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5年5月份颁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历史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和要求”中规定:“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尤其是社会发展规律教育;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进行革命传统和道德情操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教育目标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从大纲制定者的主观意愿出发,自上而下地规定教师必须教什么,学生必须学什么,不考虑时代的发展变化及环境、学生的差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是要求学生记忆或了解别人的知识经验,忽视学生的自身体验,抹煞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种状况下,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弊病,在教学实际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所有这些与国家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根据这一理念,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索历史问题的空间……,养成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对新课改里的教育教学方式的实施,应注意地区差异,学校差异,教学方式方法的制定应结合学校实际,考虑学生的现状。记得,刚接受新课改理念时,我一方面认真学习课改相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认真观阅东部发达地区省、市教师的一些课堂教学带,紧接着我模仿他们的方式组织教学,可是,上了一段时间后,感觉效果不好,师生之间的互动总觉得衔接不上。最为头痛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课前给学生布置的问题,特别是资料的搜集准备,到上课时,基本上没有学生完成,使得预设的问题无法解答,制定的教学方法也无法实施。(其实,这种结果是必然的,因为我所在学校地处经济不很发达的农村地区,学生基本来自农村,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多数学生家里基本都没有相关的课外书籍,更谈不上网上查找,离城市又远,也无法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所以,对于城里孩子来说,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在这里就行不通了。)第二个问题是,上课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问题的讨论,当我把问题布置下去让学生讨论时,常出现两种情景(要么,学生规规矩矩的坐在那里,各忙各的,不交流;要么,谈得热火朝天,可就是跟讨论的问题无关。)
正因为存在上述等等问题,所以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我虽然都是按课改的要求来进行教学设计,但课堂教学的实施无意间又回到了从前,经常出现自问自答的现象(因为预设的问题学生没有准备或无法准备),“填鸭式”的教学又回到课堂。
现在,经过几年的摸索、学习。我认为,对于农村地区的历史教师,在实施课改理念,组织教学时应特别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历史课的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常见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学习新课前,向学生讲述跟所学内容有关的故事或人物等从而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如在学习美国独立战争这节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中国的国旗是什么?学生答:五星红旗。我进一步又问美国的国旗是什么?学生答……。最后,我又设问:美国国旗为什么是这个图案?让我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一设问的使用,激发了学生解疑的欲望,也正因为这样,这节课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二种是组织学生观看反映教学题材的教学片;第三种是结合实际,组织学生到一些工厂、历史文化遗址参观。(如在学习造纸术的发明这节内容时,我先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造纸厂进行实地参观,然后再组织教学,整个课堂学习气氛效果特别好,学生不但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甚至部分学生还能拓展性的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整堂课都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完成的,学生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学生大多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所谓“他主”,就是被他人主导,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学;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主人,学什么,怎么学,时间怎么安排,碰到問题该怎么思考,都由老师作主,学生没有自主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违背新课改要求的,我们应当知道,学习是学生自己实施的行为,其经验的积累、增长、变化、主要依靠其自身的自主学习过程,如果总在别人的主导、规划下完成,就达不到新课程追求的目标。
在学习战国七雄这节课的时候,我先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之后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十”字方位坐标,让学生把七国的名称绘在体现位置关系的坐标上。通过这一活动,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既掌握了基本历史知识,又巩固了地理上的方位知识,学起来也显得轻松愉快。
总之,在农村地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农村学生的实情(不易查找资料),多想方法、多举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王文丰、余春燕编著:《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根据这一理念,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索历史问题的空间……,养成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对新课改里的教育教学方式的实施,应注意地区差异,学校差异,教学方式方法的制定应结合学校实际,考虑学生的现状。记得,刚接受新课改理念时,我一方面认真学习课改相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认真观阅东部发达地区省、市教师的一些课堂教学带,紧接着我模仿他们的方式组织教学,可是,上了一段时间后,感觉效果不好,师生之间的互动总觉得衔接不上。最为头痛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课前给学生布置的问题,特别是资料的搜集准备,到上课时,基本上没有学生完成,使得预设的问题无法解答,制定的教学方法也无法实施。(其实,这种结果是必然的,因为我所在学校地处经济不很发达的农村地区,学生基本来自农村,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多数学生家里基本都没有相关的课外书籍,更谈不上网上查找,离城市又远,也无法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所以,对于城里孩子来说,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在这里就行不通了。)第二个问题是,上课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问题的讨论,当我把问题布置下去让学生讨论时,常出现两种情景(要么,学生规规矩矩的坐在那里,各忙各的,不交流;要么,谈得热火朝天,可就是跟讨论的问题无关。)
正因为存在上述等等问题,所以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我虽然都是按课改的要求来进行教学设计,但课堂教学的实施无意间又回到了从前,经常出现自问自答的现象(因为预设的问题学生没有准备或无法准备),“填鸭式”的教学又回到课堂。
现在,经过几年的摸索、学习。我认为,对于农村地区的历史教师,在实施课改理念,组织教学时应特别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历史课的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常见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学习新课前,向学生讲述跟所学内容有关的故事或人物等从而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如在学习美国独立战争这节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中国的国旗是什么?学生答:五星红旗。我进一步又问美国的国旗是什么?学生答……。最后,我又设问:美国国旗为什么是这个图案?让我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一设问的使用,激发了学生解疑的欲望,也正因为这样,这节课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二种是组织学生观看反映教学题材的教学片;第三种是结合实际,组织学生到一些工厂、历史文化遗址参观。(如在学习造纸术的发明这节内容时,我先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造纸厂进行实地参观,然后再组织教学,整个课堂学习气氛效果特别好,学生不但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甚至部分学生还能拓展性的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整堂课都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完成的,学生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学生大多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所谓“他主”,就是被他人主导,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学;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主人,学什么,怎么学,时间怎么安排,碰到問题该怎么思考,都由老师作主,学生没有自主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违背新课改要求的,我们应当知道,学习是学生自己实施的行为,其经验的积累、增长、变化、主要依靠其自身的自主学习过程,如果总在别人的主导、规划下完成,就达不到新课程追求的目标。
在学习战国七雄这节课的时候,我先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之后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十”字方位坐标,让学生把七国的名称绘在体现位置关系的坐标上。通过这一活动,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既掌握了基本历史知识,又巩固了地理上的方位知识,学起来也显得轻松愉快。
总之,在农村地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农村学生的实情(不易查找资料),多想方法、多举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王文丰、余春燕编著:《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