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后续动力的培养与加强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FIDYRS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以来,犹如和煦的春风给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新气象。然而新学期伊始,我们教师就出现了新课程实施后的不良反应。有的教师说现在的课不知怎样上了,有的教师说越来越找不到感觉了等等。这些现象的产生,笔者认为这是语文教师后续动力不足的表现。如何培养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对于新课程实施的深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语文教师后续动力不足产生的原因
  1、硬件设施落后,教学资源缺乏。农村中学普遍存在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的现象,新课程的教学需要许多的学习资源,不仅是学生的,而且是教师的。教师收集学习资源时间精力有限、难度很大。另外,必要的教师辅导用书的缺少及新课程的教学经验的不足,使一部分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2、缺乏现成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作指导。新课程如何上,怎样上才算一堂好的语文课,这些问题一直困惑着语文教师,影响了教师后续动力的培养和加强。笔者所在的学校,大多数语文教师采用了开放、自主的课堂教学,但多数教师觉得教学中放与收的尺度把握不好。
  3、缺乏经常性的培训和学习。由于新课程实施时间短、农村学校信息闭塞,使得许多语文教师不能完整系统地吸收、理解新课程实施中的思想、目标及方法,仅凭为数不多的几次课程培训和观摩学习,所得十分有限,无法很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4、农村中学的生情非常复杂。学困生量多且转化难度大。理解能力差、对知识和能力感到乏味并且没有兴趣是学困生的共同特点,因此对学困生的转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二、如何培养和加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
  1、探究并构建具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语文课究竟应该怎样上,这是语文教师最感困惑的一个问题。农村中学和城镇中学的生情不同,课堂教学模式就应有别。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有利于教学的信息(比如对关键词句的品读),调适学生的心理状态,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才能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和师生的生命活力。
  2、创设并保持和谐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课堂心理气氛是在课堂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由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以及教室中的环境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创设和营造,部分班级已经形成了和谐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在此基础上,保持并发展和谐积极的语文课堂心理气氛,有助于教师后续动力的加强,进一步组织好语文课堂教学。
  3、分层激励,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结合以前的学习效果,根据优生和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及成绩,将学生分为多个层次,不断调整对学生的评价,对进步快的学生予以公开鼓励,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一以贯之的育人环境。
  4、继续开展多种形式新课程培训和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经常性地开展新课程培训、教研交流是保持教学创新的源动力。同时,鼓励语文教师自主和集体学习。农村中学教师培训的机会不多,因此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心理和课堂环境,也是培养和加强语文教师后续动力的重要途径。
  5、尽快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如果评价和考试制度仍停留在课改前的状态,就会使语文教师丧失激情,失去后续动力,甚至于用新教材教老内容,那么新课程在农村中学将名存实亡。另外,家长及社会对语文教师的认可程度与其教学成绩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家长对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及生源。因此,尽快建立并完善评价和考试制度,是加强语文教师后续动力的关键。
  总之,培养和加强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有利于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农村中学的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切实提高,更有利于农村中学的新课程的深入实施。
其他文献
沐浴着和煦的课改春风,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语文新课堂呈现出的生机与活力。新课标构建的初中语文新课堂,是一个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情感得到宣泄,知识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的艺术殿堂。新课堂上,老师们全新的理念、深厚的底蕴、饱满的激情、精辟的点拨、幽默的旁逸;学生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语连珠的汇报、情真意切的体验……这些可喜变化,使我欣喜地看到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浓浓春意,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应该认真解读新教材?让
期刊
几乎像所有的文体一样,随笔也有它的起源,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欣欣然高唱凯歌。  在中国古代,随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洪迈的《容斋随笔》中。宋淳熙十一年,洪迈在《容斋随笔》的自序中说:“予老志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记录,因其先后,无复诠次,目之曰随笔。”《容斋随笔》之后,以随笔名其书者渐多,如明李介立之《天香阁随笔》、清王应奎之《柳南随笔》等。然而在中国古代,随笔是徒有其
期刊
语文学科的开放性、社会性的特点要求语文教学面向现实社会,这就要求突破传统语文教学“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模式。我们利用多媒体具备的声、形、色综合能力强的的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  结合学校、学生以及自己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总结主要有以下一些优势: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充分利
期刊
一、导入:  在神奇的自然界中,动物常常有一些出人意料的举动。一群生性温顺的斑羚,面临种族灭绝的时候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阅读〈斑羚飞渡〉,用心感受伤心崖上那惨烈的一幕。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有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三、分析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问: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斑羚是谁?为什么?要求:  1、找出文章里描写镰刀头羊的句子或段落  2、从这些描写
期刊
小学阶段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知识目标,老师的教学方向更侧重于强调基础知识。进入初中阶段,老师的教学重点就转变为阅读能力与运用知识能力的提升,学生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跳跃太大的教学转变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学习兴趣锐减,所以,适当的衔接必不可少。  首先,我建议从学生的观念入手。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过去的六年学习只是为未来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基础,中学的语文会为大家语文学习开阔一片更精彩的天地。在日常的课文
期刊
设疑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存疑才能求解,释疑才能长知。就这个意义上说,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不断释疑求解的过程。“在可疑与不可疑之间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的话精辟地阐述了学与疑之间的关系。  根据这些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设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根据课文的课前提示设疑  课前提示是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而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预习或自读课文时,对课文
期刊
一、忽视了学生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感培养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来实现。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开阔宏大;“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余韵悠长……是很难声音和画面传达的。朱熹提倡“涵咏”的读书方法,即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培养语感。况且文学欣赏的过程是审美的过程,是再创造。如果把生动的艺术现象变成简单的
期刊
切入点就是作品思想艺术个性的凝聚点,就是能体现文本个性和阅读感情倾向的突破口,就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语文教材中文本个性千差万别,教学时,既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固守模式,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知识、智力、阅历的优势,点燃学生更多的探索、发现、创造激情的“引火线”,为学生找到轻松解读作品的切入点,将学生真正带入课文情境之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的思想内涵。  一、 从标题切入  从课文标题
期刊
以前没有担任班主任的时候备好课上完课就万事大吉了。但自从担任了班主任工作后,很多曾经无法预想和经历的事情纷至沓来,比如如何管理班级纪律,如何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等。经过这几年的摸索实践,本人对于班主任工作有如下的几点心得体会:  选好“领头雁”,使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班级是一个整体,就像一群大雁一样,总要有人在前面带队领头,否则会没有统一的方向,变成一盘散沙。有鉴于此,我从班级中选出几个品学兼优而
期刊
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教学的进步,学生在课堂才能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各方面的技能。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建立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共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控制和调节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要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在课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