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发展,以及艺术教育政策的不断革新,使用表现性评价已经成为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表现性评价指教师根据评价目标设计评价任务,学生在参与评价任务中的表现会有相应的评价,以此反映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情况,是用动态、积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参与活动的表现。本文通过明确评价目标、设计评价任务、制定评价标准等环节,将表现性评价运用到小学音乐课堂实践中,在实践中反思与改进,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表现性任务;音乐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2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感受与鉴赏是音乐學习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理解、创造、表现音乐的基础,而表现性评价可以在真实的环境中考查学生理解、应用的能力,并予以评价,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引导学生用音乐表现自己[1]。本文以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中的欣赏课《捉迷藏》的课堂教学为例,将表现性评价融入教学中,通过图1所示的四个步骤进行评价,激活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使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
1 设计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的设计需要将不同学段的不同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还需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评价标准以及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表现性评价。在《捉迷藏》这一课中,笔者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这四个方面设计评价目标,如下表所示。
2 设计表现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的各项需要学生参与完成的音乐活动,即表现性任务。而在学生活动的同时,教师会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观察,并作出反馈评价,这就是表现性评价。因此,表现性任务与表现性评价是紧密联系的。
2.1 以声引趣,活跃音乐课堂氛围
语言是课堂上用到最多的沟通方式,也是最容易交流感情的工具,生动形象的语言能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一:《捉迷藏》是作曲家丁善德在1953年创作的《儿童组曲》中的一首。乐曲通过描绘捉迷藏这个孩童喜爱的游戏,塑造了孩子们活泼机智的音乐形象。笔者通过轻松的语言鼓励学生在捉迷藏游戏中感知音乐情绪和氛围,在游戏中聆听乐曲,并找出速度变化的地方。“同学们,你们想要和音乐中的小朋友们一起玩一玩捉迷藏吗?”话音刚落,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学生们不仅听得认真,而且玩得开心。
设计二:在聆听第二乐段的音乐变化时,笔者设计了两种不同的音乐形象。“你觉得老师跟着音乐跳的这段舞蹈动作更适合男孩子还是女孩子跳呢?”“我们的男同学要不要来逗弄一下女同学呢?你可以用什么方式呀?”通过诙谐、鼓励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根据感受到的不同情绪设计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人物性格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现作出判断、评价和反馈,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笔者利用真实的、贴近生活的语言与学生交流,用趣味性的评价语言和表情动作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玩中学、乐中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2.2 及时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表现性评价更加注重及时性和准确性,切合时宜地找准评价点进行评价[2]。学生在完成表现性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反应,给出真实、准确的评价反馈,这样学生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完成评价任务。
设计一:在聆听《捉迷藏》第一乐段时,首先让学生找出音乐发生变化的地方,并用指定动作表演出来。通过这一环节,笔者可以发现哪些学生能够准确聆听,哪些学生基本正确,哪些学生还需帮助。其次,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聆听并表演,在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会特别强调,如眼神、夸张动作、简单语言等。对于聆听准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还需努力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帮助,总之就是对于不同表现程度的学生给予指向性的评价与指导,让学生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还需改进,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3 多种方式,塑造学生的音乐品质
表现性评价可以运用自评、互评、记录档案等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从而有助于全面塑造学生的音乐品质。
设计一:在创编歌词环节,学生对主题旋律基本熟悉后,笔者先创编了代表自己心情的歌词,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组,合作创编代表自己心情和动作的歌词(图2)。经过讨论,4个小组分别进行演唱展示,然后小组互评,师生共同评出演唱最好和最有创意的表演。课后,笔者会把每个学生的表现性评价记录到班级评价表中,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找到努力的方向。
设计二:在聆听第二乐段,找出主题二与主题一不同的表现形态时,笔者运用电子书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乐谱,选出组成两个主题的主要音符时值。如图3所示,将学生的作答投屏到多媒体软件上,笔者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学生的正确率和错误率,并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反馈、交流和讲解。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笔者运用多元评价方式,如互评、师评、电子书包和班级评价表等,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课堂活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也能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其他学生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集体合作中成长起来。
3 评价标准的设计
所谓评价标准,是教师对学生在表现性任务中的表现进行评价的依据,是对学生完成情况的评判标准,也是表现性评价的关键。
根据表现性评价的本质和要义可知,设计评价标准的目的在于对学生完成音乐活动过程中的情况进行反馈与优化。所以,针对《捉迷藏》这一课,笔者用不同数量来表示评价标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进行调整,不断优化评价活动。
4 结论与反思
4.1 实施与成果 通过本次表现性评价的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在聆听中发现和感知乐曲两个主题的旋律形态区别以及速度变化的特征,并能够运用体态律动跟随音乐表现音乐场景及形象。教师通过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制定相应的表现性任务和评价,能够根据学生的真实反馈作出调整,优化评价[3]。
例如,在欣赏《捉迷藏》第一乐段的评价内容②中,学生达到的评价标准为“☆☆”,许多学生沉溺于游戏的欢乐场景中,却没有在游戏中表现出音乐速度的变化。根据这个评价,笔者会再次提醒学生活动要求,并强调聆听音乐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再次尝试。这样既能优化评价结果,又能为最后的综合表演做好铺垫。
通过将表现性评价融入课堂实践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通过不同的评价任务帮助学生提升聆听、感受、表现、创作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塑造学生的音乐品质。
4.2 反思与改进
盡管表现性评价在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表现性评价的主观性较强,每个学生的情况存在差异,学生的表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聆听《捉迷藏》第二乐段时,笔者希望学生用捉迷藏的动作和简单的舞蹈动作表现音乐“活泼跃动”和“舒展连贯”两个主题的不同旋律形态,有些学生可以非常准确地感受到旋律形态的差别以及场景的变化,但由于肢体表现能力较弱或性格较为腼腆,无法达到评价标准。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4.2.1 细化学情分析
在设计表现性目标时,除了要了解整体学生情况外,还要了解学生的差异性,如性格、特长、能力等,这样可以为表现性评价的目标及任务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4.2.2 细化评价标准
在表现音乐时,除了用舞蹈动作表现外,还可以用演唱、小乐器、简单的声势律动、表情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划分不同组别,细化评价标准,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积极性。
5 结语
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造实践与文化理解能力,而不是单一地分析音符。音乐教学不仅是让学生积累音乐知识,而且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构建学生良好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陶冶情操、塑造完美人格的目的。因此,现代化的评价方式不能仅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来评价学生,还应该强调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表现性评价恰好符合这一本质要求。将表现性评价融入课堂,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情,设计评价方法,结合多元的评价方式,用真实有趣的语言及时准确地作出评价,同时,根据学生的表现与反馈不断调整和完善,从学生的真实表现出发,让学生玩中学、乐中学,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罗琴.论音乐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 施鉴鑫.谈过程性评价方法在音乐课堂中的灵活运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7(33):64.
[3] 薛晨萧.以表现性评价为导向的小学音乐教学探究[J].黄河之声,2017(22):66.
作者简介:屈诗琳(1992—),女,安徽宿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表现性任务;音乐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2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感受与鉴赏是音乐學习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理解、创造、表现音乐的基础,而表现性评价可以在真实的环境中考查学生理解、应用的能力,并予以评价,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引导学生用音乐表现自己[1]。本文以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中的欣赏课《捉迷藏》的课堂教学为例,将表现性评价融入教学中,通过图1所示的四个步骤进行评价,激活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使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
1 设计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的设计需要将不同学段的不同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还需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评价标准以及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表现性评价。在《捉迷藏》这一课中,笔者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这四个方面设计评价目标,如下表所示。
2 设计表现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的各项需要学生参与完成的音乐活动,即表现性任务。而在学生活动的同时,教师会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观察,并作出反馈评价,这就是表现性评价。因此,表现性任务与表现性评价是紧密联系的。
2.1 以声引趣,活跃音乐课堂氛围
语言是课堂上用到最多的沟通方式,也是最容易交流感情的工具,生动形象的语言能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一:《捉迷藏》是作曲家丁善德在1953年创作的《儿童组曲》中的一首。乐曲通过描绘捉迷藏这个孩童喜爱的游戏,塑造了孩子们活泼机智的音乐形象。笔者通过轻松的语言鼓励学生在捉迷藏游戏中感知音乐情绪和氛围,在游戏中聆听乐曲,并找出速度变化的地方。“同学们,你们想要和音乐中的小朋友们一起玩一玩捉迷藏吗?”话音刚落,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学生们不仅听得认真,而且玩得开心。
设计二:在聆听第二乐段的音乐变化时,笔者设计了两种不同的音乐形象。“你觉得老师跟着音乐跳的这段舞蹈动作更适合男孩子还是女孩子跳呢?”“我们的男同学要不要来逗弄一下女同学呢?你可以用什么方式呀?”通过诙谐、鼓励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根据感受到的不同情绪设计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人物性格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现作出判断、评价和反馈,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笔者利用真实的、贴近生活的语言与学生交流,用趣味性的评价语言和表情动作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玩中学、乐中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2.2 及时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表现性评价更加注重及时性和准确性,切合时宜地找准评价点进行评价[2]。学生在完成表现性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反应,给出真实、准确的评价反馈,这样学生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完成评价任务。
设计一:在聆听《捉迷藏》第一乐段时,首先让学生找出音乐发生变化的地方,并用指定动作表演出来。通过这一环节,笔者可以发现哪些学生能够准确聆听,哪些学生基本正确,哪些学生还需帮助。其次,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聆听并表演,在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会特别强调,如眼神、夸张动作、简单语言等。对于聆听准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还需努力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帮助,总之就是对于不同表现程度的学生给予指向性的评价与指导,让学生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还需改进,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3 多种方式,塑造学生的音乐品质
表现性评价可以运用自评、互评、记录档案等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从而有助于全面塑造学生的音乐品质。
设计一:在创编歌词环节,学生对主题旋律基本熟悉后,笔者先创编了代表自己心情的歌词,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组,合作创编代表自己心情和动作的歌词(图2)。经过讨论,4个小组分别进行演唱展示,然后小组互评,师生共同评出演唱最好和最有创意的表演。课后,笔者会把每个学生的表现性评价记录到班级评价表中,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找到努力的方向。
设计二:在聆听第二乐段,找出主题二与主题一不同的表现形态时,笔者运用电子书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乐谱,选出组成两个主题的主要音符时值。如图3所示,将学生的作答投屏到多媒体软件上,笔者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学生的正确率和错误率,并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反馈、交流和讲解。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笔者运用多元评价方式,如互评、师评、电子书包和班级评价表等,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课堂活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也能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其他学生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集体合作中成长起来。
3 评价标准的设计
所谓评价标准,是教师对学生在表现性任务中的表现进行评价的依据,是对学生完成情况的评判标准,也是表现性评价的关键。
根据表现性评价的本质和要义可知,设计评价标准的目的在于对学生完成音乐活动过程中的情况进行反馈与优化。所以,针对《捉迷藏》这一课,笔者用不同数量来表示评价标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进行调整,不断优化评价活动。
4 结论与反思
4.1 实施与成果 通过本次表现性评价的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在聆听中发现和感知乐曲两个主题的旋律形态区别以及速度变化的特征,并能够运用体态律动跟随音乐表现音乐场景及形象。教师通过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制定相应的表现性任务和评价,能够根据学生的真实反馈作出调整,优化评价[3]。
例如,在欣赏《捉迷藏》第一乐段的评价内容②中,学生达到的评价标准为“☆☆”,许多学生沉溺于游戏的欢乐场景中,却没有在游戏中表现出音乐速度的变化。根据这个评价,笔者会再次提醒学生活动要求,并强调聆听音乐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再次尝试。这样既能优化评价结果,又能为最后的综合表演做好铺垫。
通过将表现性评价融入课堂实践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通过不同的评价任务帮助学生提升聆听、感受、表现、创作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塑造学生的音乐品质。
4.2 反思与改进
盡管表现性评价在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表现性评价的主观性较强,每个学生的情况存在差异,学生的表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聆听《捉迷藏》第二乐段时,笔者希望学生用捉迷藏的动作和简单的舞蹈动作表现音乐“活泼跃动”和“舒展连贯”两个主题的不同旋律形态,有些学生可以非常准确地感受到旋律形态的差别以及场景的变化,但由于肢体表现能力较弱或性格较为腼腆,无法达到评价标准。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4.2.1 细化学情分析
在设计表现性目标时,除了要了解整体学生情况外,还要了解学生的差异性,如性格、特长、能力等,这样可以为表现性评价的目标及任务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4.2.2 细化评价标准
在表现音乐时,除了用舞蹈动作表现外,还可以用演唱、小乐器、简单的声势律动、表情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划分不同组别,细化评价标准,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积极性。
5 结语
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造实践与文化理解能力,而不是单一地分析音符。音乐教学不仅是让学生积累音乐知识,而且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构建学生良好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陶冶情操、塑造完美人格的目的。因此,现代化的评价方式不能仅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来评价学生,还应该强调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表现性评价恰好符合这一本质要求。将表现性评价融入课堂,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情,设计评价方法,结合多元的评价方式,用真实有趣的语言及时准确地作出评价,同时,根据学生的表现与反馈不断调整和完善,从学生的真实表现出发,让学生玩中学、乐中学,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罗琴.论音乐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 施鉴鑫.谈过程性评价方法在音乐课堂中的灵活运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7(33):64.
[3] 薛晨萧.以表现性评价为导向的小学音乐教学探究[J].黄河之声,2017(22):66.
作者简介:屈诗琳(1992—),女,安徽宿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