs/NF-κB通路关键节点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壮骨健膝方对兔膝骨关节炎(KOA)滑膜组织炎症的干预效应及机制.方法:制备兔空白血清及含药血清以备滑膜组织干预使用.将22只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造模组16只和空白组6只,造模组予右后肢膝关节腔注射木瓜蛋白酶制备KOA模型,模型鉴定成功后,无菌操作下切取兔右后肢膝关节内滑膜组织,将其剪碎成大小约1~2 mm3小块,收集60小块,随机分为4组,即模型组、壮骨健膝方组、LXRα抑制剂组和N-CoR抑制剂组,每组15个组织块,每孔3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受风寒湿和不受风寒湿与其临床表现的异同,了解不同发病诱因在中医辨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河南风湿病医院强直性脊柱炎数据库(HFAS数据库)中收录的379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按发病诱因分为受风寒湿组和不受风寒湿组,并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2组在关节表现及关节外表现的异同.结果:通过对2组179个关节表现及关节外表现进行χ2检验,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不受风寒湿组;颈部疼痛、酸痛、僵痛、疼痛性质不明、肿胀部位(左踝、左足跟)、腰膝酸软、性情急躁易怒,受风
目的:基于脑缺血后神经-血管单元(NVU)空间构筑变化探讨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总结归纳神经科学领域中对NVU的研究成果,以及针刺治疗IS的研究现状,主要从NVU的结构功能和在IS中的空间构筑变化,以神经元为单维靶点,以神经元、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为二维靶点,以及以神经元、BMEC、胶质细胞为多维靶点的针刺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结果:以往关于针刺治疗IS的研究,大多仅停留在对神经元或血管新生调控的单一层面,较少涉及对NVU的整体及各组分间相互作
目的:探讨电针百会、神庭调节线粒体自噬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5只和手术组45只.假手术组只分离、暴露血管,不结扎,不插入尼龙线.手术组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阻塞法(MCAO)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模型,术后2 h采用Zea Longa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最终纳入30只手术组大鼠.进一步将纳入的手术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和电针+3-MA组,每组10只.造模分组成功后,各组给予电针等相应方式干预7 d,采用Zea Long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多种研究表明,RA 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例如类风湿因子(R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及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 抗体)等.RA 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一部分患者RF 和(或)抗CCP 抗体阳性(简称血清阳性),另一部分患者RF 和抗CCP抗体阴性(简称血清阴性)[1].RF 与抗CCP 抗体的联合检测,使RA 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提高;但对于血清阴性类
目的:了解白塞病的发病规律和临床特点,加强对白塞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确诊为白塞病的208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8例白塞病患者中,男97例,女111例;平均发病年龄(32.86±13.11)岁;病程中位数4.00年;平均住院天数(9.04±4.28)d.30~40岁年龄段发病人数最多(26.44%),男性发病年龄早于女性(P<0.05).患者首发症状主要为口腔溃疡(92.79%)、生殖器溃疡(26.92%)、皮肤病变(13.46%).基本症状
目前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是肝切除术.然而,肝切除术后复发率较高,总体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解剖性肝切除术预后优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但在解剖性肝切除术中,如何识别肿瘤边界、肝内微小病灶及肝段的切离线,仍然是临床面临的难题.近年来,实时虚拟导航系统(real-time virtual navigation system,RVS)逐渐应用于临床.RVS是将超声与CT、MRI等影像学图像完全融合,其对肝癌病灶与周围正常肝脏组织的分辨能力及定位检出率优于常规术中超声.吲哚氰绿(indocyanine green
目的:评价涎腺超声作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临床疗效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选取30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为治疗组,15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筛选2组间涎腺超声的差异性指标.治疗组给予4个月的撤热存津颗粒治疗,从中医证候积分、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干燥综合征患者报告指数评分(ESSPRI评分)、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干燥综合征疾病活动度评分(ESSDAI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唾液流率和超声等评价撤热存津颗粒的临床疗效.将涎腺超声与中医证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的腮腺、颌下腺体积比较,差
尿酸性肾病起病隐匿,初期表现不明显,可有轻度的血尿、蛋白尿或者腰痛,部分患者可伴有水肿、高血压,因其起病隐匿易被忽视,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尿酸性肾病早期若不能恰当治疗,久则病程迁延,后期逐渐进展为肾功能衰竭.多种细胞和炎性因子参与了尿酸性肾病的发病、发展过程,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细胞间黏附分子-1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单纯高尿酸血症而尚未出现明显肾损表现,或者高尿酸血症控制效果差的患者,若能从炎症细胞及因子的靶点治疗入手,加上合理的降尿酸方案,也许能在较大程度上预防、治疗尿酸性肾病,减缓肾损害的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