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秋

来源 :骏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phi_qua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刚见亮,秋芳就从热被窝里钻出来。她借着窗帘缝隙里透出一点儿微弱的光穿好衣服,轻轻地下了地,走到厨房,打开灯,推门看了看外面,好大的雾!附近的山、树林,院子里种的菜蔬和门前的一排木杖子都看不见了。下了一天的雨,看来是要放晴了。今年年景好,春天没有霜冻,夏秋以来风调雨顺。野果长势好,蓝盈盈的笃柿挂在矮小的灌木枝上,雅格达红白相间的小球果隐藏在山坡树林间隙的草野中,稠李子树上结满了一串串的黑玛瑙般的果实,野菇随便上山一捡就是一筐。尤其是马尾松树塔丰收,一簇簇松塔长在马尾松树尖上,黄澄澄的,塔大粒满,招人喜爱。生活在大兴安岭的人家,每年都要趁丰收的季节采些山货(山里人称为采秋),增加点儿收入,把日子过得滋润一些。
  秋芳的孩子今年刚考上大学,学费和生活费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这几年夫妻俩为了孩子的学业也是没日没夜地干,攒下了一些钱,孩子上学的费用不成问题。不曾想去年婆婆得了重病,为了给婆婆看病,花去了秋芳家所有的积蓄,这后续的治疗还需要钱,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秋芳的计划,经济上的负担压得她有点喘不过气来。这些年和男人一样的劳作也让她的身体透支了不少,經常感冒,干点活浑身冒汗,时间长了就腰腿痛,下不了地。男人心疼她,说啥也不让她跟着上山去采秋,但今年年景好,如果两个人去可以多采一些,多卖点儿钱先把孩子的学费凑上。
  秋芳一边为男人准备早饭和上山所需的食物,一边想着怎么能说服男人,同意俩人一起去。虽然说现在家里困难,但上山采秋是重体力活儿,并且一去就是一天,没有力气是坚持不下来的,所以带到山里的伙食就要好一些,其中肉食是必不可少的,补充肉食能够保存较长时间的体力。有的人家买些熟食或火腿肠一类的东西,这样比较省事儿。秋芳觉得买现成的有点对不住自己的男人,为了让他吃的好一些,每次都精心制作酱肉让他带到山上。一是自己的男人喜欢吃这口儿,再说自己做的肉食比买的熟食新鲜些,而且也能省点钱。
  炉膛里跳跃的火苗舔着擦得锃亮的水壶,里屋传来男人时断时续的鼾声。秋芳切完酱肉,又炒了两个小菜儿,把昨晚新摘下来的角瓜插成丝,往盆里打两个鸡蛋,放些面,添上水、加点儿盐,调好面糊,将平锅坐在炉子上,放上油开始摊鸡蛋角瓜饼,她摊的饼香软可口,有筋性,为的是让男人能多吃一些,而且带到山里也会保持很好的口感。摊完饼,又忙着切卜留克咸菜,沏好茶水。准备好这一切后,秋芳看了看表,四点二十。忙将沉睡中的男人喊起来,洗漱吃饭,准备好上山的工具,五点钟,同行的伙伴会等在路口。采松树塔,要骑上摩托走几十公里的山路,且山里信号不通,因此要两三个人结伴同去,有事的时候可以互相帮助一下,也有老跑山的独来独往。在吃饭的当儿,秋芳和男人商量要一起去。丈夫望着消瘦的妻子,想起这些年跟自己遭的罪,哽咽住了,半天没说出话来。商量的结果,秋芳做了妥协。
  男人检查好摩托车,将食物和灌满热茶水的饮用水壶放在兜子里背在身上,将上山所需用品装进麻袋后捆绑在摩托车的后座架上,一脚油门,消失在浓雾里。
  男人走后,秋芳坐在空旷的屋子里,有点儿心神不宁,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想着昨天男人上山淋了一天的雨心里就难过,要不是孩子眼下需要钱,说啥也不能让男人冒雨进山。忽然又想起婆婆来。老太太是个极要强的人,公公走得早,这些年一个人靠着一点儿遗属费和走街串巷卖点冰棍儿雪糕挣点儿钱,含辛茹苦将三个孩子拉扯大,成家立业,多不容易啊!知道自己得了大病,说啥也不想治了,怕拖累几个孩子,三个孩子坚决不同意,经过反复劝说,老太太才答应了。为了给婆婆治病,孩子们各尽所能,倾其所有,但没有一个说什么的。家还是和睦好啊!有难处时互相帮衬着,才能走出困境,生活才有希望!想到这里,秋芳的心沉静了下来。
  晨雾在八点多逐渐散去,太阳将金色的光芒投射到五彩斑斓的山峦和这个静谧安宁的小镇上。秋芳简单吃点儿早饭,收拾好房间,将男人昨天采来的两袋子松塔拖到院子里的地板上倒出来摊均匀了晾晒,一切都妥当后,她到街里买点水果去小叔子家去看婆婆,一边帮着妯娌串着蘑菇,一边陪歪在床上的老太太唠些家长里短。唠着唠着,话题又唠到孙子华强身上,华强是秋芳的孩子,是老华家唯一接户口本的,老太太自然要多疼爱一些。即使这样,华强也没有被惯坏。这孩子从小就懂事,眼里又有活,除了学习之外,从来就不闲着,帮着父母干这干那。放暑假跟着父母去采秋,放寒假又上山捡柈子,大冷天的回到家里一脸霜又一身汗。父母心疼他,不让他去,他就偷偷地推着小拉车冒风冒雪地上了山。这次高考成绩不错,报上了重点院校。为了凑够学费,多挣点钱,小强央求着父母假期要和舅舅去海拉尔搞装修。唠到这儿,秋芳一阵心酸,泪珠噙在眼眶里,怕老太太看见,硬是没有掉下来。
  将近中午时分,秋芳和妯娌秀丽在厨房准备午饭,单独给婆婆炖了一碗鸡肉汤,补充一些营养。吃过午饭,秋芳赶紧回到家里,生炉火、坐锅、添凉水,将买来的猪肉洗净切块儿放在锅里,加上盐和调料,做第二天带上山的酱肉。待水开后撇去上面泛起的油沫子,再盖上锅盖慢火煮熟。煮肉要保持炉火不能太旺,又不能灭掉,时不时要添上适量的柴火。在添烧柴的空隙里,秋芳用男人一样粗糙的手搓着采回来的松塔,松塔搓出籽后卖的价钱会高一些。镇上也有打松子的机器,出籽快,但少量的松子仁会被破坏,破坏的松仁容易发霉,影响松子的质量,每加工一袋儿还收加工费五元,想想还是自己搓要好一些,尽管手搓得生疼,时间长了手还会磨破皮。但是能多卖点钱也是值得的,不吃些苦日子怎么会好起来呢?
  太阳已经爬过头顶,但光线还是很强,晒得秋芳有些头晕。“这时候该采完往山下走了吧?”凭前几年和丈夫上山的经验,她这样想。采松树塔不是轻巧活儿,看着那一簇簇挂在马尾松枝头的树塔,要想采下来可不大容易。大的马尾松有三四米高,碗口般粗壮的枝干斜立着、横卧着,向四围放射状生长。有的要爬到树干上用手将树枝弯下来,或者踩在横的枝干上用长长的钩子勾住高枝,使劲向下扳,然后用手抓住树枝,将那些树塔拽下来。采那些长在陡峭山坡上的马尾松塔需要更高的技巧,人站在陡坡上,要掌握好平衡,同时用脚尖使劲儿,蹬住湿滑的苔藓,防止滑倒,而且往往陡坡的地方偃松长得又密又高,采摘的难度更大。采树塔也要凭经验,马尾松一般生长在海拔九百米左右的高度,再往上就不长了,就是有树也很少结树塔。所以采树塔不能走过头,走过头就容易跑空山。累且不说,就是最后别人采满了,再帮着自己采就觉得心里不得劲儿。一般是生长在山腰或平岗上,开始采的时候要背着麻袋,脖子前挂着个兜儿,兜子里采满了就倒入麻袋里,采到小半袋的时候,有些沉了,就找一个显眼的地方(比如有几棵粗壮的大树或者是山岗上靠路径的边上),卸下麻袋,几个人的都放在一起,做好标识后再分头用兜子分散开采,采满了再去找这些隐蔽在树丛中的麻袋。有时还会因为转悠的时间长了而找不到,大家就会开始回想自己转悠过的地方,判断方位,展开讨论,有时各执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最终费尽周折找到了,消耗不少精力。也有找不到的时候,她和丈夫有一次就把麻袋弄丢了,秋芳因为这事儿还难过好几天。   采树塔还要容易些,虽说一直仰着头,脖子上挂着兜子,一边采一边用眼睛的余光观察哪棵树上的松塔多些、大些,好采一些,直到兜子里装满了松塔,然后趟过没膝的苔藓和马尾松横卧的树林,搜索到事先放好的麻袋,倒进去,大约七八兜能装满麻袋。装满后往山下背就累多了,一百四五十斤的树塔袋子捆绑好后在别人帮助下扛起来,背绳勒进肩膀,死沉死沉的。背上四五里是近的,有时要背上十几里路。采秋人都有这样的感觉,采的时候越多越好,背的时候就后悔采这么多。但山里人恨载,只要能背起来,是一定要背出山的。最开始要穿过一段马尾松林,这是最艰难的一段,说是走,还不如说是从里面爬出来。接着要走过采秋人趟出来的茅茅道,有的地方要翻山岗,过草泽,走水洼。天阴时还好,但蚊子不好对付,要是大晴天就遭罪了,火辣辣的太阳照在头顶,走起来就一身汗,麻袋死嘟嘟地往下坠,挪动几步都很费劲。口渴得要命(带的水早就喝光了),见到水就趴到地上一顿猛喝,喝得肚子里咣咣的响。山里那些浑浊的小水潭都成了救命的宝贝。说也奇怪,那些水尽管浑浊,喝起来却一点都不坏肚子。十几里的山路,就要歇上十几次,有烟瘾的就趁休息的空档抽上几口解解乏。总要有人招呼着大家才爬起来走上几百米。终于走到地方了,大家就势躺在地上,半天不起来。最要命的是赶上雨天,从早到晚被雨淋着,有人带了雨具还好,那些以为不会下雨或存着侥幸心理的人就遭罪了。回去吧?已经到了山上,又不甘心,采吧,雨水顺着衣袖淌到里面,凉飕飕、湿漉漉的难受极了。雨稍微停一下,一拽树枝又下一阵“雨”。一阵风吹来,冻得直打哆嗦。有一次阴天,秋芳的男人自己上山去了。到山上就开始下雨,一直下到男人回来。看到冻得直打哆嗦的男人,秋芳心疼得直掉眼泪。连忙给他换上衣服,让他躺在热乎乎的炕上,喝了两碗姜汤才缓过劲儿来。
  阳光柔和了些,偶尔掀起的秋风戏弄着门前不远处黄绿相间的松桦林,几片金黄的桦树叶子飘落下来。秋芳看看表,快四点了。到这个时候,男人们应该出了大山,骑行在公路上了,该给他预备饭菜了。秋芳停下搓得发僵的手,端起锅,捞出散发着香味的酱肉,然后切洗焖炒,半个多点儿,喷香的饭菜就准备好了。这个点儿,男人该到家了。又搓了一会儿,秋芳有点儿坐不住了,她关好院门来到街上。街上真是热闹,和上午的空旷寂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收松塔的有十几家,有的在公路旁边放一张桌子,桌子后面放一台秤。有的支起了简易的小帐篷,地上都堆着小山一样的松树塔。采秋下山的摩托一辆接着一辆。看热闹的,旅游的,老人,孩子,人声鼎沸。收树塔的上前拦住采秋的,报着自家收树塔的价格,用些小优惠拉拢着卖家。有些收树塔的还骂骂咧咧,嫌别的买家给的价太高,这样一来挣得就少了,闹个白忙活。采秋的则是骑着摩托挨家询问,盘算着卖给哪家合适,有的觉得卖树塔不如搓出树籽卖价格高些,就不屑一顾地一溜烟骑到家里。
  太阳好像有些疲倦,倚在西边的山上,东边的云彩,却被它烧得一片通红。下山的摩托少了,偶尔过来几辆,一打听,都说没有见到自己的男人。秋芳望着蜿蜒在远处的山路,心里有些慌乱。这么晚不回來,会不会有什么事情?这两年采秋出事的也不少,有在山里迷路走不出来的,也有走到别的林场去的。去年丈夫和几个男人采秋,就是因为判断错了方向走到了金河和得耳布尔的交界处,没有办法又翻了一座山才返回来,有一对夫妻体力不支还将两袋子树塔丢到了山上。这些还没有什么,可怕的是迷到山里出不来,那就麻烦了。邻居老孟哥就是在山里迷了路,街坊四邻花了三天多的时间才找到,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最可怕的是碰上黑瞎子,这东西大多不伤人,但有被惊吓过的或者狭路相逢时就难说了,金河就有一个被黑瞎子的巴掌拍掉半张脸的,现在看见那半张变了形的脸都瘆人。秋芳和男人前几年上山时,也看见过被黑瞎子拍得稀烂的倒木,那是黑瞎子为了舔食树洞里的蚂蚁干的。还有一次背松塔下山,看到一大堆冒着热气的粪便,里面还有整粒的雅格达和松籽粒,丈夫说那是黑瞎子拉的,当时秋芳还担心了好半天呢!秋芳不敢再想下去。还有什么事会耽误在路上呢?也许是摩托车坏了吧,在路上修摩托车倒是常有的事。有时候骑摩托也会遇到危险,上山的路一般都是抚育伐作业临时开出来的小路,崎岖难行。有一次丈夫骑着摩托下山,秋芳坐在摩托后座绑着的麻袋中间,路过一段非常狭窄的山路,为了躲避两边伸出来的树枝竟然把秋芳甩了出去。至于说摔跤、磕碰那是常有的事。秋芳很烦自己想这些不好的事情。但说来也怪,越是告诉自己不去想,脑子里偏偏就浮现出这些情景。
  走了一天的太阳也跑到山后面休息去了,小镇的上空暮色苍茫。人们渐渐散去,街道也显得空旷了许多。收树塔的也开始收拾摊位,准备休息了。秋芳的心愈发不安起来,不会是真的出事了吧?真的有事儿,同伴也应该有一个回来告诉一声啊!她在心里念叨着:老天爷啊!求求你啦!保佑保佑我们吧!
  几点亮光在远处山路上移动,越来越近了!那是摩托车的灯光!秋芳睁大眼睛望过去,打头的那个是自己的男人么?啊!真的是他!自己的男人走到哪里都能认得出来。秋芳的眼睛模糊了,想到前面去迎他,脚却不听使唤。
  回到家,男人一边卸麻袋,归拢工具,一边讲述一天的经过。原来是昨天的大雨将一座简易小木桥冲断了,他们只好推着摩托从浅处过去。一人推摩托车,另外得有两个人扶着,挂上一档,借着摩托车本身的力量才能过去。推这几辆摩托可费了半天的劲儿呢!回来的路上,遇到镇里的老王摩托车胎坏了,就是陌生人,也得伸把手,何况是一个镇上住着,几个人又帮着扒胎、粘胎、上胎,修了一个多小时,可不就回来晚了。
  对秋芳来说,只要男人平安回来就好。一家人能好好的生活在一起,还图什么呢?她麻利地端出热在锅里的饭菜,给男人热上半斤老烧,看着他狼吞虎咽地吃着,有滋有味地喝着,一种久违了的温暖又甜蜜的感觉充溢在心里。
  明天,又是一个好天气!
其他文献
走出派出所,太阳已经到了头顶上。老王这个家伙真狠,把老歪整得差点秃噜皮了。  这个老王,当上所长真要刮目相看了,话说得一套一套地,罚起款来也没含糊。咱老歪不怪他。邻居是邻居,哥们归哥们,工作是工作,谁叫咱防火期在家贮存汽油呢。在林区呆一辈子了,这点我懂。老王,啊不,王所的大道理……我咋听着就有点晕呢。最后还把手插进裤兜里,说啥?要替我缴罚款。像咱东北爷们!可我不能那么干。人下岗了,良心不能下岗。咱
期刊
深秋的一个周末下午,我觉得入冬之前该去理发了。  我平时习惯于找退休的老陈头,只不过离我家较远,行进间我突然发现街面上又新开了一家“黄英发屋”,招牌是用现代喷绘的美术字,十分醒目,下面还有一排小字介绍各种服务项目,什么理发、焗头、烫卷、婚礼化妆盘髻等。  我正在欣赏牌匾上的美术字,突然从“黄英发屋”里走出来个小姑娘,她冲我喊道:“老师,好久不见了,我一看你就是要理发!”她不由分说拉住我胳膊就把我拽
期刊
在北方,我的家乡,牙克石市,城市西郊和东郊,有两片面积很大的湿地。这里洋溢着浓浓的青草气息和树木的自然味道。水草肥美,野花芬芳。讲到野花,初春,遍野的小花次第绽放。湿地上散见白色的铃兰,紫色的杜鹃,蓝色的勿忘我,红色的野百合,黄色的蒲公英,还有各色的格桑花。格桑花的花语是幸福,“梅朵”是藏语的花朵,“格桑梅朵”寓意就是幸福之花。  心海、脑海、眼波、耳畔,这些词,与人体有关,也都与水有关。水滴石穿
期刊
在故乡,我家的东边,隔着一条道就是山。山的形状像馒头,线条柔美,从不危峰兀立,乡亲们称这样的山为馒头山。馒头山连在一起,像轻柔的波浪,绵延数十里。这样的山在北方随处可见,没有泰山的雄伟,没有华山的险峻,没有黄山的奇秀,它平淡无奇,普通到不能再普通,却如母亲一样乳养着村庄里的人们。  春季的山给予美。杏花为春山代言,一开口便是嫣红的诗句。花蕾点点红,枝头春意闹。花瓣初绽,像少女羞红的脸颊。折一枝含苞
期刊
小时候,对年的盼望总是那么强烈。像沙漠中久渴的旅人对水的渴望一样,一旦看到水流,就兴奋地跑过去。离水越近,对它看得越清楚,心中就越是焦渴难耐。我们对年的渴盼也是这样。  进入腊月以后,我们逐渐从父母备年货的操持忙碌中,嗅到了年的味道。日子成了倒计时,我们每天都要站在小板凳上,翻数着墙上挂着的越来越薄的日历,在甜蜜而焦灼的等待中打发着时光。好不容易捱到了关键的腊月二十九,我们看到年已经微笑着站在小村
期刊
实在忍不住,还要再说一说这里的树。  在大兴安岭生活的人,树是司空见惯的。小时候在树林里躲猫猫、采蘑菇,在树上掏鸟窝、捉家雀,长大之后伐木护林,这似乎成了林区孩子的宿命,从出生到老去,每一个时间要做的事都已安排好,只等着长大。  放眼望去的树都是我最依赖也最亲近的朋友,我一直自信我们熟知彼此,再无其他。但是来到了北部原始森林,见到的却是不一样的树林,这里的树给人“曾经沧海”的感觉。它们长得更高、更
期刊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父亲和我大伯从山东老家来到大兴安岭林区,从事林业生产工作。冬天,他们冒着零下四五十度的严寒,战斗在采伐第一线。最初采伐工作方式,用弯把锯采伐,效率非常低,采伐一棵树得用一个多小时,而且危险重重。  我父亲和大伯以山东人正直、肯吃苦的性格把工作干得十分出色。那些年冬季木材生产,工人居住的是帐篷,喝的是融化的雪水。在山上从事木材生产得有一身好力气才能胜任。木材采伐、集中全靠人力。我
期刊
在呼伦贝尔北部,一条清澈透明的河,永不停息的流淌着。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就有了扎根的基础。一代代人生息繁衍,创建家园,根河市拔地而起。  从没想过,我会跟这座城、这条河产生交集。有人说因为一座城思念一个人,因为一个人想起一座城,这话一点也没错。我想,如果没有老何,我与根河也没有缘分。当我站在根河的土地上,望着远处的馒头山,等老何来接我时,又想起了一些往事。  十几年前,学生们小学毕业后都要去乡政
期刊
下午,森林里的阳光一个劲儿往下掉,托米老头迎着温吞吞的暖光儿,踏着苔藓路,用滑稽的猿猴似的姿势在岭上奔走。猎鹰吉米懒洋洋地打着瞌睡,蜷缩在托米瘦弱而坚硬的肩胛上,在老托米的一再催促和提示下,才不情愿地打开嗅觉,搜索着兽迹隐蔽起来的方方转儿。  托米顺手在腿边撕扯了一叶宽大的植物叶子,撸了一下鼻涕,扯起袖子抹汗,擦了额头细密的汗珠子乐了,吉米的眼神也露出欢喜,并发出曲曲咕咕声。  大兴安岭北麓的原始
期刊
早春上午,沿着牙伊公路从市区驱车赶往生产队,蓦然见到久违的雾凇跃入眼帘,刹那间,我的心醉了。  雾凇俗称树挂,是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气遇冷凝华而成的一种自然奇观,一般发生在严寒季节里,难得一见真容。雾凇轻盈洁白,附着在树木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其形状主要有粒状雾凇(硬凇)与晶状雾凇(软凇)。此美景出现大概因为近几日春雪消融,今早温度下降所致。  放眼望去,从近处道路两侧的农田防护林,到远方隐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