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该文选取居于汉口华界现存的邹协和金号系列建筑作为典型案例,进行类型学特征与风格归纳,分析了其建筑的多样包容性、城市设计作用和时代演变特点,梳理出近现代汉口华界商帮建筑的建筑风格发展特征,补充和肯定了中国本土商帮在城市建设和建筑风格探索上的积极作用,对揭示汉口城市建筑的中西合璧特征以及海洋文明与长江文明的融合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机 构】
:
武汉市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选取居于汉口华界现存的邹协和金号系列建筑作为典型案例,进行类型学特征与风格归纳,分析了其建筑的多样包容性、城市设计作用和时代演变特点,梳理出近现代汉口华界商帮建筑的建筑风格发展特征,补充和肯定了中国本土商帮在城市建设和建筑风格探索上的积极作用,对揭示汉口城市建筑的中西合璧特征以及海洋文明与长江文明的融合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北京历史上曾有着丰富的宗教空间资源,如今这些宗教遗产的数量已大为减少并且在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着嬗变.以北京中心城区的汉传佛教文物保护单位为例,基于现状调研与案例研究,可知诸多此类遗产通过转型为宗教服务、文博展览、办公办学、商务休闲和文化旅游五类空间来重新融入当代都市.同时,伴随居民集体记忆与日常生活的介入,汉传佛教遗产在与城市空间的相互融合中形成了新的景观表征现实,遗产景观的突变与再定义将遗产本体转变为映射多元社会文化与首都发展变迁的直观媒介.总之,通过分析与解读北京中心城区汉传佛教遗产所发生的现代转型与景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水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城市的布局以及物质空间的构成有深远影响.临水发展和跨水发展是两种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城市形态.该文结合传统和现代水利技术、桥梁技术的发展,通过比较历史上欧洲城市和中国城市在跨水发展和临水发展形成的不同城市形态,探讨现代中国城市跨水发展的意义.
老旧小区改造目前主要是政策、配套、设计、技术和生态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以心理学分析为观察视角,老旧小区存在的“门户、场所、交通、建筑”等共性症结,不仅是功能性、安全性的弊病,更深层在于归属需求、交流需求、审美需求、自我认知和被他人尊重等精神层面造成老旧小区居民的困扰.由此,以小区居民的出入通行体验和户外生活体验构建两条设计主线,充分考量各年龄段居民的人性化诉求,提出“归家体验”、“人性驻留”两大目标策略,并通过建筑更新、交通优化、空间环境提升等技术手段,改善小区痛点症结的同时,着眼于满足和丰富居民的精神需
大遗址的利用与城市生活如何融合的课题,对深化遗址的展示阐释、提升文物所处环境、民生改善等有着重要意义.该文以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大遗址日常利用为例,分析了杜陵大遗址面对的主要问题,基于杜陵大遗址的历史空间认知,提出了置入日常生活的规划策略,以达成遗址空间与当代生活空间的和谐相处,实现大遗址公共空间日常生活之活力重塑.
为了避免以功能为导向的海绵城市建设造成各个城市景观单一化和特色流逝,该文从水的“有形物质空间、无形文化意境”角度,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如何应用三大理水方法处理“园内与城外水系空间关系、园内水系形态”和表达“水文化”的优势与特点.提出现代海绵城市水系空间建设应从“城乡空间统筹三大\'廊道\'体系、城市水系形态构建”方面进行形态、美学、功能、文化构建的策略,并阐述“地域水文化传承和特色创造”的重要性,为今后海绵城市实践提供指导依据.
高校校园是师生进行学习和科研的重要场所,校园声环境作为绿色校园建设的重要影响参数逐步被广泛关注.该文以湖北行政学院(新校区)绿色建筑示范工程项目为例,采用数值模型、实验测试等方法对校园声环境进行评价分析.结合校园不同功能区的声环境变化特征与声源影响因素,对校园不同功能区的影响声源进行了影响程度分析与排序,并针对绿色校园与建筑要求提出了针对性的改善政策,为绿色校园声环境设计与建设提供思路和参考.
该文以京北地区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经济、形式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类、归纳与解读.主要研究方法为实地测绘、工匠访谈等.通过分析京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社会职能、移民文化,认为京北民居受到帝都文化与满汉文化的双重影响,与东北汉族民居、城区四合院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是工匠基于经济性与生态性的考虑,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进一步结合并实现的乡土营建.这对于长城文化带中传统村落文化内涵是重要的梳理与拓展,同时对当代乡土建筑的创作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古典园林再生一向是景观设计中绕不开的话题.无论是修复现存的园林,或是恢复那些毁于战火,不复存在的园林,又或是从历史中提炼总结规律,以作为新中式设计的参考,我们都需要在充分研究古典园林的基础上对研究内容进行提炼总结,从而达到可以应用于实际设计的程度.从过往的设计经历看,古典园林再生最难的在于重塑园林的空间层次.当水文地形都发生改变后,如何做到园林空间的神似,需要我们对园林各要素的布置原则与规律有更加深入的认知.通过对晚明江南园林中建筑的图底关系进行分析与总结,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晚明江南文人园林建筑布局特点的
锡伯族聚落的前身是清朝时期军事编制的锡伯营,其下设八牛录.该文以八个牛录聚落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调研、测绘和文献梳理,从聚落现状肌理特征、影响因素和演变三个方面探讨锡伯族聚落形态特征,揭示了聚落形态与军事防御布局和人文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了锡伯族聚落从初建至今的发展趋势,为聚落未来的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杭州玉泉清涟寺是我国古代寺观园林设计的经典个案,寺景“玉泉观鱼”曾被列入清西湖十八景,几经兴废.当代重建的玉泉景区属杭州植物园,风貌已经重塑,而历史叙事在其展陈体系中却相对缺失.以郁希范《西湖胜景图册》等图像为基础,辅以文献双重验证,对清涟寺乾隆时期旧貌进行复原设计探究,并对其代表性的水庭、塔影、晴空细雨等空间意匠进行初步分析,力求为古代寺观园林研究补充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