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望文生义。有些成语可以直接从字面去理解;而绝大部分成语需要透过字面意义去深刻地理解,如果对成语意义不加认真推敲,仅从字面去简单、肤浅地理解,就会造成望文生义的毛病。如:
1. 告别时,他非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料不可,真是大方之家。
2. 这篇文章写得实在糟糕,真是不刊之论。
“大方之家”是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大方:大道理。而在例1中,由于望文生义,误将“大方”理解成不吝啬,从而导致了整个成语的误用。“不刊之论”是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不刊: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而例2中,由于望文生义,把“刊”理解成“刊登、刊载”,导致了成语运用的错误。
二、断词取义。成语的意义具有完整性。如果只注意某些语素,而忽视其他语素,就会破坏整个成语的意义。如:
3. 他听着风顶树梢,听着小鸟欢噪,心悦诚服,不愿离开这个地方了。
4. 我叔叔退休后,还呆在厂里帮助大家干一些重活,大家都称他年富力强。
“心悦诚服”表示真心实意地服从或佩服。而在例3中,只断取了“悦”的意义,而忽视了“服”的意义,从而使得整个成语与语境中的“心情舒畅愉悦”之意相左。“年富力强”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年轻,二是力壮。例4只断取“力强”的意义,而忽视了“年富”的意义,因而该成语运用错误。
三、轻重失度。有些成语词义有轻重之别,切不可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如:
5. 王老师勤勤恳恳,日理万机,在教坛上默默奉献了30年。
6. 工人俱乐部里,象棋、扑克、乒乓球、电视机、书报、画片,包罗万象。
“日理万机”的意思是指一天内要处理上万件事务,一般指君主或国家领导人每天忙于处理繁多的政务。该词词义较重,在例5中用在普通老师身上,就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包罗万象”形容内容庞杂,无所不有。而例6谈不上“包罗万象”,也有“大词小用”的毛病。
四、语义重复。成语的意义比较精练,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但如果不注意成语意义和整个句子语义的比照,就可能造成成语意义和句子语义的重复。如:
7. 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记者忍俊不禁“扑”地一声笑了起来。
8.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
例7中“忍俊不禁”就是忍不住要发笑,后面自然不能再加上“扑地一声笑了起来”。例8中“生灵涂炭”形容在反动统治下,广大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生灵:指老百姓;涂炭:泥沼和炭火,比喻困苦。成语前怎么能再加上“人民”呢?这两个例子都犯有语义重复之病。
五、自相矛盾。如果不注意成语的意义和整个句子语义的比照,也极有可能使成语的意义和句子的语义矛盾。如:
9. 几年前,我们在清华园里相识;今天,我们又在异地萍水相逢。
10. 最近到沿海地区,虽然只是浮光掠影地看看,但那里的变化,却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例9中“萍水相逢”是比喻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与过去“在清华园里相识”矛盾。例10中“浮光掠影”本指水面的反光,一闪而过的影子;后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它的运用与后文“留下极深刻的印象”矛盾。
作文素材
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
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他见一意大利士兵负伤,便冒着奥军的炮火上去抢救,结果自己也被炸伤了腿,但他仍背着伤员顽强前进。突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海明威终于回到阵地。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令放他过去。
1949年,他的朋友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不服气,匆匆写了一部小说想要超过人家,遭到失败。倔强的海明威爬起来再干,终于写出了小说《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他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能打败他!”
分析:是的,人是不能被打败的,只要我们心中有目标,有信念。即使过程艰辛,最终也能有所收获。
话题:“成功的曲折”“永不言败”
80美元环游世界
有一位叫罗伯特·克里斯托夫的美国人,想用80美元来周游世界,他坚信只要有信心,有诚意,任何目的都能达到。
年仅26岁的罗伯特完成了准备后,他就在口袋里装好80美元,兴致勃勃地开始了自己的旅行。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罗伯特为什么能成功?全在于他有积极的心态——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人一旦定下目标,就得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那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分析:罗伯特的经历印证了一句俗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下定决心,坚持到底,就没有完不成的事情。
话题:“成功的魔杖”“梦想与坚持”“信念”
左思立志 坚韧不拔
西晋文学家左思少年时读了张衡的《两京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决心将来撰写《三都赋》。陆机听了不禁抚掌而笑,说像左思这样的粗俗之人,居然想作《三都赋》这样的鸿篇巨著,简直是笑话;即使费力写成,也必定毫无价值,只配用来盖酒坛子而已。面对这样的羞辱,左思矢志不渝。他听说著作郎张载曾游历岷、邛(今四川),就多次登门求教,以便熟悉当地的山川、物产、风俗。他广泛查访了解,大量搜集资料,然后专心致志,奋力写作。在他的房间里、篱笆旁、厕所里到处放着纸、笔,只要想起好的词句他就随手记录下来,并反复修改。左思整整花费了十年的心血,终于完成了《三都赋》。陆机在惊异之余,佩服得五体投地,只得甘拜下风。
分析:认准行动目标,不为外人所动,坚持就是胜利,挺住就是一切。
话题:“磨砺与成功”“如何对待别人的嘲笑”
严复的担忧
1912年担任北大校长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他认为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这一行为在当时称得上用心良苦。
分析:严复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良苦用心在当时能有几人明晓?爱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只从一种角度、用一种眼光来看问题!
话题:“看待事物的角度”“目的与形式”
趣味语文
“东道国”的由来
“东道国”是由“东道主”一词演变而来的。春秋时期,秦晋围郑,郑派烛之武劝秦退军。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如果不灭掉郑国,而叫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少的资材食用由郑来供应,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秦从其言撤军。郑在秦的东方,故称东方道上的主人。后来,“东道主”便成了一个固定的名词,泛指居停之所的主人或以酒食请客的人,其方位的含义便不复存在了。
“东道国”就是以主人的身份接待他国国宾的国家,或在国际活动中处于聚会居停之所和主办其事的国家。
“马虎”的来历
人们都喜欢用“马虎”来形容某人办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这个俗语的背后,原来有一个血泪斑斑的故事。
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一次,他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次儿子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人家的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他的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却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画家悲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从此,“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批把关非比琵琶”
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
“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pá,是同音词。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错评咏花诗
唐朝元和十二年(817)春末,白居易与16位朋友结伴游江西庐山,写了不少诗,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说完,他也就把这事给忘掉了。
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他到一座山上考察,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猛然想起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
1. 告别时,他非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料不可,真是大方之家。
2. 这篇文章写得实在糟糕,真是不刊之论。
“大方之家”是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大方:大道理。而在例1中,由于望文生义,误将“大方”理解成不吝啬,从而导致了整个成语的误用。“不刊之论”是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不刊: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而例2中,由于望文生义,把“刊”理解成“刊登、刊载”,导致了成语运用的错误。
二、断词取义。成语的意义具有完整性。如果只注意某些语素,而忽视其他语素,就会破坏整个成语的意义。如:
3. 他听着风顶树梢,听着小鸟欢噪,心悦诚服,不愿离开这个地方了。
4. 我叔叔退休后,还呆在厂里帮助大家干一些重活,大家都称他年富力强。
“心悦诚服”表示真心实意地服从或佩服。而在例3中,只断取了“悦”的意义,而忽视了“服”的意义,从而使得整个成语与语境中的“心情舒畅愉悦”之意相左。“年富力强”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年轻,二是力壮。例4只断取“力强”的意义,而忽视了“年富”的意义,因而该成语运用错误。
三、轻重失度。有些成语词义有轻重之别,切不可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如:
5. 王老师勤勤恳恳,日理万机,在教坛上默默奉献了30年。
6. 工人俱乐部里,象棋、扑克、乒乓球、电视机、书报、画片,包罗万象。
“日理万机”的意思是指一天内要处理上万件事务,一般指君主或国家领导人每天忙于处理繁多的政务。该词词义较重,在例5中用在普通老师身上,就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包罗万象”形容内容庞杂,无所不有。而例6谈不上“包罗万象”,也有“大词小用”的毛病。
四、语义重复。成语的意义比较精练,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但如果不注意成语意义和整个句子语义的比照,就可能造成成语意义和句子语义的重复。如:
7. 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记者忍俊不禁“扑”地一声笑了起来。
8.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
例7中“忍俊不禁”就是忍不住要发笑,后面自然不能再加上“扑地一声笑了起来”。例8中“生灵涂炭”形容在反动统治下,广大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生灵:指老百姓;涂炭:泥沼和炭火,比喻困苦。成语前怎么能再加上“人民”呢?这两个例子都犯有语义重复之病。
五、自相矛盾。如果不注意成语的意义和整个句子语义的比照,也极有可能使成语的意义和句子的语义矛盾。如:
9. 几年前,我们在清华园里相识;今天,我们又在异地萍水相逢。
10. 最近到沿海地区,虽然只是浮光掠影地看看,但那里的变化,却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例9中“萍水相逢”是比喻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与过去“在清华园里相识”矛盾。例10中“浮光掠影”本指水面的反光,一闪而过的影子;后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它的运用与后文“留下极深刻的印象”矛盾。
作文素材
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
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他见一意大利士兵负伤,便冒着奥军的炮火上去抢救,结果自己也被炸伤了腿,但他仍背着伤员顽强前进。突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海明威终于回到阵地。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令放他过去。
1949年,他的朋友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不服气,匆匆写了一部小说想要超过人家,遭到失败。倔强的海明威爬起来再干,终于写出了小说《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他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能打败他!”
分析:是的,人是不能被打败的,只要我们心中有目标,有信念。即使过程艰辛,最终也能有所收获。
话题:“成功的曲折”“永不言败”
80美元环游世界
有一位叫罗伯特·克里斯托夫的美国人,想用80美元来周游世界,他坚信只要有信心,有诚意,任何目的都能达到。
年仅26岁的罗伯特完成了准备后,他就在口袋里装好80美元,兴致勃勃地开始了自己的旅行。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罗伯特为什么能成功?全在于他有积极的心态——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人一旦定下目标,就得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那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分析:罗伯特的经历印证了一句俗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下定决心,坚持到底,就没有完不成的事情。
话题:“成功的魔杖”“梦想与坚持”“信念”
左思立志 坚韧不拔
西晋文学家左思少年时读了张衡的《两京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决心将来撰写《三都赋》。陆机听了不禁抚掌而笑,说像左思这样的粗俗之人,居然想作《三都赋》这样的鸿篇巨著,简直是笑话;即使费力写成,也必定毫无价值,只配用来盖酒坛子而已。面对这样的羞辱,左思矢志不渝。他听说著作郎张载曾游历岷、邛(今四川),就多次登门求教,以便熟悉当地的山川、物产、风俗。他广泛查访了解,大量搜集资料,然后专心致志,奋力写作。在他的房间里、篱笆旁、厕所里到处放着纸、笔,只要想起好的词句他就随手记录下来,并反复修改。左思整整花费了十年的心血,终于完成了《三都赋》。陆机在惊异之余,佩服得五体投地,只得甘拜下风。
分析:认准行动目标,不为外人所动,坚持就是胜利,挺住就是一切。
话题:“磨砺与成功”“如何对待别人的嘲笑”
严复的担忧
1912年担任北大校长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他认为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这一行为在当时称得上用心良苦。
分析:严复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良苦用心在当时能有几人明晓?爱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只从一种角度、用一种眼光来看问题!
话题:“看待事物的角度”“目的与形式”
趣味语文
“东道国”的由来
“东道国”是由“东道主”一词演变而来的。春秋时期,秦晋围郑,郑派烛之武劝秦退军。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如果不灭掉郑国,而叫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少的资材食用由郑来供应,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秦从其言撤军。郑在秦的东方,故称东方道上的主人。后来,“东道主”便成了一个固定的名词,泛指居停之所的主人或以酒食请客的人,其方位的含义便不复存在了。
“东道国”就是以主人的身份接待他国国宾的国家,或在国际活动中处于聚会居停之所和主办其事的国家。
“马虎”的来历
人们都喜欢用“马虎”来形容某人办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这个俗语的背后,原来有一个血泪斑斑的故事。
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一次,他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次儿子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人家的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他的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却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画家悲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从此,“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批把关非比琵琶”
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
“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pá,是同音词。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错评咏花诗
唐朝元和十二年(817)春末,白居易与16位朋友结伴游江西庐山,写了不少诗,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说完,他也就把这事给忘掉了。
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他到一座山上考察,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猛然想起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