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修业勿忘进德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h12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了解、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不学习了解儒家思想,而要真正了解儒家思想,就不能不读《论语》。钱穆先生说:“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自汉以来,对《论语》的学习,一代有一代的方法。汉代为《论语》设博士之官,唐代将《论语》刻石传诵;宋、元、明、清《论语》成为“四书”之一,《论语》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如何定位《论语》?如何阅读《论语》,并从中挖掘出更多助益当下的普世价值?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专访了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
   记者: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如何认识《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几千年来对中国人的影响?
   杨朝明:我觉得要准确认识《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需要历史地去看待这个问题。按古代早期的图书分类标准,《论语》应该属于诸子中的“儒家类”,或者说是儒家解释、诠说“儒经”的“传”或者“记”。但尽管《论语》并不属于原始意义上的“经”,它在成书以后的地位却是不断上升的,显然,这是基于与孔子的特殊关系。事实上,《论语》在《汉书·艺文志》中已经被列入最重要的“六艺略”中,有着与“经”同等重要的地位了。
   孔子的地位毋庸多述,前辈国学大师柳诒徵先生说过:“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我引用这句话,本是《庄子》“重言”之意,即借重于前贤之言,但实在更希望今日贤达能多体味一下其中之深意。《论语》是孔子与弟子及当时人问答的记录,孔子去世后,弟子怀念老师,于是聚而汇编夫子昔日言行记录。后来,一些弟子及再传弟子,尤其是孔子裔孙子思,将这些记录中“正实而切事”(西汉孔安国语)的部分抽绎出来,集撰为《论语》一书。可见,《论语》是关于孔子言行及思想最可信的文献之一。今天我们要认识孔子,理解孔子思想,离不开《论语》及相关文献。
   从自成书以来,《论语》就颇受重视,《礼记·坊记》就曾引用过它。从新发现的战国楚竹书材料看,《论语》中的孔子言论在战国中期以前就已经传到了南方的楚地。汉代以后,《论语》更成为人人必读之书。北宋时期,《论语》又被列入“十三经”和“四书”,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宰相赵普所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当然 “不能教条地理解”,有人怀疑,《论语》真的能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吗?依我看,如果不能领会孔子言论的精神实质,莫说什么“半部《论语》”,即使读书再多,也不能由此修身做人、治国安邦,如果能够真正把握孔子学说的真谛,恐怕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能够解决许许多多的问题!
   毫无疑问,《论语》所载的孔子思想是历代君臣治国之道最重要来源,其中蕴含的许多理念对人立身处世极具指导意义。因此,总体而言,在传统中国,《论语》有益于国计民生,有益于民族伦理道德的形成,有益于国人人格的塑造……说到这里,我想到一位研究世界史的英国学者说:“在孔子学说的影响下,伟大的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由此理解两千多年以来《论语》对中国人的影响,可以得到很多的启示。
   记者:请您结合现代社会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谈一谈我们今天重读《论语》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杨朝明:我们刚才谈了《论语》在传统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实际上,传统和现实往往是一致的。我们今天所遥望的历史,在当时的人们那里,恰恰是活生生的现实;今人和古人面临的问题往往也是相通的。孔子的思想基于他以前的广阔历史文化背景,他的思想学说属于他的时代,但又超越了他的那个时代。《论语》等经典在现代依然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知道,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他的思想主张,他在现实中的种种努力,无疑都是为了使社会运行转入正轨,建设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反观我们今日,从某种意义上看,又何尝不需要大力倡导“克己”“修己”“敦于反己”呢?恐怕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现在的种种社会不良现象,仅仅靠“刑政”“法治”是不能从根本上改观的,对这些败坏道德的情形,如果任其发展,后果难以设想。
   我认为,现在最根本的是,世界观、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在很多人那里发生了错乱,很多时候甚至以是为非,荣辱倒置,这是最可怕的。我们能够看到官本位、拜金主义、崇洋媚外、道德沦丧、无厘头恶搞等等,已在现今社会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当然,事物发展往往有“否极泰来”的情况,这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很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并积极试图加以解决,这是个好的征兆。我希望今天我们读《论语》,能真正“进入”,与孔子、颜子、曾子等圣贤展开积极的心灵沟通,从他们那里吸取社会、人生的智慧,以便更好地应对今天的各种问题。
   我们当然不能奢望《论语》是包治百病的灵丹,但《论语》所蕴含的思想、智慧,对我们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无疑具有相当的针砭作用。我非常认同一位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人士的看法,他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就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两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他认为,“不管我们取得进步也好,或者缺少进步也好,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很多价值观念。”更为重要的是,他认为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并鉴照着今天和未来。而这些价值观念“确立和阐述”的载体正是《论语》一书。如果人们认真地品读《论语》,聆听孔子的教诲,体会孔子的境界,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从基本的孝亲敬长开始,从“亲亲”之爱开始培养爱心,像孔子所教导的那样“言忠信,行笃敬”,我想其效果一定会相当乐观。
   记者:您经常会参加一些国际上有关儒学发展的会议,《论语》在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如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杨朝明:近年来,儒学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重视,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果追寻儒学在世界各地传播的历史,可以说,儒学在世界范围内早已产生并继续产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亚洲尤其是东亚、南亚地区,这种影响就更为明显。作为儒家的重要经典,《论语》承载着儒学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论语》对世界的影响也就是儒学对世界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过长期的传播,儒家思想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为人知。现在世界很多国家掀起了学习《论语》和中国古典文化的热潮,《论语》已成为很多发达国家国民的教科书,并被全面推广。儒家思想也将进一步走向世界,有助于人们建设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新时代。
   第二,儒家思想的传播,在亚洲地区形成了儒家文化圈。从国际意义讲,儒家文化代表典型的东方文化理念。除中国外,韩国、朝鲜、日本、越南、新加坡,无不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第三,亚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思想的重要贡献,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日本有的企业家把《论语》的价值理念运用于经营企业,典型的如著名实业家涩泽荣一将“《论语》加算盘”作为自己的经商理念,作为自己的“商务圣经”。他被誉为“日本现代文明的创始者”,对日本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卓越贡献;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承认促使新加坡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加坡大多数的国民把社会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也即李光耀提出的“亚洲价值”或者说“儒学价值”。
   记者:您个人读《论语》的经历是怎样的?对《论语》的理解和对孔子的认识有怎样的心路历程?
   杨朝明:我出生在农村,父母是农民,孔子的不少言论父亲都能够脱口而出,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自己有幸能够在师长们的影响下,我曾很认真地阅读、背诵《论语》。那时年龄小,记忆力也好,背诵效果自然不错。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我的导师郭克煜先生受过私塾教育,先生对经典的娴熟和精到理解深深影响了我。由此,我对包括《论语》在内的古典文献产生的浓厚的兴趣。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我留校任《齐鲁学刊》编辑,除了负责史学栏目,还特别编辑“孔子、儒学与齐鲁文化研究”专栏,从此,自己也走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之路,对《论语》的研读和认识也随之展开和深化。
   记得我的另一位硕士导师李毅夫先生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论语〉伪章辨析》,考证结论大体是《论语》中的后面几章如《尧曰》《微子》等是庄子学派的东西掺杂进来的。现在看来,这篇文章明显有疑古思潮影响的因素,但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我开始了对“《论语》其书”的思考。
   在孔子和《论语》研究中,我注意把握孔子思想的两个主要来源:一是前代遗留下来的“六经”等文献;一是鲁国的地域文化。这实际是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对研究对象加以把握。
   作为“语录体”著作,《论语》中的片段论述没有语言环境,因此,要读懂《论语》,要把握孔子思想的精髓,必须对“《论语》其书”进行整体的研究,把它放到早期儒学的“大背景”中加以观照。不然,人们的理解依然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歧就难以弥合,孔子的许多论述难得确解。
   近几十年来,大批地下思想文献出土问世,给《论语》研究带来了极好的契机。出土文献又“激活”了很多传世文献,二者有机结合,使我对《论语》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例如,我认为子思在《论语》成书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领纂角色;《论语》各篇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与孔子思想的逻辑线索一致;《论语》的首篇首章传统的理解可能有误;《论语》中孔子的许多言论需要重新认识……
   从材料来源上看,孔子当年教书,弟子每每有所记录,将《论语》与其他传世文献结合起来看的更加清楚。以《孔子家语》为例,此书在《汉书·艺文志》中被列为“《论语》类”,而此后长期被误认为伪书。实际上,《孔子家语》不仅不是伪书,而且保存了大量关于孔子、孔子弟子的宝贵资料,并与《论语》存在密切的关系。我曾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孔子与《论语》之关系、《论语》材料来源及成书过程产生了更为清晰的认识。经过这样一个认识过程,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立体的孔子,一个更加鲜明,更接近历史实际的孔子。现在,越来越理解到颜回为什么说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贡为什么说“夫子之墙数仞”,“得其门者或寡”了!
   记者:今天我们读《论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杨朝明:与其他经典相比,《论语》显得简短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此书易读;情况可能正好相反。我认为,如果要进行深入研究,必须注意了解《论语》的成书过程及文本特征,从宏观角度对全书加以把握;要注意《论语》篇与篇、章与章之间的内部结构,理解此书的编排特点;要懂得知人论世,将《论语》中的孔子回复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深入地探索孔子的心灵世界。
   宋代大儒朱熹撰《四书集注》,转述二程之意,有《读〈论语〉〈孟子〉法》,除了申论诵读二书的意义,其所谈到的具体方法对今人仍有启发。略谓:
   第一,晓知文意。没有读懂文字,当然谈不上理解文意,所以要先晓其文,再求其意。
   第二,设身处地。程子说:“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他认为,即使孔子复生,也“不过以此教人”。
   第三,熟读深求。只有熟读,才可品味经书意蕴;最好通读,以便融会贯通,准确把握。
   第四,自我对照。孔子言语都是答问,“句句是自然”,每一句都可斟酌体会。平心静气诵读思索,暂时不明之处保留疑问,然后对照自己。不停留在文字表面,有利于涵养个人气质。
   第五,量度事物。最为重要的是学以致用,程子认为《论语》等书“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读《论语》等书,重要的是要“知道”,也就是理解道理,明白孔孟之道。
   总之,读《论语》的过程中要注意反观自己,勤于修身,“修业勿忘进德”。读其书而不去体会其内涵,读得再多又有何益。宋代大儒程颐说:“读《论语》前是此等人,读《论语》后还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杨朝明 孔子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现主编学术辑刊《孔子学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兼任山东大学博士生合作导师、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现为山东省政协委员、曲阜市政协副主席。
其他文献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篇,是一首高雅的情歌。那时候人类除了立志出世超脱的绝少数外,大部分成员普遍的追求,不外乎三样:基本生存、功业成就、男女情爱。  
期刊
首届招生试题答案    甲、《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乙、《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  丙、象形、指示、会意、转注、假借、形声;  丁、风、雅、颂;  戊、公羊传、谷梁传、左氏传;  己、三十、十二、七十、十、八;  庚、《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辛、宋、司马光、编年史;  壬、纪传体、司马迁;  癸、吏部、户部、礼部、刑部、兵部、工
期刊
两鬓皤,中年过,图甚区区苦张罗?人间宠辱都参破。种春风二顷田,远红尘千丈波,倒大来闲快活。   人过中年,是应该参破荣辱,彻悟人生了。不过,彻悟倒未必只有归隐一途。身在红尘,仍能逍遥自在,方见出真功夫。
期刊
蓝天高远,白日融融,山重水复,长路漫漫,在那无边山光水色中,这古塔,这古寺,正是一种古老的文化标识,它在提醒着人的某种文化意识,从纯自然的朴素里走向灵智和慧悟。    塔和寺,原本属于佛教建筑,它们都是伴随佛教的传入而被“中国化”了的佛教建筑。塔的开始,是作为尊存佛的遗物和供人敬佛结缘而存在的,后来这样的意义逐渐淡化,它便有了极其丰富的内涵而进入世俗文化行列,或供登高临远,或作船行航标,有的谓作“
期刊
能大则美   惊涛拍岸,吞吐日月,是江海之美;壁立千仞,峻极于天,是山川之美。《聊斋》之美,亦类于此。全书近五百篇,纵笔海内域外,写尽世间百态,给了我们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   《局诈》篇中,李生有古琴,极珍爱。程道士则用尽心机,“知交年馀,并不言及音律;渐而出琴,渐而献技,又渐而惑以佳丽;浸渍三年,得琴而去。”一个接一个的“渐而”,把骗子行骗之事写得活灵活现。恒娘之心
期刊
为问杜鹃,抵死催归,汝胡不归?似辽东白鹤,尚寻华表;海中玄鸟,犹记乌衣。吴蜀非遥,羽毛自好,合趁东风飞向西。何为者,却身羁荒树,血洒芳枝?   兴亡常事休悲,算人世荣华都几时?看锦江好在,卧龙已矣;玉山无羔,跃马何之?不解自宽,徒然相劝,我辈行藏君岂知?闽山路,待封侯事了,归去非迟。   中国文人的怀抱,总是在出处之间彷徨。通常的情况是,以功名为正道,仕途失意,才把归隐
期刊
汉字里的“了”字,简单:横折弯勾,成也。细品之,却愈发觉得韵味无穷;乃识之,更惊出一身汗!它教人明晓珍惜之道。     “了”字中的无穷韵味   英文为表示过去,专门采用一种过去式的语法,中国人却用一个“了”就可说明。细细揣摸我们每一段历程,只要这个“了”字一现,就代表大局已定、大势已去,画上一个“戛然而止”的句号。比如歌舞之后,长梦了;风雨之后,情缘了;坎坷之后,世事
期刊
儒家智慧,是东方智慧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人智慧的根源之一。   西方管理的科学性值得我们借鉴,但中国人的骨子里流淌着先人智慧的血液,很多企业家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企业中要想解决管理上的根本问题还要靠东方智慧。   胡弼华教授作为国内知名管理学教授和研究学者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儒家智慧。   企业管理需要智慧,人生亦如此。恰逢2011年终岁尾,胡弼华教授来大庆授课
期刊
《论语》产生的时代并不存在现代的企业组织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论语》中不存在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益的理念和原则。“人”是管理学中的关键因素,而整部《论语》同样也是以“人”为核心。虽然世易时移,但总有一些古今不变之至理可以超越时空,对今天的企业管理有所启发。   邵雨先生曾一度钻研西方管理思想,是彼得·德鲁克、杰克·韦尔奇的追随者。悉心钻研西方管理思想之后,他开始回归中国传统,探索、挖掘国
期刊
唐代最有名的乐舞,莫过于《霓裳羽衣》了。其所以有名,当然是因为它很美,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和唐玄宗及其贵妃杨玉环都有关系。    《霓裳羽衣》当时就被人们神化,说是一个有秘术的道士把唐玄宗引到月宫,见几百个仙女正在广寒宫翩翩起舞,那音乐无比美妙。问乐曲的名子,说叫《霓裳羽衣》。唐玄宗是一个精晓音律的人,就暗暗把旋律记在心里,回来就教给梨园弟子。实际上,这本是印度的佛曲,原名叫《婆罗门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