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MS8.0和雅安MS7.0地震震前VTEC中长期突变现象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yulon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来越多的观测数据表明,地震前大气电离会受到扰动.但目前学者研究主要集中于震前较短时间内电离特征分析,从事震前电离长期影响的研究较少.利用NASA官网发布的1999-2014年IONEX格式电离资料,对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Ms8.0、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Ms7.0地震分析,发现地震区域上空大气VTEC突变存在中长期趋势异常,且在发震前后出现加速变化现象.
其他文献
地震视应力为单位地震矩释放的地震波能量,或者是在单位断层面积上的单位错动释放的地震波能量。视应力σapp可以反映区域地壳应力场的强弱。青海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地质构造活动活跃。研究青海地区中小地震视应力,可以发现具有震兆意义的地震事件,了解区域地壳应力水平。基于青海数字化地震台网记录的震中距180 km范围内的台站波形记录,根据Brune模型,
为完善中国全球台网预研项目的研究,充分了解全球地震活动性,现对韩国地震活动性、地震台网和地震机构进行了相关调研,这可为未来中国全球台网的建设提供参考。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中国地震局组织专家经过系统的总结,认为300 km范围内震前只看到3%的前兆出现异常,震后再挖掘也只有6%的异常是客观事实,这可能是汶川地震没有预报,也没有办法预报的原因。但汶川地震后有部分学者提出了较多的前兆观测异常,说明300 km外前兆观测曾经看到异常现象。通过对汶川地震前的前兆观测异常清理,发现汶川8.0级地震前,在震源区外围出现了一
数据采集是地震信号数字化最为根本的环节,其性能优劣直接关系到地震信号采集的质量,并最终影响数据应用处理的结果。对地震数据采集而言,动态范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性能指标,
对两本专著的内容作了简要介绍,对地壳构造运动力源、地震形成要素、成因机理、孕育发生的时空演化机制与过程以及地震物理预报等一系列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新认识,得到了地
目前,基于地震情景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新的确定性方法 (Neo一Deterministic approach to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NDSHA)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这种方法在大范围内把可能震源
利用青海、西藏固定台站的宽频带波形数据,采用gCAP方法,对2016年10月17日青海杂多M_S6.2地震进行震源机制和矩心深度反演,并结合震中附近活动断裂分布和余震分布讨论了此次
在所有地震短临前兆中,前震是学术界公认的预报强震最有效的指标之一。由于有仪器记录的时间短,因此,有完整小震记录以来8级地震震例非常少。人们对地震序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5级以上地震。近年来全球发生了多次8级以上地震,为开展巨大地震序列研究提供了可能。本文系统研究了1973年以来全球M_W≥8.0浅源地震的前震序列。研究中使用了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发布的全球地震目录(http://earthquake.
天津地区GPS局域网,已经运行多年,积累有较多的资料,为研究本区形变应变场和构造活动性奠定了基础。2006—2010年区域内GPS连续观测站点12个,相对较少,其他为2010年以后新增建的GPS连续观测站。本文使用2006—2015年天津区域内的22个GPS连续站的观测数据资料,GPS观测数据处理采用GAMIT/QOCA软件完成,通过计算获得全球参考框架ITRF2005
以成都地区幼儿园为讨论对象,着重分析了幼儿的发展规律、学习特点以及区域地理环境特征,指出幼儿地震安全教育应抓住“启幼儿科普之蒙,答幼儿园之问,策安全之蓝图”几个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