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等级观念下的中国服饰文化初探

来源 :客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ia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阶级社会的出现,而封建等级观念,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入人心,古代服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渗透着封建等级观念。中国古代服饰在服饰材料、服饰样式、服饰色彩、图案纹样、服饰佩饰等方面深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与封建等级观念相互交融,是加强封建社会政治统治的强有力工具,同时也是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
  【关键词】中国古代服饰;封建等级观念
   服饰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创造的物质条件,又是人们在社会性活动中的重要精神表现。它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另一方面也从一定程度反映了社会经济及文化形态的发展,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形成之初,其实是以满足人们生理需要为目的,但随着文明社会的发展,它不仅仅是物质所在,也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成为阶级社会加强其统治的一种无形工具。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衣冠之国”,在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史中,服饰文化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和内涵。封建统治者根据统治的需要创建了服饰制度,并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不同阶层的穿衣带帽,以区分君臣士庶的差别,清楚地表现出人们的身份、地位,可谓是“贵贱之别,望而知之”。
  一、封建等级观念与中国古代服饰制度融合的过程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氏族首领利用职权之便将交换所得的物品据为私有,私有制逐渐形成。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贫富分化的加剧,逐渐产生了阶级,社会等级观念也随之产生。而服饰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状况密切相关。自出现之日起就有着严格的等级要求,有着深刻的等级观念,而这种等级观念又在几千年的服饰发展演化过程中加以强化和完善。
   服饰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直在更新和演变,但以服饰材料、服饰样式、服饰色彩、服饰图案纹样、服饰佩饰来彰显着装者等级身份的观念,却从未改变。等级观念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相互交错,共同发展,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过程也是等级观念与之相互融合的过程。
  二、封建等级观念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的反映
   (一)服饰材料
   我们常听说“衣锦还乡”这个成语,尤其在演绎古代生活的电视剧中比较常见,而“衣锦还乡”的“锦”指的是丝绸的一个品种。在中国古代,平民庶人的衣料只可以使用麻布等材料,所以被称为“布衣”。而上等的绫罗绸缎,只有身份级别比较高的达官贵人才可以使用,“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首《蚕妇》其实就是对这种等级观念差别的一种反应和体现。
   从中国古代服饰的质料上来看,古代的服装材料有葛、麻、丝、棉、毛等。中国古代,服装成为统治阶级区别尊卑的工具,统治者会对各个阶层所穿服饰的衣料做出各种规定和限制,等级观念在服装材料方面有很深的体现。古代对商人服饰材料的制约,体现了对整个商人阶层的约束。
   (二)服饰样式
   在中国古代,服装的样式并不是以审美标准来进行区分,它更是身份地位的一种体现。服饰在追求美观的基础上,更多的是以其不同的样式划分来进行社会阶层的区分,以保障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
   从服饰的样式支付上来看,主要有两种基本样式: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制,这两种样式交替使用,兼容并蓄。从官服制度的样式来看,不论社会制度发生如何变化,通过服饰来区分官阶品次的高低及身份,始终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从民间服饰方面来看,虽然没有官服制度严苛,但仍然也会受到等级制度的影响。统治者会对普通老百姓的服饰,也做出相应的限制和规定。如明朝时期,据说朱元璋曾亲自对士人的巾帽样式进行定夺;而清朝入关以后,更是推行满人传统服饰,尽管遭到了汉人的强烈反抗,清朝统治者允许一部分人保持汉族习惯,但还是被以满族传统服饰为基础制定的冠服制度所取代。
   (三)服饰色彩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深层意蕴,在于服制颜色的规定。服装色彩被打上了等级意识的深深烙印。历朝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将本没有任何政治意义区别的颜色进行了人为的划分,以此明地位、别尊卑。例如在古代,青、红、黑、白、黄这五种颜色被视为正色,并且将黄色定位天子所使用之色,以区別他人。一般平民的服饰,大多采用介于五种正色之间的色彩。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不使之与官服正色相同。
   中国古代传统服饰的色彩也标识着主人的权利与等级,因此不论官民,其着装服饰的色彩都有着规定和限制。例如《尚书大全》中有“山龙纯青,华虫纯黄作会,宗彝纯黑,藻纯白,火纯赤”对十二章纹色彩的记载。又如隋唐时期的品色衣制度,即为隋唐时期明确以衣服的色彩来区别官品尊卑的一项服制。唐代的制度则更为严格,据《隋唐嘉话·卷中》记载“旧官人所服,唯黄紫二色而已”。唐代以袍服颜色区分官员等级,将赤黄色规定为皇帝专用的色彩,臣民禁用。紫色也被规定为三品以上官员使用之色,被赋予了特殊地位。这些规定和制度一直延续到宋代。到了清朝,对颜色的划分更加精细,将黄色又细致的规范到杏黄色和金黄色,官吏和百姓如穿戴黄色的衣物那就是犯了十恶不赦的谋反大罪。除此之外,另对服饰上所绣蟒的数量也进行了官位区分。而清代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纲常伦理思想发展的巅峰,更是形成“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的封建等级秩序,满足封建统治的需要。由此可见,服色制度是古代服饰制度演变中最为突出的反应。
   (四)服饰图案纹样
   中国古代服饰的图案纹样渗透了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人们所处阶级的不同所穿服饰上的纹样图案也不同。古代统治者对服装图案纹样进行详尽规定,让老百姓从服饰上就对统治者产生敬畏,可谓是“贵贱之别,望而知之”。可以说,以图案纹饰为“标识”来表示官阶是中国古代官服制度的特有形式之一。
   (五)服饰佩饰
   佩饰在我国古代服饰中占有者重要地位,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人通过悬挂配饰的材质、多少,反应其身份和等级低位。
   1.黼 黼用于冕服,始于商周服装制度形成时期,用不同色彩和不同纹饰来体现等级差别,是礼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作为一个佩饰,在不同的服装上有不同的名称。用在帝王及百官冕服中叫“芾”,用在祭服中叫做“韨”或“黻”,用在其他服饰上则叫“韠”。清代以后黼便不再使用。
   2.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到:“玉,石之美者”。中华民族爱玉的情节源远流长,玉石圆润光滑、色泽柔和、温凉适中的特有质地,给人一种温馨、宁静、和谐的感觉,常用来比喻最崇高的品德,与君子联系在一起。这种“玉道德文化”的氛围,使得它包含了更多的雕琢工艺之美和内在蕴含之美。
   3.印、绶 绶是用五彩丝线织成的网状丝织物,官员在腰上悬挂绶带,用不同的色彩区分等级。由于在汉代它多与官印一同佩戴,所以又被称“印绶”或“玺绶”。汉以后,保留了绶带的佩带习惯,但它的颜色和规格会发生变化,规定佩绶用于六品以上官员;明代主要以色的多少及花纹来区别等级;清代使用的是顶带,即以顶冠顶子的质料及翎子的不同来区分官员品级的高低。
   4.鱼、牌 鱼即鱼符,是一种鱼形装饰物。佩鱼源于战国时期的兵符,它的使用始于隋代开皇年间,唐代沿袭了这一制度。这一时期的佩鱼制度也比较严格,在材料、装饰灯方面都有严格的定制。到了宋代时,则之佩戴描绘有鱼形装饰的鱼袋,系挂在身后。明清时期,会将使用者的姓名、年龄、面部特征都都制于牌上。
   纵观历朝历代的发展,中国的服饰文化始终贯穿于阶级社会的等级观念中。古人云“黄帝有熊氏,始制服,以别贵贱之等。”借助黄帝之名把乾尊坤卑之序引入服装,把服饰穿着和治天下联系起来,衣着服饰由此被打上“分上下,定尊卑,治万民”的政治烙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由于服饰上的等级观念被历代统治者所青睐,封建等级观念不仅没有阻碍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反而促进了中国古代服饰不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 袁仄:《中国服装史》,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16.
  [2]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环境下隐私侵权问题频发。从宪法层面进行分析,网络环境下公民隐私权保护存在着定位模糊、缺乏引导等现实问题,单靠行业自律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基于此,文章从确立隐私权在宪法中的地位以及从法律层面对隐私权予以完善等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希望可以为我国网络环境下公民隐私权的宪法保护体系提供有益探索。  【关键词】网络;宪法;隐私权  一、网络环境下公民隐私权宪法保护存在
期刊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特殊性,特殊在要与国情、世情紧密的结合,是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要宣传平台。加强学习党的勤俭节约思想,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精神和品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学生自身素养的要求,体现了勤俭节约思想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勤俭节约;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浩浩荡荡的发展史也就是一段充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的历程,
期刊
【摘 要】通过分析小学阶段儿童的亲子依恋状态和攻击行为状态特征,并阐述对于不同性别的儿童,不同的亲子依恋关系对其攻击行为的影响,以期能够改善小学儿童亲子依恋水平、减少攻击行为和校园暴力的发生。  【关键词】亲子依恋;攻击行为      校园暴力是当今社会特别容易引发关注的问题,而校园暴力往往源自于儿童的攻击行为。受攻击的儿童可能遭受生理和心理层面不同程度的伤害,进而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产生负面的影响
期刊
【摘 要】为了将传统学习方式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从微课的学习的便捷性与趣味性出发,设计并制作一堂用于Excel表格教学的微课。先从Excel内容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描述,规划微课方案,后从视频、音频、旁白多个模块把描述内容具体实现,整合呈现。体验表明,微课内容通俗易懂、针对性强、成本低、适用人群广,未来发展很有潜力。  【关键词】微课;设计与制作   电脑信息技术在这些年蓬勃发展,而多数人的
期刊
【摘 要】商誉减值是当前企业合并产生的普遍现象,无疑是企业间的共存风险,本文对此做如下研究:首先,以商誉减值的研究意义为出发点,并从主客观两方面对影响其减值的主要因素进行阐释。其次,以A科技公司为例,对其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其减值现状,查原因找问题,依据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科学分析其对股东及其他投资者产生的不良影响,提出合理有效的防范其减值风险的对策。最后,得出研究结论。以便为企业合并解决商誉减值
期刊
【摘 要】自召开部分法院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试点工作视频会议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对家事审判改革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各高院和试点法院探索和制定出台了一些家事审判具体规则。笔者本身工作于基层法院,结合基层法院的审判实际,对家事审判进行了一定探索和调研。  【关键词】家事纠纷;民法典;时间效力   家事纠纷案件系指与婚姻家庭相关的,以身份关系为核心的家庭纠纷,包括婚姻案件、亲子案件、监护案件、
期刊
【摘 要】企业文化奠定着一个企业的发展。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当中,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社会工作秉承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理念,恰与企业文化的本质相一致。因此,将社会工作引入企业文化建设中,能有效帮助企业发展员工和自身的潜能。本文主要论述了企业文化的函义,我国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社工介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和社会工作对企业文化建设影响的启示。  【关键词】企业文化;社会工作;以人为本;文化
期刊
【摘 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本文从政府视角出发,探讨以脱贫攻坚引领推进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十四五”规划;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长效机制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
期刊
【摘 要】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改革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实现教育、人才、产业和创新创业一体化。本文结合黄山学院经管类人才培养的实践措施和成效,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以及评价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培养质量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而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
期刊
【摘 要】《奇葩说》节目话语融合了日常会话、网络口语、辩论语体等多种语言形式,将遵循合作原则和使用网络话语恰当地结合在一起。本文从合作原则的角度对《奇葩说》节目的话语特点进行探究,依次分析了节目中遵循合作原则时呈现出的话语特点。  【关键词】奇葩说;合作原则;话语特点  一、引言   《奇葩说》是一档融入辩论元素的语言类达人秀节目,犀利“奇葩”的辩题、层出不穷的语言、特质鲜明的辩论选手形成了节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