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汽车与自由流动的权利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yyangx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车诞生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是现代交通工具个人化的产物。但有了汽车,不等于就有汽车工业。最早的汽车,是在机械小作坊里一辆一辆地分别制造出来的。有钱的人家订购汽车,雇用司机来开车。当时分析汽车市场前途的人普遍认为,汽车市场将受到有能力雇用司机的家庭数目的限制。
  亨利•福特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可以说,福特虽然没有发明汽车,但却开创了美国的汽车工业,给美国社会的面貌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福特从小就爱好摆弄机械。1891年,他到底特律的爱迪生电灯公司当工程师,两年之后成为主任工程师。当时汽车刚刚发明出来,一些机械爱好者开始在自己家里买零件装配汽车,福特也染上了这种爱好。他在自家工具房中装好第一辆车之后,却发现门太小,车没法开出去。只好找把斧子来将门劈开,才将车子开了出去。
  这第一辆汽车非常简陋,但却很实用。福特自己有机会就开着在外面行驶,停车时还得拿铁链子将汽车锁在树干上,否则总有人想上来开一下,过过汽车瘾。福特于是认识到,汽车市场的潜力远远不止那些有钱人家。由此他萌生了开创汽车工业的念头。福特身上有一种深深的平民主义的意识形态。他认为,上帝既然赋予美国以如此广袤的土地,每个人就应该有平等的权利在这块土地上自由流动。他甚至认为铁路公司以及火车时刻表都是对个人自由的限制。他心目中的汽车应该能够乘坐一至五个人,是个人或者小家庭的理想交通工具。
  福特将他的汽车生产锁定在两个基本目标上。首先,汽车的设计必须尽量简单,使普通人能够轻而易举地掌握。第二,价钱要尽可能降低,使得普通工薪阶层能够买得起。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福特在工厂中推行了下列几项革命性的做法。
  第一是零部件标准化。标准化运动开始于十九世纪中叶的机械工业。在标准化运动以前,机械工业更多像是工艺生产而不是工业生产。1910年,福特将这一做法带入汽车工业,汽车从此由作坊式改为工厂式生产。
  第二是生产装配流水线。这是福特本人的发明。此前,生产过程中汽车部件不动,工人需要走来走去进行操作,这样就浪费了不少时间。福特一次在参观芝加哥的肉类屠宰场时,发现那里出现了生产线,流动的是被宰杀的牲畜,工人站着原地不动工作,效率高了不少。他回到自己的工厂里也如法炮制,从此开创了现代工业中的流水线作业。
  第三是单一车型。福特认为,降低成本的重要诀窍,就是反复生产同样的产品。第一辆T型车的售价超过了800美元,等于一个普通工人一年多的工资。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成本和售价也不断下跌。到1914年末,每装配一辆T型车的工时减少到了仅仅1.5个小时。在生产到一百万辆的时候,售价已经下跌到345美元。
  虽然汽车售价越来越便宜,但仍然等于当时普通工人大约半年的工资。福特厂里的工人,平均工资为两块五美元一天,绝大部分人很难买得起汽车。二十世纪初的美国,人口还不多,土地广袤,机会众多。和别的工厂一样,福特厂里的工人辞工现象也非常频繁,使工厂极为头疼。汽车工业比多数行业对于熟练和技术工人有更多要求,福特工厂中的熟练工人被挖走得非常多,熟练技术工人在工厂中平均工作年限连一年都不到。
  1914年,福特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将工人的平均工资提高一倍,从每日两块五变为五块。同时,工作日也规定为八个小时。(与欧洲相比,当时的五美元等于英国一个产业工人一星期的平均工资。当时美国工厂工作时间普遍为十至十二小时一天,每星期六天。)
  从表面看来,福特这个决定要直接解决的问题是辞工现象。但是,福特还另外有更深的、可以说是宏观经济学层面的考虑。他认识到,迄今为止,他的消费者和生产者是两个不同的群体。在当时的工资条件下,他的工人没有能力购买汽车。在卖出了近百万辆私人汽车之后,现有的消费市场再次开始饱和。福特看到,只有让生产者同时成为消费者,才能进一步开拓市场。因此,他需要自己的工人都能够开上福特生产的汽车。而如果他的做法能够导致工人工资普遍上升的话,整个汽车消费市场的前途则不可限量。
  果然,在提高工资之后,福特的工人只要工作大约70个工作日,就能买得起一辆汽车。(今天美国产业工人购买一辆最低档的新车,也需要三至四个月的税前工资。)不过,福特的做法遭到了汽车业同行的抵制。只是在二三十年代工会运动广泛兴起,低工资的工厂面临着工人大规模罢工的威胁,像通用汽车等大厂家才被迫仿效了福特的做法。直到今天,美国汽车工业中的工人收入仍然高于多数工业,而美国汽车工会也仍然是最强大的工会之一。
  在工人工资日渐提高的情况下,小轿车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天,美国人驾驶私人汽车自由流动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已经成了美国社会的生活方式。
其他文献
公共服务是一个大概念,涉及衣食住行各方面。当下,让民众讲自己遇到的公共服务故事,那一定是多得讲不过来,喜的乐的很多,悲的怒的也不在少数。  公共服务是百姓观察社会最便捷的窗口,这是个具有放大效应的窗口。如果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到位,他们就会赞誉有加;如果不足,哪怕有些许瑕疵,也会引发牢骚和情绪波动。  这反映的是民众生存在一个社会中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正是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价值。  这些年来,
期刊
美国总统奥巴马终于赶在2010年年底国会休会前,推动通过了减税法案。别看他满面笑容地自夸这为中产阶级和美国经济带来“双赢”,“将真正改变人民的生活”,我料想,他心里窝囊着呢。  窝囊是三重的,第一重,他作为民主党总统,却要推动延长共和党前总统布什的减税法案,这不啻承认对手的政治功劳;第二重是,从来都是共和党嚷嚷减税,一向抨击共和党的自己,这次却也要减税;第三重,这次减税法案,他与共和党达成协议,倒
期刊
我在梁庄生活了二十年,和大部分城里人一样,回头一望,几乎都有农村的尾巴。  这些年,村里的房子越来越好,街道也整修了。最明显的是路的变化,原来一下雨就泥泞难走,现在都是宽敞平整,农民过上了没有泥泞的生活。  国家的很多关注农村、支持农村的政策也发挥了作用。和几个老人在一起,谈到合作医疗、种地补贴,老人们都很高兴,说这是几朝几代都没有过的事情。  我和几个乡党委书记交流发现,中央对乡村有全方位的资助
期刊
任何人都关心自己的收入,也都关心自己收入与他人的差距。在国家财富增长的时代,个人收入分配成了民众最热议的话题之一。  应当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民众的收入水平正得到稳步提高,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民众并没有感到满足,原因在于一些要素失衡:  比如,据人保部专家测算,2009年时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7%左右,但在15前,也就是1994年的时候,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却在65%以上;在拉动
期刊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值得自豪的成就。  但国富不是、也不能成为唯一目标。  春秋时管子对齐桓公说:“王者藏于民,霸者藏于大夫,残国亡家藏于箧。”  “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蓄多少,唯在百姓苦乐。”唐初名臣马周在《陈时政疏》中这样谏告唐太宗。  所以,凡临天下者,当以人为本。  如果说中国过去十一个五年计划,初步实现了国富的目标。那么,中国的未来,就是要在继续推动社会经
期刊
Hdy爱highheel爱缪缪:政治老师说,选了“民营经济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个选项的是反动分子。    星光独影:一个字点评2010:让成本飞,让税收飞,让国企飞,就不让你民企飞。    风清扬动感地带:忽一日,税务衙门两公差携一公文前来,上曰“查账”二字。公司如临 大敌,三年稽查,不可等闲视之,尔等忐忑不安,恭敬之至唯恐有所闪失。如今GDP大涨, 地方建设红火,衙门业绩飙升,税收同比需大增
期刊
近来,俄日之间关于南千岛群岛(日称“北方四岛”)的主权争议呈现紧张态势。俄罗斯在这一问题上立场强硬。不仅总统和数位高官先后登岛,而且由总统下令要在岛上部署军备,加强防卫。  战后60多年来沉寂的南千岛群岛问题一时成为热点,俄罗斯政府的立场为何如此强硬,值得深思。  首先,明年是俄罗斯总统选举之年,无论是梅德维杰夫继续连任,还是普京“王者归来”,梅德维杰夫都必须为自己的执政留下可书写的历史,这或许是
期刊
从1980年代初中国参加了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以来,学术理论界,尤其是社会学界,一直提醒中国社会和中国政府要重视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当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刚刚起步,所以很多“中国特色”是显而易见的:负面的如“未富先老”,“4—2—1”家庭模式,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等等;正面的如中国有“孝”的传统和文化。  然而,30多年过去了,国际形势和国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与1980年代初大不相同。因此,对老
期刊
“十二五”规划时期,中央要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有着怎样的社会背景?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哪些难题?  《中国周刊》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迟福林及其团队曾受国家发改委委托,对“十二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做过专题研究。    公共服务事关社会稳定  《中国周刊》:根据你的观察,我国现有公共服务处于什么水平?为什么说“十二五”期间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
期刊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通知》,外资并购境内企业要安全审查,这被视为中国封闭的象征,中国不再畅开怀抱欢迎外资。  外资并购审查是普通的全球经济博弈手段,也是新时代的重商主义泛滥,对此不必过度解读。  并购是市场行为,需要的是双重规则。第一重规则是市场规则,并购出价的高低、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如何、投资者是否认可,这些因素都要在市场规则下按照程序进行。第二重规则是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