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与皮肤病药物治疗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ger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脂质体的结构、制备、作用特点等基本概念。由于以脂质体为载体的药物易被角质层吸收,在表皮和真皮内形成药物贮库,药物可持久地对病变细胞起到治疗作用,大大提高治疗指数,减少全身的毒副作用,因此近十年来成为皮肤病药物治疗的研究热点。国外已报道了一些不同类型的皮肤病药物脂质体,有的还进入了临床研究,治疗效果显著提高。虽然目前在制备脂质体和其稳定性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但其在皮肤病治疗应用的前景十分广阔,应该引起重视。

其他文献
作者先前发现原发性干燥综合征(SS)和AIDS之间存在免疫学类似性,为寻找原发性SS患者感染逆转录病毒的证据,作者用免疫印迹试验,对47例原发性SS患者血清中的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型(HIV-1)蛋白抗体进行了测定.120例正常人血清作对照.具有中度至强反应者(≥2+)提示存在抗HIV-1蛋白抗体.结果14例(30%)原发性SS患者抗p24(gag)抗体为中度至强阳性反应,对gp41或gpl20(
作者用定量ELISA方法检测了麻风病人、麻风病人接触者及正常人对照者血清中的抗合成的麻风杆菌二糖抗原(D-BSA)和麻风杆菌超声抗原(CD75)的IgM抗体,并对其确定早期感染的价值进行了评价.
报告2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接受皮质类固醇治疗后发生多发性皮肤纤维瘤。例1.男,45岁,1964~1967年间,因患寻常型天疱疮,间断服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1969年因病情加重,再次服用强的松240mg/d,8周内减至25mg/d。1970年以后,隔日服维持量15mg。1987年5月开始,双下肢迅速出现直径为4~7 mm的红色丘疹和结节,总计23个。
快速诊断系统性念珠菌病的方法可分为三种。气(液)相色谱分析法查菌体代谢产物、免疫检测法查抗原或抗体及多聚酶链式反应方法查菌体的特异性基因片段,气(液)相色谱分析法迄今争议较多,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各报道间有明显差异;免疫检测法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尤以免疫检测法查菌体抗原较受重视;多聚酶链式反应是新近出现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可能是一有前途的诊断方法。
例1.女,32岁,于生后3个月在右足背初发肿物,曾反复切除,但均在损害附近复发。无家族史。检查发现右足背及第3~5趾背有多发性结节,轻度疼痛。X线示右足软组织有多发性钙化,血管造影示脉管性肿瘤,由足背动脉、胫骨后动脉和外侧跖动脉的分枝形成。光镜示结节有两种成分即衬以内皮细胞的海绵状血管间隙,隙间有聚集的梭形细胞。损害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有些病变境界清楚,绕以厚的结缔组织,内含大的静脉石,极少梭形细
近来认为,色氨酸摄入与嗜酸粒细胞增多-肌痛综合征(EMS)有关。作者共报告13例病人,其中女性12例,男性1例,发病年龄33~77岁。7例最初即诊断为嗜酸性筋膜炎,其余6例在服高色氨酸饮食后先引起EMS,后因出现嗜酸性筋膜炎典型的皮肤硬化而就诊。但这13例病人均符合EMS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在发病前均有服用大量色氨酸史,剂量200~4002mg/d不等,总量为94~8034g;服用时间为9周~11
游泳者瘙痒症是由动物血吸虫尾蚴钻入表皮内引起的一种暂时性、瘙痒性皮炎,因此更确切地应称为"尾蚴性皮炎".
期刊
本文报告1例严重的瘢痕性类天疱疮,对其皮肤损害作了组织病理和DIF检查,并检测了循环抗基底膜带(BMZ)抗体.患者女性,73岁,病程3月余,损害累及大部分粘膜及部分皮肤,其两眼结膜严重炎症,两眼穹窿缩短,眼球粘膜和睑缘粘连等后遗症,口腔和鼻粘膜布满结痂性损害.头皮,面部,会阴部有少数表浅糜烂、结痂性和小疱损害.皮肤活检显示皮下大疱,并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和少量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为了阐明利福平(RFP)在联合化疗(MDT)中的作用,作者在印度马德拉斯选择细菌指数(BI)≥2.5的门诊多菌型(BL、LL)麻风病人,按以往氨苯砜(DDS)的治疗情况,随机安排含和不含RFP的两种联合化疗方案,进行有对照的临床治疗试验.本文报告177例(甲组88例,乙组89例)治疗60个月的观察结果.
自60年代反应停成功地应用于麻风反应的治疗后,再度引起人们的兴趣并卓有成效地应用于多种皮肤病的治疗。至70年代确立了其在皮肤病治疗学中的地位。作者复习了近年来有关其作用机制,皮肤科临床应用,副作用的资料及进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