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娓娓道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描述:
  一、抓住景物,感知画面美
  师:谁来说说看,你画的是一幅什么画?(在学生说出头脑中形成的画面后,随即让他给自己想象中的这幅画取个名字。有学生说自己画的是一幅山水画,因为远有“西塞山”,近有小河“流水”;有学生说是一幅醉人的春景图,因为白鹭展翅高飞,桃花粉红一片,风轻轻地吹,雨细细地下,这就是一幅西塞山春景图;还有学生说画的是一幅垂钓图,因为渔翁正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中钓鱼……学生对画面的感知,实际上就是对整首词内容的整体感知)
  二、展开想象,领悟意境美
  师:古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张志和不愧是写词高手,眼前分明是一首词,但我们读起来眼前便浮现出一幅画。也说明我们的同学,真正读进词里去了。再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潜心去读:这是一幅怎样的画?
  生1:这是一幅色彩鲜艳的画。这首词中提到很多种色彩,如白鹭的“白”、青箬笠的“青”、绿蓑衣的“绿”,所以说色彩鲜明。
  师:你爱动脑,会思考,读书能读出自己的见解,十分可贵。透过词中的描写,你还能看到哪些颜色?
  生2:既然是春天的西塞山,山上一定是一片青翠,山下的河水也是一片碧绿。
  生3:词中写到桃花,我想到“人面桃花相映红”,似乎看见山前的桃花灿若朝霞。
  师:这首词不仅有色彩,还能听出声音,真可谓是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你能听到哪些声响?
  生4:读到这首词,我似乎还能听到流水哗哗流淌的声音,耳畔传来轻柔的风声、细密的雨声。
  生5:我似乎听见白鹭在引吭高歌。
  生6:我好像看见鳜鱼在水底嬉戏,突然跃出水面,溅起一片水花。
  师:这幅画不仅“有声有色”,还会活动呢,你们相信吗?
  生7:河水哗哗流淌,鱼儿自由地嬉戏,这幅画是活的。
  生8:这还是一幅“有动有静”的画。你看,山是静立的,水是流动的;桃花静静地绽放,鱼儿自由地嬉戏!
  师:你的眼光独到,见解独特,言之有理。这种写法我们以前学过,叫——(众生齐说:动静结合)谁继续补充?
  生9:白鹭展翅高翔,渔翁耐心垂钓,一静一动。
  生10:渔翁坐听风雨,突然一条大鱼上钩了,渔翁连忙提起鱼竿,化静为动。
  ……
  师生共同小结:总之,这首词描绘的图画,真是做到了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三、联系背景,体会情感美
  师:现在,你们能够明白渔翁在斜风细雨中不须归的真正原因了吗?
  生11:西塞山前的春景太美了,他陶醉其间了。
  生12:渔翁在着如诗如画的优美环境中,如痴如醉了。
  师:难道词人仅仅是因为流连于山水之间陶醉其中而不肯归去吗?词人张志和写这首词时又是怎样的一种境况呢?(师补充作者张志和的生平)
  生13:是不是词人看多了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厌倦了这种生活,渴望过那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所以说“不须归”呢?
  生14:词人不愿追求名利,渴望过一种隐居的世外桃源般的悠闲自在的生活。不愿回到那争权夺利的官场,自然“不须归”了。
  ……
  案例评析:
  “融情于景,以景写情”,是《渔歌子》最为显著的特色之一。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出作者寄托于景物、融进于意境之中的情感呢?教师主要从三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感悟、体会:
  一、抓住景物,感知画面美
  教师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所描绘的景物,感知整首词所表现的美好画面,激发了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词”,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二、展开想象,领悟意境美
  学生感悟古诗文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能逐渐具备把古诗文,特别是古诗词,根据自己的理解转化为意象的能力。有了意象,才能拨动学生的情弦,被古诗文中蕴含的意境、哲理所打动感染,得到古诗文的内核中的精髓。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这首词所表会的图画,使诗歌所表会的景象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具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使学生能够与作者一道,进入特定的意境之中,获得美的享受,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联系背景,体会情感美
  在学生体会的内容比较浅显、片面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简单介绍作者的生平或人物所处的时代背静,帮助学生加以理解。作为小学高年级诗歌教学,只有更多地联系诗词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使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活化语言文字,彰显文章中心,也才能更好地理解这其中蕴含的情感,和作者心意相通。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小组合作学习,构建一个个小小学习共同体”是科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如今,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缺的不是热热闹闹的教学气氛,也不是表面的小组合作形式,而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合作学习理论和策略。为此,我们就一节科学课,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课堂观察。  课的内容:《点亮小灯泡》  课堂中安排的小组合作活动场景:  第一次,老师要求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导线、电池、
在信息化社会的大前提下,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均离不开输入文字这一基本技能。在不久前的一次信息技术与作文课程整合的公开课上,学生按照上课老师的要求,于规定时间内在留言板上发表一段文字。他们欲欲跃试,但是键盘操作的不熟练让他们陷入了窘境,难以发挥自己真实的写作水平。可见,我们的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这项技能,更没能将它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为了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键盘操作的基本技能,笔者在教学中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但在课堂教学中,进入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时,教师往往只是把学生分成小组而已,并没有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进行指导,表面上学生讨论得非常热闹,有时却根本不是在讨论问题,而纯粹是在开展小组 “会议”。那么,我们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建构更加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打造高效的美术课堂呢?  一、合作学习内容优化策略  1.教材的教学内容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式也
有效提问倡导的是浅与深、近与远的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探究性和延展性的特点。有效提问的目的是能较好地处理教与学两者的关系,让课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一种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能力。所以提问的方式非常重要,提问的内容角度也应以正确、深度适中为宜。从不同的角度提问能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读知识,能把他们的思维空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是一个“百年树人”的地方,一所学校一至两年内的发展可以靠激情,三至五年的发展可以靠机制,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必须靠精神的引领、文化的积淀。要走内涵发展之路,更新理念是前提,培养人才是根本,提高质量是核心,科研创新是动力,发展教师是关键,强化管理是策略,打造名校是途径。  “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绿色教育是我们环江县第一小学的理想和追求。因此,我们确立了“以人为本,绿色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诚信的价值》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诚
一、背景与引言  (一)背景  几位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碰在一起,总是感慨:  “这门课太难上了!”  “大多数课10分钟就解决了,剩下的真不知道怎么打发!”  “是呀,又没有作业什么的,内容上好了,还有什么事能做?”  “上完10分钟,内容‘上完’就只能‘放羊’呗!”  ……  每次听到这些话,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从话中能看出我们的教师的理念还没有转变,对综合实践的了解还不够。对于我们这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验动手能力是重中之重,通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科学知识呢?随着课程的改革,科学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也进行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接来下,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谈小学科学教学以兴趣促效率的方法
立足生活并以生活实践作为出发点来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这一课程教学效果得以保障的基础。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因素,简单的文字描述远不如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在探究中提高的效果显著。而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又存在着几个弊端:1.没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脱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 3.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所以,促进品德与生活教学真正回归学生生活实际,摒弃传统教学中的弊端
小学英语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但是我们所见到的课堂却并非如此,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地坐在那儿,对于老师所讲的内容毫无兴趣。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进而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因此,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