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不仅没有一座城市有过可以量化的减排历史,还出现了诸多建设低碳城市的怪现状。
由于交通过于拥堵,北京天通苑早早就得了一个“添堵苑”的别称,等到人们结束了一天的拥堵,回到家中,已经夜深人静,所以又被称作“睡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在由地球村主办的“低碳城市”——第38期中国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上指出,生活在睡城里的百万人口每天的两次大迁移,是北京拥堵现状的关键原因之一;“睡城”已经成为治理交通拥堵不可回避的城市痼疾。
北京这座城市就像一张大饼,四环、五环、六环,再加上河北正准备着力打造的“环北京经济圈”,天通苑仅仅是一个缩影,这些位于城区周围的大型“睡城”,仍然每天不停地上演着潮起潮落一样的拥堵高峰。交通的不低碳已经让 “低碳”仅仅是北京的吆喝。
疯狂的低碳城市
2003年英国政府最先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建设低碳经济》以后,哥本哈根市提出到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个碳中和城市,并计划在到2015年二氧化碳减排20%之前,英国伦敦市也提出到2025年之前的低碳城市建设目标。低碳城市的号角已经吹响。
低碳城市不仅在数量上遍布了中国的版图,发展路径的选择也颇为多样。在河北省保定市,浑身覆盖着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电谷大厦”成为这座历史名城的新地标;山东德州的“太阳城”名声俨然有赛过“德州扒鸡”之势,太阳能路灯立于大街小巷;深圳市政府选择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进行共建,让这座城市有了“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底气;在浙江省建德市,一场消灭空调外挂机的全城总动员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
然而,在我国,不仅没有一座城市有过可以量化的减排历史,还出现了诸多建设低碳城市的怪现状。有的是“旧瓶换新酒”,以低碳之名行地产开发之实;还有的是“低端不低碳”,一些打着低碳旗号的新能源产业园区,还停留在设备制造的低端加工环节;还有的“挂羊头卖狗肉”,“烧着高碳的煤,生产低碳的节能灯”。
“零碳城市”很荒谬
什么是低碳城市?首先要对“碳”进行界定,目前城市主要的碳排放主要还是来自化石燃料的排放。所谓“低碳”,就是完成一定目标的格局、水平,比如我国承诺到2020年将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减少40%-45%,实现了这个目标,就是低碳。中国目前处在城市化、工业化阶段,且可再生能源供应数量有限且不稳定,这样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不可能实现“零碳城市”,那是我们对100年、500年之后城市的美好愿望。
“对低碳城市的理解存在着很多的误区。”潘家华教授指出。
第一个误区是对重工业项目一刀切。比如有些人认为搞低碳经济,钢铁、水泥这些行业都不能上了。这是不可能的,社会必须要有钢铁、水泥的生产,否则这个社会无法运转。所谓“低碳城市”,其实是碳生产力提高,或者说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最低。中国现在每吨钢要消耗0.65吨标煤,如果比世界平均水平低,那么就是低碳。并不是我们生产钢就不低碳,只要钢的生产过程中,碳的排放是低的,那就是低碳的。
第二个误区是低碳太贵。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比如白炽灯换成节能灯,7瓦就相当于白炽灯40瓦,减少了电费。建筑装了双层玻璃,保温上去了,能源消耗降低了。当然,现在有些成本是要高一些的,比如风能、太阳能价格相对较高,但这只考虑了直接成本,没有考虑到污染成本和社会成本。另外,从能源安全角度考虑,将来没有石油天然气了,我们用什么?再者,低碳就是竞争力,现在很多产品要有碳标签,高碳的没人买,而且大多数国家准备征收碳关税。所以说低碳未必就是高成本。
第三个误区是认为低碳是今后的事。低碳是一个过程,要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进而加速这一进程。能源安全也好,环境保护也好,时不我待。
第四个误区是认为低碳是富人的事,与中低收入者无关。低碳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有关系。比如随手关灯、电视不看了要关掉、电脑等少待机、外出出行尽量选择公共交通等,低碳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规划:低碳城市的起点
城市规划的缺失,让“睡城”居民做出了为北京“添堵”的无奈选择。然而,“添堵苑”还是有希望的。规划的作用,不仅表现在推倒旧城、平地而起一座新城,也体现在对旧城“缝缝补补”的修复中。科学的规划,可以完成城市从“假低碳”到“真低碳”的蜕变。
2009年,位于美国硅谷中心的加州圣塔克拉拉郡打算在市属公共建筑上安装太阳能光伏电站。为此,政府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前期工作,但因为这些项目分散在9个城市的70多个点,涵盖车棚、医院、监狱,乃至图书馆、公共交通。政府甚至不知道如何下手做标书。同时,因为每一个点的装机都很小,单个招标并不足以吸引优秀的建筑商,整个项目很难继续推进。而圣塔克拉拉郡下辖15座城市,英特尔、雅虎、思科、惠普、苹果等世界知名企业的总部都坐落于此,所以,这个项目的成败至关重要。
后来,通过招标,他们确定了项目进行的方案。首先,逐一诊断70多个点,每个项目就是一个小型电站,包括现场勘测,分析已有电费结构,与业主面谈以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并针对每个点提供了多套可选方案。同时,为客户考虑未来10年、20年的用电需求,如电力是否调价,系统维护成本等多种因素,然后为客户提供多套不同投资方案。
在第一个业主确定方案后,再将所有点分成十几个大类,每类都制定招标书。标书发出后,因为整体项目庞大,引起美国各大系统集成商的重视,纷纷投标。评标之后,与9个城市和3个供应商签订了合同,工程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轰轰烈烈的低碳运动当中,没有哪个城市能够做出一个完整的低碳城市规划,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或只做形象工程,或是一味关停高耗能产业,再或者是借低碳之名开发房地产。低碳城市,在全世界也没有一个可以借鉴的完美形式,大家都摸着石头过河。
由于交通过于拥堵,北京天通苑早早就得了一个“添堵苑”的别称,等到人们结束了一天的拥堵,回到家中,已经夜深人静,所以又被称作“睡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在由地球村主办的“低碳城市”——第38期中国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上指出,生活在睡城里的百万人口每天的两次大迁移,是北京拥堵现状的关键原因之一;“睡城”已经成为治理交通拥堵不可回避的城市痼疾。
北京这座城市就像一张大饼,四环、五环、六环,再加上河北正准备着力打造的“环北京经济圈”,天通苑仅仅是一个缩影,这些位于城区周围的大型“睡城”,仍然每天不停地上演着潮起潮落一样的拥堵高峰。交通的不低碳已经让 “低碳”仅仅是北京的吆喝。
疯狂的低碳城市
2003年英国政府最先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建设低碳经济》以后,哥本哈根市提出到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个碳中和城市,并计划在到2015年二氧化碳减排20%之前,英国伦敦市也提出到2025年之前的低碳城市建设目标。低碳城市的号角已经吹响。
低碳城市不仅在数量上遍布了中国的版图,发展路径的选择也颇为多样。在河北省保定市,浑身覆盖着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电谷大厦”成为这座历史名城的新地标;山东德州的“太阳城”名声俨然有赛过“德州扒鸡”之势,太阳能路灯立于大街小巷;深圳市政府选择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进行共建,让这座城市有了“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底气;在浙江省建德市,一场消灭空调外挂机的全城总动员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
然而,在我国,不仅没有一座城市有过可以量化的减排历史,还出现了诸多建设低碳城市的怪现状。有的是“旧瓶换新酒”,以低碳之名行地产开发之实;还有的是“低端不低碳”,一些打着低碳旗号的新能源产业园区,还停留在设备制造的低端加工环节;还有的“挂羊头卖狗肉”,“烧着高碳的煤,生产低碳的节能灯”。
“零碳城市”很荒谬
什么是低碳城市?首先要对“碳”进行界定,目前城市主要的碳排放主要还是来自化石燃料的排放。所谓“低碳”,就是完成一定目标的格局、水平,比如我国承诺到2020年将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减少40%-45%,实现了这个目标,就是低碳。中国目前处在城市化、工业化阶段,且可再生能源供应数量有限且不稳定,这样的产业结构决定了不可能实现“零碳城市”,那是我们对100年、500年之后城市的美好愿望。
“对低碳城市的理解存在着很多的误区。”潘家华教授指出。
第一个误区是对重工业项目一刀切。比如有些人认为搞低碳经济,钢铁、水泥这些行业都不能上了。这是不可能的,社会必须要有钢铁、水泥的生产,否则这个社会无法运转。所谓“低碳城市”,其实是碳生产力提高,或者说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最低。中国现在每吨钢要消耗0.65吨标煤,如果比世界平均水平低,那么就是低碳。并不是我们生产钢就不低碳,只要钢的生产过程中,碳的排放是低的,那就是低碳的。
第二个误区是低碳太贵。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比如白炽灯换成节能灯,7瓦就相当于白炽灯40瓦,减少了电费。建筑装了双层玻璃,保温上去了,能源消耗降低了。当然,现在有些成本是要高一些的,比如风能、太阳能价格相对较高,但这只考虑了直接成本,没有考虑到污染成本和社会成本。另外,从能源安全角度考虑,将来没有石油天然气了,我们用什么?再者,低碳就是竞争力,现在很多产品要有碳标签,高碳的没人买,而且大多数国家准备征收碳关税。所以说低碳未必就是高成本。
第三个误区是认为低碳是今后的事。低碳是一个过程,要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进而加速这一进程。能源安全也好,环境保护也好,时不我待。
第四个误区是认为低碳是富人的事,与中低收入者无关。低碳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有关系。比如随手关灯、电视不看了要关掉、电脑等少待机、外出出行尽量选择公共交通等,低碳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规划:低碳城市的起点
城市规划的缺失,让“睡城”居民做出了为北京“添堵”的无奈选择。然而,“添堵苑”还是有希望的。规划的作用,不仅表现在推倒旧城、平地而起一座新城,也体现在对旧城“缝缝补补”的修复中。科学的规划,可以完成城市从“假低碳”到“真低碳”的蜕变。
2009年,位于美国硅谷中心的加州圣塔克拉拉郡打算在市属公共建筑上安装太阳能光伏电站。为此,政府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前期工作,但因为这些项目分散在9个城市的70多个点,涵盖车棚、医院、监狱,乃至图书馆、公共交通。政府甚至不知道如何下手做标书。同时,因为每一个点的装机都很小,单个招标并不足以吸引优秀的建筑商,整个项目很难继续推进。而圣塔克拉拉郡下辖15座城市,英特尔、雅虎、思科、惠普、苹果等世界知名企业的总部都坐落于此,所以,这个项目的成败至关重要。
后来,通过招标,他们确定了项目进行的方案。首先,逐一诊断70多个点,每个项目就是一个小型电站,包括现场勘测,分析已有电费结构,与业主面谈以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并针对每个点提供了多套可选方案。同时,为客户考虑未来10年、20年的用电需求,如电力是否调价,系统维护成本等多种因素,然后为客户提供多套不同投资方案。
在第一个业主确定方案后,再将所有点分成十几个大类,每类都制定招标书。标书发出后,因为整体项目庞大,引起美国各大系统集成商的重视,纷纷投标。评标之后,与9个城市和3个供应商签订了合同,工程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轰轰烈烈的低碳运动当中,没有哪个城市能够做出一个完整的低碳城市规划,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或只做形象工程,或是一味关停高耗能产业,再或者是借低碳之名开发房地产。低碳城市,在全世界也没有一个可以借鉴的完美形式,大家都摸着石头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