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学科除工具性、人文性外,时代性也很突出。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是教师的耳眼,是教师掌握教学动态、不断改进教法、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的一条重要途径。只有掌握时代的信息,教师的教学素材、教学思路才能不断迸发智慧的火花。远程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充满时代气息中学习语文,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兴趣 思考 整合信息
所谓兴趣,即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推动力,是力求知识世界和勇于探索真理的带有感情色彩的非智力因素。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也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是其努力前行的内驱力,是自主探索的基石,也是进行有效学习的支柱。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善于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诸多学科中,语文学科以其形象性、情感性和语言感染力,是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我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下面是本人的几点浅显之见,整理成文和大家交流探讨。
一、重视学生的感知,激发学习兴趣
思考是一种创造过程,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苦苦思索不得其解是痛苦的,但上下求索后豁然开朗带来的那份欣喜,获得成功所带来的快感,确实是一种享受。也许,现在的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很差,你让他思考,非但不能让他们在语文课中找到快乐,反而会让其失去了对语文的关注和兴趣。教学中,老师可提出一些符合孩子生活经验或者容易激发他们探究欲的问题,那么一切烦扰就很容易消除了。教学《荒岛余生》一课时,先和学生聊天,聊孩子们的爱好,聊童话故事,聊宇宙奥秘,聊未解之谜,聊着,聊着,我就把话题引向了探险,然后再从探险转向一种假设:“如果,你驾着一艘小船在广阔的太平洋上探险,突然吹来了一阵狂风,把你吹到一个荒岛上,没有粮食,没有伙伴,只有陌生,只有孤独,你会怎么办?”这样,学生自然就想到了《鲁滨孙漂流记》,它的内容、它的人物、它的很多细节,然后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上,整堂课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二、重视学生的感悟,激发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背景下,课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的时候,语文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学会“文本课程”,更多的是让其“体验课程”。所以,教学实践操作中,教师要充分创设让学生感受体悟的教学情境,激发其学习语文的热情。我在教《狼》和《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两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的细节和感受文本的思想情感,便让学生采用课本剧的形式融入文本,用自己那颗敏感的心灵去发现和感受。学生们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了对课文细节的明晰了解和对文本情怀的真诚复制,感同身受。比如:在《狼》这一课中,“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这一句,学生们老是翻译不准确,通过表演,他们知道了当时的情景。还有“转视积薪后”这样一个细节,学生们惟妙惟肖的表演,让所有的观众开怀大笑之余,懂得了这句话的所有韵味和意思。在教学中,把课堂充分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感知、主动地体验、主动地领悟。学生在活动体会中产生了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兴趣自然而来,效果事半功倍。
三、巧妙整合信息,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除工具性、人文性外,时代性也很突出。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是教师的耳眼,是教师掌握教学动态、不断改进教法、更新觀念、与时俱进的一条重要途径。只有掌握时代的信息,教师的教学素材、教学思路才能不断迸发智慧的火花。远程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充满时代气息中学习语文,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爱看电视爱上网,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巧妙地引导,引导他们看相关的电视节目,如“电视散文”、“百家讲坛”、“动物与自然”和各种访谈录等,诸如颁奖词、网上的论坛、跟帖、贴吧、解说词等都可以走进语文课堂,既鲜活又生活化。此外,学生周围环境的变化、社会新闻、学校动态、影视信息、明星生活等,都是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都是很好的材料源。教师善于捕捉这些信息,善于把这些信息与语文教材结合,与学生兴趣结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教学《〈论语〉十则》,让学生先看看于丹在《百家讲坛》所讲的《论语》片段,学生就觉得《论语》可有意思了,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四、激励质疑问难,激发学习兴趣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不同的看法。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不能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充分要利用学生这些思维的火花,点燃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表现,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老师要以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予肯定,并做出让学生满意的解释。还要在解惑释疑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引导学生针对文本内容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如主题、立意、写法、语言等方面的问题,如《皇帝的新装》中夸张手法的作用?《春》这篇散文的语言美在哪些方面?这些问题是文章的亮点所在,当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时,语文教学便会变得生动高效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发现。
[关键词]兴趣 思考 整合信息
所谓兴趣,即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推动力,是力求知识世界和勇于探索真理的带有感情色彩的非智力因素。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也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是其努力前行的内驱力,是自主探索的基石,也是进行有效学习的支柱。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善于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诸多学科中,语文学科以其形象性、情感性和语言感染力,是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我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下面是本人的几点浅显之见,整理成文和大家交流探讨。
一、重视学生的感知,激发学习兴趣
思考是一种创造过程,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苦苦思索不得其解是痛苦的,但上下求索后豁然开朗带来的那份欣喜,获得成功所带来的快感,确实是一种享受。也许,现在的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很差,你让他思考,非但不能让他们在语文课中找到快乐,反而会让其失去了对语文的关注和兴趣。教学中,老师可提出一些符合孩子生活经验或者容易激发他们探究欲的问题,那么一切烦扰就很容易消除了。教学《荒岛余生》一课时,先和学生聊天,聊孩子们的爱好,聊童话故事,聊宇宙奥秘,聊未解之谜,聊着,聊着,我就把话题引向了探险,然后再从探险转向一种假设:“如果,你驾着一艘小船在广阔的太平洋上探险,突然吹来了一阵狂风,把你吹到一个荒岛上,没有粮食,没有伙伴,只有陌生,只有孤独,你会怎么办?”这样,学生自然就想到了《鲁滨孙漂流记》,它的内容、它的人物、它的很多细节,然后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上,整堂课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二、重视学生的感悟,激发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背景下,课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的时候,语文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学会“文本课程”,更多的是让其“体验课程”。所以,教学实践操作中,教师要充分创设让学生感受体悟的教学情境,激发其学习语文的热情。我在教《狼》和《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两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的细节和感受文本的思想情感,便让学生采用课本剧的形式融入文本,用自己那颗敏感的心灵去发现和感受。学生们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了对课文细节的明晰了解和对文本情怀的真诚复制,感同身受。比如:在《狼》这一课中,“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这一句,学生们老是翻译不准确,通过表演,他们知道了当时的情景。还有“转视积薪后”这样一个细节,学生们惟妙惟肖的表演,让所有的观众开怀大笑之余,懂得了这句话的所有韵味和意思。在教学中,把课堂充分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感知、主动地体验、主动地领悟。学生在活动体会中产生了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兴趣自然而来,效果事半功倍。
三、巧妙整合信息,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除工具性、人文性外,时代性也很突出。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是教师的耳眼,是教师掌握教学动态、不断改进教法、更新觀念、与时俱进的一条重要途径。只有掌握时代的信息,教师的教学素材、教学思路才能不断迸发智慧的火花。远程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充满时代气息中学习语文,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爱看电视爱上网,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巧妙地引导,引导他们看相关的电视节目,如“电视散文”、“百家讲坛”、“动物与自然”和各种访谈录等,诸如颁奖词、网上的论坛、跟帖、贴吧、解说词等都可以走进语文课堂,既鲜活又生活化。此外,学生周围环境的变化、社会新闻、学校动态、影视信息、明星生活等,都是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都是很好的材料源。教师善于捕捉这些信息,善于把这些信息与语文教材结合,与学生兴趣结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教学《〈论语〉十则》,让学生先看看于丹在《百家讲坛》所讲的《论语》片段,学生就觉得《论语》可有意思了,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四、激励质疑问难,激发学习兴趣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不同的看法。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不能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充分要利用学生这些思维的火花,点燃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表现,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老师要以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予肯定,并做出让学生满意的解释。还要在解惑释疑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引导学生针对文本内容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如主题、立意、写法、语言等方面的问题,如《皇帝的新装》中夸张手法的作用?《春》这篇散文的语言美在哪些方面?这些问题是文章的亮点所在,当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时,语文教学便会变得生动高效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