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下内容以云南省巍山县西河永福桥-双堆桥段治理工程为例,对河道治理工程进行研究和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河道治理工程 研究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西河为红河源头,发源于下关巍山分水岭西花盘村附近,由北向南经洗澡塘流出巍山坝子,是贯穿巍山坝子的一条国际性河流。为《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治理规划河道之一,治理段主要位于巍山坝子内,根据资金投入情况,自上游至下游分3段治理,本工程河段为大仓镇的永福桥至庙街镇的双堆桥,该段长9.517km,现状河口宽度5~20米之间,河滩地宽度0~200米之间。河道天然落差较小,河底坡降一般在0.16~2.23‰范围。河道河底高程1722.6~1706.5m,河道地面高程东岸1724.0~1708.0m,西岸1724.3m~1709.0m。西河贯穿两岸农田,两岸分布多个自然村。整条河道呈蜿蜒曲变形态,两岸分布部分柳树及竹子;河道沿堤存在两种形式,即自然漫滩式和松散土堤式。目前主要存在着防洪基础薄弱、防洪标准低、河道淤积、冲刷、淘刷严重等突出问题。每年汛期频繁的洪涝灾害,直接威胁着沿岸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造成农田耕地经常被冲毁或被淹,大量的基础设施遭到破坏,经济损失巨大,已成为制约巍山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根据巍山气象站观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5.8℃;最热月平均气温21.5℃(6月),最冷月平均气温8.2℃(1月);极端最高气温33.8℃(1958年6月),极端最低气温-4.6℃(1963年1月)。多年平均地表温度18.6℃,日照2249.6小时,日照百分数53%,总积温5682.8℃,≥10℃活动积温达4835.2℃。多年平均降雨量802.9mm,最多1973年降水1088.6mm,最少1960年降水472.3mm,6~10月为雨季,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7.1%;11月~5月为旱季。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0%;多年平均蒸发量2113.1mm。多年平均风速2.0m/s,最大平均风速16.9m/s,最大风速23.0m/s(1982年)。
2、河道生态设计思路研究
本次设计以防洪安全为核心任务,在应用河流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上,分析工程现状,提出河道治理工程的设计理念,在满足河道防洪标准的前提下,将河道设计成多自然型生态河道,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本次河道生态设计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保护和恢复河流形态的多样性;河道治理工程应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功能;营造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保留河道天然的美学价值;充分利用现有河滩,做到防洪安全,营造优美环境,体现河滩地多用途性;充分考虑河道在历史中演变,还原一定的历史价值。
3、现状河道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作者现场调查,总结出现状河道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河道整治投入不足,河岸狭窄,无防洪功能未能形成有效、完善的防洪体系。治理段自永福桥至双堆桥均没有进行河堤加固,河堤均为自然式河堤,且堤质松散,受洪水冲刷容易形成泥石流;主槽窄,宽度约为5~20m不等,河堤高度小,其高度从0.4m~2.9m不等,部分河槽悬河于田地及滩地之上,汛期洪峰流量大,每年洪水来临,势必翻过现有河槽及滩地淹没农田,成为典型的遇洪成灾河流。一旦遇10年一遇洪水,西河横向1km范围内均为洪泛区。造成大量农田冲毁,农业减收。第二,河道均为天然河床,随洪水变动大,宽浅不一,具有大量的漫滩地。主河槽狭窄,随洪水流向成蜿蜒曲变摆动,当地农民在对其西河土地利用情况上形成冲东种西的原始自然模式。由于靠农民自身力量无法阻止自然灾害,大量土地变成荒地、滩地。同时西河也是一条变迁式河道,即河床宽浅不一(具有宽浅式河床和窄深式)、主槽窄(甚至无明显主槽)、旱季流量小(约为2m³/s),雨季洪峰流量大,洪水线蜿蜒曲变行于漫滩之中,极易改道漫流。水流缓急不一,河床質较粗,在水流急处河床及漫滩容易被冲刷,较易形成泥石流,在水流缓处,携带泥沙的洪水流速小,泥沙容易沉积,常造成堵河阻水,造成突发性灾害。第三,两岸农田地势普遍较低,沿河两岸基本无堤防,河床均穿农田而过,造成洪水期大量农田冲毁。由于河床淤高后,床宽、水浅、堆积层厚,洪水在在宽阔的农田或者漫滩地内散乱无羁,主流游荡不定。在一年中,形成洪水期冲,枯水区淤;改道时冲,阻塞时淤;水流集中时冲,分散时淤;水深时冲,水浅时淤;大水冲田,小水冲槽。区域内整片农田被冲得四分五裂,土地利用率低。第四,河岸抗冲性差、垮塌严重。据地质勘察情况,西河治理段地层岩性单一,岸坡为粉土层,厚约0.3~1.2m,抗冲性差,下部为砂卵石层,稳定性差。
4、进行河道治理采取的措施分析
根据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及本工程实际情况,认为该河道治理应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第一, 保留现状河道的蜿蜒性,根据主河槽宽窄、深浅不一,两侧漫滩地不同等特点,在河道治理中,选用梯形复式断面进行河道治理,即主河槽+漫滩地+防汛通道。主河槽两侧漫滩地根据现状漫滩地的宽窄进行宽窄不等调整。河道纵断面在满足河道防洪安全外,尽可能使河床开挖回填工程量较小的情况下,维持河道的天然纵坡。形成缓急不一的水流形。河道横断面采用生态效果好的复式断面或者梯形断面,具体尺寸可结合河道现状和河道行洪要求确定。并通过生态保护和修复,营造出一个别具一格、具有旅游观赏价值的原生态河道。第二,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功能。利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功能,开发与推广生态系统治污技术,开发人工湿地、生物廊道、生态浮岛等经济实用技术。通过恢复和平衡生态系统来净化水体,形成优良的水质,达到河道生态治理的目的,并由此而形成整体河道的良性循环。第三,恢复漫滩地的种植功能,最大限度地为当地居民提供创收条件。在西河治理中保留漫滩地,在遇较大洪水是为防洪通道,待汛期过后可规划为多用途功能土地,漫滩地可作为景观绿化用地,也可作为农业用地,从而达到漫滩地的最大化利用。第四,本次工程在对西河进行防洪生态河道治理的同时,引入人工湿地的概念,通过在采用现状河滩地种植观赏价值高、耐受性好的植物,实现西河的历史价值、为开发巍山旅游资源创造有利条件。第五,进行河道疏浚。西河现状河道狭窄,河床基本置于农田上,受洪水及人为因素影响,河道两侧形成大量的漫滩地,且凸凹不平,杂乱无章,多处断面存在阻水雍水情况,每年雨季时,区域内遇大雨成大灾,遇小雨成小灾。因此,在河道治理设计上,首先必须进行河道疏浚,其疏浚主要目的是清除河道内各种人工填土及河床内粉土及部分砂卵石层,以满足河道治理各设计断面要求。
5、结尾
以上内容首先介绍了工程概况,随后对河道治理生态理念进行了介绍并对现状河道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河道治理的措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作者深知,河道治理必须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经济和技术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设计,确保满足当前有利于长远,并加强对河道治理工程的维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河道治理工程长久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河道治理与防洪工程》段文忠等,黄河水利出版社
[2] 《河道治理工程及其效用》江恩惠等,黄河水利出版社
[3]《河道生态治理工程》蒋平等,水利水电出版社
【关键词】:河道治理工程 研究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西河为红河源头,发源于下关巍山分水岭西花盘村附近,由北向南经洗澡塘流出巍山坝子,是贯穿巍山坝子的一条国际性河流。为《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治理规划河道之一,治理段主要位于巍山坝子内,根据资金投入情况,自上游至下游分3段治理,本工程河段为大仓镇的永福桥至庙街镇的双堆桥,该段长9.517km,现状河口宽度5~20米之间,河滩地宽度0~200米之间。河道天然落差较小,河底坡降一般在0.16~2.23‰范围。河道河底高程1722.6~1706.5m,河道地面高程东岸1724.0~1708.0m,西岸1724.3m~1709.0m。西河贯穿两岸农田,两岸分布多个自然村。整条河道呈蜿蜒曲变形态,两岸分布部分柳树及竹子;河道沿堤存在两种形式,即自然漫滩式和松散土堤式。目前主要存在着防洪基础薄弱、防洪标准低、河道淤积、冲刷、淘刷严重等突出问题。每年汛期频繁的洪涝灾害,直接威胁着沿岸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造成农田耕地经常被冲毁或被淹,大量的基础设施遭到破坏,经济损失巨大,已成为制约巍山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根据巍山气象站观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5.8℃;最热月平均气温21.5℃(6月),最冷月平均气温8.2℃(1月);极端最高气温33.8℃(1958年6月),极端最低气温-4.6℃(1963年1月)。多年平均地表温度18.6℃,日照2249.6小时,日照百分数53%,总积温5682.8℃,≥10℃活动积温达4835.2℃。多年平均降雨量802.9mm,最多1973年降水1088.6mm,最少1960年降水472.3mm,6~10月为雨季,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7.1%;11月~5月为旱季。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0%;多年平均蒸发量2113.1mm。多年平均风速2.0m/s,最大平均风速16.9m/s,最大风速23.0m/s(1982年)。
2、河道生态设计思路研究
本次设计以防洪安全为核心任务,在应用河流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上,分析工程现状,提出河道治理工程的设计理念,在满足河道防洪标准的前提下,将河道设计成多自然型生态河道,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本次河道生态设计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保护和恢复河流形态的多样性;河道治理工程应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功能;营造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保留河道天然的美学价值;充分利用现有河滩,做到防洪安全,营造优美环境,体现河滩地多用途性;充分考虑河道在历史中演变,还原一定的历史价值。
3、现状河道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作者现场调查,总结出现状河道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河道整治投入不足,河岸狭窄,无防洪功能未能形成有效、完善的防洪体系。治理段自永福桥至双堆桥均没有进行河堤加固,河堤均为自然式河堤,且堤质松散,受洪水冲刷容易形成泥石流;主槽窄,宽度约为5~20m不等,河堤高度小,其高度从0.4m~2.9m不等,部分河槽悬河于田地及滩地之上,汛期洪峰流量大,每年洪水来临,势必翻过现有河槽及滩地淹没农田,成为典型的遇洪成灾河流。一旦遇10年一遇洪水,西河横向1km范围内均为洪泛区。造成大量农田冲毁,农业减收。第二,河道均为天然河床,随洪水变动大,宽浅不一,具有大量的漫滩地。主河槽狭窄,随洪水流向成蜿蜒曲变摆动,当地农民在对其西河土地利用情况上形成冲东种西的原始自然模式。由于靠农民自身力量无法阻止自然灾害,大量土地变成荒地、滩地。同时西河也是一条变迁式河道,即河床宽浅不一(具有宽浅式河床和窄深式)、主槽窄(甚至无明显主槽)、旱季流量小(约为2m³/s),雨季洪峰流量大,洪水线蜿蜒曲变行于漫滩之中,极易改道漫流。水流缓急不一,河床質较粗,在水流急处河床及漫滩容易被冲刷,较易形成泥石流,在水流缓处,携带泥沙的洪水流速小,泥沙容易沉积,常造成堵河阻水,造成突发性灾害。第三,两岸农田地势普遍较低,沿河两岸基本无堤防,河床均穿农田而过,造成洪水期大量农田冲毁。由于河床淤高后,床宽、水浅、堆积层厚,洪水在在宽阔的农田或者漫滩地内散乱无羁,主流游荡不定。在一年中,形成洪水期冲,枯水区淤;改道时冲,阻塞时淤;水流集中时冲,分散时淤;水深时冲,水浅时淤;大水冲田,小水冲槽。区域内整片农田被冲得四分五裂,土地利用率低。第四,河岸抗冲性差、垮塌严重。据地质勘察情况,西河治理段地层岩性单一,岸坡为粉土层,厚约0.3~1.2m,抗冲性差,下部为砂卵石层,稳定性差。
4、进行河道治理采取的措施分析
根据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及本工程实际情况,认为该河道治理应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第一, 保留现状河道的蜿蜒性,根据主河槽宽窄、深浅不一,两侧漫滩地不同等特点,在河道治理中,选用梯形复式断面进行河道治理,即主河槽+漫滩地+防汛通道。主河槽两侧漫滩地根据现状漫滩地的宽窄进行宽窄不等调整。河道纵断面在满足河道防洪安全外,尽可能使河床开挖回填工程量较小的情况下,维持河道的天然纵坡。形成缓急不一的水流形。河道横断面采用生态效果好的复式断面或者梯形断面,具体尺寸可结合河道现状和河道行洪要求确定。并通过生态保护和修复,营造出一个别具一格、具有旅游观赏价值的原生态河道。第二,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功能。利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功能,开发与推广生态系统治污技术,开发人工湿地、生物廊道、生态浮岛等经济实用技术。通过恢复和平衡生态系统来净化水体,形成优良的水质,达到河道生态治理的目的,并由此而形成整体河道的良性循环。第三,恢复漫滩地的种植功能,最大限度地为当地居民提供创收条件。在西河治理中保留漫滩地,在遇较大洪水是为防洪通道,待汛期过后可规划为多用途功能土地,漫滩地可作为景观绿化用地,也可作为农业用地,从而达到漫滩地的最大化利用。第四,本次工程在对西河进行防洪生态河道治理的同时,引入人工湿地的概念,通过在采用现状河滩地种植观赏价值高、耐受性好的植物,实现西河的历史价值、为开发巍山旅游资源创造有利条件。第五,进行河道疏浚。西河现状河道狭窄,河床基本置于农田上,受洪水及人为因素影响,河道两侧形成大量的漫滩地,且凸凹不平,杂乱无章,多处断面存在阻水雍水情况,每年雨季时,区域内遇大雨成大灾,遇小雨成小灾。因此,在河道治理设计上,首先必须进行河道疏浚,其疏浚主要目的是清除河道内各种人工填土及河床内粉土及部分砂卵石层,以满足河道治理各设计断面要求。
5、结尾
以上内容首先介绍了工程概况,随后对河道治理生态理念进行了介绍并对现状河道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河道治理的措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作者深知,河道治理必须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经济和技术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设计,确保满足当前有利于长远,并加强对河道治理工程的维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河道治理工程长久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河道治理与防洪工程》段文忠等,黄河水利出版社
[2] 《河道治理工程及其效用》江恩惠等,黄河水利出版社
[3]《河道生态治理工程》蒋平等,水利水电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