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了我的耳朵吧,音乐!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声乐家席慕德女士有一次搭计程车,车上正大放流行曲。她请司机调低一点儿,司机说:“你不喜欢音乐吗?”席慕德说:“是啊,我不喜欢音乐。”
  一位音乐家面对这样的问题,真可谓啼笑皆非了。首先,音乐的种类很多,在台湾的社会最具恶势力的一种,虽然也叫作音乐,却非顾曲周郎所愿聆听。其次,音乐之美并不取决于音量之高低。有些人聽“音响”,其实是在玩机器,而非听音乐。计程车内的空间,闭塞而小,哪用如此锣鼓喧天?最后,音乐并非空气,不像呼吸那样分秒必需。难道每坐一次计程车,都要给强迫听一次音乐吗?其实,终日弦乐不辍的人,未必真正爱好音乐。
  在台湾的社会,到处都是“音乐”,到处都是“爱好音乐”的人,我最同情的,便是音乐界的朋友了。像波德莱尔一样,我不懂乐理,却爱音乐,并且自信有两只敏感的耳朵,对于不够格的音乐,说得上“疾恶如仇”。在台湾,每出一次门——有时甚至不必出门——耳朵都要受一次罪。久而久之,几乎对一切音乐都心存恐惧。噪声在台湾,宛如天罗地网,其中不少更以音乐为名。上帝造人,在自卫系统上颇不平衡:遇到不想看的东西,只要闭上眼睛,但是遇到不想听的东西呢,却无法有效地塞耳。像我这种徒慕音乐的外行,都已觉得五音乱耳,无所逃遁,音乐家自己怎么还活得下去?真是奇迹。
  凡我去过的地区,要数台湾的计程车最热闹了,两只音响喇叭,偏偏对准后座的乘客,真正是近在咫尺。以前我还强自忍住,心想又不在车上一辈子,算了。最近,受了拒吸二手烟运动的鼓励,我也推行起拒听二手曲运动,干脆请司机关掉音乐。二手曲令人烦躁、分心、不能休息,而且妨碍乘客之间的对话与乘客对司机的吩咐,也有拒听的必要。’
  要是有人以为我讨厌音乐,就大大误会了。相反地,我是音乐的信徒,对音乐不但具有热情,更具有信仰与虔敬。国乐的清雅,西方古典的宏富,民谣的纯真,摇滚乐的奔放,爵士的即兴自如,南欧的热烈,中东和印度的迷幻,都能够令我感发兴起或辗转低回。唯其如此,我才主张要么不听音乐,要听,必须有一点儿诚意、敬意。要是在不当的场合滥用音乐,那不但对音乐是不敬,对不想听的人也是一种无礼。我觉得,如果是好音乐,无论是器乐或是声乐,都值得放下别的事情来,聚精会神地聆听。音乐有它本身的价值,对我们的心境、性情、品格能起正面的作用。但是今日社会的风气,却把音乐当作排遣无聊的玩物,其作用不会超过口香糖,不然便是把它当作烘托气氛、点缀热闹的装饰,其作用只像是霓虹灯。
  音乐的反义词不是寂静,是噪声。敏锐的心灵欣赏音乐,更欣赏寂静。其实一个人要是不能享受寂静,恐怕也就享受不了音乐。我相信,凡是伟大的音乐,莫不令人感到无上的宁静,所以在“公元2001年;太空流浪记”里,太空人在星际所听的音乐,正是巴赫。
  寂静,是一切智慧的来源。达摩面壁,面对的正是寂静的空无。一个人在寂静之际,其实面对的是自己,他不得不跟自己对话。那种绝境太可怕,非普通的心灵所能承担,因此他需要一点声响来解除困绝。但是另一方面,聆听高妙或宏大的音乐,其实是面对一个伟大的灵魂,这境地同样不是普通人所能承担的。因此他被迫在寂静与音乐之外另谋出路:那出路也叫作“音乐”,其实是一种介于音乐与噪声之间的东西,一种散漫而软弱的“时间”。
  托马斯·曼在《魔山》里曾说:“音乐不但鼓动了时间,更鼓动我们以最精妙的方式去享受时间。”这当然是指精妙的音乐,因为精妙的音乐才能把时间安排得恰到好处,让我们恰如其分地去欣赏时间,欣赏时间形成的旋律与节奏。相反地,软弱的音乐——就算它是音乐吧——不但懈怠了时间,也令我们懈怠了对时间的敏感。我是指台湾特产的一种流行歌曲,其为“音乐”,皆主题浅薄,词句幼稚,曲调平庸而轻率,形式上既无发展,也无高潮,只有得来现成的结论。这种歌曲好比用成语串成的文学作品,作者的想象力全省掉了,而更糟的是,那些成语往往还用得不对。
  将近两千四百年前,柏拉图早就在担心了。他说:“音乐与节拍使心灵与躯体优美而健康,不过呢,大多的音乐正如太多的运动,也有其危害。只做一位运动员,可能沦为蛮人;只做一位乐师呢,也会‘软化得一无好处’。”他这番话未必全对,但是太多的音乐会造成危害,这一点却值得我们警惕。
  在台湾,音乐之被滥用,正如空气之受污染,其害已经太深、太久了。这些年来,我在这社会被迫入耳的音乐,已经够我听几十辈子了,但是明天我还得再听。
  明天我如果去餐馆赴宴,无论是与大众济济一堂,或是与知己另辟一室,大半都逃不了释放的音乐。严重的时候,众弦嘈杂,金鼓齐鸣,宾主也只好提高自己的嗓子慷慨叫阵,一顿饭下来,没有谁不声嘶力竭。有些餐厅或咖啡馆,还有电子琴现场演奏,其声鸣鸣然,起伏无定,回旋反复,没有棱角的一串串颤音,维持着一种廉价的塑胶音乐。若是不巧碰上喜宴,更有歌星之类在油嘴滑舌的司仪介绍之下,登台献唱。
  走到街上呢,往往半条街都被私宅的婚宴或丧事所侵占,人声扰攘之上,免不了又是响彻邻里的音乐。有时在夜里,那音乐忽然破空而裂,方圆半里内的街坊市井便淹没于海啸一般的声浪,鬼哭狼嚎之中,各路音乐扭斗在一起,一会儿是流行曲,一会儿是布袋戏,一会儿又是西洋的轻音乐,似乎这都市已经到了世界末日,忽然坠入噪声的地狱。如果你天真得竟向警察去投诉,一定没有结果。所谓礼乐之邦,果真堕落到这地步了吗?
  饶了我的耳朵吧,音乐!
  摘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其他文献
一不小心,刘老汉在取阁楼上的腊肉时,从梯子上摔了下来,顿时动弹不得。  和儿子商量后,决定到离家较近的第七人民医院去检查治疗。经诊断,右上肢和右下肢骨折,需要上钢板固定恢复。办理入院手续后,长相甜美的小宋护士,将刘老汉手指甲一个一个的剪好,左一个刘嗲嗲,右一个刘嗲嗲喊得打饱嗝,让刘老汉沮丧的心情有了一丝宽慰。  来之前,刘老汉听别人说,上钢板的经路蛮深,不把医生关系搞好,要花一两万元,可以把你整成
期刊
夏日的雨,如珍珠,夹着丝丝凉意,温柔有韵地敲打在独钓的鱼伞上,滴滴答答,象时钟的指针,分分秒秒为岁月摆渡,悦耳着,动听着。雨伞下的世界很宁静,除了雨点,喧闹的世界再无声音。雨水洗涤了这山川大地,尘埃已尽,万物清新。呵呵,青青世界,青青自己!  夏日的雨,撒落在摇曳的江面上,叮叮咚咚,象跳跃的琴键,用爱恨离愁演绎碰上红尘中一曲曲悲欢的歌。水无棱,天地合,敢与天地绝,不敢与君别,自古多情伤离别,化作夏
期刊
时辰到了,在枝头颤栗着,  每朵花吐出芬芳像香炉一样。  声音和香气在黄昏的天空回荡,  忧郁无力的圆舞曲令人昏眩。  每朵花吐出芬芳像香炉一样。  小提琴幽咽如一颗受创的心;  忧郁无力的圆舞曲令人昏眩。  天空又愁惨又美好像个大祭壇!  小提琴幽咽如一颗受创的心,  一颗温柔的心,他憎恶大而黑的空虚,  天空又愁惨又美好像个大祭坛,  太阳沉没在自己浓厚的血液里。  一颗温柔的心,他憎恶大而黑
期刊
演讲者:梁建英  尊敬的院长,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参加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毕业典礼。  置身典礼隆重又快乐的氛围,看到各位同学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样子。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自己1995年大学毕业的时候,那些期待、忐忑,跃跃欲试至今仍历历在目。  这20多年间,世界发生了很多变化,更新迭代时刻在各处发生。以我亲身参与的中国铁路的发展为例:从1997年到2007年的6次大提速,到
期刊
事由篇:  想去看看世界之大?不可!  我国很早便出现了“旅游”相关词汇。《周易·观卦》中的“观国之光”是“观光”的由来。南北朝诗人沈约《悲哉行》“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则是迄今为止中国典籍中“旅游”一词的最早记载。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曾火遍网络,成为无数人旅游的理由,但这在古代可行不通。古人常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当时,只有游豫、游宦、镇戍、游学和经商等正当理由方可远
期刊
1967年11月,年满8岁的我新生入学,开始上小学一年级。不知道是哪位伟人说的:知识从你出生的那一天起,就伴随着你来到世上。我从小就不喜欢上学,喜欢在家自学。直到8岁没办法了,街坊家的孩子都上学了,我再不上學真成社会上的混子了。不过,别看我8岁才上学,但我十一二岁就树立了世界观和人生观。  1967年,制度和秩序还极其混乱。小学我上了6年半,最后半年用来学拼音,玻坡摸佛、得特讷勒一通狂练,还学会了
期刊
病毒学家顾方舟走了,2019年1月2日3时35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他走后,人们试图在儿时记忆里搜索脊灰糖丸的味道,然后给予他“谢谢您,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糖丸”“可能是小时候最甜的回忆”的评价。  在《一生一事:顾方舟口述史》书中,顾方舟将自己的人生概括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他研制的脊灰糖丸活疫苗,使中国于2000年实现了无脊灰状态,这意味着千百万儿童远离了小儿麻痹症。  
期刊
1946年“二战”结束时,海军老兵艾德·罗伊回到密歇根州。接手父亲的大宗货物运输业务。他家销售的产品之一是漂白土——一种窑内烘干的黏土,可用于吸收溢出的机油。这种土能够多次吸收自身重量很多倍的液体,减轻了清理车库地板的负担。罗伊意识到该产品的性能同样可用于吸收鸡粪。因此,他把一些黏土装袋,码在他的1943年产雪佛兰轿车里,打算去养鸡场出售“鸡砂”。  这位27岁的准企业家没有找到买家。鸡民们根本看
期刊
“谁不夸俺家乡好”,这是传统中国的说法。现在不是这样了,说这城市很好的,不一定是本地人。那是谁呢?什么人都可能——为官一任的领导、偶然路过的游客、本乡本土的读书人、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广告商等。我关心的是,谁的“夸耀”最有效——传播广且容易被接纳。  首先应该排除的是官员的夸夸其谈。其实,我接触的官员中,有許多兢兢业业、一心一意想做好事的。而且,今日中国大城市里的官员,大都见多识广。只不过世人坚信,
期刊
今天,  如同每一天,  被我失去了。  一半用于想昨天,  一半用于想明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