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土布鞋

来源 :绿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aob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一个春天,机关门前的几株榆叶梅花开的正艳,我从援疆干部手中接过了那双土布鞋。鞋上似乎还散发着淡淡的花香。
  今天正逢24节气的雨水,万物复苏,青草萌芽,或许春天是一个易于伤感的季节,不知怎地,我想到那双鞋以及鞋盒上的画面,勾起了过去的回忆。
  起初,我对那双鞋没有太过在意,倒是鞋的包装盒深深地吸引了我。上面印制着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戴着老花镜,低着头,坐在低矮的板凳上,用钢针纳着鞋底。此景让我顿时迷离,一时辨不出今夕何年,于是,图案渐渐在我眼前变得模糊,把我的思绪带回到几十年前那些永生难忘的情景:煤油灯火如一颗豆粒,闪闪晃晃,就着微弱的灯光,母亲正纳着鞋底。灯光把母亲的身影投在墙壁上,让她比平时高大了许多许多……
  汇河是我童年居住的连队地名,它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伫立在博尔塔拉河岸边。那时的兵团连队十分贫穷,人们的生活很清苦,微薄的收入全都用在果腹上了,没有闲钱购买衣服和鞋袜,大多是手工制作,大人小孩一年四季脚上穿的几乎是清一色“千层底”布鞋,黑的是鞋面,白的是鞋底。
  做鞋,在那个年代,是女人必备的一项技能。母亲的手不是十分灵巧,做的鞋也不甚精致。她曾无数次自怨地说,当姑娘时是不会做鞋的,而是有了我们,才去和连队的大娘、大姐们学做的。母亲做的鞋虽说不上美观,速度也不快,但她知道珍惜时间。
  母亲是个家属,那时也与当职工的父亲一样干着大田里的活。在记忆里,几乎没有见过母亲歇下来过,时间在她眼里就像一只鸟,生怕一松手就飞跑了,她不敢有丝毫分心,把所有的闲散时间都用上了,每到换季的时候,母亲总会提前为我们一大家子备好新的单鞋、棉鞋,穿在脚上,暖在心中。
  做布鞋工序复杂,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之中,已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先说这打袼褙,在我们河南老家俗称“被壳子”,是做布鞋的基础材料。晴好的夏日,取暖的冬季,母亲总会把我们补了不能再补的破衣服剪成规整布块,连同做衣服剩下来的零碎布头积攒到一块,等凑够数了,择空就用浆糊涮一层,贴一层,贴完桌子、贴面板,等贴完了,腰也累得直不起来了。
  有了袼褙,母亲就开始用备好、适宜我们脚大小的纸鞋样拓出鞋底雏形,接下来,就是纳鞋底了。纳鞋底往往是在夜晚进行的。晚饭过后,不久天就黑了,母亲会把煤油灯点亮,拿出装有钢针、麻线、锥子、顶针、镊子、松香的针线筐来,这如同制鞋厂的一个个设备,此时,都浓缩在这个箩筐里,等待着母亲调遣了。
  记得母亲纳鞋底用过两种线绳,起初是麻线,它取材于連队种植的亚麻,我见过母亲搓麻线的情景,松散的麻线在她的手下和腿上三翻两滚,像一个个有生命的精灵,没有多长时间,就神奇地变成了一条条均匀而结实的麻绳。后来,门市部有了机织的白线索子绳,这才把母亲从原始的手工搓麻线中解放出来。
  不论是麻绳,还是白线索子绳,都很生涩,时间久了,针就会变钝,母亲便把针尖在发间“润”几下,让针头变得油滑,实在用针扎不透的时候,就用针锥子先戳个孔,然后再插针走线。有时候手累了、没劲了,就用“老虎钳子”往外拔针。
  小时候,我也曾一时好奇,拿过母亲纳了一半的鞋底想要试一下。可是,使上了吃奶的力气,用镊子、用双手,甚至用上了牙齿,都不能将那扎在鞋底的针拔出一分一毫来。母亲的手是有着神奇力量的,那时我总这样想。
  有句老话:纳鞋不用锥子——真(针)好。其实不是针好,而是这针线活赋予天下母亲的一份责任。一双鞋底纳好后,母亲的双手已是伤痕累累,裂痕斑斑,还时常会被针扎破,鲜血直流,叫人心疼。
  母亲说,有了密密的针,才有耐穿的鞋。你要是少了一针,就少穿十日;少了一线,就早烂十天。做人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就这样,“嗤嗤”穿线声的伴奏下,每一针都间隔均匀,每一线都收紧勒实;每一针都准确无误,每一线都丝丝相扣。那细细的针,饱含的是母亲对生活的细细思量;那密密的线,蕴藏着母亲对儿女的无限付出。
  鞋底加工完后,母亲用衬料剪裁成鞋帮,再用浆糊把绒布和衬料铺平,将其反面粘合住,滚好圈子边,就开始“上鞋帮”了。再经过往复穿针,循环走线,盘着的双腿伸开又蜷起,伛偻的腰背直起再弯下,困了揉一揉眼睛,累了按一按脑袋,夏天擦一把额头上的汗水,冬天搓一搓冻麻的双手,直到一双有模有样的布鞋缝制完成。
  为了给我们做鞋,母亲不知道熬过多少个夜晚。在半夜梦中惊醒时,昏暗的灯光下,常听到那熟悉的来回拉动的麻线声,还在一直响个不停,那声音成了最感动、最温柔的催眠曲,伴我渐渐进入梦乡。
  儿时淘气贪玩,推铁环、打沙包,上树捉鸟、下河打鱼,鞋子穿不了多久,大脚趾便露出头来,有时鞋帮还好好的,鞋底前后脚掌处就被磨穿了,实在穿不成了,母亲心疼我们,再接着赶制,做鞋便成了她工余生活的全部。
  印象里,那时的冬天十分寒冷,尤其上初中,要从我居住的八连走两公里多路才能到营部中学,为了不让我们受冻,母亲早早开始着手做我们穿的棉鞋了,她把平时积攒成缕的羊毛一点点地扯开摊匀,絮到我们冬天穿的大耳朵、系鞋带的厚实棉鞋里。从记事起,我们兄弟四个的脚、手、耳朵从来都没有冻肿过,孩提的美好时光,就这样在母亲的一针一线里悄然溜走了。
  岁月如梭,转眼间时光悄然而去,土布鞋早已退出我们的视线,母亲也早已不再做鞋,已耄耋之年了,还是闲不下来,近些年又开始纳起鞋垫,她把我们穿不着的旧衣服收罗收罗,又打成被壳子,从事着老本行。她说,鞋是纳不动了,趁着还能动弹,给你们和我的孙子们再多纳几双鞋垫,每每于此,我的心里就阵阵酸楚。我知道,这是母亲的钟爱,更是对岁月的追忆。
  棉布叠千层,麻线穿万针。母爱是一双老布鞋,它温暖了一个孩子的童年、甚至整个人生。一针一线,用简单到复杂再到无语可描的词汇,把握着时光深进的步履,在穿梭中将母亲那朴实无华的缕缕情怀,释放成最美丽的心景。
  黑色的鞋面,白色的鞋底,永远是人生的底色,化作的却是我们脚下的路!
  责任编辑 胡 洋
其他文献
茵陈  我稀罕这种毛茸茸的害羞  在春天的某一处,低着头  一路奔跑,此时,朝霞正  透过露珠,在新叶上滚动  园子,顿时就亮了起来  二月的清晨,风还是冷的  遍地的茵陈,转动着  战栗的脑袋,小心而慌张  总有一天,会有人俯下身子  把她们精心采集,用贴身的  温度,去慰藉人世的苍凉  那年的白芍  這些白色的约定,在进入  教科书之前,一直在山野烂漫  作为大地精心喂养的孩子  你有足够的耐
期刊
大河的两岸往往土地沃腴。从时令秋分到夏忙五黄,岁月的交替中,听一听家乡的麦子低声吟唱悲喜人生,看一看家乡的麦子在时空的变幻中演绎四季故事,舒心、揪心、醉心交织。生于斯长于斯,对麦子自然有一种铭心刻骨的感念,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怀。一如一畦春韭绿,长了割,割了长,生生不息,在我的印记里闪闪烁烁,在我孤寂的心灵中泛着墨绿与金黄。无论远在天涯,还是近在咫尺,心中常有一片天地甘愿为它敞开,吟唱感动,抒发情怀
期刊
张映姝是以她的“西域花事”的写作引起了我的关注。“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文道遥途,如周敦颐爱莲所示的风雅自好者,不在少数,而以文学使命或诗意高度介入“花”这一意象并展开宏大建构的,却不多见。张映姝已然懂得,超越拜物教的文学以及头顶的星河,一直运转如新,文心可雕龙,以最柔软的力量获得最坚硬的质地,以最简洁的文字产生最久远的深刻。当一个人敢于将视野拉低高蹈而至近身所在,于日常见闻中擢拔高古的雅思
期刊
陈芳梅,江苏常州溧阳人。一直在媒体工作,现为溧阳市作家协会主席,《天目湖》杂志主编。  夫家舅妈  夫家有两位舅妈,一位白胖,一位黑瘦。我认识她们时,她俩30岁出头。两人生的都是儿子,而且都生了两个。每见她们,屁股后面都跟着两个小拨儿。  两家人,一个住村前,一个住村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房子,都是白墙黑瓦三间屋,外搭一个养猪养羊的偏房。过年去拜年,先上黑瘦的舅妈家,她家是老大,再上白胖的小舅妈
期刊
被翅膀托起的山水  车过云南驿。想起盐,茶叶,毛皮  物物相易的边贸  我庆幸,我俨然一匹古道上的瘦马  苍山顶上的雪,我用掠影拓下它的白  接纳洱海的蓝,离不开九溪十八峰  海子边上夜夜篝火,相戏碧空的大批鸥鸟  这群恪守时令的天使,不停从面前掠起  一切都在跟着飞,山离开了水  高原白桦离开了岸,或许它的高翔  还暗合着一个人不被束缚的心  惊蛰  被两岸用旧的濉河水,继续旧着  被流水用旧的
期刊
这一二十年,除了散文家的散文,小说家的散文,诸多的诗人也都在写散文。有的诗人写的散文诗性强一些,有的看似不然,其实内里是隐藏不住的。也有的,似乎真的隔开了,另是一种样子。  当代的诗人海子,他的诗自然是看过,文呢?没有看过。海子的自杀,也许更是为诗而殉。这样的一个人,他的作文,想来也是格外强调诗性的。  诗人昌耀的文,亦是。一柔弱倔强之人,几乎深陷死地,却义无反顾,殚精竭虑,呕心沥血而成就了自己的
期刊
八百里沂蒙山区是由两座山、一条河圈起的。山是沂山、蒙山,河是沂河。其实,也有一条河是蒙河的,它从蒙山上下来时,一路往东,神使鬼差地迷了路,或者说它贪图安逸,不思开拓进取,不愿开疆拓流,一到开阔的沂南县平原地域就悄悄地汇入了沂河,从此消弭了自己。我不这样看蒙河,蒙河是一种自我牺牲,成就了沂河的强大,或者说蒙河投入了母亲河沂河的怀中。像蒙河这样的河流沂蒙山中还有好多条,如汶河、祊河、浚河、沭河等,它们
期刊
1  最近彭帅新交往了一个女朋友。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女孩漂亮谈不上到闭月羞花的地步,但是绝对特别到迷倒一片森林。然而彭帅本人并不像他的名字,他长得一点也不扎眼,更不是现在流行的行走的荷尔蒙。彭帅,就是个普通人,中等个头,一个大脑袋戳在略显单薄的身子上走起路来晃啊晃的,总给后面的人感觉他会闪了脖子。彭帅说话的时候,脸上会泛起一圈坏坏的笑容,把本该看着敦厚老实的他改造成了一个老人嘴里的这孩子一脸的
期刊
蒲公英  当我还牵着妈妈的手姗姗学步,认识的第一种植物就是蒲公英。  那时候,妈妈是年轻美麗的。妈妈任教的学校坐落在田野中间,出了校门是一条小河,过了河上的石桥,就是辽阔的田野。春天,田野是油菜花的天下,成串的黄色花朵又高又密,比妈妈还高。阵风吹过,花粉吹得妈妈和我身上到处都是,妈妈的睫毛上翘着一点黄,秀丽的头发上也有一些花粉挂在上面。妈妈牵着我的小手在田埂上散步,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挣脱她的手,欢快
期刊
一  余倩来的时候,许明正忙得焦头烂额。   每天忙得屁淌,还有一大摊事排着队。他向领导提过好几次了,要求科里再配个人。许明进宣传科那会儿,科里三个人,科长赵松涛,文化干事老马,他是宣传干事。农场机关机构精减的时候,老马去畜牧公司当了书记。老马走后,宣传科一直没再进人,赵松涛退休后,许明接了科长的位子。   余倩的到来,让灰扑扑的办公室,一下子有了生气。余倩身上那股朝气蓬勃的时尚气息,使她的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