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人的心灵史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yw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作家徐则臣成了双料王,他的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获得老舍文学奖,短篇小说《如果大雪封门》获鲁迅文学奖。12月底,身为《人民文学》杂志编辑部主任的徐则臣除了日常的工作,忙着收获各种好消息,“搜狐读书2014年度小说”“新浪十大好书”。接受本刊采访时他的《耶路撒冷》,从2014年3月出版以来已经加印到第四版了。
  荣誉之后,接踵而来的是各种作品研讨会和讲座,还有朋友们的围观赞叹,微信圈里他解释为“主办方的安排”。
  1978年出生于苏北农村的徐则臣,脸上还带着几分家乡人的憨厚与质朴,应酬的场合,他沉默寡言。但是谈到文学,他立刻言辞敏捷、思维活跃,目光也锐利起来。
  近日,在北京的一家咖啡馆里,徐则臣接受了《瞭望东方周刊》的专访。
  写开了
  《耶路撒冷》45万字,写完这部小说,徐则臣才觉得自己“写开了”。之前,他已经发表过三部长篇小说,几十篇中短篇小说,大约有150万字的作品。但这部《耶路撒冷》从萌发到完成,用了六年。
  他写作有一个习惯,对某个词或者某句话比较感兴趣,就写下来,贴在墙上。“耶路撒冷”最初也是墙上光秃秃的四个字,没有任何故事,只是觉得特别适合做长篇。“你突然遇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之后,它自然而然地往那个方向去了。”
  一开始,他想把所有的东西都装进小说里,却发现根本装不下。试了很多次,始终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形式。2010年,他在美国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有一晚睡不着,突然想,为什么非要装进去,而不拎出来呢?
  他当即爬起来,列出30个问题,反复推敲。后来,又问过许多同龄的外国作家,阿根廷的、德国的、白俄罗斯的,问他们的困惑和焦虑。
  渐渐地,《耶路撒冷》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了眉目,自然形成了这种“前店后院”式的结构:每一章,前面是小说,后面是专栏,交叉推进。
  为了把故事与专栏区分开,他在文体上下了功夫,专栏是轻松的笔调,和主体故事有联系,又若即若离。
  徐则臣说,他已过了单纯讲故事的阶段,考虑更多的是怎么讲故事。他写《耶路撒冷》有一个野心:梳理70后这一代人的心灵史。他希望,这件事,他做了别人就不用做了。
  到世界去
  只看书名,会以为《耶路撒冷》和西方有关。翻译成英文时,有人建议改掉,他坚持不改,“肯定不能动。改成什么?难道改成《北京人》?”
  实际上,《耶路撒冷》写的是一群小城青年,一帮离乡的70后。那时的故乡还是郊区,跟土地还有关系。十几年后,故乡已跨越式大发展,变成了城市,它可以人为地给自己制造文化,虚构一段历史,建一个纪念馆。在小说里,这是虚构;在现实中,是非虚构。
  徐则臣觉得70后的乡愁有别于其他年代生的人。“一个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人,比如莫言,他回到故乡依然能往哪儿一蹲,抽根烟,聊聊天,有天然的认同感。而我们回去后会特别尴尬,变得拘谨。”
  像小说里的人一样,在北京呆久了之后,徐则臣回老家“不敢看来人”。他觉得有点难为情。他时常想,隔着这么漫长的时光,怎么弥合两个人身上的观念和差距。他想回到从前的关系中去,但中间横亘着比北京到故乡更远的距离。这让他觉得难受。回乡,成了一场逃窜。
  于是,他要“到世界去”。《耶路撒冷》中,有一章叫“到世界去”,这四个字被反复提起,成为一个心照不宣的暗号。书中写道:“必须到世界去。‘到世界去’成了年轻人生活的常态,最没用的男人才守着炕沿过日子。”
  英国作家奈保尔说,我是一个小岛长大的人,所以对外面很向往。徐则臣觉得有道理:“我是一个小村长大的人,所以要到世界去。”
  年轻时,觉得更广阔、更大的地方就是世界。多年以后,他发现内心最为安妥的地方,可能就是故乡。“世界”在哪里,也许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在徐则臣看来,故乡和世界的关系在不断置换,由绝对的地理空间变成心理空间。所谓“到世界去”,就是不断地离乡、返乡,直到抵达内心最安妥的地方。也许找了一圈,世界就在家门口。
  徐则臣认为,70年代生人,对“故乡和世界”的关系体会最为深刻。因为当时中国正经历着转型、变革,他们那一代是最充分的时代体验者。相比上一代,他们更敢于到世界去;相比下一代,又更固守乡土。
  “你不可低估他们,他们的奋斗、爱情、生存压力和理想焦虑,以及对社会的推动力量。”徐则臣说,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被一条“意义的狗”追着跑,“一本小说我为什么要写它,对我的意义是什么,对读者的意义是什么,这个意义如果说服不了我自己,我就不会写这个东西。”
  通常作家的写作资源有两个,一个是童年,一个是故乡,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合的。徐则臣的故乡在苏北,那里有一条运河,流淌着他们那一代人的怕和爱。
  穿越北京
  《耶路撒冷》之前,徐则臣写过一些“京漂”小说。其中一篇《跑步穿过中关村》,英文版翻译成《Running Through Beijing》 。徐则臣认为译得不错。“中关村国外读者没有感觉,北京更能唤起阅读的欲望。”
  十几年前,徐则臣第一次来北京,准备去北大参加研究生面试,正赶上沙尘暴,整个北京灰头土脸。“坐车路过天安门广场都要哭了,天安门怎么长这样?感觉受到打击。”不过,他知道,北京是适合文学生长的地方。
  在北京,徐则臣见过各色不靠谱青年。小说《啊,北京》中的假证贩子边红旗,之前是江苏的一位中学语文老师;《跑步穿过中关村》中的假证贩子,也是一个专科生……知识似乎不足以改变命运,于是借人物之口发问:“我们为什么非要来北京?”
  2002年,刚到北京时,徐则臣是一个“体制外”的人。“有一种漂泊感、无根感,在这个城市就是一个过客,随时可能离开,或者被清除。”
  2011年,户口到了北京,“但好像北漂不仅仅和户口、编制有关,更重要的是跟你的认同感有关。”徐则臣觉得,他很难在心理上和北京达成非常自然的关系。   他问过很多外国朋友,他们不是纽约人、巴黎人,但没有漂泊感,在一个地方呆烦了,卷起铺盖就可以去另一个城市。而中国的年轻人没有这个感觉,他的一个朋友在河南要生二胎,一共盖了35个章。
  从苏北、南京到北京,在不同的城市呆过,徐则臣说,好处就是写得不会太离谱。对于北京,他认为这是一个最土又最洋的城市。在五道口,可以看到玛莎拉蒂和拉货马车齐驱。
  “纽约、巴黎、上海是自足的城市,具备充分的城市特性。北京不是,它是中国的一个缩影,有那么多乡土的东西。”徐则臣说。
  残存的理想
  《瞭望东方周刊》:《耶路撒冷》中,所谓的70后的人生问题,是不是个伪命题?因为这些问题80后甚至90后也都会遇到。
  徐则臣:当时我也曾质疑过这个问题。后来发现无非就是一个微观历史和宏观历史的区别。太阳底下无新事,上一代和下一代的问题不是绝对的,我只是想突出他们的特点。我觉得70年代比较特殊的原因是,他们经历的那段历史拐点比较多。这些拐点肯定对他们影响比较大。这个影响表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内容中。
  70年代的人,有一种残存的理想主义,有某种情结。但这种情结不足以强大到为了理想而放弃日常生活。上世纪50、60年代的作家为什么写作这么勤奋,一部接一部像劳模一样,是他们多年培养出来的。你看像贾平凹、莫言、王安忆,贾平凹的一部长篇又要出来了。70后依然想做劳模,同时还想把日常生活弄好。到了80后作家,对他来说市场更重要。
  我们一方面想实现正大庄严的东西,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受困于现实。这一代的人上有老下有小,疲于奔命。这就是我们这一代表现得纠结的地方。
  《瞭望东方周刊》:有一种说法,70后作家和50、60后比起来,作品好像要差一点;和80后比起来,市场又差一点。是不是比较尴尬?
  徐则臣:我觉得这个比法是有问题的。一代作家的重要性跟这一代作家的象征性资本积累有关系。上世纪50、60年代的作家写了这么多年,一直在积累,你花了10年积累,怎么样也比不上人家。80、90后根本不和你比这个,他们和你比市场,郭敬明的一本书抵莫言的很多本。我觉得标准在这里不一样。要么都谈质量,要么都谈销量。你不能跟前一辈比质量,又跟后辈比市场。
  深度与长度
  《瞭望东方周刊》:你曾说中国中短篇小说的边界一直没有拓宽,意义还没有打开。你现在还这样认为吗?
  徐则臣:现在依然这样认为。我觉得西方这点做得比我们好,他们容易跳出来。中国现实主义的力量太强大了。一个是现实主义的潮流非常强大,第二是现实本身也非常强大。有时候作家容易沉溺于现实里。无论是你的生活还是创作,很容易被现实或者现实主义裹挟着走。跳出来就能够站得更高,重新审视。我总是说我们是在自己的惯性里写作,有的时候是在别人的惯性里写作。这个惯性就是现实主义这么多年的传统。现在,我觉得作家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跳出来。第二就是你要有足够的能力跳出来。
  我们确实有一个书写大时代的传统,历史转型期,大革命。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背景成了这些小说的主人公,人物反而被压抑掉了。相比而言,西方小说更注重写人,写内心世界,背景相对次要。而现代性写作恰恰是一种反观自我、反观内心的写作。当下写作,应该说写日常生活写得非常好,但只停留在世俗层面,这样一种文学表现,是缺少现代性的。
  《瞭望东方周刊》: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一本45万字的小说的价值在哪里?
  徐则臣:有人批评中国的小说写得太长。你只要看看美国的小说,就会发现这种批评站不住脚。在美国,最好的小说家被奉为国宝大师级的,菲利普罗斯,唐德里罗、厄普代克、品钦等,写的最重要的作品都是超长的长篇小说。德国也是如此,托马斯曼、君特格拉斯等大作家,也都是以长篇小说闻世。但却没有人因为指责他们写得太长,原因在哪?我觉得长度本身不是问题,真正在于这个长度包含多少含金量。
其他文献
2015年5月13日,上海虹口区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开幕式上,参加校园足球比赛的队员正在列队  从对乒乓球一无所知到体会出小小银球里的“大学问”,再到初步掌握如何提高攻球的杀伤力,如何打出左旋、右旋、下旋球等,上海市朱家角中学学生唐勇用了近两个学期的时间。  这个曾经只埋头读书的“宅男”,现在成了乒乓室里的常客。唐勇只是众多学生中的一个。变化始于上海在17所高中7500多名学生中试点体育专项化教学改
表哥是家医药公司的销售经理,年薪大概有30万左右。不过,很多朋友都说,表哥的生活品质,看上去要比他的实际收入水平要高得多。理由是,表哥但凡是乘坐飞机出行,总是会在机场的贵宾厅候机,表哥只需要悠闲地坐在沙发上,什么都不用管,就会有贵宾专员帮表哥办好所有的登机手续、领取登机牌、办理行李托运。另外,表哥平时还隔三差五地去高尔夫球场打球,有些球场还是很知名的高端球场,光办理会员卡就要几十万元。  对于朋友
禅宗六祖慧能在广州法性寺参加了住持印宗法师讲《涅经》的法会。  会场上有一阵风吹动了旗幡,两个和尚注意到了,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争执不休。慧能上前告诉他们:“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二位心动。”听到的人都吃了一惊。  这是禅宗史上非常有名的故事,中学政治课本也曾以此为例,讲解什么是“唯心主义”的问题,并加以批判。  慧能的说法,依据的是《大乘起信论》中两句很有名的话:“心生则种种法生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愤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大学》)  译文: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
如今走在日本的主要商业街道上,映入眼帘最多的,便是银联卡标识和使用银联卡可以打折的各种提示。  日元贬值和日本放宽签证条件后,赴日中国游客激增。即使在股市大跌的2015年8月,中国赴日游客数量仍然高达59.1万,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133%。  喜欢“买买买”的中国游客在日本的消费量尤其惊人。中国游客在日本出手特别大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商店基本明码标价,不需要侃价,更放心和省心。通常高级一些的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拉奥·基肖尔  自1987年北京故宫、长城、泰山等成为首批“世界级遗产”后,30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世界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这也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30年,如何在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中寻求平衡,尤其是在城镇化进程中,怎样守住珍贵的遗产?本刊记者近日专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拉奥·基肖尔。  要确保遗产的价值永远不能失落,这是最根本的  《瞭望东
在喀什绿洲上静静流淌的吐曼河,就像一弯新月,一头自西北伸出去,另一头恰好收在东南方向。喀什主城的绝大部分区域都处在这弯新月括弧起来的扇区,看上去就像是躺在吐曼河的怀抱里一样。  吐曼河两岸的节奏  城外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蓬勃喧嚣的节奏都被吐曼河拦了下来。9月下旬的一天午后,记者从吐曼河畔走过,两个七八岁的“小巴郎子”脱了衣裤跳进清凉的河水里游泳,河边草丛里不知名的小动物也跟着扑通扑通扎进
中国经济正过渡到一个更加可持续的增长模式  中国德国商会最新发布的《劳动力市场和薪资调查报告 2016》显示,中国经济正过渡到一个更加可持续的增长模式,这个变化充分反映于德国企业对于2017年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预期之中。  这项问卷调查由中国德国商会于2016年7月至8月间在其会员企业中进行。  由于德国在华企业的薪资水平普遍较高,德企的薪资涨幅一直以来都要低于中国的主要相关指数。通过分析2016年
位于浙江省西南部、仙霞岭腹地的遂昌县近几年火了。这个有“中国竹炭之乡”称号的县城,因雾霾迎来了绝佳的机遇——许多以竹炭生意起家的工厂转型做起了口罩,一大批以生产防霾口罩为主的工厂也在当地涌现,甚至有外地人慕名前来投资。  侯军(化名)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土生土长的遂昌人,他在2013年以前是做竹炭加工生意的,主要经营能够去除异味的竹炭包。2013年,防霾口罩开始热销,侯军就转型做起了口罩生意。  “
与普通座椅相比,“安全老年座椅”坐高稍高,39厘米至42厘米,正好适合老年人自座椅站立起来。座椅扶手右侧有专门安放拐杖的凹槽,扶手上还可安装报警装置。  不过,这种老年人生活中看似必不可少的辅助器具——除了安全老年座椅,还有沙发座椅助力安全扶手、床上助力防跌扶手、坐便器助力安全扶手等——却是中国老年用品产业链上最被忽视的环节——仅占总量的7.31%。  一个小故事也许可以说明人们对老年辅助器具、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