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尽管短视频发展势头强劲,但变现问题始终困扰着内容制作方。近日,米未传媒旗下首档短视频采访节目《透明人》获得超过千万元商业赞助,创造了短视频节目领域的最高纪录。
这档访谈节目由姜思达担任出品人兼主持人,他是米未旗下逆溯文化CEO。《透明人》采取单元形式播出,在6-13分钟时长内,针对某一特定话题与当事人开展对话。往期采访对象从鹿晗经纪人、TFBoys粉丝到“相亲角”父母、戒酒协会成员、淘宝客服人员等,涵盖娱乐、社会等多领域热门话题。截至11月21日,该节目共计12期,第三单元已更新至第四期,总播放量为2.2亿,单期节目热搜指数200万,话题阅读量3.3亿。节目在年内获金秒奖“最具先锋精神短视频”及年度优秀微综艺等奖项。
剪辑重视逻辑 调整依赖互动
谈及为何选择做一档访谈类节目,姜思达表示,首先是因为他个人感兴趣的话题缺乏更多表达渠道,其次认真做采访且适合年轻人观看的访谈节目整体较少,这都促成了《透明人》的成型。之所以选择短视频的形式,是考虑到与综艺真人秀的竞争及受众对视频的关注规律。“相较综艺真人秀,访谈节目吸引力有限,需要话题和采访本身具有一定趣味性,同时在内容层面高度浓缩,这也符合受众对视频节目的注意力上限规律。”姜思达说。
尽管《透明人》以6-13分钟的短视频形式呈现,但姜思达与被采访者的聊天过程常常持续1-2小时。为符合短视频定位,后期剪辑变得尤其重要,姜思达将逻辑的完整性作为取舍的首要前提。“剪辑不能断章取义,如果一种剪辑方式有可能误导受众,那么即便剪辑出的成片非常精彩也会放弃。在此基础上,团队逐渐达成一致,一些令人眼前一亮、动情及产生共鸣的内容会放在成片里,在确保故事完整性的同时让节目更出彩。”
姜思达以11月16日的节目为例,当期节目关注动物保护的主题。“剪出的第一版内容有着强烈冲突,更带有我个人的情绪和态度。我很担心受众因为我的情绪产生代入感,对受访者进行审判。因此在第二次剪辑时,团队进行了一些调整,减少针对性和容易引发冲突的内容,让受众能够冷静思考受访者的表达背后是否有更深层的原因。如此也能使内容更丰满,不至于陷入极端。”
姜思达认为,《透明人》就像青春期的孩子,有点叛逆,不太淡定,未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因此,他格外重视受众的反馈意见。10月30日和31日,姜思达在《透明人》官方微博向粉丝提出5个问题:节目存在哪些问题?大家希望看到什么内容?身边有哪些值得分享的故事?看过哪些不错的采访节目?用3个词形容《透明人》。其中每一条的转发、评论数合计都在5000以上。姜思达笑称自己“非常关注舆情”,同时也会结合受众意见和节目整体风格进行相应调整。
创新编排形式 挖掘短视频深度
从今年6月上线以来,《透明人》经过前期持续摸索,逐渐形成单元制编排形式。各单元涵盖6期节目,目前为每周四更新,单元与单元之间相隔2周时间,便于团队“回炉思考”,进行适当调整。
这样的节奏在经历了两个单元后才固定下来。姜思达坦言,节目“周更”的压力很大,如果缺少“回炉思考”的时间,团队几乎没有停下来反思的机会。同时2周的调整时间也能为节目的下一单元选题做足准备。“做节目不能太着急,需要隔段时间抽离出来审视一下,该停下来时一定要停下来。”
第三单元内容上线前,节目用了近2个月的时间进行调整。姜思达介绍,“本单元的内容迭代感更强。第一单元的采访几乎都在棚内完成,花了不少精力在服装等视觉效果上。到了第三单元,节目更重视与采访对象的接触。此前,一次采访一般会持续一两个小时,现在常常跟拍一两天,以便对采访对象有更深层的了解。”
《透明人》同时采取“预告+正片+追报”的形式,“正片之外,配合我个人对当期采访的心得及幕后故事的追报,让内容整体不流于肤浅。”追报多以文字形式在正片后一天通过公众号和微博发布。预告多为图片形式,通过官微发布,受众仅通过观看图片很难猜出当期主题,借此留足悬念。预告、追报与正片互为补充,在拓展内容深度上进行了有益尝试。
在姜思达看来,选择这种编排方式顺理成章。“有些内容和思考用视频的形式呈现可能会有失公允,用文字表达更清晰。有受众在看完视频后还想获得更多内容,文字就成了不可替代的补充。”
从单期视频长度来看,《透明人》也有变长的趋势:从第一单元的近6分钟到第三单元的10分钟以上。姜思达认为长度的增加是团队信心的体现。“受众对于较长视频的观看欲会大打折扣,因此如果《透明人》刚上线就是长视频的话,极易影响传播效果。进行一定积累后,受众希望看到更多更完整的内容,这是对《透明人》品牌效应的认可。”姜思达同时表示,“未来节目时长会根据选题内容需要适当调整,如果节目本身仅用5-6分钟的体量就能完整表达,那就没必要硬塞。”
创新植入形式 商业变现与内容生产实现共赢
《透明人》第三单元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开始接入商务合作。第三单元开始,受众在节目中会看到合作方雪碧品牌的曝光和露出。如何实现广告与节目气质的平衡,姜思达的答案是“玩起来”。
姜思達进一步解释,“淘宝客服那一期,我们在视频结尾播放了2个更像是拍摄花絮的广告内容,这种形式是一次突发奇想。从反馈结果来看,这一形式要比直接植入的效果好很多。这提醒我们,可以利用广告形式把内容玩起来,不断尝试新想法。未来这种尝试会越来越多,内容植入也会越来越深刻。”
姜思达告诉《综艺报》,第四单元品牌的植入方式将会与内容实现高度结合。每一集的品牌推广都会和当期选题相关,在不违背节目自有价值观的同时,传达客户价值观,增加情节,提升观感。
在商务合作上,姜思达认为长期的合作对于实现品牌价值更有利,同时团队也能从整体把握品牌的植入形式,在更好为品牌提供背书的基础上,实现长久价值。
姜思达坦言,在商务合作层面,节目会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完全扎到内容中去,最终使节目内容能够溢出到客户的品牌植入,而非相反。“尽管以公众号的广告和软文定制形式为主的短期商务合作已经形成常态,但未来节目也会更关注短视频与长效价值的结合问题。”
尽管增加了商务合作,《透明人》在内容层面依然具有高度独立性。“客户认可我们的内容生产,尚未从内容角度进行干涉,他们相信内容的独立性会使片子质量更好,播放量更高,从而实现共赢。”姜思达说。
这档访谈节目由姜思达担任出品人兼主持人,他是米未旗下逆溯文化CEO。《透明人》采取单元形式播出,在6-13分钟时长内,针对某一特定话题与当事人开展对话。往期采访对象从鹿晗经纪人、TFBoys粉丝到“相亲角”父母、戒酒协会成员、淘宝客服人员等,涵盖娱乐、社会等多领域热门话题。截至11月21日,该节目共计12期,第三单元已更新至第四期,总播放量为2.2亿,单期节目热搜指数200万,话题阅读量3.3亿。节目在年内获金秒奖“最具先锋精神短视频”及年度优秀微综艺等奖项。
剪辑重视逻辑 调整依赖互动
谈及为何选择做一档访谈类节目,姜思达表示,首先是因为他个人感兴趣的话题缺乏更多表达渠道,其次认真做采访且适合年轻人观看的访谈节目整体较少,这都促成了《透明人》的成型。之所以选择短视频的形式,是考虑到与综艺真人秀的竞争及受众对视频的关注规律。“相较综艺真人秀,访谈节目吸引力有限,需要话题和采访本身具有一定趣味性,同时在内容层面高度浓缩,这也符合受众对视频节目的注意力上限规律。”姜思达说。
尽管《透明人》以6-13分钟的短视频形式呈现,但姜思达与被采访者的聊天过程常常持续1-2小时。为符合短视频定位,后期剪辑变得尤其重要,姜思达将逻辑的完整性作为取舍的首要前提。“剪辑不能断章取义,如果一种剪辑方式有可能误导受众,那么即便剪辑出的成片非常精彩也会放弃。在此基础上,团队逐渐达成一致,一些令人眼前一亮、动情及产生共鸣的内容会放在成片里,在确保故事完整性的同时让节目更出彩。”
姜思达以11月16日的节目为例,当期节目关注动物保护的主题。“剪出的第一版内容有着强烈冲突,更带有我个人的情绪和态度。我很担心受众因为我的情绪产生代入感,对受访者进行审判。因此在第二次剪辑时,团队进行了一些调整,减少针对性和容易引发冲突的内容,让受众能够冷静思考受访者的表达背后是否有更深层的原因。如此也能使内容更丰满,不至于陷入极端。”
姜思达认为,《透明人》就像青春期的孩子,有点叛逆,不太淡定,未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因此,他格外重视受众的反馈意见。10月30日和31日,姜思达在《透明人》官方微博向粉丝提出5个问题:节目存在哪些问题?大家希望看到什么内容?身边有哪些值得分享的故事?看过哪些不错的采访节目?用3个词形容《透明人》。其中每一条的转发、评论数合计都在5000以上。姜思达笑称自己“非常关注舆情”,同时也会结合受众意见和节目整体风格进行相应调整。
创新编排形式 挖掘短视频深度
从今年6月上线以来,《透明人》经过前期持续摸索,逐渐形成单元制编排形式。各单元涵盖6期节目,目前为每周四更新,单元与单元之间相隔2周时间,便于团队“回炉思考”,进行适当调整。
这样的节奏在经历了两个单元后才固定下来。姜思达坦言,节目“周更”的压力很大,如果缺少“回炉思考”的时间,团队几乎没有停下来反思的机会。同时2周的调整时间也能为节目的下一单元选题做足准备。“做节目不能太着急,需要隔段时间抽离出来审视一下,该停下来时一定要停下来。”
第三单元内容上线前,节目用了近2个月的时间进行调整。姜思达介绍,“本单元的内容迭代感更强。第一单元的采访几乎都在棚内完成,花了不少精力在服装等视觉效果上。到了第三单元,节目更重视与采访对象的接触。此前,一次采访一般会持续一两个小时,现在常常跟拍一两天,以便对采访对象有更深层的了解。”
《透明人》同时采取“预告+正片+追报”的形式,“正片之外,配合我个人对当期采访的心得及幕后故事的追报,让内容整体不流于肤浅。”追报多以文字形式在正片后一天通过公众号和微博发布。预告多为图片形式,通过官微发布,受众仅通过观看图片很难猜出当期主题,借此留足悬念。预告、追报与正片互为补充,在拓展内容深度上进行了有益尝试。
在姜思达看来,选择这种编排方式顺理成章。“有些内容和思考用视频的形式呈现可能会有失公允,用文字表达更清晰。有受众在看完视频后还想获得更多内容,文字就成了不可替代的补充。”
从单期视频长度来看,《透明人》也有变长的趋势:从第一单元的近6分钟到第三单元的10分钟以上。姜思达认为长度的增加是团队信心的体现。“受众对于较长视频的观看欲会大打折扣,因此如果《透明人》刚上线就是长视频的话,极易影响传播效果。进行一定积累后,受众希望看到更多更完整的内容,这是对《透明人》品牌效应的认可。”姜思达同时表示,“未来节目时长会根据选题内容需要适当调整,如果节目本身仅用5-6分钟的体量就能完整表达,那就没必要硬塞。”
创新植入形式 商业变现与内容生产实现共赢
《透明人》第三单元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开始接入商务合作。第三单元开始,受众在节目中会看到合作方雪碧品牌的曝光和露出。如何实现广告与节目气质的平衡,姜思达的答案是“玩起来”。
姜思達进一步解释,“淘宝客服那一期,我们在视频结尾播放了2个更像是拍摄花絮的广告内容,这种形式是一次突发奇想。从反馈结果来看,这一形式要比直接植入的效果好很多。这提醒我们,可以利用广告形式把内容玩起来,不断尝试新想法。未来这种尝试会越来越多,内容植入也会越来越深刻。”
姜思达告诉《综艺报》,第四单元品牌的植入方式将会与内容实现高度结合。每一集的品牌推广都会和当期选题相关,在不违背节目自有价值观的同时,传达客户价值观,增加情节,提升观感。
在商务合作上,姜思达认为长期的合作对于实现品牌价值更有利,同时团队也能从整体把握品牌的植入形式,在更好为品牌提供背书的基础上,实现长久价值。
姜思达坦言,在商务合作层面,节目会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完全扎到内容中去,最终使节目内容能够溢出到客户的品牌植入,而非相反。“尽管以公众号的广告和软文定制形式为主的短期商务合作已经形成常态,但未来节目也会更关注短视频与长效价值的结合问题。”
尽管增加了商务合作,《透明人》在内容层面依然具有高度独立性。“客户认可我们的内容生产,尚未从内容角度进行干涉,他们相信内容的独立性会使片子质量更好,播放量更高,从而实现共赢。”姜思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