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要贴近生活注重应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fei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为生活服务”。而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应用意识”,如何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我想这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现从如下方面来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一、创设生活情境,赋予数学生活气息,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首先必须让学生入境。而入境必须通过合理、形象的情景教学,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数学背景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的情景中,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赋予数学生活气息,让学生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出了示范。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节内容的导入时,首先让学生尽兴地欣赏一组桂林的山水画,学生兴趣盎然,我适时把屏幕固定在一幅有倒影的山水画,引导学生探究图形的布局特征并提出问题:“这幅画有什么特征?在学习和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这样的图形?我们能不能在一分钟内创作一幅这样的画?”此时每个学生都很投入,个个沉浸在探求知识的兴趣中,他们四人一组围桌而坐,展开了讨论,相互补充着对方的遗漏,纠正着对方的差错,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实践证明在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树立数学的应用意识的信念。同时在实际情境下学习,激起学生对探求知识的欲望,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数学的趣味性和奇异美
  
  在教学中要紧扣教材,多设计或引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颖有趣而富于思考的问题,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如讲授圆的有关性质前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是圆的?利用多媒体分别模拟安装有三角形轮子、正方形轮子、椭圆形轮子和圆形轮子的汽车行驶的状态,并分别配各种颠簸沉重的声音及轻快的声音。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氛围中,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圆形轮子能使汽车平稳地前进,这是“圆”这种形状所特有的性质决定的。然后指出:人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圆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然后把这些特殊性质运用到运输工具上,这样制造了圆形轮子,轮子的形状与生产以及日常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可初步体会科学来源于实践又还原于实际生活的道理。
  在教学中还可结合教材设计一些形式新颖、引人入胜、富有智力价值的数学游戏,它有利于培养数学意识和数学观念,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例如:在《图形操作之七巧板》的教学中,利用一个七巧板的拼图软件(可以在电脑上通过鼠标自由操作旋转拼图),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拼图游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交互性特点,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优化教学过程。
  
  三、找生活中的数学,体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应用数学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在生活中寻找数学,体会数学与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现数学的价值,可寻找具有丰富生活背景的案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寻找身边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在汇总时发现有一组学生找到的事例是这样的:我们班有两位学生最近几次数学成绩,一位学生的成绩是97、94、90、95,另一位学生的成绩是95、96、94,他因故缺席一次,怎样评定这两位学生的成绩。在课堂上我就把它作为引例,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通过生活实际中“平均数问题材料”的学习,体会到求平均数这一常用而又简单的统计方法的应用价值,并运用统计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也可组织学生寻找保险、分期付款,临床医学、宇航工程方面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使他们亲近数学,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让数学走入生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成就感,引发了他们对数学研究的兴趣,从而增强了他们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四、重视实践作业,抽象数学模型,学以致用
  
  学生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概念与过程的相互作用后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思维能力才能进一步发展。
  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笔记本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又在三角函数的教学中,让学生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旗杆高等,当他们需要解决一些感兴趣的又与他们的实际能力相适应的问题时,他们便发现需要数学知识,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抓住学习要点,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辅导支持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法,应用网络作为学生阅读或查找大量的资料来进行学习的工具,学会大量信息的收集,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和服务于社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渗透应用意识,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突出实践性,这样有利于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观念的改变,课堂上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古董",敢于争议——善于争议——乐于争议,应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只要教师引导有方,就可
阅读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一本语文书,80%左右的内容是阅读课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发育的重要时期,教师如何实施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学生言语智慧,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获得终身幸福的阅读本领,既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更是阅读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一、有效的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指导。    阅读教学中的
该文旨在对《内经》痿证理论及其后的相关文献进行深入探析,勘察痿证源流,呈现痿证理论的精华,希望历代医家对痿证认识和经验能对当前临床有所启迪.通过研读《内经》,并对检
近几年,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较为热门的话题,全国各地都开展了一些教学改革实验。本文对高中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自学辅导教学法与讲解法的差异    1.在教学特点上的差异  讲解法是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较多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突出地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优点是能保持教师讲授知识的主动性、流畅性和连贯性,时间易被教师控制,但亦有其不足的一面——忽视
本文在阐述人性和人性化服务的定义之后,从“以人为本”图书馆服务的最高境界和服务对象、从“读者”扩展到社会等三个方面阐明人性化服务的理念;从为读者提供优雅舒适的馆舍
摘要: 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日益全球化,使各行各业对英语提出了不同的岗位要求。我校高职生也要适应建筑业对建筑人才的要求,提高英语水平和能力。本文针对我校高职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四点解决方法来提高高职生阅读和写作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 高职生 阅读 写作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国际交流的深入,英语已成为对外开放和与各国交往的重要工具,各行各业对英语也都提出了不同
著名教授巢宗祺先生说:“琅琅的读书声是世间最动听的声音。”语文教学以有指导的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等语文基本功训练为“纬”,形成“经纬交织”的网络结构,已成共识。但对于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什么味道,读到什么程度,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此谈些浅见。    一、讲究童趣性    指导学生朗读应尽量避免诸如“轻、重、缓、急”等技巧语言,而应该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利用巧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促进知识内化,达到发展学生智慧的目的,是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数学课程应力求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它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际能力。    一、如何理解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应用意识的刻画,为我们理解应用意识提供了基本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
摘要: 师生之间的情感在教学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文章探讨了情感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教学 情感 感染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建议教师要积极地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环境,使自己上的课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了感情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习欲望,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念
摘要: 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关键词: 中学生 创新 培养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世纪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