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年语文课程改革:任重道远,课改的信念不可动摇
语文课程改革七年的历程,使我们有了前进的坚实基础,但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面向未来,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会遇到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语文课程改革下一步怎么走”受到界内人士的普遍关注,语文教育专家、教研人员以及一线教师紧紧围绕这一个统领全局的大问题发表了见解。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一、 要坚定“语文课程非改不可”的信念
七年的语文课程改革步履维艰,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不能动摇“语文课程非改不可”的信念。正如巢宗祺教授所说:“当前的语文教育转型尚处于起步阶段,转型的道路是漫长的,也许充满了曲折和风险,因为语文教育问题原本复杂,而我们原有的教育基础又十分薄弱。在转型期中,问题也许会层出不穷。然而社会的转型、语文教育的转型,是必然的趋势,因此顺势而改革的决心,不可动摇。”
有论者指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处在一个十分关键时期,坚定课改信念,应着力排除两种干扰。
一是排除对课程改革存有的抵触心理、畏难心理、观望心理的干扰。近年来,特别是2004年以来,在语文课程改革遇到困难的情况下,语文界滋生了某些值得关注的否定改革的思潮。有人觉得课改改错了,到现在问题百出,有些偏激者甚至对改革叫停。目前有一种现象应该引起重视,“那就是人们在反思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上升到理论高度,对新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表示怀疑,产生动摇,有的甚至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想要回到老路上去。”有论者指出,目前这种回潮现象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普遍,给一线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困惑。
二是摒弃“矫枉必须过正”的思维模式的干扰。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不少语文教师面对课改新理念领会不深,理解不透,产生了诸多的困惑和迷惘,未能从“矫枉必须过正”的思维模式中摆脱出来。
比如,一强调弘扬人文性,便松开了语文的缰绳;一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便忘了教师自身作用的确立和发挥;一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便忽略文本的价值取向;一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便出现教学内容的泛化。若以这样的思维方式,将很难避免语文教育思路的大幅摇摆。有专家指出,“矫枉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欲速则不达。应该多次‘矫’,不断‘矫’,一次‘矫’一点,慢慢接近‘正’。这样才能避免大幅震荡。”还有论者提出,中小学语文课改要从长计议,“语文课改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搞颠覆式革命,不能离开国情,也不能丢弃以往的
经验和好的传统。”
二、 要正确应对一系列“两难”的挑战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正面临一系列“两难”挑战。在课改实践中,既要重视基础工具性,又要对人文性给予更多的关怀;既要让学生自由释放个人阅读文本的体
验,又要尊重文本特定的指向性;既要强化横向的借鉴,又要注重纵向的继承;既要学习外国的教学理论,又要以“我”为根,以汉字、汉语特点为根基;既要倡导创新精神,又要注重扎实严谨作风的养成;既要强调阅读的拓展性,又要注重文本语言的解读;既要重视探究性学习,又要重视打好语文基础;既要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预设,又要关注动态生成;既要加强合作精神的培育,又要注重独立思考能力的造就;既要“教教材”,又要“用教材教”,等等。可以肯定,这些“两难问题”,如果处理得好,语文课程改革就能比较顺利地向前发展;处理不好,就会影响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延缓课程改革的进程。
三、 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全局
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复杂关系,我们要以系统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全局。当前乃至今
后一段时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和谐的语文教育格局:1.坚持“工具性”“人文性”的和谐统一;2.坚持“继承”“创新”相互渗透;3.坚持“三维目标”整体推进;4.坚持“标准”“多元”融于一体;5.坚持“主体”“主导”互动互补;6.坚持“实”“活”有机结合。追求平衡、
和谐发展,向语文教育的本质回归,这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四、 要切实提高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
新课程改革要想得以顺利实施,人是最重要因素。课程的发展即教师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素养,就必须夯实理论基础,就必须完善知识结构,就必须提升教育研
究能力。
七年语文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未有穷期。课程改革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面向未来,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历史起点,必然有新的矛盾与问
题,同时也意味着有新的思路与平台。站在新的起点眺望未来课程改革征程,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进一步鼓足勇气,只要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就能稳步向成功的目标迈进。
(本文节选自《辽宁教育》2009年第3期)
语文课程改革七年的历程,使我们有了前进的坚实基础,但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面向未来,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会遇到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语文课程改革下一步怎么走”受到界内人士的普遍关注,语文教育专家、教研人员以及一线教师紧紧围绕这一个统领全局的大问题发表了见解。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一、 要坚定“语文课程非改不可”的信念
七年的语文课程改革步履维艰,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不能动摇“语文课程非改不可”的信念。正如巢宗祺教授所说:“当前的语文教育转型尚处于起步阶段,转型的道路是漫长的,也许充满了曲折和风险,因为语文教育问题原本复杂,而我们原有的教育基础又十分薄弱。在转型期中,问题也许会层出不穷。然而社会的转型、语文教育的转型,是必然的趋势,因此顺势而改革的决心,不可动摇。”
有论者指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处在一个十分关键时期,坚定课改信念,应着力排除两种干扰。
一是排除对课程改革存有的抵触心理、畏难心理、观望心理的干扰。近年来,特别是2004年以来,在语文课程改革遇到困难的情况下,语文界滋生了某些值得关注的否定改革的思潮。有人觉得课改改错了,到现在问题百出,有些偏激者甚至对改革叫停。目前有一种现象应该引起重视,“那就是人们在反思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上升到理论高度,对新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表示怀疑,产生动摇,有的甚至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想要回到老路上去。”有论者指出,目前这种回潮现象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普遍,给一线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困惑。
二是摒弃“矫枉必须过正”的思维模式的干扰。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不少语文教师面对课改新理念领会不深,理解不透,产生了诸多的困惑和迷惘,未能从“矫枉必须过正”的思维模式中摆脱出来。
比如,一强调弘扬人文性,便松开了语文的缰绳;一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便忘了教师自身作用的确立和发挥;一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便忽略文本的价值取向;一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便出现教学内容的泛化。若以这样的思维方式,将很难避免语文教育思路的大幅摇摆。有专家指出,“矫枉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欲速则不达。应该多次‘矫’,不断‘矫’,一次‘矫’一点,慢慢接近‘正’。这样才能避免大幅震荡。”还有论者提出,中小学语文课改要从长计议,“语文课改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搞颠覆式革命,不能离开国情,也不能丢弃以往的
经验和好的传统。”
二、 要正确应对一系列“两难”的挑战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正面临一系列“两难”挑战。在课改实践中,既要重视基础工具性,又要对人文性给予更多的关怀;既要让学生自由释放个人阅读文本的体
验,又要尊重文本特定的指向性;既要强化横向的借鉴,又要注重纵向的继承;既要学习外国的教学理论,又要以“我”为根,以汉字、汉语特点为根基;既要倡导创新精神,又要注重扎实严谨作风的养成;既要强调阅读的拓展性,又要注重文本语言的解读;既要重视探究性学习,又要重视打好语文基础;既要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预设,又要关注动态生成;既要加强合作精神的培育,又要注重独立思考能力的造就;既要“教教材”,又要“用教材教”,等等。可以肯定,这些“两难问题”,如果处理得好,语文课程改革就能比较顺利地向前发展;处理不好,就会影响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延缓课程改革的进程。
三、 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全局
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复杂关系,我们要以系统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全局。当前乃至今
后一段时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和谐的语文教育格局:1.坚持“工具性”“人文性”的和谐统一;2.坚持“继承”“创新”相互渗透;3.坚持“三维目标”整体推进;4.坚持“标准”“多元”融于一体;5.坚持“主体”“主导”互动互补;6.坚持“实”“活”有机结合。追求平衡、
和谐发展,向语文教育的本质回归,这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四、 要切实提高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
新课程改革要想得以顺利实施,人是最重要因素。课程的发展即教师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素养,就必须夯实理论基础,就必须完善知识结构,就必须提升教育研
究能力。
七年语文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未有穷期。课程改革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面向未来,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历史起点,必然有新的矛盾与问
题,同时也意味着有新的思路与平台。站在新的起点眺望未来课程改革征程,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进一步鼓足勇气,只要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就能稳步向成功的目标迈进。
(本文节选自《辽宁教育》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