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刍议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a05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习惯,要注重语感,用心感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真正会学、主动地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素养;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走进教材,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最后,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扩大视野,增加阅读量,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培养方法
  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前后出现十多次。语文素养是什么?用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理解:“国文教学的目标,呈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课程标准是这样论述的:“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中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把握“语文素养”的内涵,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现结合教学经验,我谈谈体会。
  一、语文素养的内涵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语文素养与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一致的。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负责的态度,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语文课程应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古诗文,课外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思维能力,语文课程尤其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为重任,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在过程和方法方面,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习惯,注重语感,用心感悟,把培养语感作为语文素养的重要内涵,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独特性,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二、教育者的语文素养
  立足于语文的“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由此可见,语文素养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教师培养自身的语文素养是自我提高的需要。根据教师职业的特点和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趋势,我认为,教师的语文素养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一)熟练的语言技能
  技能的熟练程度到达一定的程度后会成为一种能力。教师的教学过程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完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要掌握常用的思维模式,结合个人的语言驾驭能力,能将书本中深奥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独特的思维成果用规范的、准确的、生动的语言进行加工,最终以浅显且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文言文《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很深奥很难读懂。我首先让学生学会朗读,有节奏地读,读得熟练,紧接着让他们借助注释逐一对文中的每一句话进行理解,然后以讲故事的形式生动有趣地描述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其间的故事,体会到杨氏之子的聪慧,说话婉转,风趣幽默。经过老师熟练的语言技巧的解说,文中深奥的知识最终以浅显且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二)深厚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深厚文化素养首先应表现为对自己所教学科知识的掌握和了解程度。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对多元文化的态度,对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都体现着一位教师的文化素养的程度。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教师应该不断充电,博览群书。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首先要有“长流水”,要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在教学工作中,除了要教给学生课内知识外,还应当引导学生学会课外拓展。在老师渊博的知识的引导下,学生会感受到知识的无穷无尽,从而产生学习热情和追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在分析课文前,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詹天佑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巨大压力,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詹天佑的卓越才能和为国争气的爱国思想。
  (三)高雅的情感素养
  教师不仅要灌输学生正能量,而且必须承认教学相长这个事实。在师生交流中,教师要放下架子,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作为学生的朋友,置身于学生中,与学生平等相处,给予学生鼓励,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观点,能欣赏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以中肯的评价使他们从错误中获得智慧,受到教育,进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初步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学感悟,感受作者钓到大鲈鱼后的心情变化,面对父亲的做法,作者从不理解到心理的矛盾到无可奈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想法,发表意见,体会作者当时难以取舍的矛盾心情,但是,在规矩面前,作者还是做出了艰难的抉择,把钓到的大鲈鱼放进湖里,维护了规章制度。这件事让作者刻骨铭心,所以一直影响他的一生。课堂上让学生畅谈想法,教师放下架子,耐心倾听学生意见,之后做出正确引导,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达到高尚情操的教育。教师要注重渲染气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有针对性和创造性地启发,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强化各种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教师的高雅情感素养不仅可以通过一些细微的言行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甚至会改变一个学生对学习、人生的态度。教师的高雅素养可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只有教师具有了良好的素养,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四)坚定的科学素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应该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不能将目光仅投注在书本知识上,而应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学科知识研究能力,这种能力是理性的、独立的、科学的,所以说,教师应在理性的指导下,运用科学方法,以自主研究精神从事学问研究的能力。
  总之,要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需要达到的条件和要求有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具备语文素养。因为这是时代和社会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自身提高的要求。首先,这是顺利实施课堂教学的需要,实施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可以说,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艺术。得当的语言会使课堂获得极大成功。先声夺人的导入语可以收拢学生分散的思维;简洁明了、准确严谨的提问语可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考之门,攀登知识的高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讲解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得体大方、机智巧妙的评价语能让学生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睿智精妙的结束语会撞击学生的大脑,使之产生智慧的火花。肖川先生在《语言的背后》中说:“锤炼语言,也就是锤炼思想;追求表达的独特与精致,也就是追求思想的独特与精致。”
  三、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
  1.课堂教学。
  首先,语文课程应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包括现代汉语知识、作家作品知识、文章知识、文化常识和科普常识、社会常识等;其次,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综合事件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习惯,注重语感、用心感悟,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真正会学、主动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如《鸟的天堂》这课内容有很多处描写语言都十分优美,特别有感染力,教学时,我让学生更多地朗读,在朗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
  2.课外阅读。
  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是十分必要的,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达到150万字以上,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课文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立即就生动活泼起来,音乐美、绘画美、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等等,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之,它们又都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设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经常接触生活,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多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用文字抒写自己的生活。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更多地谈自己生活中接触的人和事,以及自己对这些人和事的感受,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这样不但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还能不断增加写作素材,以便更好地写作。只有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
  1.让学生走进教材,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一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首先应该从课前入手。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及课文背景的资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激情,从而为准确体悟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使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在教学《梅花魂》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梅花的特点与品格,体会外祖父借梅花的精神赞颂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预习时,我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课外书等搜集有关梅花的资料,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了解梅花的特点,古人赞美梅花的诗句,体会梅花的品格。这样,学生在理解和体会外祖父借梅花的精神赞颂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时感受就更加深刻,甚至可以终生受益。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景,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在教学《藏戏》一文时,我上课前先展示不同的面具,并让学生想象不同面具代表的含义,学生觉得很有趣,学习兴趣浓厚,开始引入藏戏,那么藏戏跟面具到底有没有联系呢?学生很想知道,于是带着疑问和兴趣很快就进入自主学习。
  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只有让学生在一步步自己潜心地朗读课文后,由文章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话,才能与文本更贴近,理解课文的中心,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桃花心木》一文的学习中,当课堂进入到作者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后引起了自己的思考时,作者从树木的生长联想到人的成长,“不只是树,人也是这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句话含义深刻,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在不断的诵读中逐渐体会它深刻的内涵。学生在读中悟,联系树木的生长过程,很快就体会出“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的人,才能成为坚强、有出息的人”这样的人生哲理。
  想象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了想象,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更深地体会了情感,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例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当贝多芬为盲姑娘兄妹俩即兴演奏《月光曲》时,随着优美动听的琴声,兄妹俩进入了无限想象中,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轻轻默读,配合录音机里播放的《月光曲》优美的音乐声,置身于美妙的音乐里,思维进入兄妹俩的想象思维中,以独特的方式感受这段文字。学生通过情境的体验和想象的思维,对这段文字的描写感受特别深刻,从而达到了美的熏陶,受到了心灵的感染。   学为所用,阅读是吸收和积累,作文是内化和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中“勃发”,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读写结合。在教学《穷人》一文时,课文结尾是渔夫和桑娜主动把邻居西蒙家的两个孤儿抱回家抚养,这时,我及时捕捉机会让学生练笔,想象他们一家从此以后如何生活,如何照顾这两个可怜的孤儿,进一步体会桑娜一家善良的品质。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所营造的学习氛围下,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和习惯”,进而形成必备的语文素养。
  2.让学生走出教材,扩展阅读,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学生走出教材,扩大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时,在课前对作者进行介绍时,讲到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散文名篇,他的散文语言优美,被称为“美文”。讲到这里,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课外阅读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等,尽情饱尝先生的美文,这样学生的阅读欲望就被激发出来。
  新的课程标准主张学习语文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就是教师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一条腿是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学,得法于课内,得益、成才于课外。课内每一节语文课留出几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养。课外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是必要的,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达到150万字以上,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课文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语文素养是在实践中、在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听说读写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福建教育(2012年版).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4]福建教育(2013年版).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5]小学语文课本(第七至十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学位
“美是处处存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给我很深的启示。确实,美存在于鲜花绿叶中,存在于蓝天白云中;存在于你我交谈中,存在于擦肩而过时;存在于生活中,存在于社会里……语文是这许许多多存在的一个缩影,语文教学便是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进而创造美的能力的过程。通过审美教学开启学生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的审美注意,提高审美素质。根据多年教学经验,
在讲述语文苏教版八(上)《老山界》这一课时,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从整体感知的角度分析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这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从而表现红军顽强的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二课时:具体分析课文内容。其中有一项任务,必须分析第2到11小节红军与瑶民攀谈的部分。从这一部分体会军阀的残酷本质,红军为人民谋福利的宗旨,以及军民鱼水情深这一思想主题。  一、课堂描述  上课了,首
摘 要: 设计问题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作用在于开启学生智慧,让学生多做思维体操。在语文教学中,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问题导学 针对性 启发性  语文是一门讲究艺术技巧的科目,很多学生都对语文不感兴趣,觉得课堂上气氛很沉闷,对教师所提的问题回答不上来。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目前很多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淡化,语文教学事倍功半的现象十分突出。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精心组织,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  一、以精心的开讲激发兴趣  俗话说:“一出戏要有紧锣密鼓的开场。”一个引人入胜、精心设计的导入,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提高学习兴趣。我现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见解。  一、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好奇心
元 宝山露天煤矿采用2套连续工艺系统开采,胶带总长 度17km(主要采用钢丝绳胶带)。通过几年来的运转情况来看,胶带更换频繁,修补工作量大,3年来(1999~2001)总剥离量700万 m3,更换胶带2 689m。综合几年来的胶带使
摘 要: 高中生活泼好动,自我控制能力不稳定,如果忽视这些特点,简单沿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机械讲解,把学生当做知识的接受者,简单地向他们灌输那些枯燥无味的语文知识,高中生肯定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不高。目前,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并不理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是一个主要原因。学习需要兴趣,学语文更需要学习兴趣。如何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成为高中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动力,是每一位高中语文
目的:讨论分析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生活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2月到2019年2月治疗老年脑卒中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在实验组中使用社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智力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树立新理念,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认真与文本对话,吃透教材,讲究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