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5748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学基础告诉我们:“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文化艺术作品的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变得高尚,在思想感情方面得以健康发展。”中学语文教材选文中文学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就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那么,在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一点认识。
  一、阅读中把握作品的美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加强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作品的美,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才能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目标。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1.加强作品的语言分析
  语言美主要是指具有审美性的语言,也可以称为艺术语言。在欣赏(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是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将语言文字“转换”成形象,从形象中感悟出作品的思想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注重作品语言,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文,而且能为学生进入审美的意境奠定基础。
  如,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学习中,只要抓住“独钓寒江雪”中的“独”字就行。一个“独”字,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垂钓者的形象,或者有孤独之感,或者是独来独往,或者是孤高清傲,如此等等。这一“独”字,使诗歌的意蕴更为深厚,可以说,一个“独”,使诗歌的境界全出。
  2.提高形象的感悟能力
  “美离不开形象。”审美教育就是一种形象教育。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文学形象,因此,学生在阅读中要感受到人物形象所表现出的思想和情感,也感受到自然景物(第二自然)所蕴涵的美。
  例如,《木兰诗》生动描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我们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女主人公木兰是一个上马能杀敌、下马能织布的勤劳、善良、坚毅、勇敢和不图荣华富贵的劳动妇女,是一个古代女英雄形象。通过分析,学生就能理解所表现出来的美——优美与壮美结合而成的综合美。因而,这一形象给人的感染力强,她不仅能使人感受到中国的传统美德,而且富有传奇色彩,充满着诗意美。
  3.挖掘作品的情感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要挖掘作品的情感,提高审美教育效果。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塑、图画、文学里又照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这就说明,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把诸如“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境”的情感挖掘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以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感知美, 产生美感。可以说,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描写美好情感的作品比比皆是。
  比如,苏婷的散文《我儿子一家》,作者以“儿子”独特的视角写出了诗人的一家:可爱的妈妈,同样可爱的爸爸和生活在充满亲情、理解的家庭范围中的“我”,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至纯、至善、至美的柔情,给人以温馨感。古代的李密用血泪写出的《陈情表》,抒发了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之情,哀婉悲恻,催人泪下。这些真情实感,不但“能点燃人的生命火花,把人推向高尚的境界”,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涵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二、写作中学会创造美
  1.把握材料的思想情感
  学生要写出优秀的作文,首先要富有感情,“情感是写作的原动力”,也是文章富于审美的基础。那种“编造”的故事,往往是缺乏感情,谈不上审美。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搜集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把握材料的思想感情,在把握材料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审美想象。“想象不但可以丰富作者的情感,也可以提高作者的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样写出的作文,不但表达出了审美感情,而且富有创造性,也提高了写作效果。
  2.借鉴常见的写作技巧
  学生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写作方法技巧,诸如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白描、巧合、对比、夸张、比喻、拟人、象征等写作技巧和修辞方式。这些方法技巧多数是学生在阅读中所掌握的,有些也是老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一定的写作方法技巧,很容易写出富有审美的文章,也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美好的情感。
  例如,学习了散文家莫怀戚的作品《散步》,可以让学生学习作者借一家三代人在散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分歧的方式来表现美好的亲情,而从深层次表现出中国传统美德——尊老爱幼。这种“以小见大”的方法,使看似平常的小事,富有人情美,而且意蕴深厚。
  鲁迅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来表现对主人公看法的改变,从而更好地塑造了“阿长”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阿长”感激和敬佩的情感。这样,学生可以借鉴这些方法,在写作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样的训练,不但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相互促进,而且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了借鉴,在写作中提高了审美创造能力。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内涵,增强语文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在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在感受、鉴赏、评价、借鉴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其他文献
初中科学新课程的理念提出:要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学习必要的新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两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由于过去主要是接受式学习,学生自己进行的探究活动很少,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新课程特别强调探究式学习。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接受和掌握“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科学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利用课堂进行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说话水平和思维想象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让学生既“入乎其内”、“化乎其中”,又能“言乎其外”?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训练方法。   一、放开“胆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敢说,这是进行说话训练的基础。   初中生对待说话训练的不良心理状态主要有两方面:一是
期刊
摘 要:早操和课间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要对两操的科学高效开展进行研究,并加强管理和监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两操 身心健康 管理 监督  体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但是因为体育锻炼对人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促进作用,更因为加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培养21世纪优秀人才的必然要求,所以,我们各级各类学校一定要抓好体育工作。笔者认为,早操和课间操对学生的
期刊
摘 要:人能够在兴趣的驱动下更好地完成工作与任务,所以学生将学习建立在兴趣之上是一种幸福。在初中生的学习中数学是最为重要的科目之一,假若能够实现以兴趣为基点的数学教学,将会有力地提高初中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本文就建立以兴趣为核心的教育体制以及建立初中生数学知识与兴趣二维空间等方面较为详尽地阐述了以兴趣为基点提升初中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兴趣 教育体制 初中生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期刊
中国的儿童美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已将近20年,现代化带来的经济繁荣和举国上下重视教育的风气,使这项事业得到了蓬勃迅猛的发展。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可是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着普遍性的偏差和误导,模式化、成人化、需同化的倾向相当严重。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培养儿童的个性追求,张扬自我的艺术感。  目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有三种教学模式比较流行。第
期刊
倾听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倾听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从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而且将是学生走入社会的一种财富。  一、增加“听读训练”的教学环节  听力训练应该是低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项目,这些教学环节的目标是什么,执教者心里并不清楚。如仔细剖析一下,就会发现很少听到教师提出具体的倾听目标与要求,很少指导学生应该怎么去听。就是在许多教学设计中
期刊
摘 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英语学习是非常关键的,学生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注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计划、有步骤、严格地训练学生。  关键词:成功 学习 习惯 培养 训练  成功的教育是从良好的习惯开始的,而新学期开始的前一两周,我发现总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刚开学时,学生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进入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就成了我们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具,信息技术对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色彩引导教学法可以补充传统教学中不直观、学生参与程度差等方面的不足,通过加深学生实践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声音图像等印象,达到对知识灵活学习、深入掌握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教学法 色彩引导教学法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期刊
求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是高中数学的难点,也是高考的热点,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进行三角恒等变形和转化,下面就分类说明这类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应如何进行三角恒等变形。  一、asinα+bcosα型  例1:已知函数y= cos2x+ sinxcosx+1,x∈R,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及对应的自变量x的集合。  解:y= × + ×2sinxcosx+1  = (cos2x+ 3sin2x) 
期刊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前课堂教学素质化的显著标志。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寻根究底的心理倾向,促使学生的好奇
期刊