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雷德鸿先生,新华药业公司创办人/董事长,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註册中医师,港九中医研究院中医学士,港九中医师公会永远名誉会长,国际中医中药总会会长,香港註册中医学会会员。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福州市委员会/福建省宁德市委员会/海南省三亚市委员会委员,海南省三亚市海外联谊会/福建省福州市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等。亦担任香港福建社团联会委员,香港荃湾街坊福利会副主席等社团职务,奉献良多。曾获香港工联会颁发的金奖、银奖,於2004年获颁香港特区行政长官颁授“行政长官社区服务奖状”。
他从文革时期走来,在“爱国华侨”——父亲雷贤锺先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下,对祖国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80年代移居香港,他承传祖辈医道,勤学苦读之下修得精深医术,治病助人。他最大的满足,是用双手帮助病人减轻痛苦、延长生命,且认为人应有“奉献精神”,不求得到回报,但求无愧於心。他的爱国、行医之志,根植於祖辈,血脈延至後人,在世代相传中不断生发热忱的微光,熠熠生辉。
世代相传的爱国精神
啃过树根,吃过草皮,20世纪6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的浪潮里,雷德鸿先生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那时,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无论祖国如何,她始终是我的母亲,我的根始终在那里。如今母亲身上有病,等到母亲病好了,我们也就好了。”很早,热爱祖国的思想就在雷德鸿先生的心中根深蒂固,这一切,源於他的父亲雷贤锺先生。
雷贤锺先生是一位爱国华侨,抗战时期在陈嘉庚先生的感召下,常常捐赠棉花、大米等物资给抗日援军。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为支持祖国建设,他於50年代毅然抛棄海外的优渥生活,带着太太和8个子女回国,並将60万马币的财产全部贡献给祖国。当时,正值建国初期,物质匮乏,百业待兴,国家对橡胶的需求量极大。雷贤锺先生历尽艰辛,甚至不顾生命危险,将一批优良橡胶品种与先进种植技术送到海南,並在海南偏远的农场扎根落户,呵护成林。
短短几年内,优良橡胶品种已被推广到雷州半岛和西双版纳等地,迅速改变了我国橡胶生产的落後局面。1956年,周总理在接见雷贤锺先生时给予了高度评价:“你带优良橡胶种子回来,比带黄金更宝贵。”他只问报国,不求享受,为中国橡胶事业的发展倾心注力一辈子,其人也由此被誉为“橡胶之王”。
每每谈及父亲,雷德鸿先生的眼里都会饱含淚水,淚水中倾注着对父亲的尊重、景仰、怀念之情。文革期间,父亲曾经告诉他:“不管怎样,我们都是中国人,骨子里要热爱我们的祖国。”正是由於从小接受到来自父亲的爱国主义教育,雷德鸿先生的一颗爱国心极其热忱。他认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爱中国,不爱中国,不能称为中国人。“我骨子里流淌着的是父亲的血液,父亲的爱国主义精神应该在我身上得到延续。不仅如此,我还要把它传给我的孩子,让父亲的精神世代延续。”
医上求进,德上求善
雷德鸿先生祖籍福建古田,自爷爷一辈迁居南洋。其本人则在海外出生,三岁来到海南三亚,是马来西亚华侨。关於身世,雷德鸿先生曾经给自己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人就好比天空中的小鸟,飞到哪里,就在哪里。待它不能飞的时候,就会停在此处,落地生根。”这是对他一颗爱国心的最好诠释。而在他祖辈的命脈上,延续了几代人的,不仅是这份爱国精神,也有传统的中医术。
雷德鸿先生祖上几代都精通医道,尤其深谙针灸之术。父亲雷贤锺先生虽是一位商人,卻也熟练掌握了祖辈流传下来的医术。在雷德鸿先生身上,这份传家之宝被发扬得更专、更好。1968年,雷德鸿先生从学校毕业,开始了上山下乡的日子。70年代在父亲所在农场当赤脚医生,拜老中医为师,上山採集中草药,为工人治病。那时候,即使没有精湛医术,但能为身边的人看好病,已是令他无比满足的事。
1983年,雷德鸿先生告别稳定的工作,来到香港定居。由於身上没有积蓄,他只得从零开始。做地盘、种蔬菜……很多苦活累活都做过,且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但他总是默默地耕耘。有了一定的积淀之後,雷德鸿先生於1992年在香港创办新华药业公司,以经营中医中药为主,为人们治病。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他白天在医馆工作,晚上就坐一小时的车到香港港九中医研究院攻读中医全科课程,遇上周末也不休息,十分辛苦。坚持了整整六年,雷德鸿先生终於云见天开,以其天分、兴趣和努力,取得港九中医研究院的中医学士学位。
“作为中医,用好药、配好药、抓好药、开好药方、治好病才是根本。”这是雷德鸿先生行医的原则,也是今天新华药业公司之所以能得到认可的原因。刚开始,雷德鸿先生不收老年人诊金,渐渐地,索性来到店里的每一位客人都免去诊金,只收取合理的药费。他将服务街坊、服务大众作为自己行医的基本原则,更言:“作为中医师,我的根本任务就是减轻病人的痛苦,延长病人的生命。”
行医几十年,雷德鸿先生治病无数。他主治男女老幼全科,除了治好常见病外,还让许多疑难杂症获得了成功救治。十几年来,先後有八对夫妇上门求医,称结婚多年还未生育,雷德鸿先生均採用中医中阴阳结合的理论,加以临床观察,治好了这八对夫妻的不育症,後来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孩子,雷德鸿先生便由此被人们称为“送子观音”。 在他的药铺里,摆满了“妙手回春”、“再世华佗”、“杏林圣手”、“医术精湛”等牌匾和银座,获誉良多。
医者,以德为先,雷德鸿先生不仅在医术上鞭策自己每天都要进步,更时时提醒自己做一个向善的人。2012年的一个冬天,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到药铺看病,雷德鸿先生细心地观察到老人家的经济很困难,便生了恻隐之心,於是抓了几副药送给她,还自己掏钱送她打车回家。“勿以善小而不为”,雷德鸿先生的一言一行,恰应了“医者父母心”的说法。
人应有一种
“奉献精神”
“行医救人不是为了得到更好的回报,我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病人治好。”这是雷德鸿先生常说的一句话。在他心中,财富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多做善事,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贡献给人类,这也是最高尚的。他尤其强调人的“奉献精神”,同时指出,奉献是在保障好自己生活的前提下而做的,唯有自己好了,才能帮助更多的人。所以雷德鸿先生曾这样自我调侃道:“我只是个普通的穷医生罢了”,由此可见他的追求之简单。於己,只要吃饱穿暖便是知足;於心,真正无愧於心才是不悔。
谈及中西医之间的关係,雷德鸿先生颇有见地。他言,中医中药对人体有着很好的保养保健功能,总体来讲和西医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医是中华五千年遗留下来的、对人体健康是举足轻重的宝贵财富,西医是现代科学发展的新医术,两者没有冲突,更应相互配合。“好比人两条腿走路才快,两只手拿东西才稳,中西医应该也是这种关係。走中西医相结合的道路,这对全世界、全人类都是很好的发展与奉献。”
一棵树,唯有年年岁岁地长,才能傲立苍穹;一条江,唯有生生不息地流,才能汇成汪洋。雷德鸿先生注重传承爱国精神,更帮助下一代立下了行医助人之志。其育有一儿一女,儿子早岁时极有行医天分,小学时期就已学会帮他抓药、磨药,並对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长大後在港大学医,今已修得纯熟医术,承传父亲的鸿鹄之志。现如今,最让雷德鸿先生感兴趣的事莫过於运动,他说生命在於运动,每天坚持这样的保养之道,身体状况便时刻处於最佳状态,更重要的是,运动能使他神清气爽,保持良好的心态,继续专注投入到生命里最有意义的事情中去——爱国、行医。
雷德鸿先生,新华药业公司创办人/董事长,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註册中医师,港九中医研究院中医学士,港九中医师公会永远名誉会长,国际中医中药总会会长,香港註册中医学会会员。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福州市委员会/福建省宁德市委员会/海南省三亚市委员会委员,海南省三亚市海外联谊会/福建省福州市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等。亦担任香港福建社团联会委员,香港荃湾街坊福利会副主席等社团职务,奉献良多。曾获香港工联会颁发的金奖、银奖,於2004年获颁香港特区行政长官颁授“行政长官社区服务奖状”。
他从文革时期走来,在“爱国华侨”——父亲雷贤锺先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下,对祖国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80年代移居香港,他承传祖辈医道,勤学苦读之下修得精深医术,治病助人。他最大的满足,是用双手帮助病人减轻痛苦、延长生命,且认为人应有“奉献精神”,不求得到回报,但求无愧於心。他的爱国、行医之志,根植於祖辈,血脈延至後人,在世代相传中不断生发热忱的微光,熠熠生辉。
世代相传的爱国精神
啃过树根,吃过草皮,20世纪6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的浪潮里,雷德鸿先生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那时,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无论祖国如何,她始终是我的母亲,我的根始终在那里。如今母亲身上有病,等到母亲病好了,我们也就好了。”很早,热爱祖国的思想就在雷德鸿先生的心中根深蒂固,这一切,源於他的父亲雷贤锺先生。
雷贤锺先生是一位爱国华侨,抗战时期在陈嘉庚先生的感召下,常常捐赠棉花、大米等物资给抗日援军。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为支持祖国建设,他於50年代毅然抛棄海外的优渥生活,带着太太和8个子女回国,並将60万马币的财产全部贡献给祖国。当时,正值建国初期,物质匮乏,百业待兴,国家对橡胶的需求量极大。雷贤锺先生历尽艰辛,甚至不顾生命危险,将一批优良橡胶品种与先进种植技术送到海南,並在海南偏远的农场扎根落户,呵护成林。
短短几年内,优良橡胶品种已被推广到雷州半岛和西双版纳等地,迅速改变了我国橡胶生产的落後局面。1956年,周总理在接见雷贤锺先生时给予了高度评价:“你带优良橡胶种子回来,比带黄金更宝贵。”他只问报国,不求享受,为中国橡胶事业的发展倾心注力一辈子,其人也由此被誉为“橡胶之王”。
每每谈及父亲,雷德鸿先生的眼里都会饱含淚水,淚水中倾注着对父亲的尊重、景仰、怀念之情。文革期间,父亲曾经告诉他:“不管怎样,我们都是中国人,骨子里要热爱我们的祖国。”正是由於从小接受到来自父亲的爱国主义教育,雷德鸿先生的一颗爱国心极其热忱。他认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爱中国,不爱中国,不能称为中国人。“我骨子里流淌着的是父亲的血液,父亲的爱国主义精神应该在我身上得到延续。不仅如此,我还要把它传给我的孩子,让父亲的精神世代延续。”
医上求进,德上求善
雷德鸿先生祖籍福建古田,自爷爷一辈迁居南洋。其本人则在海外出生,三岁来到海南三亚,是马来西亚华侨。关於身世,雷德鸿先生曾经给自己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人就好比天空中的小鸟,飞到哪里,就在哪里。待它不能飞的时候,就会停在此处,落地生根。”这是对他一颗爱国心的最好诠释。而在他祖辈的命脈上,延续了几代人的,不仅是这份爱国精神,也有传统的中医术。
雷德鸿先生祖上几代都精通医道,尤其深谙针灸之术。父亲雷贤锺先生虽是一位商人,卻也熟练掌握了祖辈流传下来的医术。在雷德鸿先生身上,这份传家之宝被发扬得更专、更好。1968年,雷德鸿先生从学校毕业,开始了上山下乡的日子。70年代在父亲所在农场当赤脚医生,拜老中医为师,上山採集中草药,为工人治病。那时候,即使没有精湛医术,但能为身边的人看好病,已是令他无比满足的事。
1983年,雷德鸿先生告别稳定的工作,来到香港定居。由於身上没有积蓄,他只得从零开始。做地盘、种蔬菜……很多苦活累活都做过,且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但他总是默默地耕耘。有了一定的积淀之後,雷德鸿先生於1992年在香港创办新华药业公司,以经营中医中药为主,为人们治病。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他白天在医馆工作,晚上就坐一小时的车到香港港九中医研究院攻读中医全科课程,遇上周末也不休息,十分辛苦。坚持了整整六年,雷德鸿先生终於云见天开,以其天分、兴趣和努力,取得港九中医研究院的中医学士学位。
“作为中医,用好药、配好药、抓好药、开好药方、治好病才是根本。”这是雷德鸿先生行医的原则,也是今天新华药业公司之所以能得到认可的原因。刚开始,雷德鸿先生不收老年人诊金,渐渐地,索性来到店里的每一位客人都免去诊金,只收取合理的药费。他将服务街坊、服务大众作为自己行医的基本原则,更言:“作为中医师,我的根本任务就是减轻病人的痛苦,延长病人的生命。”
行医几十年,雷德鸿先生治病无数。他主治男女老幼全科,除了治好常见病外,还让许多疑难杂症获得了成功救治。十几年来,先後有八对夫妇上门求医,称结婚多年还未生育,雷德鸿先生均採用中医中阴阳结合的理论,加以临床观察,治好了这八对夫妻的不育症,後来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孩子,雷德鸿先生便由此被人们称为“送子观音”。 在他的药铺里,摆满了“妙手回春”、“再世华佗”、“杏林圣手”、“医术精湛”等牌匾和银座,获誉良多。
医者,以德为先,雷德鸿先生不仅在医术上鞭策自己每天都要进步,更时时提醒自己做一个向善的人。2012年的一个冬天,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到药铺看病,雷德鸿先生细心地观察到老人家的经济很困难,便生了恻隐之心,於是抓了几副药送给她,还自己掏钱送她打车回家。“勿以善小而不为”,雷德鸿先生的一言一行,恰应了“医者父母心”的说法。
人应有一种
“奉献精神”
“行医救人不是为了得到更好的回报,我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病人治好。”这是雷德鸿先生常说的一句话。在他心中,财富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多做善事,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贡献给人类,这也是最高尚的。他尤其强调人的“奉献精神”,同时指出,奉献是在保障好自己生活的前提下而做的,唯有自己好了,才能帮助更多的人。所以雷德鸿先生曾这样自我调侃道:“我只是个普通的穷医生罢了”,由此可见他的追求之简单。於己,只要吃饱穿暖便是知足;於心,真正无愧於心才是不悔。
谈及中西医之间的关係,雷德鸿先生颇有见地。他言,中医中药对人体有着很好的保养保健功能,总体来讲和西医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医是中华五千年遗留下来的、对人体健康是举足轻重的宝贵财富,西医是现代科学发展的新医术,两者没有冲突,更应相互配合。“好比人两条腿走路才快,两只手拿东西才稳,中西医应该也是这种关係。走中西医相结合的道路,这对全世界、全人类都是很好的发展与奉献。”
一棵树,唯有年年岁岁地长,才能傲立苍穹;一条江,唯有生生不息地流,才能汇成汪洋。雷德鸿先生注重传承爱国精神,更帮助下一代立下了行医助人之志。其育有一儿一女,儿子早岁时极有行医天分,小学时期就已学会帮他抓药、磨药,並对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长大後在港大学医,今已修得纯熟医术,承传父亲的鸿鹄之志。现如今,最让雷德鸿先生感兴趣的事莫过於运动,他说生命在於运动,每天坚持这样的保养之道,身体状况便时刻处於最佳状态,更重要的是,运动能使他神清气爽,保持良好的心态,继续专注投入到生命里最有意义的事情中去——爱国、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