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 在书写中走进历史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me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金陵十三钗》到《陆犯焉识》,
  不一样的故事,一样深远的济世情怀。
  
  她,是享誉世界文坛的著名作家,海外华语界极具影响力的杰出女性。她,以中英双语创作小说,是中国少数多产、高质、涉猎广泛的文化名流。她的作品被译成英、法、日、荷、西班牙等文字,并于多国举办文学研讨会;既有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又有对社会底层边缘人物的深切关怀,以及对繁复历史的重新评价,体现出对人性的哲思与批判意识。
  她,就是著名旅美女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奥斯卡最佳编剧奖评委严歌苓。
  北京冬日暖意融融,坐在记者面前的严歌苓,优雅、柔美、从容,透出与众不同的超然气质。近日,适逢她的新作《陆犯焉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而她原著并担任编剧之一的同名电影《金陵十三钗》正在全球公映。多日连轴转的宣传活动,令她略显疲倦。即便这样,围绕新著的创作情况及文化与人生的相关主题,严歌苓欣然而谈。采访中,她一面认真谦和地倾听记者提问,一面耐心坦诚作答,展现出一份率真平实的魅力,给人留下难忘印象。
  
  新书讲述知识分子个人史
  《陆犯焉识》讲述的是从1920年代到1990年代在民族历史大背景下,漫长起伏、荡气回肠的个人经历。陆焉识的故事是严歌苓在祖父人生基础上,结合另一位老人的经历,构成小说主人公后半生的内容。严歌苓写这部作品非一时兴起,而在心中酝酿多年。最初她不敢冒然动笔,因为有些东西还需沉淀。凭借驾驭语言的天生灵气,她首先将书名起得颇为拿人——《陆犯焉识》,别具一格,意味深长。
  严歌苓坦言完成这样洋洋洒洒的长篇小说,需要充裕的时间,安静的环境。而德国以理性、严谨、具备反省精神闻名世界。她居住的柏林寓所不远处即是葱郁丰盛的森林,古柏劲柚的历史厚重,溪水清流的生命乐音,蓝天白云的开阔舒适,以及点缀在城市高度现代化中的古典贵族气质,调动着她的创作激情。迎着红彤明丽的晨光,严歌苓来到清亮通灵的书房,从九时起一直非常用心地写到下午三时。午后阳光普照的灿烂,缕缕温暖与惬意欢快地洒在她的肩头发梢,美好舒悦。在这样的环境中,严歌苓越写越投入,沉醉其间。任笔下人物于天地间纵横捭阖,展示出生命既五彩斑斓又黑白分明的卓越风姿。周而复始,她连写带改持续两年多时间,终于完成这部写作生涯中篇幅最长、36.5万字的转型小说《陆犯焉识》。
  为了使细节更加真实,注重求证的严歌苓历经艰辛,数次来到祖父曾生活过的上海和华盛顿,以及下放时所在的青海。无论是他读书、做学问的校舍,当年的住宅和老街道,还是废弃的监狱遗址,她都逐一进行深入调查。她认为实地探访可以找到一种感觉,有助于尽量接近和还原祖父在那个时空的状态,同时也寻觅那种能把自己搁进去的现场感与画面感。严歌苓获得不少珍贵的一手资料,其中让她最有收获的,是早在十余年前便拿到的当年一位“犯人”的狱中笔记。
  严歌苓以极具天赋和阅世经验的精到能力,权衡虚构同写实间的关联,时疾时徐,收放自如,最终创作出带着祖父影子的人物形象“陆焉识”,使读者领略到主人公坎坷颠沛的奇特人生和丰富荡漾的内心世界:这位出身上海大户人家的公子哥,聪慧倜傥,通晓四国语言。年轻无嗣的继母为巩固家族地位,软硬兼施使他娶了自己娘家侄女冯婉喻。没有爱情的陆焉识很快出国留学,在美国华盛顿毫无愧意地度过几年花花公子的不羁生活。取得博士学位归来后,他迎来风流得意的大学教授生涯。
  然而,时局变幻,翻云覆雨。1950年代,陆焉识因出身、更因不谙世事的张扬激越言行,不可避免地成为“反革命”。更为残酷的是,在随后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中,迂腐可笑的书生气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长,直至被判无期。精神的匮乏,政治的严苛,人际间的相互围猎与倾轧,终使他身上满布的旧时代文人华贵的自尊,凋谢成一地碎片。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由此揣着极高学识,从故乡十里洋场光怪陆离的繁华之都,到西北人迹罕至、饥寒为伴的荒草冷漠上,被足足“改造”了20年,耗磨掉人生中最黄金宝贵、最能出成就的青壮年华。在艰辛岁月里,于漫漫枯寂中,陆焉识反刍前半生的繁华与荣辱,感慨之中在内心重新确认了对寡味开端之妻婉喻的深爱,成为他在回忆里的完美归宿。
  在这部着重叙述个人史的小说一开篇,严歌苓即以独具匠心的敏锐视角,优美清丽的散文笔触,简明直接地带着读者去领略一片广袤千里草地的改变,使人迫不及待地往下阅读:“据说那片大草地上的马群曾经是自由的,黄羊也是自由的。狼们妄想了千万年,都没有剥夺它们的自由……不过,那一天还是来了。大群的着衣冠的直立兽来了……”
  由于不少情节取材于祖父的真实经历,使得整部著作更加引人入胜。暴风骤雨在怒吼,一生难以遁避地充满悲剧色彩,陆焉识逐渐感知真相并且活着。无论黑暗怎样使他闭上眼睛,但心中美妙的歌声是夜间的礼物。他自我拯救的事实仿佛是一首遥远的赞美诗。在西北漠狱中,陆焉识每日劳作之余即打腹稿,不停地在心中写作,寻求精神寄托、鼓舞与安慰。这种神驰一样的自由恣肆,与巨大的命运浩劫史诗般的交相辉映,通过反差与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趋于鲜活立体,人性复杂多变的侧面亦得以清晰体现。
  “每日打腹稿”的情节读起来梦幻,但却有现实性。严歌苓祖父的记忆力极好,一次家人外出进餐,他回来晚了没带钥匙,就利用等待的空闲在心里默背字典。之所以创作人物的这一重要心理活动,严歌苓是想进一步考量陆焉识是否真正失去了自由。实际上,纵然狂澜袭来,群魔乱舞,但像陆焉识这样的知识分子仍尽力争取平静,他在狱中忠于内心的写作和对感情的重温,是另一番欣欣畅然的自由状态。当行为被限压时,他的心却是开放的。在陆焉识身上,严歌苓寄寓了对祖父那一代知识分子精神境遇的寻幽探微,从别样的角度表达了对知识分子骨子里和血脉中所应具备的坚韧、格调与理想的凝视仰望。
  怪诞的岁月,浓重的迷雾,终究熬磨不过、抗击不了历史内在的道气之风。冬寒难成永劫,春暖总会花开。一阵阵清风拂来,悄然抖落沉渣,吹散阴霾。“文革”结束后,几经辗转,饱含思念的陆焉识终于和冯婉喻团聚。然而,命运的无形之掌无声却有力地塑造、锻打着人生,有时实在无情。回到大城市上海家中的他,告别昔日身外一圈光环,暮年砥砺,衰年冲刺,却发现生活被岁月与政治彻底改变,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和自身应有的价值,世俗的眼光将他判了又一个无期。人性深层的悲凉跃然纸上:一生沉沦、终成俗庸小市民的儿子一直排斥、利用他;才貌俱佳、已是大龄剩女的小女儿对他爱怨纠结,态度数次转变;唯一苦苦等待他的爱妻婉喻却在他归来之前突然没有了意识……
  尝遍生活炎凉百味,忘却尘世指摘诘难。在小说的收尾中,陆焉识后来失明,婉喻患上失忆症,成为全书诸多精彩跌宕叙事中的又一传神点睛之处。这样塑造人物出于怎样的考虑?带着好奇与疑问,记者向严歌苓请教。“我有时在想,人怎样去告别生命。很多人越到老时越觉得与生命难舍难分。我发现有些失忆老人的脸上反倒会出现婴儿的神态。他只记得起常在身边的人,忘却周遭的人。于是,他渐渐告别生命的过程不那么痛苦,没有惊恐。至于失忆症,把这样安适的结局留给婉喻,我觉得挺人道的。一个这么好的女人,一辈子都在替别人考虑,很委屈。她失忆之后得到一份童真、一种不吝的态度,要说就说,想骂就骂,管你是什么小组书记。她同样获得了一种自由。人在某种缺陷状态下,比如我父亲晚年近乎耳聋,但他却整天戴着耳机听歌,心里充满着美妙悠扬的旋律,偶尔还会冒出一句特别有意思的话。他不需要考虑太多外界琐事,只在内心自语。从父亲身上我看到某种解脱和自由。失聪、失明和失忆的人就有这种状态。”
  写作《陆犯焉识》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严歌苓重新认识祖父、父亲乃至反观自身的过程。行文中严歌苓非常冷静,没有流泪。然而,一旦写完从头到尾重读时,她顿感心酸,泪水止不住地落下来。“我从来没有被自己的作品感动成这样。这当中有我对自己身世、对家中长辈那种命运多舛的无奈。我们就是这样的人啊,有些时候注定要失败。不过这种激动感情并没有影响到我写作的理性态度。这本书不仅是写家族史,如何在‘祖父的故事’之外有所超越,写出蕴含的深意是我特别留心的。我在文字背后寄托了多少想要表达的话,对中国知识分子有多少真切的反思。”
  
  独立的祖父 自由的父亲
  严歌苓生于上海的一个文艺世家,在安徽马鞍山长大。祖父和父亲是作家,母亲是演员。也许是机缘偶合,1988年,严歌苓应美国新闻总署邀请访问,恰好就读于祖父曾留学过的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文学写作系,主修英文小说创作,获艺术硕士学位,及写作最高MFA学位。她极为认真地阅读了祖父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大量著作,了解到他当时是如此的满腔热忱。为了国家的繁盛与文明,他无怨无悔地尝试勾勒出一幅壮丽蓝图。
  由于生未谋面,在严歌苓的印象中,英年早逝的祖父意味着童年时家中墙上那幅冷俊秀朗的挂像,那些被祖母禁止乱动的典藏线装书和温润古玉,以及经长辈回忆时而具象时而陌生的存在。她从亲人口中得知关于祖父的过往。“在没产生将祖父的故事写成小说的意愿前,我就情不自禁地想了解他。”入夜时分,万籁纯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亲人影像般地在严歌苓的脑海里闪回,他们知道这时也许她会记起前人。
  祖父是一位传奇人物,自研高中课程,16岁上大学,后越洋求知。资质与学问造就了他,也剥蚀了他,凋零了他。归来后一腔抱负,难以施展,却湮灭于喧嚣狂潮,40岁即自杀。无论学术研究还是文学创作,他内心恪守一份坚持,不希望跟任何人为敌。他的性格在学术圈显得很特别。“当年上海文艺界有三个鲜明的阵营,学者们都要择其一而站,但祖父却独立其外。他觉得做朋友可以,但不愿是死党。他的痛苦在于内心和外部冲突非常大。他是学政治的,但却一点儿不会玩政治。从祖父的一生中能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的那种悲哀。我能理解祖父是因为从父亲身上看到同样的影子,我也有相似的性格。”
  纯净灿烂的记忆仿佛时光净瓶中那一捧晶莹的冰雪,剔除杂质,只剩贞洁。思忖片刻,严歌苓进一步追忆道:“祖父最可贵的品质是独立。他有一种书呆子气,把事情看得很单纯,觉得不结党就可以保持做学问的扎实和做人的纯正。但在受中国文化浸淫的社会中,这是非常难的。我通过调查祖父的历史,发现他内心中这种高贵的东西。这种性格父亲也有。年轻时父亲随和平易,但晚年不同流合污,遇到不苟同的事情和人物就不理睬、不结交。这样看似孤独的人,其实是诚实的,回到自己本真的状态中。”
  善良、正直、宽容,是严家血脉相传的优秀品质。严歌苓的父亲萧马,原名严敦勋,1948年因参与学生运动被开除,随即赴苏北解放区,先后在华东革命大学、皖北区党委农村工作团等部门从事文化工作。建国后供职安徽文联。主要作品有《哨音》、《破壁记》、《铁梨花》等。父亲一直有个心愿,想看到女儿的转型新作《陆犯焉识》。然而命运弄人,他于2011年10月10日病逝,未能等到该书出版。这成为严歌苓心中最大的遗憾。北京秋季,天高日晶。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她陪伴着引领自己踏上文学创作之路的父亲,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往事历历,情思悠悠。说起的父亲,严歌苓不禁动容:“父亲非常悲天悯人,待人平等。那时家里的保姆,他都很尊敬,年纪大的还帮助养老。他16岁参加革命前,吃美食住洋房。这样的人参加共产党,为的是一种理想——建设更加公正的社会,实现弱者的合法利益。他眼里容不得不公平的事情。若无人格自由,他会非常不舒服。他最反感靠小恩小惠拉拢别人,两面三刀投机摇摆,像小丑一样华而不实地取巧。”
  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熏陶下,严歌苓从小耳濡目染,阅读大量文学著作,受到优质教育。父亲引导子女懂得当一个人超越功利,不带目的性地做一件自己由衷热爱的事情时,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和不向艰难困苦屈服的勇气,才可以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从而迎来人生曙光的璀璨壮丽,尽量减少失落缺憾。
  儿时,父亲曾打算培养严歌苓拉小提琴,但她完全没兴趣。于是,她就去唱歌。家庭渊源,无师自通。严歌苓从小假声就唱得好,但父亲却不欣赏。一次,他好奇地问女儿,你的真声那么好听,为什么要唱假声呢?后来,当发现女儿的假声唱的特别动听时,他同样认可,再未阻拦,还特地给女儿介绍了一位会弹钢琴的音乐老师。想跳舞时,他又带着严歌苓去拜访舞蹈老师。父亲从不势利,不刻意挑选学什么才对孩子更有所谓的前途。他认为首先要有热爱,这才是最重要的。严歌苓自幼爱画人物,不用父亲教,因为那样会丧失兴趣。她自己画,给唐诗配插图,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她的画笔下,人物不古板拘束,而是神气活现,既有洒脱从容的状态,又有细腻润泽的韵味,显现出对美好捕捉的灵秀之气。
  一个人的童年生活,常会镌刻心岩,浸透整个生命旅程。说起这些往事,甜美的记忆泛上心头,严歌苓爽快地作起介绍:“父亲对我最大的影响是自由。他教育子女采取非常开明与友善的方式。从幼年起,我们想读什么书就去读,他不但不限制,还时常鼓励。这对孩子兴趣的激发、能力的培养,都有极大益处。这也是我们到最后取得成功的先期基础和重要因素。后来我们子女逐渐成长,父亲会送上温馨的祝福与启发。他说人一辈子有两件事——爱情和事业,如果真正按照自己的心去走,那就是非常幸运和幸福的。基于此,父亲让我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这是我非常感谢他的地方。”
  诚实地写作
  三代人都是忧国忧民的作家,成长经历跟整个民族的发展紧紧交融。风起云生,岁月之海没能淹没家族的姜桂之性。对于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严歌苓坦陈:“现在这种问题让年轻人感觉挺过时的。‘知识分子’一词,究竟该如何界定也很难说。但像我们这一代书读得较多的人,还是特别看重并保持做人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我深切体会到知识分子的责任之一是应该有质疑精神,否则就会逐渐变成很驯服的一群人。我们的童年、少年、青年岁月都是在大的社会动荡中度过,一个决定和运动就会给生活带来云泥之别的深重改变。个体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结合,使我们无形中养成思考和写作习惯,即不大愿意写个人纯粹的心理经验或外在经验。我们的心灵史跟民族大历史择不开。之所以我们现在有怎样的生活,贯穿其间的是国家和民族重大悲剧性事件的延续,有脉络可寻。我的习惯是不能停止追问。”
  严歌苓喜欢写民族历史中小人物的命运,探究个人在大的历史背景中发生的改观。同时,她十分强调自身与人物的共感,将自己“掰成”不同的部分,给笔下的每个人物都安上一点影子。她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跟人物一起脉动。这是作家必备的素养,恰当描摹每个人的善与恶,让人物都值得存在。年轻时写作前,严歌苓常挖空心思考虑结构,非常艰难地想出作品的形式,希望有所创新,再呕心沥血地动笔。结果作品出来,除专家认可外,读者并不买账。随着年岁增长,当不去琢磨复杂东西、平铺直叙地讲故事时,她反而既写得舒畅,又受到读者喜爱。
  严歌苓现在更喜欢看历史和真实的东西,创作观感发生变化。于她而言,展示漂亮的文字只是一种技巧,更重要的是如何“诚实地写作”。谈到这种感受时,她的声音清脆舒缓:“年轻时我会想这句话能不能惊人,现在则希望写出对的感觉。我认为最难写的就是恰到好处,把你和人物最真实的心理状态写出来就很棒。行文中我会问自己,这真是你想写的吗?如果有一点没到位,我也不去写。人生的阅历不断丰富,情感更为诚挚,思想越发成熟后,就会觉得朴素、准确的可贵。要知道,你描写的一定是有感而发,而不是随便敲出。文字可能漂亮,但不是想要的。所以说,诚实地写作才最重要。”
  平日繁忙的写作与社会活动之余,严歌苓追寻历史,追思亲人,她深知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不只是个人与家族恩怨。
  谁能说出,道路伸向何方,岁月流逝何处,唯有时光。谁能说出,是否爱之成长,如心之所愿,唯有时光。无论生活中的亲人,抑或小说《陆犯焉识》中的主人公,在时光悠悠中,用尽一生领悟自由的真正涵义。因其代价之高昂,磨难之沉重,征途之曲折,更映衬出追寻的壮丽,人性的不屈,文明的可贵。焉识,以一代人的所谓天真,自身的孤傲清立,在注定的强力厄运面前,焉能抑或不屑识别时代潮汐的涨落,宵小争斗的残酷。全书结尾处,严歌苓清新硬气地写下一行安静灵动文字,泛着墨香,闪着金光:“让他(陆焉识)意识到,草地大得随处都是自由。”当结束此次奔波的宣传旅程、登机飞往柏林时,严歌苓在湛碧蓝天和朵朵祥云中静静回望,那让她眷恋的多情大地和亲戚莫逆。不管是独立的祖辈,还是自由的父辈,心中总有一种信仰垮不掉。或许在严歌苓的内心深处亦有欲言又止的感悟: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知海非深。惟愿千秋素光同,生生与君共。
其他文献
这不是一笔巨款,却点燃了数以千万计贫困失学儿童的人生理想    只要中国还有一名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希望工程的崇高使命就不会结束。在这个宗旨的感召下,从1989年3月启动以来,希望工程在多方的关注与参与中走过了20多年。  从救助第一个失学儿童张胜利开始,至今希望工程已经募集资金超过50亿元。这不是一笔巨款,却点燃了数以千万计贫困失学儿童的人生理想,让他们找到了实现梦想的殿堂。  20年时光飞逝,
期刊
2011年12月12日,安徽省青年联合会第十届委员会全体会议召开,作为安徽省青联副主席的余竹云自然不能缺席。  三天的会议之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公司,因为这里离不开他。对于中环投资集团讨论公司的战略规划与企业远景,余竹云的愿望非常朴实:“中环投资集团不求企业做到行业内最大最强,但要立志成为受社会尊重的优秀企业。”  《中华儿女》:对于青年人创业,您一直鼎力支持,全国青联常委、新东方总裁俞敏洪建议
期刊
创业到探险,她完成了一次次蜕变。    她在4年时间内登顶5座8000米级雪山,创造了五个第一:第一位登顶海拔8156米马纳斯鲁峰的中国女性;第一位登顶海拔8012米西夏邦马峰的中国业余登山女性;第一位从南坡登顶海拔8844米珠穆朗玛峰的中国内地女性;第一位登顶海拔8516米洛子峰的中国女性;第一位登顶5座8000米以上山峰的中国女性。  她是母亲、是创业者、是公益志愿者,是中国民间户外运动事业的
期刊
他就像公安战线上的一颗星,在指挥台,他是智者;在战斗一线,他是勇者,;在生活中,他真以见性,柔以见情;面对手中的权,他更是廉政的典范,不断升华中华卫士之尊    他是肯于迎接磨难的人,在忍受磨难的苦育时,内心多的是坦然。磨难使他好像刀剑砺出锋芒,在披荆斩棘中出类拔萃……  在黑龙江省成千上万的干警中,崔存德这位传奇式的人物称得上是“壁立千仞”的巨石,刺破云天的苍鹰。  从上世纪70年代步入警界,3
期刊
中国企业家的幸福快乐,是由个人、家庭、企业、行业和社会这五个环围起来的。  记得数年前,“非典”肆虐期间,蜗居京郊,好好重温和享受了一把家庭幸福生活,连续几天,一日三餐准时吃饭,已经是十几年来没有过的事,反倒把胃弄得七上八下不舒服了。  其实中国企业家的幸福,也就如此。  企业家的幸福的第一环,来自个人,是个人价值的发挥和社会影响力。  很多企业家虽然事业成功,但是心中都会有一些疑问:“现在干的事
期刊
初识燕舞是因为评论。几年前开始给他所服务的中央某报在业内外享有盛誉的评论版写评论,燕舞是编辑之一,我们偶尔在MSN上交流也只限于稿件问题。逐渐熟悉之后,彼此交流的话题越来越广。燕舞虽然身在“评论界”,但他其实并未真正融入这个圈子,他真正的兴趣还是在文化方面。  通过“评论”,你并不能全面了解燕舞的学识和才华,他的志趣更多地在于写些书评,或者是一些能够沉淀下来的东西,短平快的评论(时评)写作并不是他
期刊
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平凡的一年,更是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协力、锐意进取、铸造辉煌的一年。  2011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光辉日子,我们见证了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光荣时刻,中华民族在传承历史中昂首前行。  2011年,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挑战面前,全体中华儿女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团结奋进,创造创新,实现了新的伟大跨越。  2011年,总
期刊
进入2012年,欧洲遭遇50年罕见的极寒天气,日韩的大雪令人叫苦不迭,中国南方的干旱把船只搁浅鄱阳湖底……全球异常气候似乎印证着玛雅人对2012 的预言。可这个冬天的人类没有多少心思担忧天塌下来,因为眼前严峻的经济形势才是最难过的坎。  全球金融危机的几年来,当龙头老大美国经奋力挣扎刚刚看见点天亮的曙光,欧债的乌云又如泰山压顶,笼罩世界。谁都可以预见到,一旦欧洲经济崩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期刊
农民工心中的“中国好人”  2011年,身为安徽中环投资集团董事长的余竹云荣登“中国好人榜”,并作为唯一受邀的房地产商参加了亚洲博鳌论坛青年圆桌会议,受到胡锦涛主席的亲切接见。  作为新生代民营企业家,余竹云在构建和谐社会、创新社会管理中起到了先锋作用,而在社会公益方面,更是展现了一名青年徽商的至善情怀,赢得了社会尊重。  8年来,他始终从生活点滴处关怀建筑工人,为建筑工人宿舍免费安装空调,播放电
期刊
她是上帝派来的使者,头顶爱的彩虹,脚踏福荫云彩来到这个世间,给贫穷和遭遇不幸的人们播洒着爱心和希望。  洪子晴有很多身份:歌手、选美冠军、房地产老板、名媛……而爱心天使是她本人最投入的生命角色。20年来,她积极参与了无数公益、慈善活动,探访老人、弱智儿童、精神病院、孤儿以及积极参与四川地震救亡工作,她用“大爱无疆”的美德书写下新世纪品牌女性的伟大光辉。  洪子晴慈善基金会于2008年8月成立,正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