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维为抓手,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tol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语文思维没有被真正提升,而这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不利的。因此,要以思维发展为抓手,从知识至上转变到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拓展思维广度
  语文教师可根据教材中的每个单元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类型,确定好思维训练点,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本训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培养学生利用语文进行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课时,要让学生理解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为何与其他学生读书的目的不同?就可以让学生从自身出发进行思考,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为了明白事理而读书”、“为了做官而读书”、“为了赚钱而读书”等,教师可告诉学生这些答案都是从满足学生自己的生活需求方面进行回答的。如果从另外的角度,比如家庭、社会、国家,又该怎样回答呢?这样学生的思维广度就被拓展开了。这时候老师就可以趁机向学生抛出少年周恩来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豁然开朗。
  在上面的教學案例中,语文老师以不同学生的回答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挖掘教学内容的思维意识和思维习惯,不但强化了对课文知识的理解,而且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拓展。
  二、发掘思维深度
  学生真正获得的知识来源于思考,对问题进行思考,是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每个单元中的课文时,要仔细挖掘课文中值得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品味的教学内容,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文本包含的更多意义之中,从而发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深刻印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授《詹天佑》时,课文中提到詹天佑在修筑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为了发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詹天佑在修筑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经过阅读课文后,就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回答:1.在勘测线路时遇到了困难;2.在开凿隧道时遇到了困难;3.在设计线路时遇到了困难。那詹天佑又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对上个问题的深入思考,可以加深学生思考的深度。比如在勘测线路遇到困难时,课文语言上的描写“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行动上的描写“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心理上的描写“正面: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反面:(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从课文中选取的这些思维训练点,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层层思考,不但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品味了文章的写作手法,而且使学生的思维深度得到了有效的深化。
  三、改变思维方式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受到思维惰性和思维惯性的影响,使学生在回答或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是喜欢采用熟悉的思维方式,走便捷的通道,给出的答案似是而非,或者答非所问。要想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和思考的状况,就必须要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知识,并能够主动建构自我的知识体系,丰富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与方式,从而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例如,在讲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时,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从十层高的楼上往地面上扔下一本字典和一根羽毛,哪个会先着地呢?”有的学生回答字典会先着地,有的学生回答两者会同时着地。到底是哪个先着地呢?老师和学生做过实验后,可知道是字典先着地。这时候学生就明白了,着地的快慢和物体的重量有关系。然后,老师再问学生,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哪个铁球会先着地呢?大部分学生受思维惯性的影响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重10磅的铁球先着地”。为了打破思维惯性对学生的影响,可做实验让学生直接观察结果。也可让学生互相讨论,通过集体的智慧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改变。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个方面考虑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多样化的发展,而不是一层不变。
  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实践和探索,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核心素养。
  韩喜梅,山东淄博高新区第二小学教师。
其他文献
词性的确定是一个长期让人困扰而未能得以解决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词语的运用、语句的结构分析,以及病句的检查和修改。本文提出了在确定词性的过程中,需要坚持“语法功能”、“同一标准”、“一词一类”的三条原则;并归纳、整理出“词义认定”、“词形参照”、“环境关联”、“逐一排除”、“同类替代”、“多种综合”六种方法;同时指出使用每种方法所需要注意的具体问题。
<正> 通货膨胀已经构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它困扰着国家和企业,扰乱整个经济的正常运行,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难关。因而,对我国引发通货膨胀的内生机制深入探究,以期提出有效的救治对策,平缓和制止通货膨胀已成当务之急。
伴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中亚国家与世界许多国家都建立起了友好的合作关系。但是,在对其他国家不太了解的情况下,中亚通常更倾向于选择俄罗斯进行经济合作,而在
结合人教版初中语文的编排,本文主要借助古诗阅读与现代文阅读两大部分的教学为例,論述在教学中如何借助教材文本的教学,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品味作者词语运用的精妙,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学内涵。  一、体味韵律,品古诗用词之妙  虽然古诗简短,用词量少,但词词精炼、句句达意。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古诗的特点,即韵律之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用词之妙。  以《水调歌头》教学为例。这首古诗通篇运用了一个韵
呕血属急症,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有症状。出血部位多在食道、胃、十二指肠,同时可伴有黑便。呕血以溃疡病出血最常见,其次是肝硬化合并食道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少数是由胃虚、
就目前各类语文考试来看,现代文阅读得分率普遍较低,着重反映了学生解题能力较差,文学鉴赏和读写互动能力较差。究其根本原因,既在于教学方法不甚得法,又在于学生“课内学不好,课外不多读”。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与素养呢?  一、围绕“情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说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就是说,“情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都是经过岁月淘洗流传千古的典范佳作;是古代文人深邃思想情感和写作艺术的结晶。学习文言文是我们吸纳继承中华灿烂文明的重要途径;但随着文言文使用情境的消失,学生在没有文言文使用氛围的情况下学习文言文显得异常艰难。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改变方法,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和学习情感。下面以《师说》为例谈谈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  一、加强课前预习指导,形成质疑生惑意识  师者,
我口抒我情,我笔写我思。一旦明确了“意”,“言”的调动便显得至关重要,言之不清,表意不明;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用题的终极命意应在于此。需警惕的是师者不能为题目而题目,不可辜负了汉语之美,亦不可不重视思维力的培养。尝试以三步深化活用语用题,提升语思能力。  一、以题解题,初步模仿  2013·四川卷中有这样一道语用题:  请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  要
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小学设置语文课时就已明确的,因此语文课就是关于口语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教与学。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它能够为人们认知世界、理解社会架一座桥梁,而语言的运用能力是语文最基础的能力,更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所以,作为当代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语言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更要认识到语文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始终都是语言素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语言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我们看到的古典诗词是古人的歌,今天优秀的流行音乐的歌词亦是将来人们看到的今人的诗!  一、在单一比较中求同  西谚云:“华尔街没有新鲜事,因为人性从没改变!”人类在发展中的“积淀”塑造了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人的某些思维范式没有改变,形成某些固定的母题。  比如,《诗经·氓》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弃妇诗。《氓》写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遗弃的经历。恋爱之初,她在等她的情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