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绮萍:把老年活成少年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huigr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岁月流逝,在珠江潮起潮落之间,这座古老的码头,竟把老年活成了少年。”74岁的卢绮萍在她拍摄制作的纪录片《太古仓》里这样说。而这段形容广州太古仓码头的话,正是卢绮萍自己的写照。
  “我小时候受父亲的影响,兴趣广泛,对戏剧、摄影、电影、音乐、美术都有浓厚的兴趣。”卢绮萍说。学生时代,卢绮萍一直沉醉于各种文艺活动,但工作后她在一家企业当文员,与文艺之路渐行渐远。后来她改做广告设计和美术编辑工作,总算是与文艺沾了点儿边。
  2006年,当时60岁的卢绮萍看到朋友用“会声会影”软件剪辑了一部旅行短片,感到很兴奋:“原来借助软件,外行也能掌握简单的拍摄剪辑技术,圆我从小以来的电影梦。”
  2013年5月,卢绮萍把自己在蘿岗旅游时拍摄的《冬之恋》投给了“致敬广州”微纪录片大赛。“这是第一次不知深浅的尝试。”回忆起7年前自己的纪录片第一次参赛,卢阿姨的神态看起来像个孩子。
  2015年,70岁的卢绮萍产生了拍摄关于太古仓的主题纪录片的想法,从此一头扎进了学习与拍摄中。为了拍好《太古仓》,卢绮萍查询了很多资料,案头工作做得非常认真充分。“我没什么基础,当时一方面去广州图书馆借书,一方面找老师学习。”卢绮萍说。当时,她借阅了60多本有关纪录片的书籍,并来到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置身一群“90后”中,旁听了两个学期的“纪录片研究”研究生班公开课。“听课挺艰苦的,都是晚上上课,回到家都11点多了,有时候天气很冷。但一件事只要你想做,总会有办法。”
  与此同时,卢绮萍密切关注金红棉影展,参加了很多看片、观影后交流等活动。2018年7—8月,卢绮萍还参加了用手机拍纪录片的微课。
  卢绮萍拍纪录片几近痴迷。只要天气晴朗,她总要外出拍摄。几年过去,卢绮萍的努力得到了一些业内人士的认可。2015年冬天,广州电视台的韩海英导演在电影《罪爱》里使用了卢绮萍拍摄的一分多钟镜头,让卢绮萍“觉得很有成就感”。
  拍《太古仓》时,为了拍出一个理想的珠江全景镜头,从黄沙码头到白蚬壳码头,卢绮萍来回坐了三遍水巴。“台风‘山竹’登陆的那一年,为了拍到好看的浪,我在‘山竹’登陆那晚的白天去拍了珠江的浪—因为要起浪一定要有风,风越大越好。那天的风真的很大,把我的三脚架吹倒了,水平仪也摔坏了。雨还没来,风先来,好像千军万马从珠江口涌过来。”
  卢绮萍的儿子和老伴对她的爱好一直非常支持。买电脑、摄像器材,安装软硬件,儿子总是行动迅速。已经80多岁的老伴一直是卢绮萍最好的拍摄搭档,经常帮她扛器材。“我体力不好,爱人就帮我扛机器。”拍摄制作纪录片《大老倌》期间,卢绮萍因为前期过于劳累导致腰椎病发作。“那时候走不了路,连医院都去不了。但工作还是要做的,就慢慢挪到电脑前继续剪辑。”
  2019年7月,卢绮萍参加了广州图书馆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举办的“影像广州七十年”口述史工作坊,敲定以广州的粤剧大师钟康祺先生为拍摄对象。卢绮萍到钟康祺家中拍了一整天。“回家路上要两个半小时,到家都晚上10点多了。”回到家,卢绮萍立刻打开电脑整理素材、剪辑。这是她工作的常态。“有时做到一两点,有时半夜三四点醒了,起来继续做。”
  在卢绮萍老伴的眼中,她一生都“爱学习,努力上进,想做的事就一定要做好”。在卢绮萍的儿子看来,母亲的痴迷虽然让他有点担心,但他打心眼里觉得妈妈幸福。“人老了,不光需要在熟悉的人群中生活,如果在社会中、在陌生人中自我价值能得到确认,是件很幸福的事。”卢绮萍在一部纪录片的片尾写下了这样的注脚:“爱好是一种美妙的东西,它与赚钱、成名无关。它在坎坷的路上支撑着你,使平淡的生命变得色彩斑斓。爱过,学过,做过,此生便无憾了。”
  (摘自《广州日报》2020年1月10日,江山美如画荐)
其他文献
美国研究人员以单个细胞为材料制造出了一款“活体”机器人。这种可编程有机物可以向指定目标移动,被切开后还能自我修复。  美国佛蒙特大学的研究人员首先在一台超级计算机上运行一种进化算法,根据生物物理学法则模拟出了一种有机体设计方案。随后,美国塔夫茨大学的研究人员从非洲爪蟾的胚胎中提取干细胞并培育成皮肤细胞或心肌细胞,将其分割成单个细胞后,在顯微镜下组装成与设计方案相近的结构。  研究显示,组装完成后,
期刊
瀑布的水看起来是白色与光的反射有关。水中有溶解的氧,这是维持水生生物生命的重要因素。我們在静止的水中通常看不到溶解的氧,但是当水被搅动或者以很高的速度移动时,被困在水中的氧气就会产生气泡。静止的水面就像一面镜子,射在水面上的光会沿一个恒定的角度反射出去。但如果水面被搅动,水中产生了气泡,使这面“镜子”的“镜面”凹凸不平,光就会向四面八方反射,水看起来就是白色的了。瀑布的水之所以看起来是白色,就是这
期刊
智能轮椅很常见,可你见过能爬楼梯的智能轮椅吗·徐州一名草根发明达人,用两年的时间打造了一款能爬楼梯的智能轮椅。  这位草根发明人叫周永谦,今年已经70岁了。周永谦表示,该轮椅最大的特点就是能爬楼梯,它可以载着残疾人或腿脚不便的老年人轻松上下普通楼梯,也能在马路上跨越马路牙子等障碍,只要坑洼不深于30厘米,都能轻松驶过。  当初周永谦看了市面上很多智能轮椅,但是它们都没能解决上下楼梯的问题,于是萌发
期刊
在钟南山赴武汉考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照片中,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他的身旁有一位女专家的身影,她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兰娟。  作为目前国内感染病学科唯一的女院士,李兰娟的从医之路走得很不平凡:她以治病救人为自己的天职,无论非典还是禽流感流行时期,始终坚守在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线;她潜心于国际前沿课题,从人工
期刊
上元灯火意阑珊,  庚子新春国欠安。  九省通衢疠疫烈,  大江南北人膽寒。  八方医护勇迎战,  四海同胞共支援。  一扫瘟神克大难,  回乡路阔人团 。
期刊
珍珠、椰果、布丁、西米……这些常见的甜品配料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其营养价值又如何呢?  西米。西米是用棕榈树树干做成的。棕榈树有个特点,就是树干中间是富含淀粉的“髓质”。将树干中的髓质取出,用水洗涤数次,除去残留的木质纤维,便得到了纯的西米粉。将西米粉加水调成糊状,制成圆形颗粒,就是我们平常吃到的西米。西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能提供能量,但摄入过量会增加肥胖风险。  珍珠。珍珠又叫粉圆,是用木薯淀粉做
期刊
“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自2019年12月29日转入首批7名新冠肺炎患者以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600多名医护人员一直奋战在抗击疫情的前线。该院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却在与生命赛跑。他日夜扑在一线,往往凌晨2时刚躺下,4时又得爬起来,接电话,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力争抢回重症患者的生命。  “身穿军装,我们不上谁上!”  —2020年1月29
期刊
我们都知道,呼吸道疾病患者很可能会通过打喷嚏或咳嗽传染他人,但喷嚏到底能喷多远呢?  2014年,有科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  科学家Lydia Bourouiba利用高速视频解析了打喷嚏和咳嗽时产生的流场,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了两者的传播距离。结果可能让你大吃一惊!  打喷嚏和咳嗽时喷出来的是什么?  打喷嚏和咳嗽开始于深呼吸,此时肺部的空气被压缩,最后,吸入的空气在几分之一秒内被肺压出来。  打喷
期刊
口罩的历史很短,但和口罩有着相似作用的“类口罩物”历史悠久。  公元前6世纪,崇尚拜火教的古波斯人就认为人的气息不洁。举行宗教仪式时,人们要用布包住脸,免得不洁的气息冲撞神。这一幕被刻在了波斯古墓的浮雕上。  人的气息有多不洁?1897年,德国医生费吕格用实验证明,对着创口说话能造成创口感染。同年,奥地利医师米库利兹?阿德凯也倡议医生做手术时要用口罩将口鼻遮住,以减少外科手术中的感染。  1861
期刊
一旦出门,就可能面对飞沫。飞沫的传播速度高达35米/秒,传播距离可达8米以上,所以,戴口罩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保护手段。但是,口罩该如何选、怎样戴,才能取得良好的保護效果呢?  口罩的防护等级  口罩有不同的执行标准:N系列是美国标准,KN系列是中国标准,FFP系列是欧洲标准。同一系列中,数字越大,防护等级越高。采用不同标准的口罩的防护等级高低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FFP3>FFP2=N95=KN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