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如何学习的?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jklm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有一种符合他们自身需要的学习方式,并且对这种方式运用得非常自然。
  这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会体现在孩子的游戏和试验中。
  孩子大脑的工作方式,有时并非我们想像的那样……
  
  让孩子去“鼓捣”
  
  家长是不是有这个共识:孩子常常在浪费时间去“瞎鼓捣”。而且,很多孩子很愿意玩儿自己已经很熟悉的游戏,不厌其烦。比方说,前文案例中,父亲认为那个拼图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孩子却在看似没有推理的“鼓捣”之后就完成了,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条件下,某些推论是有用的;但是在有些条件下,它可能根本不起作用。因为我们的推理能力,还没有达到那么精准和深入的地步。
  再比如:像孩子玩魔方,已经会了并且很纯熟地,可还是对它乐此不疲的重复练习。时间对于孩子来说,似乎是毫无意义,他们就是在享受自己的乐趣。家长却常常喜欢打断这种状态,已经学会的东西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去鼓捣,不是浪费时间吗?即使是锻炼动手能力,也可以换个游戏去做吧,简单的重复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必须去了解孩子“鼓捣”的意义。我们需要注视着孩子,要耐心地、不断地、尊重地观察孩子,不要急着做出评价。如果你注意观察,孩子在这个鼓捣的过程中,正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和认知事物,他们自始至终都能把焦虑、急躁等放到一边。而此时,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实践逻辑和推理的过程。而当他未来学到相关理论知识时,就更有助于他们去理解枯燥的概念和符号。实践是理论的基础,而理论则成为了实践的注脚。
  
  去像孩子一样思考
  
  作为成年人,在我们的脑海中有许多思维定式,而孩子却是一张白纸。因此,我们有时不能理解孩子的所作所为,如果我们可以像孩子那样去思考,你会发现一切都大不相同。
  看看现实中吧,如果我们遇到不能想通和解决的问题,很容易产生一种防御性的反应,大脑很容易调转方向,把无法理解的东西关在外面,以解除思考的痛苦。
  或者我们遇到不明白的事情,如果经过别人解释后却依然不明白,已经想放弃时,如果对方再以专家的态度不断和你解释,你反而会有点生闷气:“我为什么非要明白?这又有什么用?”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此时你的这种感受正是孩子理解不了你的说教时,所产生的感受。当人对一件事物一无所知时,不单不容易理解他人的讲述,而且连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出在哪儿都不知道。比如:你根本没看过橄榄球比赛,他人却像专家一样给你解释比赛规则时,只会让你觉得索然无味。于是,我们要向孩子学习,首先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感知去感受它,当感受已经变得非常清晰,此时再为他点拨一下,就会很容易豁然开朗。
  因此,知识不是凭空传授的,实践和感受才是理解的基础。
  
  解释并不一定能增加理解
  
  人,常常自以为是,并且总希望把自己的经验“转移到”另一个人的脑子里。在人类还没有研发出可以拷贝人脑的芯片前,这个梦想恐怕无法实现。
  有一个事实是:在很多时候,解释并不会增加理解,甚至可能会相反。比如:在前文案例二中的折纸扇故事,正是证明了这个道理。解释有时并不能加深理解,可能反而会让人糊涂。作为家长,你可能会说:知识的传播,很多时候都是通过符号、说明书、专有名词来传播的。所以我们必须先教会孩子,他才能理解更多的知识。
  事实上,孩子要想真正理解符号的意义,要想学会把别人的符号转化成为一种现实的思维模型,惟一的途径是先学会把自己的体验转化为符号。孩子必须经历很多次从现实到符号的转化,必须是从看到的事情、能够做的事情、知道的事情开始去学习,从而理解事物和知识。
  试想,如果孩子在学校里,最初接触的就是符号和陈述,也许他们很快就开始自我否定了:可能是我太笨了,根本理解不了这些符号。
  
  尊重孩子的学习方式
  
  孩子是充满求知欲的,是善于接受,并且愿意去试验、去尝试的。作为家长,我们没有必要要求他的行为在你看来是有意义的,孩子自发的行为一定是对他自己充满意义的。
  许多家长有这样的一个观点:孩子必须要先能够忍受“延迟回报”。也就是说,必须去学习无用、无意义的东西,因为未来可能会利用到它,到时再学就来不及了。
  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激情和兴趣,很多时候是突发的,比如:通过一部影片,因为喜欢主人公,而对他热爱的运动产生兴趣;突然因为一本有趣的图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等等,而这种热度一定会保持一段时间或者很久。但如果孩子在兴趣之中,你总在纠正、催促他,他很容易产生羞愧、害怕或愤怒的情绪,削弱兴趣或者想要放弃。
  最后,希望家长可以对孩子抱有一颗平常心,不急功近利是很重要的教育原则。要相信,孩子有自我学习能力,并且他会去选择目前自己最需要的东西去学。因为,好奇心永远不会闲着的,请你放心。而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不是灌输给孩子知识,而是弥补他的知识缺口,并且教给他永远需要、永远不过时的东西。管理
  (本文部分观点摘编自《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一书)
  责任编辑:孔 龙
其他文献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你可以在卖场里免费品尝到各种饮料和饼干,也可以拿着美容机构派发的体验券享受一次免费的SPA;而史玉柱翻身靠的也是网络游戏《征途》的免费运营模式;2009年年底,奇虎公司宣布推出永久免费版软件……在现实生活中,各类免费产品、免费服务以及免费体验常常出现。  在这个被“免费”所萦绕的时代,企业如何使用免费营销的策略?又该如何使免费营销真正有效?    免费营销的商业模式  
期刊
看似偶然的历史巅峰神话,其实蕴含着很多可以复制的实用管理方法。    看似偶然的超完美团队    初唐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帝王史中空前绝后的楷模。而这样一个楷模是怎样构成的呢?  人们往往首先会颂扬唐太宗李世民。不错,李世民是伟大,而且他的伟大并不在于他开拓的中华疆土比别的皇帝多,也不在于他在位时中国的国力最鼎盛,而在于他是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个受到当代乃至后世百姓发自内心拥戴与颂扬的皇帝(柏杨评语)!
期刊
索罗斯的糖果  永远不要掏空自己的口袋  哲理的故事  二战时,金融大亨索罗斯还是个小孩。那时他们一家都生活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属于德军占领区。作为犹太人,为了避免纳粹屠杀,躲藏就成为索罗斯一家生活的主题。  但找来找去,一直没有合适的地方。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了一个隐蔽的地下室,一家才暂时安定下来。  可是很快,地下室的沉闷生活就令小索罗斯感到乏味。为了让儿子开心,老索罗斯就建议大家一起来玩游戏
期刊
上期回顾:“湿件”是相对于软件(带有编码化知识)和硬件(机器)而言的计算机术语,可泛指“技能”或“只可意会的知识”。 湿时代的关系有别于传统时代的乡亲、族群等强关系连接,也有别于工业时代的冰冷关系。它是一种弱连接关系,但具有充满温情的人性色彩。这种湿性体现了人最本质的情意仁爱,也正是这种关系显著丰富了现代的商业模式。  “湿”时代下的商业所呈现的新工具、新关系和新趋势三大特点,将直接导致众多现代企
期刊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可能人们难以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美景,正是我国传统矿冶基地湖北省黄石市。  黄石是个少有的,既长于传统原材料工业,自然条件又风景如画的城市。甚至,黄石的市中心,就是一个有8.4平方公里大的湖泊,整个城市环湖又依长江而建。  作为原材料工业基地,黄石有3000年的铜冶炼史。曾经,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被传说得“含金藏铜”。这也是中国的“钢铁摇篮”,是近代洋务运动的重要工
期刊
唐彬讲话的语速飞快,快到让人有点跟不上,一如他所领航的易宝支付的发展速度。在过去六年中,这个电子支付领域的淘金者之一埋头于行业市场,坚持以量身定制法则取胜,交易量以每年2~3倍的速度增长。  其实,作为独立第三方支付平台,易宝支付在终端用户认知度上的劣势显而易见。倚靠淘宝大平台的支付宝俨然已成为C2C交易支付工具的代表,占据着52%的市场份额,即便财付通,因为背靠3.4亿腾讯活跃用户,也让易宝难望
期刊
任何权力都必须有制衡,任何游戏都必须有规则。否则,  无论从方向上还是秩序上就会很乱,首先倒霉的是企业自己。    资本需要制衡    《中外管理》:上市公司最佳董事会这个奖,分量很重。上市对于今天青岛啤酒的成就,有什么样的作用?青岛啤酒如何看待资本市场?  金志国:青岛啤酒是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公司,也是1993年在上海上市的公司,同一年在两地上市。而真正在市场当中成长的青岛啤酒,也就是这十几年,
期刊
中国的汽车企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与世界老牌车企站在同一起跑线,甚至处于更靠前的位置!  比亚迪总裁王传福近期透露:公司将于年内在美国设立销售总部,若市场反应理想,或考虑在美国当地设立车厂。除了美国,比亚迪也开始在欧洲、以色列等市场布局,很明显,比亚迪在着眼于建立国际性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从获得巴菲特的青睐,到如今要在“生活在汽车上的国家”美国开始自己的国际化之旅,即将到来的电动汽车时代,中国车企
期刊
读了《为情所败的商场老将》之后,心情很复杂:真是像摔破了调味罐,甜酸苦辣咸五味俱全!好端端的金大地房产公司濒临倒闭,聪明能干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唐松情感、事业两茫茫,其乐融融的唐氏家族更是四分五裂……除了那位事前就算好了账的“小萌”之外,几乎所有的当事人都感到了郁闷。如果冷静下来分析,到底是什么地方出的问题导致了这场悲剧呢?让我们从情、理、法三方面来剖析一番案例主人公唐松的所做所为。    情感,“道
期刊
许多中层主管,总是热衷于学习业务知识,以期提升自己的领导力和业务水平,谓之充电。然而,刚刚逾越了80后员工的管理难题,随即85后的问题又接踵而来;年轻下属的问题刚刚有了转机,老员工的问题又暴露了出来……可谓应接不暇。  管理者积极参与管理培训和系统学习的努力固然可贵,但你很可能忘记了,最轻松的办法,其实是拾取身边的智慧。这些身边的智慧,可能正可以成为你解决问题的捷径。  很多人都认同“21世纪是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