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的艺术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Er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提出教师应从归纳性提问、针对性提问、艺术性提问三个方面去完善教学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环环紧扣、步步推进,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差异性,使提问在教学中更具有启发性。
  【关键词】课堂 提问 归纳性 针对性 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A-0120-02
  随着统编版教材的全面启用,课堂教学形式层出不穷,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可有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常常出现“冷场”的局面。每当出现这种状况时,很多教师会认为是学生不够专心或者思考不到位。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是否恰当、巧妙,是否启发学生,发展其创造性思维,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有人认为,有效提问是教师最关键的语言组织活动,是教师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体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大教育家孔子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有效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远远不在于追求课堂气氛,而在于课堂实效,在于“学”与“思”的高度结合。盲目的提问无助于学习,只会偏离教学轨道,分散学生的精力,影响教学效率。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恰到好处的提问会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引爆点,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根据问题的指向走进文本,在研读文本中进行归纳分析,然后跳出文本发散思维,对思维进行“过滤”和优化,条分缕析总结出答案。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灵活提问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归纳性提问
  所谓归纳性提问,即连贯性,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课堂提问要条理清晰、环环紧扣、步步推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表及里,或总结归纳,或推理分析。如果教师的问题过于琐碎,随意性“满堂问”,不注重提问的系统性,学生的思维必然是混乱的。这样的提问会使学生分散注意力,难以连贯性地思考问题。
  例如在教学语文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教师仅用三个简洁的问题便把整篇课文串联起来,在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他们也得到推敲语言的训练。这一课的提问紧紧围绕“纹丝不动”一词展开,对此教师设计问题:邱少云在被烈火燃烧时为什么“纹丝不动”?他“纹丝不动”的结果如何?如果不呢,结果又怎样?所提的问题抓住了关键内容,学生的兴趣变得浓厚了,不再为那种繁冗琐碎的问题而觉得学习是一件乏味的苦差事。教师在提问时也应该注意,不可过分强调教学的主干,而忽视对文中细节刻画的品读、鉴赏,细节描写同样是文章突显主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如课文中对邱少云动作、神态的刻画,都应引导学生去细细地感悟。
  二、針对性提问
  教师在教学中一问到底、提问缺乏思考的价值、对提问的深度把握不准,都会影响学生的认知,为此,教师的提问要具有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提问,就是课堂提问一方面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知识储备、生活阅历、思维习惯、接受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差异性,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考虑不同学生学习语言的独特心理。当问题过于浅显,学生不动脑筋便能对答如流,这种提问表面上热闹非凡,却阻滞了学生的个性自由及合作能力的发展,不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而问题过深过难,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学生望而生畏,会挫伤其积极性,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以致出现“冷堂”的境地,使提问失去价值。因此,教师要深刻研读文本、研究学情,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找准知识点与有效提问的切入口,提出难易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踊跃地回答问题。
  (一)低水平问题
  人的认知领域分为“已知区”与“未知区”,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这两个区域,低水平的提问是停留在“已知区”的“知识”水平的问题,只要求学生回忆脑海里存储信息,并对已得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例如在复习巩固旧知这一环节时,教师提出一些关于词句的记忆,就比较适合能力水平较低的学生,他们只需将大脑中的记忆“翻开”,便可以回答教师的提问。复习古诗《望庐山瀑布》时,教师请这一类型的学生背诵古诗及释义,当学生倒背如流时,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大增,在后阶段的学习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二)高水平问题
  低水平问题与高水平问题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仅限于回忆已知的信息,后者则要求学生对信息进行思考、分析并得出结论。在实际教学中,高水平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摆脱生搬硬套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再加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高水平的问题多种多样,在学生回答一个“知识”水平的问题后,提问“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在学生读完一篇文章后,向学生提出“你读懂了什么”……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高水平问题。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西门豹》一课时,师生合作感悟课文内容后,教师相机提问:你觉得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好在哪里?他为什么不直接揭露“河伯娶媳妇”是巫婆和官绅骗钱害人的勾当?学生经过思考后,共同探讨那是因为西门豹将计就计破除迷信,让老百姓心服口服。这一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挑战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即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的提问难易适中,创造一种“洞然若开”之境,就能开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引起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让学生沿着正确的逻辑思维去分析和研究,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他们的回答更具创造性。
  在有针对性地提问时,教师要注意不让提问两极分化,出现两头重、中间轻的现象,忽略某一部分学生,让课堂成为几个优等生或者“潜力生”的舞台,而把大部分学生冷落一旁,久而久之,挫伤大部分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教师应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为主,设置为课堂教学质量“增值”的有效问题。   三、艺术性提问
  教师的提问要有艺术性,提问既巧又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地打开学生的思路,使提问在教学中具有启发性。所谓启发性提问,就是激发学生潜意识的目标,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所谓“于无疑处生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给予适时的启发,巧妙地設疑,给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和解答的蹊径。
  基于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教师研读文本也要关注作者的写作目的,研究作者运用的语言技巧、运用语言的特色,思考语言运用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要找到设疑的切入点,对理解课文内容、运用语言文字大有裨益。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她是我的朋友》时,笔者抓住课文中出现的几个词:呜咽、啜泣、抽泣、哭泣,先让学生理解这几个词的含义,精心设计三个问题:小男孩献血时为什么“呜咽—啜泣—抽泣—哭泣”呢?从这些动作变化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他如此痛苦,却依然选择给小姑娘献血?针对这三个问题的解答,学生纷纷思考、质疑,教师指导、解答,通过师生合作,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了小男孩舍己为人的品质。可见,教师的提问语言应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不宜采用过于深奥的语言或者专业术语,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
  总而言之,教师是否会“教”,学生是否会“答”,“问”是关键。教师的提问要问得巧妙、启人心智,让学生产生茅塞顿开之感,提问才能让课堂锦上添花。所提的问题应设置在思维转折处、突破难点时以及思维拓展处,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教材精心设计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增强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探索能力,教师只有用心设计精准的问题因材施问,恰到好处地选择语言进行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感受教师的提问策略,潜移默化地习得提问方法,懂得多角度提问,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还要用心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2]赖华强,杨国强.教师口才艺术[M].济南:济南大学出版社,2003
  [3][美]鲁道夫.F.维德伯著.讲话的艺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提升职初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实践研究——以海城区语文名师工作室为例”(课题编号:2017C108)的研究成果,结题号:2018-444。
  作者简介:陈立霞(1983— ),女,广西北海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曾获北海市青年启航人才荣誉称号,研究方向: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使用研究。
  (责编 杨 春)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阐述学校互助与协同发展对城乡一体化的意义,分析钦州市钦南区学校互助与协同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钦州市钦南区学校互助与协同发展的对策:更新观念,形成推进共识;优化结构,加强师资交流;厘清权责,激发共进活力;强化评价,引导规范改革。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学校互助 协同发展 学区制优质均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
期刊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9加几》一课为例,论述如何基于核心素养构建聋校数学情境课堂,提出通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经历体验“凑十”法,提升“凑十”法,内化“凑十”方法经验的积累,从而实现由经验向学生的数学素养转化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聋校 核心素养 数学教学 情境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说题”的内涵,以讲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轴对称》中的一道习题为例,展示说题课教学设计,让学生探究多种解题方法并找到最优解法,通过变式让学生体会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说题 解题研究 变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A-0087-03     近年来,以“说题”形式开展的教研活动逐渐成为
期刊
【摘要】本文以《轻轻地》课堂教学为例,论述小学语文随文识字教学的探究策略,通过对比自然状况下的教学过程、新设计阶段的教学过程,反思设定与学生学情相符合的教学目标,进行师生、生生互动,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 随文识字 《轻轻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A-0040-04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识字教学又是基础中的基础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缺乏精准扶贫的现状,在分析调研县教职工编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空编率过高的问题,指出造成空编率过高的原因,并从提高教师地位、倾斜编制核定、创新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提出解决连片特困地区教职工编制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精准扶贫 连片特困地区 教职工编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A-0004-03  习近平总书记在
期刊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温度》集体备课为例,论述基于核心素养的有效集体备课的途径,认为备课组成员在集体备课中应做到“六定”“六议”“六有”,以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让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发展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物理 集体备课 核心素养 《温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A-0039-03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新改扩建城市小学在依法治校方面存在的有法不敢依、有法不能依、有法不会依、有法不坚持依等突出问题,论述依法治校的策略,指出新改扩建城市小学要坚持党的领导,遵循教育规律,营造法治氛围,坚持狠抓落实,从而有法敢依、有法能依、有法善依、有法必依。  【关键词】依法治校 党的领导 教育规律 法治氛围  狠抓落实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课堂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深度对话”,提出语文课堂的“深度对话”应该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根本,在实践性、综合性的语言活动中展开的主张,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打造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深度对话 深度学习 思维 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A-0045-0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突破学生语言表达瓶颈的有效途径,提出由“小”到“大”,小练笔成就“大作文”;从“小”入手,生活点滴作话题;累“小”成“大”,积跬步至千里的主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以小见大 瓶颈 途径 语言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A-0106-02  这一两年来,我们参加了新派作文教学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
期刊
【摘要】本文以《庐山的云雾》课堂教学为例,论述“翻转课堂”模式的学生个性化学习探究策略,通过对比自然状态的教学过程与新设计阶段“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反思三次课堂教学的不足,提出“翻转课堂”个性化学习应掌握以学生为主体、“授人以渔”、课堂互动有效性的原则。  【关键词】翻转课堂 个性化学习 《庐山的云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A-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