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温室中的花儿茁壮成长

来源 :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kubk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花儿,都应是灿烂的,可现在大多学生生活都非常幸福,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包办,自小受到父母的溺爱和庇护,不但没能使孩子茁壮成长,反而让孩子在面临困难时束手无策,无所适从,经受不起挫折的打击和考验。“温室”里养出来的小花耐挫能力差,是社会有识之士更是我们教育者所忧心忡忡的。
  孟子有句古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由此可见,想要在21世纪这个“高压锅”里找到生存的空间,就必须要有顽强的抗挫折能力。如何提高小学生抗挫折的能力,是我们教育者的当务之急。
  一、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设置适量适度的困难处境,磨炼学生的意志。
  “温室”小花长期接受赞扬、忍让、宽容等养分的滋养,倍受家长的呵护宠腻,以至于无法面对别人一丁点儿的指责。“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无伟男。”要提高孩子的耐挫能力,教师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创造艰苦磨炼和提高耐挫能力的条件,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如开展晨跑,登山,军训等活动,让学生在奔跑攀登中磨砺意志,提高竞争意识,锻炼抗挫折的能力。如果学生喜欢下棋、打球、跳绳等活动,教师也可以与学生比一比,赛一赛,若赢了,就可以挫挫学生的锐气,让学生明白“一山更比一山高”;若输了,教师也要给学生树立一个自强不息、知难而进的良好榜样,让学生明白我们要“越挫越勇”,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耐挫能力。只有让学生从温室中走出来,敢于经受风雨,自我锤炼,自我适应,自理生活,他们才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在孩子退缩时给予鼓励,并引导其正视挫折。
  挫折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大都是不愉快的。一些重大的挫折常会使人感到极大的痛苦,产生苦闷甚至痛不欲生的感受。面对挫折与失败,我们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半途而废;另一种则是百折不挠。前者可以少碰钉子,但成功的机会也会因此而减少许多;后者会多碰钉子,但成功的机会却会大大地增加。也就是说,挫折会对人产生消极的心理作用,也能对人产生积极约心理作用。消极的心理可以把人压得粉碎,意志消沉;积极的心理则可以把一个人百炼成钢,增强人对消极情绪的控制力,锻炼顽强的毅力,变得无比坚强。美国学者拜伦说:“逆境是到达真理的一条适路。”前苏联作家别林斯基说:“不幸是最好约大学。”可见,挫折在人生道路上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使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在孩子遇到挫折想要退缩时,教师要适时鼓励孩子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地去面对挫折。
  面对挫折与困难要积极主动去克服,但因为不同的人能力水平、志向水平、动机水平和思维方式等都会有差异,其成功的可能性也会有差异。当学生因目标过高而产生挫折感甚至引起心理障碍的时侯,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降低自己的愿望与要求,学会放弃,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比如有名学生一贯自以为作文水平很高,可是参加作文比赛时却名落孙山,从此一蹶不振。教师可抓住这件事,开展主题班会活动,使学生们明白:动机与目标,能力与期望永远存在差距,任何时候既要想到“过五关”,同时也要准备“败走麦城”。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挫折耐力就会渐次提高,从而做到宠辱不惊,成败安然,将胜利、失败都化为零的起点。
  三、设置交往情境,给学生创设宣泄交流的空间。
  大部分学生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没有很好的宣泄调整的空间。交流是战胜心理困境的一大法宝,教师在日常教学及生活中,要给学生创设交流空间。如师生交换日记、生生交换日记,做团体游戏,给父母写信等等,通过这些方式及时缓和学生的心理压力,舒解其内心的郁闷。面对挫折时,家人的一句体贴,老师的一声关怀,同学的一点安慰就如同一缕缕春风吹进学生的心田,不仅能给予学生无限的动力,更能使学生重燃自信之火,勇敢挑战挫折。
  四、多渠道地教育、熏陶,加强学生对抗挫折的能力。
  挫折教育在提高挫折耐力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对抗挫折的能力。教师可在平时的教育中教给学生对抗挫折的方法,如选择性忽视、选择性重视、降低心里愿望等等;在班会课上给学生们讲伟人或名人们是如何对待挫折的;让学生看世界名著(如《鲁宾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轮椅上的梦》等),从名著中学习如何对待挫折;唱励志歌曲《少年壮志不言愁》、《真心英雄》等,通过音乐的熏陶,使学生明白挫折并不可怕,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会给人打击,带来悲伤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变得坚强起来。
  阳光总在风雨后。风吹雨打是万物生长必经的过程,能在风雨中傲然挺立的花朵才可以享受雨后阳光的沐浴。挫折对于生长在安逸环境下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健康成长的“催化剂”,只要他们经受住风吹雨打,我相信温室中的花儿也一定能够茁壮成长!
  收稿日期:2012—05—29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期刊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重视兴趣的培养,激发兴趣的产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适时的心理疏导,培养学生的成功感。  关键词:激发动机;高超的教学是门艺术;丰富的数学活动;成功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成绩和能力的前提。然而数学学科的高度抽象概括性让许多学生望而却步,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  第一,要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求知的欲望。  需求产生动力,
期刊
摘要: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识字量的多少,识字速度的快慢,识字方法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读写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强弱。因此,我们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识字教学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以直观思维为主,形象思维为辅,因此,识字教学应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关注学生识字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识字、写
期刊
摘要:地理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关键词:地理教学;学生;创造性思维;学习兴趣;新课标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运
期刊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现代教育中至关重要。而学生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就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应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下面就如何在课堂中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来谈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开放性的题型。  1.在学习
期刊
雷锋——这个中国大地上出现的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人物,曾在历史的回音壁上激起了何等强烈共鸣,尽管经历了许许多多不平凡的岁月,但雷锋精神却像一切属于时代、属于人民的美好事物一样,始终珍藏在我们心底。  一、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  任何崇高的精神,都是其所处时代的产物。雷锋精神的产生绝非偶然,而是扎根于社会主义中国这片沃土,形成于我们党长期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多媒体教学被越来越多的在课堂上使用,运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时代的需要,教学改革的需要。数学学习是抽象和枯燥乏味的,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有效的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还能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
期刊
摘要:有位伟大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愉快地学习,调动内在潜能,主动地克服学习上的种种困难,从而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因此,教师要善于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兴
期刊
摘要:创新能力是作文教学的生命,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而作文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涉及到学生多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通过调动学生多种思维能力和提高创新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作文教学;写作能力;兴趣;创新能力  “作文难”几乎是小学生的普遍感受,一难没有内容可写;二难不知怎么写;三难不会取舍材料;四难不懂层次安排,五难
期刊
摘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是开放式的,是在交际中、活动中、情境中学习语文,能激起学生的表现欲、讲话欲、表演欲、特长展示欲,让学生有自信力、成就感、快乐感。同时语文学习也应是学生的心灵活动,应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求知求真的过程。在流淌着个性化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带着个性化的体验,充满着审美的愉悦,定能多角度地诠释课堂的内容。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