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个人学校》的启迪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nny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的话]摄影师王文明出生成长于大西北,早期拍摄了大量河西走廊的沙漠、石峡、戈壁和草原等风景作品,赞美故乡的壮美、雄浑,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在亲历了1993年那场特大沙尘暴的洗礼后,王文明转而从人文角度关注家乡,将那份深沉的爱恋灌溉入每寸黄土地。在2008年采访时,王文明无意间发现了一所沙漠中的学校——一所只有九名学生的小学。然而,重访时,却已是人去屋空,令人唏嘘不已。不断蔓延的沙漠和恶劣的生存环境将那仅存的绿色吞没,这一前一后的强烈对比,震撼人心。
  
  只因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93年9月15日亲历的那场特大沙尘暴,给了我极大触动。借助天时地利人和,我便产生了深入了解河西走廊这片土地的欲望。开始只是想通过图片和文章让更多人了解这里所发生的事,但后来,我发现真实情况并非表面这么简单。报道中介绍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交汇,即将合拢。当时新华社报道“两大沙漠一旦合拢,民勤绿洲就没有了,河西走廊就断了,丝绸之路就断了,欧亚大陆桥也断了,新疆连内地的通道也断了”。每年国务院关于治理河西走廊、治理民勤都会发布若干文件,温总理更曾亲自批示“绝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治理虽然很艰难,但还是要怀有希望。
  
  黄沙大漠偶遇“九个人的学校”
  
  《九个人学校》可以说是妙手偶得之。当时我在荒漠里忽然听到“当当”的上课铃声,顺着声音找过去,发现是所很破旧的学校。
  几个眼神呆滞的孩子进入了我镜头,我向孩子们问好,却没人回答我。从学校里仅剩的3位老师口中,我才知道,这所学校由方圆四、五十公里来自6个村庄的孩子组成,他们每天要骑自行车或乘坐三马子(当地的一种三轮车)来上学。而这周边已经没有完整的村庄了,
  我从下午1点30分待到晚上6点,拍摄了学校及其周边的环境,还有一些和老师、孩子们交流的素材。也拍摄了许多细节,比如学校墙上褪了色的标语,他们升旗时所用的那条破旧的红旗,一口没有水的大缸,孩子桌上放着的午餐——一块饼。从这些细节都能看出他们生存和学习环境的恶劣。
  
  人面不知何处去
  而今空留陋室存
  
  由于初次采访的时间有限,回来让我着实挂念,于是今年又萌生了深入采访的想法。记得他们的红旗也褪色了,这次去时特意带了面新红旗。我甚至还找到几个有能力的人,希望能帮助这些家境困难的孩子至少上到中学。抱着这个目的,我兴冲冲地去了,甚至还想象着将崭新的红旗交给校长,孩子们高兴地望着我的场景。但当我到了学校,却发现一切都变了。
  从倒塌的后墙进去后,发现旗杆都没了,一些窗户上还有玻璃,但门也不知去向了。沙漠里的老鼠到处乱窜,教室里面杂草横生。孩子们的画还完完整整,但是人已经不在了。
  物是人非,看着孩子们挂在墙上的画,我心里异常难受。这些孩子最喜欢的是绿色,他们认为有绿色的就是好的,再看看周围,确实满目黄沙,哪能见得到绿意啊,我特别揪心。记得采访中,一位老人常对我说“王师傅,不好活了,越来越不好活了……”
  沙漠化情况日益严重,沙漠的迁移更是个大问题,原来祁连山的水可以滋养300个刘家峡水库,现在严重缺水的祁连山,出水量却比20年前少了10亿立方米。而背靠祁连山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一旦合拢,将会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拍摄感悟
  
  我的摄影之路从最初对河西走廊、对家乡故土的赞美,转到现在关注人类生存、环境问题的过程中,确实有很多感悟,尤其面对自然灾害给人类生活造成的深重影响时,更促使我在DV拍摄这条路上坚持下来。
  今天就是明天的历史。虽然现在看来,记录影像是平凡的工作,但若干年后,通过这些画面,我们能看到原来生活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如果仅仅是拍摄图片,就会发现缺少了声音和动感。如果一段历史的影像是动感,有人物表情、神态变化,以及现场声音,对观看者的感受会比单纯用图片的表现力更强烈。如果是一段记录现实的影像,这种对比的力度会更强烈。因此,我首要做的就是留下一些影像,同时也希望能做出一部纪录片。
  拍摄民勤的素材大概有60个小时。内容是关于干涸的湖泊、一户人家的村庄、九个孩子的学校,还有一个老人的孩子离开家前留下字条“我要到一个没有沙子的地方”这些内容。我的想法是首先要做一个关于沙漠化,关于环境的介绍,再进入这个学校的小环境,最后谈到学生本身的、家庭的环境。
  
  器材的使用
  
  拍摄制作纪实题材的器材并不复杂,完全可以用很简单的设备和软件尽快地做出成品。我使用的是索尼HDV Z1C,加一副金钟脚架;后期使用一台配置EDIOS.5.0编辑系统、NX非编卡、日本康能普氏专业配置板卡的电脑、三星显示屏。用不多的钱和时间就能把成品出来。
  
  综述
  
  广大DV爱好者可以用DV拍摄身边的各种事物,虽然能够用于拍摄制作五花八门的娱乐作品,但我认为要多拍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关心社会,关心他人,才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引起更多的思想共鸣。
  据悉,近期王文明还要拿起DV,再度启程奔赴民勤,再去看看这所沙漠中的小学所在地附近,去寻找当年东云村小学的3位老师和9名孩子现今在何处,去采访“沙进人退”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和结局。
  [责任编辑:石文燕]
其他文献
数字视音频和传统的模拟视音频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实现了直接的文件数字化,而不必像传统模拟视频那样需要专门的采集过程进行A/D模数的转换。模拟视频可以借用各种采集输入设备转变成不同格式的文件,这需要一整套采集输入系统。而现在几乎全部都是数字视频的天下,那么,问题就来了,数字格式只是一个大的范畴,其实,各个厂家各种产品之间,由于技术设计和市场定位不同,会采用不同的视频编码进行数字化记录,由此,产生了纷繁
期刊
《大众DV》杂志“佳能DV秀场”栏目自开办以来,一直受到受到全国电视台、工作室、婚庆行业、影视高校等行业作者及来自各行各业DV爱好者的关注,几年来收到各类题材类型的优秀影片。和几年前的作品大多来自专业院校的情况不同,如今秀场作者的行业分类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从专业的影视工作室到普通DV爱好者,从古稀老人记录的家庭影像到初中学生随手拍摄的手机视频,DV,这个影像的工具已然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
期刊
影片因道具的存在而变得有血有肉,羽翼丰满;它使一个人物生动,使一个故事充实。DV影片创作中,怎样才能利用道具使影片丰富起来,变得厚重而深刻呢?本期我们通过一个历史的鸿篇巨制、一个丰富的情感剧场《霸王别姬》来分析道具在影片中的应用。    【冰糖葫芦】  幸福与梦想的象征    小赖子具有一个儿童的天真本性,懦弱,惧怕痛楚,这个配角在整部影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衬托作用。“天下最好吃的,冰糖葫芦数第一。
期刊
“斯坦尼康”,对于大多数中国DV摄像人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是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使用的人却并不多见,即便是专业摄影师也是如此。其实,我们所常说的“斯坦尼康”真正的名称叫摄影机稳定器,将摄影机安装在这套系统上,摄影师就可以自由移动并消除运动中所产生的震动,利用跟拍、旋转等手法,拍出流畅的运动镜头。目前在中国摄影师中,能够熟练操作稳定器的摄影师还相对较少,邢程就是其中一个。    神奇的摄影机
期刊
[编者按] 供职于某国际品牌奢侈品公司的“大张张”,是一名美术设计师。自幼喜爱摄影的他,几年前迷上了摄像,且一鸣惊人。他拍摄的公交车上吵架视频的网上点击量达到上千万,被网站转载的次数无法确切统计。然而,现实中的“大张张”却是个非常低调的人,默默地拍摄着自己喜爱的各种题材,享受那份工作之余的快乐与惬意。出门时,大张张身上常带着一台小小的佳能G9,对他来说,拍摄DV视频已成为一种观察和思考的方式。大张
期刊
“DV”,自诞生伊始,就因持有者所具的独立精神,而让“影像”不再是电视台等机构的专属。然而,过度被精英化、小众化标榜了的“DV”,曾一度因观众群的狭窄,而如阳春白雪般高高在上。直到中国网络DV视频的产生,大量关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并在现实中改变许多人的命运后,才让人感觉到,“DV”真正走近了中国的老百姓。  2005年,中国第一家视频网站上线。当电影学院的学生们还在讨论,如何借助视
期刊
斯坦尼康(Steadicam),对于非影视从业人员来说听起来很陌生,但是只要你看过欧美影视剧和综艺节目,你一定看到过用它来进行辅助拍摄的镜头。围绕明星的快速旋转、深入密林的跑动,甚至出现一个影片一个镜头的《俄罗斯方舟》,在这些长时间移动拍摄的镜头中,肉眼觉察不出摇晃和抖动的痕迹,运动方向变化多样,非轨道所能达成。这背后的功臣就是“斯坦尼康”。    “斯坦尼康”的由来    “斯坦尼康”是Stea
期刊
书接上回,继续来说说关于DV的故事。这次的话题还要归结到这几年的一个话题——无带化上来。也许很多人都知道这将是未来DV的发展方向,但是无带化的过度对于我们来说首先是困难的。其次,仍然有一些人性化的成分需要完善。  先来说说无带化的困难。这之前我就提出过“磁带情结”这个问题,它如同胶片相机向数码相机过渡时的言论。另一方面,无带化的普及其实就是高清的普及,但是现在无带化设备往往“一刀切”,高清之后就完
期刊
知名导演姜文的最新力作《让子弹飞》将于12月16日在全国公映。提起姜文的电影,大家都会有种“冲动裹挟浪漫、悲壮包容霸气”之感。在他的电影中,我们不但能看到姜文自身的天赋,也能看到无数演员的努力。每一部优秀的电影背后,都会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感动故事,而《让子弹飞》影片背后的许多故事都被收录到佳能DV的镜头之中。  在影片《让子弹飞》的拍摄过程中,制作团队使用佳能DV拍摄了大量花絮,这里面有回忆、有感动
期刊
《可怜天下父母心 》(暂定名)是中国第一部采用电视真人秀节目形式拍摄的电影,影片真实再现了一群10岁至18岁问题少年自立生活实验的全过程。电影全部使用非职业演员出演,既没有剧本、也没有排练,全部采用实时记录的方式进行拍摄。  导演和制片方希望该片能够满足数字影院播出的高清电影技术标准,同时还要将全片在后期做磁转胶,在传统胶片影院放映。他们希望摄影师拥有拍摄数字和传统胶片的技术能力、有丰富的纪录片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