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代3》票房迈过5亿大关,乐视影业有资格玩票。于是乎,把圈内近三百人召集到北京某影城对影片集体“吐槽”,只不过不是映后交流,而是边看边聊,与常规的点映不同,这次看片采用了一直在网络上流行的“弹幕”形式。
弹幕指的是网友对视频的评论能够以滚动、停留的形式出现在视频上,这个一直在互联网小范围流行的玩法,被乐视搬到了大银幕上。观众利用手机、电脑通过Wi-Fi登陆指定网站,将吐槽内容推送到大银幕上。
表面看上去,这是一次针对影院的创新和改革。
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会引出两种声音。首先是影迷们不乐意了,认为乐视这种违反常规的玩法是对电影的不尊重甚至亵渎。换言之,这相当于颠覆了传统的观影习惯,把看电影这件事,变成了社交大party。这种观点不无道理,电影院提供的基本服务是看电影,不论是各种晃眼的小屏幕,还是轰炸式的大弹幕,无不在破坏观影氛围,但换一个角度来看,所有观众都是奔着弹幕来的,也就无可厚非了。当然,如果这其中有误入的观众,我倒支持影院为其退票。
另外一种声音是为其点赞的。他们相信互联网会改变一切,也预判电影院会逐渐向社交场所偏移。没人会否认,电影院一直都是具备社交属性的,在影院放弹幕,只不过是推着它由社交属性向社交场所迈了一步。电影院一方面培养观众的观影习惯,一方面要根据观众的需求来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谁敢保证电影院不会真的变成社交场所呢?电影院的飞速发展多少有点“大跃进”的意味,一方面是银幕数和票房的暴增,一方面是投资方为回本周期拉长而叫苦不迭,在这种现状下,影院谋求差异化经营迫在眉睫,弹幕也许就是一个新思路。
乐视没有自己的院线,这次放映其实预示着电影公司的创新和改革。
乐视影业本身具备互联网基因,因此是最快将电影互联网化的公司,弹幕放映不过是其中的一环。现在看来,乐视已经完成了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
对其他公司来说,互联网也即将革了电影的命。“电影公司都将为BAT打工”不是预言,目前各大视频网站已经开始发力涉足电影业,腾讯视频投资《天将雄狮》、《痞子英雄2》等作品;古永锵早就将他的名字打在了《风暴》、《窃听风云3》,以及正在上映的《白发魔女》等电影上,而阿里巴巴的“娱乐宝”更是不容小觑,互联网资本的进入,会很快改变电影业格局。
当然,这个现象也同样引出了反对的声音,贾樟柯认为互联网带来活泼的思路,但对影视行业的传承和专业性有影响。现在看来,这种担心杞人忧天,继徐峥、赵薇演员转导演之后,邓超初执导筒便不惧《变形金刚4》,拿下喜人票房,郭敬明、韩寒更是作家跨界转导演,开创粉丝电影且取得成功,拍电影,看上去不再是一项高不可攀的艺术行当,转而变成依靠个人魅力和粉丝经济就可以盈利的市场行为,这难道不是又一项颠覆吗?
再把话题拉回到弹幕上。从根本上说,这不过是进一步丰富了社交方式,尝了下鲜,走出试探性的一小步,谈普及言之过早,高昂的放映成本,甚至想做多地试点可能都不现实。电影由4:3晋升宽银幕、由无声变有声、从黑白到彩色,每一次进步都是围绕着电影艺术本身,但弹幕则游离于电影本身之外,因此不太可能成为主流。影院谋求差异化,还是应该从硬件上着手,打造具有特色的主题影院,或升级自己的放映设备,4K和激光正当时,慢了一步,也许就被对手落下了。
弹幕指的是网友对视频的评论能够以滚动、停留的形式出现在视频上,这个一直在互联网小范围流行的玩法,被乐视搬到了大银幕上。观众利用手机、电脑通过Wi-Fi登陆指定网站,将吐槽内容推送到大银幕上。
表面看上去,这是一次针对影院的创新和改革。
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会引出两种声音。首先是影迷们不乐意了,认为乐视这种违反常规的玩法是对电影的不尊重甚至亵渎。换言之,这相当于颠覆了传统的观影习惯,把看电影这件事,变成了社交大party。这种观点不无道理,电影院提供的基本服务是看电影,不论是各种晃眼的小屏幕,还是轰炸式的大弹幕,无不在破坏观影氛围,但换一个角度来看,所有观众都是奔着弹幕来的,也就无可厚非了。当然,如果这其中有误入的观众,我倒支持影院为其退票。
另外一种声音是为其点赞的。他们相信互联网会改变一切,也预判电影院会逐渐向社交场所偏移。没人会否认,电影院一直都是具备社交属性的,在影院放弹幕,只不过是推着它由社交属性向社交场所迈了一步。电影院一方面培养观众的观影习惯,一方面要根据观众的需求来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谁敢保证电影院不会真的变成社交场所呢?电影院的飞速发展多少有点“大跃进”的意味,一方面是银幕数和票房的暴增,一方面是投资方为回本周期拉长而叫苦不迭,在这种现状下,影院谋求差异化经营迫在眉睫,弹幕也许就是一个新思路。
乐视没有自己的院线,这次放映其实预示着电影公司的创新和改革。
乐视影业本身具备互联网基因,因此是最快将电影互联网化的公司,弹幕放映不过是其中的一环。现在看来,乐视已经完成了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
对其他公司来说,互联网也即将革了电影的命。“电影公司都将为BAT打工”不是预言,目前各大视频网站已经开始发力涉足电影业,腾讯视频投资《天将雄狮》、《痞子英雄2》等作品;古永锵早就将他的名字打在了《风暴》、《窃听风云3》,以及正在上映的《白发魔女》等电影上,而阿里巴巴的“娱乐宝”更是不容小觑,互联网资本的进入,会很快改变电影业格局。
当然,这个现象也同样引出了反对的声音,贾樟柯认为互联网带来活泼的思路,但对影视行业的传承和专业性有影响。现在看来,这种担心杞人忧天,继徐峥、赵薇演员转导演之后,邓超初执导筒便不惧《变形金刚4》,拿下喜人票房,郭敬明、韩寒更是作家跨界转导演,开创粉丝电影且取得成功,拍电影,看上去不再是一项高不可攀的艺术行当,转而变成依靠个人魅力和粉丝经济就可以盈利的市场行为,这难道不是又一项颠覆吗?
再把话题拉回到弹幕上。从根本上说,这不过是进一步丰富了社交方式,尝了下鲜,走出试探性的一小步,谈普及言之过早,高昂的放映成本,甚至想做多地试点可能都不现实。电影由4:3晋升宽银幕、由无声变有声、从黑白到彩色,每一次进步都是围绕着电影艺术本身,但弹幕则游离于电影本身之外,因此不太可能成为主流。影院谋求差异化,还是应该从硬件上着手,打造具有特色的主题影院,或升级自己的放映设备,4K和激光正当时,慢了一步,也许就被对手落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