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oxi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尤其强烈。”在教学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的探索研究的兴趣。在一堂课中,不仅在课的开始要通过情境设计,揭示矛盾导入新课,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情境设计,使问题不断深化,让学生经常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各种矛盾之中。如在怎么求三角形的高的教学中,我先画了一个三角形(如图),要求学生求出面积。马上有学生举手回答说:三角形面积=底×高÷2=10×6÷2=30(平方厘米)。
  此时立即有学生表示反对说:“不对”,“不能求”,也有学生赞同说“对的”,“可以求”。学生中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矛盾开始被揭示,接着学生展开了热烈的争辩,一致认为此题的解题条件不具备,不能解。争论刚刚结束,我接着又提出以BD为高怎么才能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呢?问题进一步深入,学生认为应量出与BD相垂直的底AC的长度。学生动手量出AC是12厘米,并求出面积是36平方厘米。到此我又把问题转向如何求BC上的高呢?再次展开讨论,有的认为可用尺量,有的则认为“不必量也能知道高的长度”。我立即抓住这一与众不同的方案启发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得出了“用三角形的面积×2÷10”就能BC上的高,也可用方程“12×6÷2=10x÷2”求出高等多种解法。这堂课由于我们课前多方设计,课内步步引导,学生始终处于热烈的寻求知识奥秘的情绪之中。这个解题过程,既是一次认知的训练,也是一次情感的陶冶,孩子们从中感受了思维的乐趣,成功的乐趣。
  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圆的周长》一课时,就创造了绚丽的思维波澜景观,恰到好处地打破学生的思维平衡,使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受到挑战,形成适当的失衡,从而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造,以寻找新的答案。
  课上,学生四人一组围桌而坐。桌面上摆放着水杯、可乐瓶、圆形纸片、刻度尺、绳子和剪刀。吴老师说:“龙潭湖公园有一个圆形花坛,为了保护花草,准备沿花坛围一圈篱笆,需要多长的篱笆呢?你们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合作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话音一落,学生们就忙开了。他们兴致勃勃的设想着各种方法,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
  过了一会儿,小组代表开始发言。A组抢先说:“我们小组是把圆形纸片立起来放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就测出了它的长度。”
  吴老师肯定了他们积极动手、动脑参与学习,但同时提出:“如果有一个很大的圆形水池,要求它的周长,能用你们小组的方法把水池立起来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吗?” “是啊,行吗?”A组的同学陷入了沉思。
  接着,B组代表有几分得意地向大家推荐自己小组的做法:“我们研究了一个好方法,先用绳子在水池周围绕一圈,再量一量绳子的长度,不就是水池的长度了吗?”
  “好!好!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吴老师称赞道。这话在B组同学的脸上洒下了一片灿烂。
  停顿片刻,吴老师拿出了一端系有小球的线绳,在空中旋转了一圈,又旋转了一圈,问:“小球走过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圆,要想求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你们的方法吗?”同学们摇摇头,再次陷入沉思。
  “我们又发现了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一个兴奋的声音从教室里掠过,C组的同学发言了:“将这张圆形的纸对折三次,这样圆形的周长就被平均分成8段,我们测量出每条线断的长度是2厘米,8段是16厘米,也就是圆的周长。”很有创意,吴老师竖起大拇指,“你们用折纸的方法求出这个圆的周长,很了不起。但是用滚动的方法、绳绕的方法、折纸的方法只能求出某些圆的周长,都有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球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把对圆周长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经过一番思考,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观察、操作、实验,同学们终于发现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规律找到了,同学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其他文献
摘要: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在新课程物理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能有效开展物理实验探究,将会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加深他们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本文针对中学物理课标的要求,对物理实探究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探讨。  关键词:物理;探究;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程改革需要培养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提倡学生自己探索和发现知识。实验探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创
期刊
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思维过程”,这一过程隐涵了大量的创新。在教学中,通过不断“暴露”,不断地创新,将隐涵在数学知识发生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源源不断地流入学生的头脑中,学会思维,提高能力。  一、引导数学活动探究,激活创新品质的形成  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把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介绍给学生,使他们掌握创新的钥匙,开启每一扇问题之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
期刊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苯。”这句话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一句话。  教师的问题如果问得好,可以引导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行为。教师提问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既要注意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学习问题,又要注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里的关键首先就是要有“科学性的问题”。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对教学做出有效的调整,体现课堂重心由“教”向“学”的转移。
期刊
摘要:学生干部是学校学生中的优秀学生,是辅助老师管理工作的左膀右臂,也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在学校的管理中,学生干部是学校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广大学生的代表,在学生中,具有带头作用和榜样的作用。学校要做好管理工作,就要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但就目前来说,学校在学生干部培养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干部培养问题尤为严重,因此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干部培养教育研究,对于提
期刊
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学生往往存在许多问题,现指出较普遍出现的错误,并明确正确的操作方法,希望能引起重视并对可能出现的错误及时给予纠正。  一、试管的握持  出错点:用手一把抓或将无名指和小指伸展开;位置靠上或靠下。  正确方法:“三指握两指拳”。即大拇指、食指、中指握住试管,无名指和小指握成拳,和拿毛笔写字有点相似。手指握在试管中上部。  二、药品的取用  出错
期刊
听力即听的能力,指学生吸收和理解言语材料所载信息交际能力。它是一种主动型、隐性的技能。学生通过听可大量吸收新的语言材料,加深所学语言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发展。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听力训练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扩大听的渠道  传统教学中听的活动一般局限在以句型、对话为中心的教学中,着重于语言形式的听辨和记忆,信息的输入量明显不足。而平时做的听力技巧专项训练
期刊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 Inverted Classroom)也称“颠倒课堂”或“颠倒教室”,是指学生在家里观看教师事先录制好的或是从网上下载的讲课视频以及拓展学习材料,而课堂时间则用来解答学生问题、订正学生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以学为中心,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我认为翻转课堂在教学中存在以下优势
期刊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地指出:“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最基础的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而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上述知识多达几百个,由于在教学中,缺乏学法指导,学生往往采取“单打一”的方式,死记硬背,其结果造成记忆上的杂乱无章和应用上的混淆。长此下去必然出现知识漏洞,影响学生学习新的知识。那么怎样消除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障碍呢?
期刊
摘要:中小学生课外补习乱象颇多,政府监管又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加强政府部门对中小学课外补习的管理尤为重要。本文试图厘清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责,阐述政府部门对中小学生课外补习管理应该坚持的原则。  关键词:课外补习;政府部门;管理职责;素质教育  校外补习是指中小学生在接受学校正规教育之外所私自参加的针对其学术性课程和其他非学术性课程进行的辅导与培训。其主要形式有各类社会培训班和家教服务。不仅包括语文、数
期刊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启动器。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问题意识”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个体善于发现问题,并驱动其运用已有知识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状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即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探求为主线,以教师适当的引导、点拨为支点,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古代教育家孔子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