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新大纲在阅读教学部分明确提出要求: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要想达此目的,就要求我们彻底放弃那种串讲串问,或一味文体知识、中心思想、表达方式、写作特点等肢解课文的做法。我们应以读为本,从通读全文、整体把握、仔细阅读句段开始。
一、引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阅读中的整体感知,是指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感情、脉络。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引导学生审思课题。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的灵魂。从审思课题入手,就可以窥视文章的中心,抓住文章的要领。如《在烈日和暴雨下》,标题就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环境。那么,谁在烈日和暴雨下?他在烈日和暴雨下干什么?为什么在烈日和暴雨下干,遭遇如何?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何在?学生带着老师出示的问题去听读、去浏览、去思考,便可以从整体上去感知全文,为下一步的品读奠定基础。
说明文的导读与记叙文大致相同,只是要以阐述被说明的特征为目的。如《向沙漠进军》,“向沙漠”是“进军”的目标。为什么向沙漠进军?如何向沙漠进军?进军结果如何?前景怎样?这三个问题串连着全文,知识点点缀于这一主线之上,学生顺着这根主线去朗读、默读,头脑中既有了整体感知,同时又便于理解较为抽象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可见,这种审题导入不但可以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可以点明文章类型,理清文章思路,确定文章中心,也有助于学生审破题意,为学生进入新课铺垫心理准备。总之,读前通过审思课题导入课文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从“内容”“题眼”“中心”“线索”“实物”等多个角度分析一篇文章的课题,帮助学生整体感知。
其次,在讲授中也可直接切入主体。为使学生在有效时间内感知深、印象切,教师可以从标题入手,直接切入主体部分进行讲读,然后再依此讲读文章的首尾。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扣“拳打”二字讲读“鲁提辖是怎样拳打镇关西的”,从而直接切入小说的高潮部分,通过精读、角色读,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多角度分析精彩的三拳,调动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大脑处于亢奋状态时,紧接着以“鲁提辖为什么拳打镇关西”回到小说的开端、发展部分,启发学生总结出鲁提辖的性格特征,诸如“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等。最后以“鲁提辖打了镇关西之后怎样”对小说结局略作分析,得出人物“沉着、机智、粗中有细”的性格,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人物形象的性格分析。
这种模式打破了课文原有层次,造成波澜,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及获得知识的欲望,有利于感知全文,提炼主旨。
二、品读语段,仔细揣摩语言,深切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这就告诉我们,鉴赏作品的风格,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基本的是好好体会文中词语、语段。
首先要抓体现文章思想感情的词语。一类是词语直接表达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如《白杨礼赞》中“无边无垠”“坦荡如砥”“一律向上”“伟岸”“正直”“坚强不屈”,通过这些词语,写出了白杨的景美、形美、神美,依次表达了白杨树生存的环境、外部形态、内在气质的不平凡,由此层层深入地联想到北方抗战的农民,达到托物言志的目的。另一类是含蓄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如教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一句时,要理解“狡猾”一词的用意。
其次,要抓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句子。一篇课文往往有一句或几句话,要么透出文章中心,要么对表达中心思想有较大的作用,在文中是点睛之笔。如《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第七段,“母亲那种勤劳俭仆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这至关重要的一句,是全文的枢纽。它不仅归结了前文所记叙的内容,而且导启了后文要表现的主线。“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一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文至此,作者的感情升华,由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主题得到深化。
上述可见,最能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词语、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何等巨大,又是多么值得揣摩。当然,这些词语、句段只有在教师的导引、启发下,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然后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才能获取作品的内涵。
三、拓展思维空间,大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对所学课文要在品读的基础上精读,在深切感悟中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如教《孔乙己》和《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联想,以《孔乙己折腿之后》《于勒发财到我家》为题编写短文。学生各抒己见,联想各异并紧扣人物性格,写出了富有新意的短文,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人物。
总之,阅读教学从整体开始,从重点词、段入门,加强学生语文实践的习作,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愿与大家一道探索,全面落实新大纲要求,认真搞好阅读教学。
一、引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阅读中的整体感知,是指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感情、脉络。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引导学生审思课题。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的灵魂。从审思课题入手,就可以窥视文章的中心,抓住文章的要领。如《在烈日和暴雨下》,标题就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环境。那么,谁在烈日和暴雨下?他在烈日和暴雨下干什么?为什么在烈日和暴雨下干,遭遇如何?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何在?学生带着老师出示的问题去听读、去浏览、去思考,便可以从整体上去感知全文,为下一步的品读奠定基础。
说明文的导读与记叙文大致相同,只是要以阐述被说明的特征为目的。如《向沙漠进军》,“向沙漠”是“进军”的目标。为什么向沙漠进军?如何向沙漠进军?进军结果如何?前景怎样?这三个问题串连着全文,知识点点缀于这一主线之上,学生顺着这根主线去朗读、默读,头脑中既有了整体感知,同时又便于理解较为抽象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可见,这种审题导入不但可以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可以点明文章类型,理清文章思路,确定文章中心,也有助于学生审破题意,为学生进入新课铺垫心理准备。总之,读前通过审思课题导入课文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从“内容”“题眼”“中心”“线索”“实物”等多个角度分析一篇文章的课题,帮助学生整体感知。
其次,在讲授中也可直接切入主体。为使学生在有效时间内感知深、印象切,教师可以从标题入手,直接切入主体部分进行讲读,然后再依此讲读文章的首尾。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扣“拳打”二字讲读“鲁提辖是怎样拳打镇关西的”,从而直接切入小说的高潮部分,通过精读、角色读,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多角度分析精彩的三拳,调动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大脑处于亢奋状态时,紧接着以“鲁提辖为什么拳打镇关西”回到小说的开端、发展部分,启发学生总结出鲁提辖的性格特征,诸如“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等。最后以“鲁提辖打了镇关西之后怎样”对小说结局略作分析,得出人物“沉着、机智、粗中有细”的性格,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人物形象的性格分析。
这种模式打破了课文原有层次,造成波澜,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及获得知识的欲望,有利于感知全文,提炼主旨。
二、品读语段,仔细揣摩语言,深切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这就告诉我们,鉴赏作品的风格,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基本的是好好体会文中词语、语段。
首先要抓体现文章思想感情的词语。一类是词语直接表达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如《白杨礼赞》中“无边无垠”“坦荡如砥”“一律向上”“伟岸”“正直”“坚强不屈”,通过这些词语,写出了白杨的景美、形美、神美,依次表达了白杨树生存的环境、外部形态、内在气质的不平凡,由此层层深入地联想到北方抗战的农民,达到托物言志的目的。另一类是含蓄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如教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一句时,要理解“狡猾”一词的用意。
其次,要抓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句子。一篇课文往往有一句或几句话,要么透出文章中心,要么对表达中心思想有较大的作用,在文中是点睛之笔。如《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第七段,“母亲那种勤劳俭仆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这至关重要的一句,是全文的枢纽。它不仅归结了前文所记叙的内容,而且导启了后文要表现的主线。“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一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文至此,作者的感情升华,由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主题得到深化。
上述可见,最能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词语、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何等巨大,又是多么值得揣摩。当然,这些词语、句段只有在教师的导引、启发下,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然后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才能获取作品的内涵。
三、拓展思维空间,大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对所学课文要在品读的基础上精读,在深切感悟中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如教《孔乙己》和《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联想,以《孔乙己折腿之后》《于勒发财到我家》为题编写短文。学生各抒己见,联想各异并紧扣人物性格,写出了富有新意的短文,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人物。
总之,阅读教学从整体开始,从重点词、段入门,加强学生语文实践的习作,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愿与大家一道探索,全面落实新大纲要求,认真搞好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