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九香虫混淆品的调查及鉴定

来源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kjkf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药九香虫混淆品的调查及鉴定
  李娟1,2,3,李莎3,张一唱3,马晓晶1,2,陈科力3,黄璐琦2,3
  1.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北京 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北京 100700;3.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
  摘要:目的  调查中药九香虫的混淆品,并进行品种鉴定。方法  通过对药材市场和主要产地调查,利用昆虫分类学方法进行品种鉴定,比较不同品种间的原动物和药材的形态学差异。结果  累计调查并鉴定九香虫常见混淆品8种,均为性状相似的蝽科昆虫,并列出了鉴定检索表,总结其与九香虫的性状主要区别点。结论  蝽类昆虫品种繁多,性状相似,常混作中药九香虫用,使用时应注意鉴别。
  关键词:九香虫;混淆品;品种鉴定
  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9)01-0013-05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9.01.00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九香虫为半翅目异翅亚目蝽科九香虫亚科昆虫九香虫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的干燥体,属东洋区系种。除东北、西北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主产区为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1-2]。历年版药典均有记载,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记载九香虫具有理气止痛、温中助阳的功效,用于胃寒胀痛,肝胃气痛,肾虚阳痿,腰膝酸痛[3]
  九香虫虽为寄生于葫芦科植物等的害虫,吸食丝瓜等瓜类作物茎叶的汁液,但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具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4ZX0930430700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6M601237);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Q20172009);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7CFB397)
  通讯作者:黄璐琦,E-mail:huangluqi01@126.com
  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在贵州、云南等省还被作为一种美味食品,民间用九香虫泡酒作壮阳之品[4]。目前九香虫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导致野生资源大量减少,人工养殖尚未形成规模,价格逐年上涨[5]。因而市场上混用、误用九香虫的现象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中药质量。
  1  别名与来源考证
  九香虫始载于《本草纲目》,并以“九香虫”为正名:“九香虫,产于贵州永宁卫赤水河中。大如小指頭,状如水黾,身青黑色。至冬伏于石下,土人多取之,以充人事。至惊蛰后即飞出,不可用矣。”九香虫的别名以《本草药名汇考》记载最为详细,包括黑兜虫、瓜黑蝽、瓜里春、屁板虫、蜣螂虫、臭屁虫、酒香虫、臭大姐、屁斑虫、五香虫、椿象、褐黄黑龟虫、屁巴虫、打屁虫、屁爬虫、放屁虫、臭虫、“乌木黑-好如亥”(蒙族、内蒙古)、“菌走抓”(苗族、贵州黔东南)、“官度噶”(苗族,贵州黔南)、“岗找绕”(苗族、贵州丝节)、臭巴虫、臭青龟虫,黑儿虫[6-7]
  九香虫的命名按颜色、气味、形态等方面进行分类考证:《中华本草》记载“虫体呈六角状椭圆形而扁平,色棕黑,成虫能放出臭气,故名黑兜虫、屁板虫。言九香虫者反字也。此虫为蝽科动物,成虫能食害瓜类植物,故名瓜黑蝽。”《本草药名汇考》记载“本品虫体呈六角状椭圆形似兜,色棕黑,故名黑兜虫。成虫能放出臭气,因有屁板虫、臭屁虫、臭大姐、打屁虫诸名。九香虫,反语也。又名酒香虫,‘酒’犹‘九’之转音。此虫为蝽科昆虫,幼虫和成虫均能食害瓜类植物,故名瓜黑蝽。”[7]综上所述,《本草纲目》以“九香虫”为正名,以形状颜色命名者有“黑兜虫”“褐黄黑龟虫”“黑儿虫”,按药材气味命名者有“屁板虫”“臭屁虫”“臭大姐”“臭虫”“放屁虫”等。又《本草新编》记载:“九香虫不止西蜀有之,江南未尝不生。但生于江南者,无香气耳,无香气者即无效。”
  综上,现存古籍未见详细描述九香虫的鉴定特征,有的则将放臭气的昆虫归到九香虫名下。因而九香虫的来源混乱。
  2  混淆品的品种调查
  笔者通过对亳州、安国、玉林、荷花池等药材市场调查,以及前往贵州、湖北西北部、湖南湘东、四川成都、河南等产地实地考察,经湖北中医药大学生药教研室陈科力教授鉴定,共发现8种九香虫常见混淆品,具体见表1。
  3  九香虫及其混淆品的性状鉴别
  通过参考《中国椿类昆虫鉴定手册》及《中国经济昆虫志》等文献,对调查到的混淆品进行原形态鉴别,结果见表2~表4、图1。九香虫药材的性状特征见2015年版《中国药典》记载:“本品略呈六角状扁椭圆形,长1.6~2 cm,宽约1 cm。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略有光泽。头部小,与胸部略呈三角形,复眼突出,卵圆状,单眼1对,触角1对各5节,多已脱落。背部有翅2对,外面的1对基部较硬,内部1对为膜质,透明。胸部有足3对,多已脱落。腹部棕红色至棕黑色,每节近边缘处有突起的小点。质脆,折断后腹内有浅棕色的内含物。气特异,味微咸。”[3]   4  讨论
  笔者通过对目前药材市场及产地进行调查,发现九香虫的伪品除了报道较多的小皱蝽之外[15],尚有多种伪品存在,究其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种:①中药九香虫的基源混乱,存在异物同名、同物异名、地区习用品现象。九香虫别名有臭屁虫、臭大姐、黑兜虫等,《中国经济昆虫志》将黑兜虫归为蝽科九香虫亚科的另一种,臭大姐为稻蝽亚科中的一种。同时大部分的异翅亚目昆虫均有臭腺[9],民间将放臭气的昆虫当作臭屁虫,即九香虫用。另外,小皱蝽又名小九香虫、土九香虫,锯齿蝽也称之为土九香虫,均为九香虫的主要误用品。②异翅亚目昆虫大多形体相似,鉴定知识缺乏。从药材性状鉴定看,麻皮蝽与九香虫的性状特征特别相似;另外,九香虫目前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家养不成规模,各地在野外采集中常容易混入形体相似的其他昆虫。③若虫的混入。蝽科虫类若虫有五龄,脱了第五次皮,即变为成虫。九香虫四龄若虫长7.5~8.0 mm、宽5.5~6.0 mm,五龄若虫长10~11 mm、宽7~8 mm,形态与成虫极相似,其区别在于若虫的翅部尚未长成,藏于体背两侧的翅芽中,小盾片亦尚未完全长成。④价格悬殊导致人为掺伪。目前药材市场九香虫价格为750元/kg左右,而小皱蝽价格為50元/kg左右,巨大的价格差异,导致商家人为掺伪。
  近年来由于九香虫较高的药用和营养价值,市场需求量有增无减,而目前供给主要来源于野生,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以及化学农药的应用、采集过度等原因,导致九香虫供给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蝽类昆虫品种繁多,数量巨大,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目前药典仅收录九香虫,其混淆品除小皱蝽稍有报道外,蝽类其他昆虫的报道极少。笔者认为以下方面值得深入思考:①依据已有报道,混淆品功效与九香虫极其相似,均具有理气止痛、温中壮阳作用,这些品种是否可当九香虫药用或不能混用,有待进一步研究。②混淆品大部分具有一个共同点,即能分泌臭气,因而称之为臭屁虫,民间经常误用,是否作为药用的九香虫特指分类学上九香虫亚科的九香虫。③目前除九香虫若虫的生物学特征稍有研究外,其他蝽类昆虫的若虫生物学特征鲜有报道,这类若虫是否可混入成虫中一起用。④针对野生资源的不足,发展九香虫的家养,实现规模化养殖、采收和加工是否可行。
  总之,目前中药九香虫的混用现象时有发生,主要为性状相似的同科昆虫,故在使用时应注意鉴别,除上述列出的几种混淆品外,尚有其他品种存在,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蝽类昆虫品种繁多,现有相关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 宋立人.中华本草:第9册(第25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73-174.

[2] 徐国钧.中国药材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1790.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1.

[4] 张笠,郭建军.九香虫资源及其利用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5):151-155.

[5] 郭玉红,张庆林.药食昆虫九香虫的生物学及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3):692-693.

[6] 张保国.动物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1-8.

[7] 程超寰,杜汉阳.本草药名汇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1.

[8] 窦勇.药食昆虫九香虫的开发利用[J].农村百事通,2007(4):41- 42,83.

[9] 曲晓波,黄璐琦.中国药用动物志[M].2版.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521-524.

[10] 杨惟义.中国经济昆虫志(第2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40-83.

[11] 高源.九香虫品质评价及药效学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12] 萧采瑜,任树芝,郑乐怡,等.中国蝽类昆虫鉴定手册(半翅目异翅亚目):第1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64-72.

[13] 申效诚.烟田细毛蝽的初步研究[J].河南农学院学报,1981(3):94-97.

[14] 萧采瑜,任树芝,郑乐怡,等.中国蝽类昆虫鉴定手册(半翅目异翅亚目):第2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70.

[15] 高源,陈建伟.九香虫与伪品小皱蝽的性状和显微鉴别[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3):226-227,249.
  (收稿日期:2018-04-18)
  (修回日期:2018-09-10;编辑:梅智胜)

其他文献
摘要:脾泄是临床常见的泄泻病之一,因其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感邪易发,较为难治。王道坤教授认为,脾胃阳虚、气机不利、湿浊内停是发生脾泄常见的病因病机,治疗当以温中健脾、调畅气机、渗湿止泻为大法,并自拟温中止泻汤加减治疗。本文阐述王教授运用温中止泻汤治疗脾泄经验。  关键词:名医经验;王道坤;温中止泻汤;脾泄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8.11.026  中图分
期刊
摘要:中医药是我国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特色优势。本文基于“痰”是贯穿胃癌全过程的核心病机,结合实验和临床研究,构建和阐释胃癌病机的“胃癌痰证”理论。临床观察发现,应用该理论进行干预可明显提高胃癌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其免疫功能、延长患者生存期等。另外,还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从肿瘤细胞增殖、凋亡、表观遗传学异常、侵袭转移、肿瘤微環境等角度,阐释了消痰散结方药治疗胃癌的可能分子机制,深化了中医药治疗胃癌的科
期刊
摘要:目的 建立HPLC同时测定盐肤木提取物中没食子酸、苔黑酚葡萄糖苷、没食子酸乙酯和五没食子酰葡萄糖4种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Hypersil-Gold Dim C18色譜柱(4.6 mm×250 mm,5 ?m),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30 ℃,检测波长273 nm。结果 没食子酸、苔黑酚葡萄糖苷、没食子酸乙酯、五没食子酰葡萄糖的进样量分别在0
期刊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病程中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中医治疗有其独特优势。在辨证基础上,可从药物与非药物两方面加以论治。药物治疗以脏腑、气血、营卫方面为主,对类风湿关节炎并发焦虑抑郁症状有良好的治疗作用;非药物治疗包括情志疗法、健身功法、饮食等,对改善抑郁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焦虑抑郁;中医疗法   中图分类号:R277
期刊
摘要:本文总结禤国维教授论治皮肌炎经验。禤教授认为本病发生主要由禀赋不耐,气血亏虚于内,风湿热邪侵于外所致,多从正虚、热毒、湿热立论,以正虚为本,感受热毒和湿热为因,三者相互作用,引起皮肤、肌肉之病变。临床上分期论治,重视益气健脾法,并贯穿本病治疗始终。   关键词:名医经验;禤国维;皮肌炎;益气健脾   中图分类号:R259.9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9)0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左归降糖解郁方对模拟糖尿病并发抑郁症(DD)环境下海马神经元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海马神经元原代细胞取自受孕18 d SD大鼠胎鼠,葡萄糖联合皮质酮干预构建DD海马神经元细胞模型。将培养的海马神经元随机分为正常组、空白血清组、模型组、阳性药(二甲双胍+氟西汀)药物血清组、中药(左归降糖解郁方)药物血清组和阻断剂组。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培养液,阻断剂组给予促肾上腺皮质
期刊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迁延,以中老年人群罹患为多,且部分患者选择手术治疗后常易伴发胃脘痞满、纳呆少食、神疲乏力、消瘦失眠等诸多杂症。本文认为其病固有脾胃虚弱,术后伤及脾胃元气,从而衍生虚劳,临床遵“脾胃元气论”理论要旨,以香砂六君子汤化裁治疗术后虚劳,取得显著疗效。   关键词:萎缩性胃炎术后;虚劳;脾胃元气论;香砂六君子汤   中图分类号:R259.7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芪蛭皱肺颗粒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大鼠肺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干预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的作用机制。方法 60只实验大鼠采用气管内滴注脂多糖联合烟熏法復制大鼠COPD模型,第29日开始药物干预,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芪蛭皱肺颗粒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第58日,HE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形态学
期刊
摘要:胃息肉是消化系统多发病,易复发,部分息肉易发生癌变,西医目前以内镜下手术治疗为主,虽疗效确切,但复发率高。曾斌芳教授经多年中医临床研究和经验总结,认为胃息肉的基本病机乃脾胃虚弱,脾胃气虚、正气不足贯穿疾病始终,也是其易复发的重要原因,据此提出健脾益气活血、理气化痰祛湿、扶正与祛邪并重的治疗措施,并创立经验方——益气散结汤,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对直径>0.5 cm的胃息肉,仍建议先行胃镜下治
期刊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建库至2017年6月收录的针刺治疗PCOS随机对照试验文献。2名评价员独立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