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提问现状与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boywang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提问使用广泛,相关文献也多。本文作者就目前高中生物教师对于课堂提问的认知状况、课堂提问的实际实施情况、教师在运用提问技能开展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困惑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和调查了解,总结了生物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重新审视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提问的功能和关于优化课堂提问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 高中生物课堂提问实际状况优化建议
  
  1.问题的提出
  
  作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提问的使用是非常广泛的。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提问,甚至以问题为中心来开展教学的“问题教学法”成为许多学科,包括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同时,广大教师也普遍认为,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的基本环节,而且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就像写字画画,几乎所有人都会写会画,但具有一定水平的字画却不多。因此,就课堂提问发表观点的文献也特别多,甚至有过度泛滥之感。在百度、谷歌等主要搜索引擎输入“提问技巧”“提问艺术”等相关关键词,会出现若干文章甚至专著。随便打开,不乏要遵循科学性、艺术性、全面性、启发性等“提问原则”的论述,也不乏要选好时、把好度等所谓“提问艺术”的论述。这些论述似乎都说得有理,然而不少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目前高中生物实际课堂提问状况到底如何?教师对于课堂提问问题究竟是如何认识?教师在运用提问技能开展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困惑是什么?面对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需要哪些切实的改进或优化?对这些问题似乎缺少一个建立在实证调查基础上的系统回答。我近来阅读《教师专业发展》一书第十三章第一节的第二个问题“优化提问”,引发了对自己课堂教学提问的反思,再联系自己的一些听课观感和阅读相关文献,就“生物课堂提问问题”谈几点看法。
  
  2.反思与调查了解
  
  2.1听课中教师课堂提问情况的调查分析
  为具体了解高中生物教学课堂提问的实际情况,我参照湖南大学姚利民教授编制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调查卷”中教师提问部分,在平时交流中采用封闭性和开放性询问相结合的形式,就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提问的行为、提问的认知、对运用提问技能开展教学存在的主要困惑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了解。调查了解结果主要如下。
  2.1.1关于提问的顺序,教师基本认同“组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回答—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回馈”这一顺序。
  2.1.2关于提问的目的,教师基本明确提问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策略,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巩固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技能,从而促进和支持学生的学习。而对教师是否应该使用问题作为一种课堂管理手段,有的教师认为不能有一个明确的回答,应该依情境而定。
  2.1.3关于实际课堂提问情况,大部分教师在PPT课件中显示过问题,大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在提出的问题中,大部分问题的答案能够直接从教材中找到,也有相当部分不能直接从书中找到,需要学生自己思考整理。在提问的“等待时间”方面教师普遍认识不足,由于教学进度偏紧,在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后很少给学生适当的等待时间。在“正确叫答”方面也有不少教师没有做到提问的随机性,没有很好地体现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2.1.4关于教师在运用提问开展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困惑是:根据教学的“三维目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的有效性,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对于技术性要求也很高。学生间个体差异大,在课堂提出的问题要兼顾不同水准学生的需要,如果做不到这点,将会导致课堂提问效率低下。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对于生成性问题如何处理。很难把握课堂教学的时间,有时不能按时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高中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不愿意积极的回答,如何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2重新认识适应新课程改革形势需要的课堂提问功能
  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参与、合作、自主、探究,它要求促进学生的个体化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因此,提问不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记忆理解程度,而且是为了激发学生思考学习内容,并将这些内容与以前所学知识联系起来,然后探究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进而构建自己的生物知识结构。换句话说,提问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主要手段,学生通过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思考其意义和含义,通过这种方式把学习的内容变为自己的知识。提问的出发点是建构一定的知识网络,不是促使学生死记硬背各种信息。
  
  3.对教师优化课堂提问的几点认识
  
  3.1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样,教师在选择问题时,就要考虑问题的类型,是开放性的问题还是封闭性的问题。另外,问题太难或者太容易都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3.2提出问题后,叫学生回答时,教师要考虑提问的等候时间。同时,要给所有的学生同等的机会回答。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必然把新资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如果教师在提问后和学生作出回答以后,能留出至少三秒钟的时间间隔,那么,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资讯以加工课堂教学内容,进而也能够提高师生讨论的有效性。教师应根据具体问题的类型、学生的实际水准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确定具体的等待时间。同时,要遵循提问的随机性,即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宜只点个别学生(学优生或学困生),问题难易不同请不同的学生回答,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师不能让问题提出后无人能回答或者每个人都能很容易回答,要使问题让优生有思考的余地,让学困生有提高信心的机会。不论回答正确与否,鼓励都是不可少的,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一句“回答有创新”“很好!”“不错!”“角度不错!”的肯定,都可以让学生信心倍增,学习动力十足。教师不宜用提问的方式对不守纪律的学生以“惩罚”,否则会给学生带来心理的冲突,客观上会消耗学生的精力与注意力,而且使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动机感到怀疑,实际上起不到好的结果。
  
  3.3设计问题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结合时代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学完昆虫性外激素的知识后教师可置疑引导:市场上灭蚊灯的灭蚊效果不尽如人意,总有些蚊子“逍遥法外”,怎样运用昆虫的趋化性和趋光性特点去改造这种灭蚊灯,使其达到理想的功效呢?学完植物的渗透作用和矿质养料的吸收知识后教师可设问:医院为患者进行点滴注射时,为什么通常采用质量浓度为0.9%NaCl溶液作注射液?
  
  3.4要根据教学目的有层次地将问题细化,启发学生思考。比如在学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时提出这样一组问题:为什么说减数分裂是特殊的有丝分裂?卵细胞和精子的形成与体细胞的形成有何不同?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单体、DNA、同源染色体变化规律有何异同?通过类比,有丝分裂原有旧知识在学生脑海再现,这时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就会对减数分裂有初步认识。这时可进一步设计以下问题:①如何识别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图像;②何谓同源染色体;③四分体阶段有何意义;④卵子和精子的形成过程有何不同等。
  
  3.5要注重课后及时反思。新课程要求我们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能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自己或他人的解题过程,要针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总结。对问题深入思考,才能解决问题。上完课后,很多时候会发现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后,因为急于帮学生回答问题,有时回想起来会不那么清晰,可以向学生问询,然后对自己在课堂中的提问作逐一的分析。经过不断的反思总结,提问艺术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梁平.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徐良永.谈生物课堂提问的技巧.生物学通报,1997,(7).
  [3]史爱先.生物课堂应以“活”求创新.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8).
  [4]余德生.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新课程标准下运用问题教学法初探.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
  [5]陶志琼等译.透视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6]罗静等译.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和技巧.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7]段志贵.优化课堂提问的六个策略.教学与管理,2003.8.
其他文献
<正> 在当今广播与电视“参名比誉,谁优谁劣”的激烈争论中,在人们纷纷谈论“广播低谷”的时候,谢凤阳同志的专著《广播优势论》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了。它的出版面世,象一缕春风,一扫广播界的沉闷气氛,令人清爽畅快,精神振奋,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我有幸于1939年9月16日,作为重庆《新民报》的记者,同“中央通讯社”记者刘尊棋、《扫荡报》记者耿坚白一道,在延安访问毛泽东。这在我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是一件大事。
化学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新课导入是教学的第一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新课导入方式很多,但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教师无论以什么形式引入新课,只要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就都是好的导入方法。下面我结合初中化学教材,简单介绍六种在平时教学中常用的新课导
世纪之交,刘翔超绝的复出,是我国资深田径教练孙海平,以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刘翔自身的爆发力、节奏感强的优势,用完美的现代110米栏短跨技术,提高栏间与过栏速度,创造性的以
劳伦斯在他的早期作品中表达了他对中产阶级的羡慕和赞美,中期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阶级差异意识和阶级认同危机,而在他的晚期作品中,中产阶级女人离开她们的丈夫与低阶级的男
本文阐述了艺术设计专业在创新素质教学实践中探索与感悟,在教学中运用创新教育调动学生的学生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
摘要: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地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充分强调了科学探究不仅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和实践过程,同时又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通过创设情境,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探究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科学推理、设计实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积极主动第去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初中化
摘要: 教师要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初三化学 ,就要打破常规,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提问、主动应用化学的意识,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掌握知识,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以达到好学、乐学的境界。  关键词: 初三化学快乐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部精力去
摘要: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走进我们的视野,形成了到中国学习汉语的热潮。而对于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外国留学生来说,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本文正是立足于在中国留学的外国人,从学习生活中的实例入手,着重分析他们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存在的语用失误现象,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 外国留学生跨
本文从读者和译者的接受角度出发,采用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期待视野”为理论支撑,以晚清时期林纾翻译的第一部小说为案例,来分析晚清小说翻译中的人物重塑现象,指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