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亲子依恋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来源 :客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tx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分析小学阶段儿童的亲子依恋状态和攻击行为状态特征,并阐述对于不同性别的儿童,不同的亲子依恋关系对其攻击行为的影响,以期能够改善小学儿童亲子依恋水平、减少攻击行为和校园暴力的发生。
  【关键词】亲子依恋;攻击行为
  
   校园暴力是当今社会特别容易引发关注的问题,而校园暴力往往源自于儿童的攻击行为。受攻击的儿童可能遭受生理和心理层面不同程度的伤害,进而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是心理健康问题。
   影响小学儿童攻击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亲子依恋关系,已有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攻击行为对其以后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本研究通过明确亲子依恋和攻击行为的定义,着重分析小学阶段儿童的亲子依恋状态和攻击行为状态,并阐述了对于不同性别的儿童,不同的亲子依恋关系对其攻击行为的影响。希望能够对改善小学儿童亲子依恋水平、减少攻击行为和校园暴力的发生,有所帮助。
  一、亲子依恋与攻击行为的定义
   (一)亲子依恋
   上世纪60年代,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是最早研究依恋的心理学家。依恋最初被广泛地认为是,抚养人和婴幼儿之间所共同建立的,一种心理上的特殊情感联结。鲍尔比认为,依恋其实是一个终生建构的过程,这种依恋关系会在儿童的整个童年期持续存在着,并且延续到成人期,进而发展出其他诸如与伴侣、家人、朋友之间的依恋关系 [1]。因此,依恋理论其实也是一个适用于人一生的理论,依恋现象会出现在一个人成长的任何阶段,对个体能否适应社会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亲子依恋主要产生于主要养育者与婴幼儿之间,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与外界的主要接触都是发生在与主要养育者之间,因此会普遍将认知寄托在主要养育者身上。鲍尔比最早认为,亲子依恋只是母亲与子女之间的情感连接,在后续研究中,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人们逐渐将这一单一的情感连接与寄托,上升为更加普遍的个体与另一个体的情感纽带与内心羁绊。
   安斯沃斯通过“陌生人情境”实验将婴儿对其母亲的依恋模式,定义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是安全型,这类婴儿在母亲从身边离开时,会表现出稍显不安,但当母亲重返的时候,又能够比较快地安静下来,继续玩耍,这是一种能与身边重要人物建立比较亲密的关系,又不太会担心关系破裂的依恋类型;二是回避型,这类婴儿无论在母亲从身边离开时,还是母亲重返身边的时候,都表现的较为平静甚至冷漠,同时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情绪压抑,这是一种与身边的重要人物有一定的情感隔离,很难建立亲密和信任关系的依恋类型;三是矛盾型,这类婴儿的反应时常处于矛盾冲突之中,会用哭闹阻止母亲离开,但当母亲重返身边的时候,表现的又想接近母亲又试图推开母亲,这是一种一方面非常想亲近身边重要人物,另一方面又害怕被抛弃,于是不敢投入感情的依恋类型。[2]
   (二)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一种能够给他人带来身心伤害的具有侵犯性的行为。虽然攻击行为是一种侵犯性的伤害行为,然而攻击行为不一定都会产生外在可观察到的身体伤害,有些造成的是难以观测到的心理层面的伤害。因此,我们将小学儿童的攻击行为定义为,小学儿童在其他个体非自愿的情况下,对其他个体造成身体伤害和心理伤害的行为。
   攻击行为可以分为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两类。反应性攻击是因为攻击者受到挫败或者刺激产生愤怒的情绪,为了发泄这些极端情绪,而实施的直接暴力行为;而主动性攻击行为则往往有明确的利益目的,是儿童有意识主动发起的,例如强壮的学生欺负同学等。
   比约克维斯特根据攻击行为的表现形式,又将攻击行为分为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大多数的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属于直接攻击,比如身体攻击就需要通过身体接触(打、咬、冲撞等等)进行伤害行为,言语攻击是通过言语(辱骂、挖苦、嘲笑等等)进行伤害行为;比直接攻击行为更加难以发现的是间接攻击行为,个体会利用第三方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拉帮结派或散布与目标对象相关的流言蜚语,以達到孤立目标对象的目的。[3]
  二、小学儿童亲子依恋状态分析
   严厉的父亲和慈爱的母亲,依然是目前大部分中国的家庭模式。母亲这个角色在儿童的心理与生理成长过程中是无可替代的,母亲给予的情感依恋对于儿童的成长也是极其重要的。
   父亲与母亲对于男童和女童所造成的影响不尽相同,研究证明,男童的情绪及人格发展受母亲影响更大,即便很多男童遭到父亲的严厉、粗暴、冷漠的对待,发展出攻击性行为的倾向也没有特别明显。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与父亲的依恋是不重要的,男童往往会把父亲作为模仿的对象,希望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如果在其成长过程中缺乏父爱,或与父亲较多的冲突与对抗,就可能会导致儿童缺乏自信,成人以后也容易陷入自卑的情绪,有些甚至会产生性别认同障碍。
   与之相应的是,女童的情绪及人格发展受父亲影响更大,如果在女童的成长过程中,能得到父亲更多温和包容的对待,与父亲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她们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可以使女童发展出更加自信、乐观的性格特质;而如果女童受到过多来自父亲的冷漠、粗暴、野蛮的对待,则容易产生较多自卑、无助、暴躁等负面情绪,这些消极情绪往往会进一步引发攻击行为。
  三、小学儿童攻击行为状态分析
   相关研究显示,小学儿童的攻击行为整体而言水平不高,明显的攻击性较少,言语攻击、敌意、愤怒相对较高,但随着年级提升,攻击行为会逐渐增多,特别进入高年级以后攻击水平和强度都有显著增强。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生理层面,可能是因为小学阶段儿童身体成长较快,体内储存了太多的能量,但是当代学生学习生活时间比较紧张,缺少户外游戏、运动等释放能量的渠道,因而更容易采用攻击行为宣泄能量;而在心理方面,小学儿童进入高年级以后心理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开始出现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中心性较强,容易以己度人,从而与他人产生争执,而且缺少人际交往的能力,以及受家庭教育及环境影响,都导致了攻击行为时常发生。    小学儿童中男童的攻击行为要比女童更多,一方面可能是受到基因和生理發展速度有所区别的影响,另一方面可能是受到社会对于男性与女性性别定位的影响。在传统观念中,男生是更身强体壮的、更容易情绪化、更具有攻击性的形象,因此小学男生的打架行为经常会被认为是正常的现象,而传统的社会观念中,小学女生应该是更加文静乖巧、懂事有礼貌的形象。
   总的来说,小学儿童思想和心理处在从幼稚逐步迈向成熟的阶段,看问题比较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社会经验较少,对于情绪的理解和控制还比较薄弱,常常分不清什么是勇敢、什么是鲁莽,因此容易采用暴力或攻击行为来表达情绪。不过,随着心理与生理发展日渐成熟,小学儿童能够逐渐明晰社会意识,积累生活经验,越来越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即便是在遇到挫折和打击的时候,也慢慢能采取更恰当的方式去纾解,而不再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攻击行为。
  四、小学儿童亲子依恋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研究表明,亲子依恋关系越安全,儿童的攻击行为越少。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始终是与儿童关系最紧密的人,母亲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儿童,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基于此逐渐形成。因此,如果要培养小学儿童良好的管理情绪能力和健康成熟的自我意识,就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母子依恋关系,以帮助他们形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平稳渡过叛逆期,避免出现人际冲突困扰,以及心理健康问题。
   除了母子依恋关系,父亲的角色在小学儿童的心理成长过程中也很重要。母子依恋关系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而父子依恋关系主要通过亲子游戏和课外的娱乐活动来体现。父子依恋关系更亲密的儿童能够表现的更加自信,团队协作和同伴相处能力更强,有更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较少表现出焦虑或抑郁的状态。所以,亲密的母子依恋与亲密的父子依恋都是小学儿童心理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都对减少小学儿童的攻击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在性别差异方面,对于小学女童而言,拥有温柔包容、情绪稳定母亲的儿童,会表现出更少的攻击行为,而拥有冷漠粗暴的父亲,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对于小学男童而言,拥有温和开明、可靠有力的父亲会表现出更少的攻击行为,而拥有冷漠拒绝的母亲,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在传统观念中,母亲大多是温柔贤淑的形象,父亲大多是高大威严的形象,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无时不刻受着这些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如果自己的父母与这些传统形象有较大偏差,就会让儿童感到迷茫与混乱,缺少安全感和自信心,以至于难以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继而产生攻击行为。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理解和温暖,加强亲子交流,建立良好的亲子信任感。这样才能让儿童感受到他人是可以依赖的,从而有助于儿童的心理与生理健康发展,减少他们的攻击行为,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帮助他们能够发展出更完善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Bowlby J.A.(1988)Secure Base.New York:Basic.
  [2]张咏梅.青少年依恋及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5.
  [3] Bjorkqvist,C.(1998).Measurements by observations of aggressive behaviors and activities in clinical situations.Criminal Behavior and Mental Health,4(2),290.302.
其他文献
【摘 要】体育赛事直播节目网络盗播侵权案件频发,我国当前对此立法存在不完善之处,司法裁判面临诸多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在对体育赛事直播节目的法律属性进行探讨的基础之上,结合《著作权法》的最新修订背景,对体育赛事直播节目的著作权保护提出建议。  【关键词】体育赛事直播;著作权;录像制品   体育赛事直播节目受到大众的欢迎与喜爱,与此同时,体育赛事直播节目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频发。由于立法的不明确,学者
期刊
【摘 要】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规则一直是法律界和学术界争议的焦点问题,夫妻共同债务认定规则的完善,对于维护夫妻双方及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从夫妻共同债务认定规则的法律演化探讨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规则在不同时期的表现,结合《民法典》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夫妻双方;共同债务;规则认定  一、夫妻共同债务认定规则之法律演化   关于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最早在我国19
期刊
【摘 要】从经济法层面来看,借助法律限度的作用可对公共利益保护的效果和质量提供保障。为促进法律体系规范和完善,文章从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方面探讨了公共利益保护法律限度现状,并基于经济法提出公共利益保护法律限度的规制。  【关键词】经济法;公共利益保护;法律限度  一、不同角度下公共利益保护法律限度现状   (一)从立法角度分析   “公共利益”概念的明确是法律人员在经济法的立法过程开展相关法律条
期刊
【摘 要】失信惩戒作为政府实施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为提升社会的诚实守信意识,创新社会治理模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现行行政法的有益补充。但是基于行政法的视角来看,目前我国的失信惩戒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法律法规不完善、失信惩戒认证标准不统一、权力救济制度不完善等,文章对此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  【关键词】行政法;失信行为;失信惩戒  一、前言   所谓失信惩戒追要是因为违反了信用行为而对当事
期刊
【摘 要】随着网络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慕课与翻转课堂融合的全媒体教学模式孕育而生。伴随着教学模式的创新,“慕课+翻转课堂”逐渐应用于大学英语活化教学。本文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对慕课与翻转课堂融合教学模式进行了全媒体设计,提出全媒体教育模式下慕课与翻转课堂融合的大学英语活化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全媒体;慕课;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活化教学      目前“互联网+教育”产业发展迅速,各种新型
期刊
【摘 要】民商法作为一项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性法律,对于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有重要作用。《民法典》的实施对民商法中的各项问题予以完善,文章主要探讨连带责任在民商法中的现状,并结合现有问题提出完善策略。  【关键词】民商法;连带责任;完善  一、概念界定与要素探讨   (一)民商法连带责任的概念界定   要想了解民商法连带责任,首先要明白连带责任。对于两个或者多个权利人,其中任意一个或者
期刊
【摘 要】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文章概述和借鉴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方式及途径的三种理论模型,梳理和确立高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及其蕴涵的“思政元素”,最后,探讨了课程思政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的融合策略。  【关键词】思政元素;课程思政;融合策略;高级财务会计  一、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的相关理论模型   目前,学术界关于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的方式和途径提出了多种
期刊
【摘 要】《民法典》的颁布,不仅为解决民事纠纷提供定纷止争的标准,更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提供指引。文章基于民商法律责任的划分与商事责任制度的相关研究,详细叙述了商事法律责任与民事法律责任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对《民法典》与民商法律责任关系做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民法典》;商事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  一、民商法律责任的划分   按部门法界限,法律责任可划分为私法责任和公法责任;按违法行为的性质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环境下隐私侵权问题频发。从宪法层面进行分析,网络环境下公民隐私权保护存在着定位模糊、缺乏引导等现实问题,单靠行业自律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基于此,文章从确立隐私权在宪法中的地位以及从法律层面对隐私权予以完善等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希望可以为我国网络环境下公民隐私权的宪法保护体系提供有益探索。  【关键词】网络;宪法;隐私权  一、网络环境下公民隐私权宪法保护存在
期刊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特殊性,特殊在要与国情、世情紧密的结合,是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要宣传平台。加强学习党的勤俭节约思想,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精神和品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学生自身素养的要求,体现了勤俭节约思想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勤俭节约;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浩浩荡荡的发展史也就是一段充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的历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