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坐我西阁床”中“床”的探释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y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木兰诗》一文中“坐我西阁床”一句,教参对其中的“床”字未作具体明确的解释,只是对整句笼统地解释为“坐坐我西阁的床”,今天的学生对床太熟悉太了解了,天天要睡在它的上面,好像对床无需再作解释了。但笔者查阅了《辞海》,对床有如下的解释:“床,供人睡卧的用具,古时也指坐榻,如胡床。胡床也叫‘交床’,‘交椅’,‘绳床’,是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笔者认为,此句中的“床”应解释为胡床,是坐具而非卧具。其理由有三点:
  
  一.花木兰是我国古代流传很久的民间故事,胡床的解释非常适合当时的木兰家庭实际情况
  
  古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胡床的制作就地取材,简单易行,很适合平常百姓家的生活状况,在我国北方各民族中使用很普遍。木兰生活在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是普通百姓人家的民间女子,家中陈设用物当然是简朴不过了,室内一些坐具想来无非是一些木凳子或木墩子,而用布条或绳索制成的胡床也算是比较高级的奢侈品了,这种床使用方便,结构灵巧,坐上去柔软舒适,放在木兰的室内,也算是“闺中宠物”了,木兰平日喜歡它的原因也就自在其中了。我想,木兰在田间劳动收工回家的时候,当户织布劳累要休息片刻的时候,一定时常在上面坐一坐吧。
  
  二.木兰的卧室不在西阁,而在东阁,即“西阁床”中的“床”是胡床
  
  诗中说“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阁”是古代女子的卧房,这里的“东阁”,“西阁”,显然是木兰的闺房。按古时的风俗礼仪,“东为上”“西为下”,木兰的卧榻自然应放在“东阁”中。那么,“西阁”自然就摆放一些木兰的其它生活用具,比如衣柜箱,妆台,针线篮等,因此接下来的两句是“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另外,“开我东阁门”的一个“开”字,颇值得探究,说明木兰的“东阁门”在木兰回家之前是关锁的,甚至在她十年沙场征战期间一直是关锁的,因为女儿的卧房是清净圣洁之地,年迈的父母是不允许别人轻易进入的,是为了女儿回来并让她自己亲自开启的,这也符合当时我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因此,“开”字更证实了木兰的卧室是在“东阁”。所以“坐我西阁床”中“床”应理解为“胡床”。
  
  三.“坐胡床”的理解符合当时木兰十年离家而归的喜悦心情
  
  木兰十年征战,凯旋而归,心情自然是万分激动和喜悦的,这表现在诗中一连串的动作上:“开”“坐”“脱”“著”。一个“坐”字,体现木兰当时回家时对阁内一切用物的喜爱和思念,尤其是坐下的胡床,是多么的惬意,多么的舒适,多么的灵巧,多么的方便,“坐”字消除了十年征战的劳累与辛苦,挥去了十年在外思家的悲切和痛苦,坐一坐,环顾四周,家的感觉真好!如果木兰坐的是卧榻,就不能直接活现地表现出木兰刚踏进家门时的喜悦心情,这个“坐”的动作,是下意识的,无准备的,是一种回归的自然的流露。在这种情急场合,木兰为什么不一下子坐在就近的显眼的方便的胡床上,而非要去坐在隐僻的靠里的面积很大的卧榻上呢?难道木兰特别喜欢的是她的卧榻么?这显然不合常理,也不符合当时的心境。所以,木兰坐的床应理解为胡床,更为妥当。
  以上只是笔者根据原诗意作一些思考,还望与各位老师、专家再共同商榷。
  
  寇敏杰,教师,现居江苏睢宁。
其他文献
田园诗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对中国文学史的一大贡献。陶渊明41岁时,一日郡遣督邮至县,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离职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于63岁时贫困而死。可以说,陶渊明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诗歌,开创了文人诗歌创造的新领域——田园诗。  在陶渊明之前,山水题材虽已进入诗歌当中,如曹操的《观沧海》,西晋的金谷宴集、兰亭修禊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育唯一的工作和全部工作可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始终把德育放在重要地位,他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德育。当今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更是提倡全员德育的新理念。加强道德教育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语文教师必须结合本学科的特点
说真的,我一直渴望给自己挖一口井,在这口井中,可以静静地抬起求知若渴的头颅,用智慧去探求智慧。  十多年过去了,我终于给自己挖成了一口井。这口井就是辟在离地面十公尺高、近八平方米的阳台,除了两面井壁是透明的玻璃以外,两面都是高至屋顶的书橱。在我的井里,充斥着人类所创造出来的一切智慧的摘要,发散着人类所能积累起来的一切睿智的启迪。在井里,我悠悠地呷一口香茗,摇一摇蒲扇,仰望着天花板,呼吸着书香,任思
“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一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流程长,主客倒,反馈少,忽视对学生写作情感的引发和培养;学生作文都是“奉命而作”,因而形成“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灰色作文。古人云,“情者文之经”,“为情而造文”。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作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著名作家巴金也讲过:“必须有话要说,有情
所谓“个性化理解和表达”,是指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它是以“个性化阅读”为基础的。这种阅读不是盲目照搬前人的结论,不是一味接受,而是通过自己对文本深入钻研和思考,以个人原有的知识底蕴和情感体验为前提,重新构建新的知识和产生新的情感体验的过程。由此形成的理解与表达,具有个人独特的体验,是学生个性的展现,是创新精神的表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表达,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学校
新教材加大了名著阅读的重视程度,许多地区的中考、高考试卷中也出现了名著阅读的题型,这引起了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往往会给学生“开列书单”、“推荐书目”,明确阅读任务。然而因为教学任务繁重、课时紧张,不少学校的名著阅读基本上是为了应付中考、高考名著阅读题,学生只能是背背名著导读,做做各种练习题。  笔者在接手高一语文课时了解到,大部分同学读名著很少,甚至有同学没完整地读过一本。因此,在不影响正常教
当今社会,生活内容的高社交化,科技发展的高信息化都要求当今的中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口语表达水平,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我接手的班级是初一年级,从学生的谈话中我知道,学生根本没有开展过口语交际类的活动,很多学生说话都语无伦次,作文更是写得“糟糕极了”。  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一是教师爱唱独角戏,受应试教育影响,不给学生说的机会;二是学生缺乏自信,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表达观点时,害羞,紧张,有的甚至
我校是一所自主招生的民营学校,没有固定生源。学生大多来自周边市镇,既有城区省级名校的小学毕业生,也有来自山区的乡下学生。通过入校分班测试分析,受教育环境的影响,学生的语文素质差异较大,特别在写作方面差距明显,城区学生写作基本功普遍较扎实,书写规范整洁,作文成绩明显好于来自乡下的学生。  如何缩小城乡学生间作文水平差距呢?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与探索。  我首先调查分析了所教班级新生作文的态度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为此,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创造条件,使这一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主要谈以下三个方面。  一.热爱学生,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爱,既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
阅读就是通过视觉系统接受书面语言传递的信息,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内容、思想感情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教学就是教会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读文章,去理解文章的内涵,让学生从中得到自己独特的收获,或增长知识,或丰富思想,或经历一次情感体验,而不是理线索,归纳段意,概括中心。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它是与听、说,写并立的。阅读能力指的是阅读者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完成语文阅读的本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