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环境、社会因素、文化发展等方面的改变,对中国画教育模式带来的影响,从而导致中国画的传统教育模式发生转变,并出现新的教育模式学校教育。20世纪初这种中国画教育模式转变对当代学校教育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师徒相授制 学校教育 中国画教育
一、传统教育模式
中国画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师徒相授制,它在中国绵延发展了几千年。唐宋以后,出现了画院等其他美术教育形式,但中国画传统的教育模式仍以师徒传承为主。潘天寿先生曾说:“学习中国画,自古以来都是师徒传授加自学。”1《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卫协师于曹不兴、顾恺之,张墨、荀勖师于卫协,史道硕、王维、师于荀勖,卫协……”2中国画多以师徒相授为主要的途径。
中国画传统教育模式师徒制与中国画艺术特征的高度吻合,在历史长河中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杰出人才。师徒相授制可以使学生能够更真切、更快、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中国画的理法,加深对中国画创作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师徒相授制可以使老师更直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对症下药从而激发学生的悟性和灵感。当然师徒相授制也有其不可忽略的缺点:学生容易被老师的观点和艺术成就所局限,容易导致“近亲结婚”,不易创新等情况。为了避免这一现象,中国传统的学画者提出了几种解决方式在实践方面:“转益多师”和“自学”两种形式。如文征明,先学沈周,复学郭熙,最近学吴镇,最后以精致秀雅的小青绿而闻名。自学,最大的特点具有灵活性,结合自身的特点,创作出新的绘画体格,例如:齐白石、黄宾虹等;在理论方面:强调画家的人格和综合修养,强调画家要在诗、书、篆刻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这些措施一方面使绘画具有灵活性和自主性;另外一方面又避免了师徒教学形式的弱点,可以克服老师的拘束,从而可以达到不断创新。师徒相授是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同时也反映了传统中国画教育的观念、方法和规律。
二、20世纪初中国画教育模式转变
1)20世纪初社会变革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动荡,经济的贫瘠,科技的落后,政治上备受西方列强的凌辱。当时接受大批西方先进教育的知识分子,几乎无不认为是旧文化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强国救忙”为基石,中国知识分子多主张摒弃中国旧道德、旧传统,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来拯救民族。作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下的传统中国画,也难逃声讨的命运。
“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指出:要想改良中国画,第一目标是革“四王”,要求要采用西画的写实精神。他主张摒弃传统文人画,追求西方写实主义。否定传统,全盘西化,表现了知识份子要以学习西方文艺来实现救国的目的。它在一方面也动摇了几千来以来文人画因循守旧弊端,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画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新的教育模式的转换提供了巨大的动机。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入侵中国,西方文化也随之引入中国,给中国带来了不同的文化。1905年清政府将延续中国几千年的科举制度废除。“西学”、“新学”等“光、电、化”等教学内容逐渐代替“四书”、“五经”。科举制度的消亡、新教学内容的萌芽,中国知识分子迫切希望寻找新的晋升途径。为实现民族文化的自救、 国家的富国强兵,不少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通过向西方和日本进行学习,才能实现文化自救、让中国摆脱悲惨的命运,从而形成了中国学生的留学热。
2)教育模式的变革
西方资本主义大批入侵中国,使许多知识份子认识到必须通过向西方学习才能改变被宰割的命运,知识份子纷纷选择外出留学。大批的留学生回国后带来了大量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蔡元培是近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他留学德国,对西方的教学思想有着深刻的认识,回国后他提出来“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观点。在“美育”的影响下美术专门学院犹如雨后春笋版纷纷破土而出。据资料统计20世纪初,中国成立的美术教育机构多达数十个。1906年成立的三江师范传习所,是第一所现代专业美术教育机构,它在中国现在美术教育中占有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美术的教育模式从传统的师徒相授制逐渐向学校教育转换,在中国美术教育中具有里程陵碑的意义。这些学校教育在方式上主要是以欧洲、日本等国的艺术观念、创作机制等为榜样,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学习和借鉴。学校教育主要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它在教育方法上,主要效仿西方以素描为基础进行训练,强调石膏、静物的写生,逐渐减少中国传统画的重画论、重诗书印艺术修养的比重。水彩、油画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画单一的绘画形式,为中国画的发展拓宽了空间。学校教育的兴起,并不代表者传统的师徒相授的教育模式的灭亡。传统的教育模式由于其慣性作用和现代学校教育模式与中国画的特性缺少磨合,使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画者研习师徒相授制。
三、20世纪初中国画教育模式转变对当代学校教育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学校教育取代传统的师徒相授制是不可逆转的结果。学校教育以其较强的造型能、大众化、创新意识强被人们所接受。在全面认识师徒制后,为了使现代学校教育模式与中国画的特性更好的调整,为了保存师徒相授制某种有价值的积极因素,学校教育可以适当的吸收传统的师徒相授制的优点,作为当代学校教育模式的补充和资源。例如,现在一些院校开展的导师制和工作室制等形式,其实是在学校教育模式下开展的师徒相授制,将师徒相授制的优点得到发挥。这不仅借鉴传统师徒制美术教育的一种有力尝试,也是学校教育和师徒相授制相互融合、吸收的一种新的尝试。也是为了现代学校教育更好的适应当代中国画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注释:
潘公凯编.潘天寿谈艺录[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186页.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第19页.
作者简介:
杨娜,女,汉族,河南焦作,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
田曜诚,男,汉族,河北邯郸人,工作单位:百色学院,硕士研究生,美术史研究方向。
关键词:师徒相授制 学校教育 中国画教育
一、传统教育模式
中国画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师徒相授制,它在中国绵延发展了几千年。唐宋以后,出现了画院等其他美术教育形式,但中国画传统的教育模式仍以师徒传承为主。潘天寿先生曾说:“学习中国画,自古以来都是师徒传授加自学。”1《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卫协师于曹不兴、顾恺之,张墨、荀勖师于卫协,史道硕、王维、师于荀勖,卫协……”2中国画多以师徒相授为主要的途径。
中国画传统教育模式师徒制与中国画艺术特征的高度吻合,在历史长河中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杰出人才。师徒相授制可以使学生能够更真切、更快、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中国画的理法,加深对中国画创作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师徒相授制可以使老师更直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对症下药从而激发学生的悟性和灵感。当然师徒相授制也有其不可忽略的缺点:学生容易被老师的观点和艺术成就所局限,容易导致“近亲结婚”,不易创新等情况。为了避免这一现象,中国传统的学画者提出了几种解决方式在实践方面:“转益多师”和“自学”两种形式。如文征明,先学沈周,复学郭熙,最近学吴镇,最后以精致秀雅的小青绿而闻名。自学,最大的特点具有灵活性,结合自身的特点,创作出新的绘画体格,例如:齐白石、黄宾虹等;在理论方面:强调画家的人格和综合修养,强调画家要在诗、书、篆刻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这些措施一方面使绘画具有灵活性和自主性;另外一方面又避免了师徒教学形式的弱点,可以克服老师的拘束,从而可以达到不断创新。师徒相授是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同时也反映了传统中国画教育的观念、方法和规律。
二、20世纪初中国画教育模式转变
1)20世纪初社会变革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动荡,经济的贫瘠,科技的落后,政治上备受西方列强的凌辱。当时接受大批西方先进教育的知识分子,几乎无不认为是旧文化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强国救忙”为基石,中国知识分子多主张摒弃中国旧道德、旧传统,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来拯救民族。作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下的传统中国画,也难逃声讨的命运。
“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指出:要想改良中国画,第一目标是革“四王”,要求要采用西画的写实精神。他主张摒弃传统文人画,追求西方写实主义。否定传统,全盘西化,表现了知识份子要以学习西方文艺来实现救国的目的。它在一方面也动摇了几千来以来文人画因循守旧弊端,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画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新的教育模式的转换提供了巨大的动机。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入侵中国,西方文化也随之引入中国,给中国带来了不同的文化。1905年清政府将延续中国几千年的科举制度废除。“西学”、“新学”等“光、电、化”等教学内容逐渐代替“四书”、“五经”。科举制度的消亡、新教学内容的萌芽,中国知识分子迫切希望寻找新的晋升途径。为实现民族文化的自救、 国家的富国强兵,不少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通过向西方和日本进行学习,才能实现文化自救、让中国摆脱悲惨的命运,从而形成了中国学生的留学热。
2)教育模式的变革
西方资本主义大批入侵中国,使许多知识份子认识到必须通过向西方学习才能改变被宰割的命运,知识份子纷纷选择外出留学。大批的留学生回国后带来了大量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蔡元培是近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他留学德国,对西方的教学思想有着深刻的认识,回国后他提出来“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观点。在“美育”的影响下美术专门学院犹如雨后春笋版纷纷破土而出。据资料统计20世纪初,中国成立的美术教育机构多达数十个。1906年成立的三江师范传习所,是第一所现代专业美术教育机构,它在中国现在美术教育中占有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美术的教育模式从传统的师徒相授制逐渐向学校教育转换,在中国美术教育中具有里程陵碑的意义。这些学校教育在方式上主要是以欧洲、日本等国的艺术观念、创作机制等为榜样,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学习和借鉴。学校教育主要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它在教育方法上,主要效仿西方以素描为基础进行训练,强调石膏、静物的写生,逐渐减少中国传统画的重画论、重诗书印艺术修养的比重。水彩、油画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画单一的绘画形式,为中国画的发展拓宽了空间。学校教育的兴起,并不代表者传统的师徒相授的教育模式的灭亡。传统的教育模式由于其慣性作用和现代学校教育模式与中国画的特性缺少磨合,使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画者研习师徒相授制。
三、20世纪初中国画教育模式转变对当代学校教育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学校教育取代传统的师徒相授制是不可逆转的结果。学校教育以其较强的造型能、大众化、创新意识强被人们所接受。在全面认识师徒制后,为了使现代学校教育模式与中国画的特性更好的调整,为了保存师徒相授制某种有价值的积极因素,学校教育可以适当的吸收传统的师徒相授制的优点,作为当代学校教育模式的补充和资源。例如,现在一些院校开展的导师制和工作室制等形式,其实是在学校教育模式下开展的师徒相授制,将师徒相授制的优点得到发挥。这不仅借鉴传统师徒制美术教育的一种有力尝试,也是学校教育和师徒相授制相互融合、吸收的一种新的尝试。也是为了现代学校教育更好的适应当代中国画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注释:
潘公凯编.潘天寿谈艺录[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186页.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第19页.
作者简介:
杨娜,女,汉族,河南焦作,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
田曜诚,男,汉族,河北邯郸人,工作单位:百色学院,硕士研究生,美术史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